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解夢佬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古代中國用以記錄年、月、日、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古代中國,使用干支來記錄時間。

用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歲的老年人。

歷史

考古發現,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古代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始自漢武帝太初年號。

干支在古代稱干枝,好比樹干和樹枝。

干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在古代中國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便于推算歷史時間。

干支循環

原則上,天干與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對使用的要求,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話,其使用方法為,例如西歷1984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組開始的甲子鼠,1985年則輪到下組的乙丑牛,1986年又輪到下一組的丙寅虎,1987年輪到下一組丁卯兔,如此下去。最后形成循環。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干支配對及六十甲子

干支紀年

《御批歷代通鑒輯覽》載記軒轅黃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枝,枝干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創立干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后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歷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將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事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為甲子年;1865年為乙丑年,1925年同為乙丑年,依次類推。這種作記法俗稱為“天運歲次○○年”。

干支紀年→西歷

換算對西元后年份準確。但要留意西歷新年和華夏新年或干支歷新年相差少于兩個月;在西歷新年后,華夏新年或干支歷新年之前,則續用上一年之干支。

天干用序號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對應子到亥。

6×天干 - 5×地支+3(或1983)+60n = 西歷年份

即,設Year是西元后某個年份,H(heaven的首字母)是Year的天干(甲=1, 乙=2, 丙=3,....., 癸=10),E(earth的首字母)是Year的地支(子=1, 丑=2, 寅=3,....., 亥=12),則

Year≡6H-5E+3 (mod 60)證明: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設干支(H,E)是六十干支的第X個,則x除以10的余數為H,X≡H (mod 10),同乘以6,得6X≡6H (mod 6*10)x除以12的余數為E,X≡E (mod 12),同乘以5,得5X≡5E (mode 5*12)兩式相減,6X-5X≡X≡6H-5E (mode 60)由于公元3年是癸亥年,是六十干支的第60個兼最后一個,故 Year≡X+3 (mod 60),代入即得 Year≡6H-5E+3 (mod 60)

西歷→干支紀年

將西元后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余數即為第幾個天干(余0則視為第10個);將西元后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余數即為第幾個地支(余0則視為第12個)。

例如:公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余數是2,所以是第2個天干——乙,1992除以12的余數是0,所以是第12個地支——亥,故公元1995年為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余數是8,所以是第8個天干——辛,1858除以12的余數是10,所以是第10個地支——酉,故公元1861年為辛酉年。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干支紀年換算表

干支紀月

史書中通常以序數紀月,干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國歷史時并不普遍,而較常在計算八字時使用。月建于春秋時期即已可見。“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7]。

此外由于各帝王可能采用不同歷法,因此干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由于景初歷的使用,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干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歷,與史書、傳統歷法(包括農歷)或使用太陰歷的紫微斗數有所不同。傳統歷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并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干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干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干支歷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干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干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訣,《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歲首從庚起,丁壬壬位順流行,若問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體的推算如下圖: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紀月推算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干支紀日至少始于《春秋》所記,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

因為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過了羅馬失閏之后,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

因為格里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歷,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2月18日,合農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紀時

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干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史記‧歷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

以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下圖列出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UTC+8為準:

八字天干地支怎麼看

時辰干支

宋代記時辰已有“初”、“正”之分。如23時為“子初”,0時為“子正”。并可配合刻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隋后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19]。至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時憲歷后,改為日96刻,每時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自此每刻15分,無“四刻”之名。

從前一日23時到凌晨1時叫作子,繼續下去,丑、寅……從11時至13時叫作午。所以現代,半夜0時叫“子夜”,白畫12時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后叫“下午”。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9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