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解夢佬

韓建華

說到青海都蘭熱水墓群血渭一號墓,非考古學界的人或許不太熟悉,但提到小說《鬼吹燈》里的“九層妖樓”,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而這即是以血渭一號墓為原型虛構而成的。

血渭一號墓的考古發掘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其出土的大量罕見精美文物和遺跡在當時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也讓無數的盜墓賊蠢蠢欲動。2018年,“3.15熱水墓群被盜案”的偵破將這一墓群的考古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可以確信,我們三年來發掘的墓葬就是吐谷渾王陵,明確的族屬信息,這是熱水墓群40年考古的第一次。”2018血渭一號墓發掘項目負責人韓建華在文中寫道。

2021年,2018血渭一號墓分別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中國考古新發現、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全球絲綢之路考古十大發現、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國家文物局新頒布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熱水墓群成為大遺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國家遺產線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的“中國大遺址”專欄特刊發韓建華對此進行考古親歷的文章。

“這是一個未知的文明,這個發現將改變歷史,我要親自去解開這個謎”,2019年9月18日,在熱水墓群進行第二年度發掘的我,在朋友圈里曬出了電影《九層妖塔》的經典臺詞,并配上了文學、影視作品中“九層妖塔”的創作原型——熱水墓群血渭一號墓的照片。我們發掘的2018血渭一號墓就在“九層妖塔”(血渭一號墓)東側400米,這種狂妄自大的話,絕非出自沉穩又有些刻板的我,只是這話正和我當時的心境有些契和。2021年5月13日,當我在朋友圈內以“一語成讖”為題再次曬出這段經典臺詞時,我已經收獲滿滿,成為最幸福的考古人。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熱水墓群血渭一號墓

2021年4月13日,被譽為中國考古界奧斯卡榜單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年度)新鮮出爐,我擔任領隊的“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榜上有名。“它這次入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相當先進和科學的發掘方法。他們采取了聚落考古發掘遺址的辦法,給我們第一次充分地展現了吐蕃時期青海地區墓葬形制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最后,由于印章的出土,也為解讀唐與吐蕃、吐谷渾的關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證據,有可能為這一千年懸案找到答案。”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著名吐蕃考古專家霍巍如是點評。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沿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鎮,北魏神龜元年(518)年,北魏官員宋云和僧侶惠生西行取經,在進入西域時途經吐谷渾國,文獻記載 “初發京師,西行四十日至赤嶺,即國之西疆也,皇魏關防正在于此。赤嶺者,不生草木,因以為名……發赤嶺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土谷渾國……唯土谷渾城左右暖于余處……”,有學者認為該吐谷渾城就在都蘭。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冒險家Filchner就曾在都蘭發現一些洞穴和佛塔,這些洞穴和佛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則已被破壞。在這些洞穴和佛塔中還發現銀馬鞍、金發飾和一尊重達25千克的石獅像,此外還有衣飾的殘片。這是有關都蘭考古探險的最早記載,但這些并未引起Filchner的重視,他沒有將他的探險和研究深入下去。

直到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許新國和同事到都蘭調查巖畫,夜宿在露斯溝藏民達洛家中,從達洛口中得知察汗烏蘇河的對岸有許多古墓葬,這就是著名的熱水墓群。達洛口中的“九層妖樓”,其實是一座平面梯形的大墓,結構獨特。歷時四年發掘,考古編號為血渭一號墓的“九層妖樓”,以無與倫比的文物和遺跡向世人訴說著它的歷史滄桑和學術價值,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熱水墓群揭開了絲綢之路河南道被塵封的一段歷史。都蘭吐蕃墓群成功入選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都蘭,這片神奇的土地不再沉默。墓群出土的金銀器、玉器、絲織品備受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讓無數的盜墓賊蠢蠢欲動。以都蘭血渭一號墓為原型,虛構的《鬼吹燈》,擁有眾多粉絲, 他們循著盜墓小說來到都蘭熱水墓群打卡。

而我奉命來到都蘭,青藏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進行實際的考古發掘,這是搶救性發掘,也將為世人揭秘熱水墓群的神秘面紗。回顧三年的發掘歷程,酸甜苦辣,歷歷在目,但最重要的是我對考古工作有了更為成熟的認識與思考。

開創三位一體聚落考古新思路

2018年7月23日,“3.15熱水墓群被盜案”成功告破,這個在公安部指揮協調下,經過數月偵辦,專案組先后共抓獲犯罪嫌疑人26名,涉及盜掘、倒賣文物等各個環節,繳獲涉案文物646件,經國家文物管理部門專家鑒定,一級文物14組16件,二級文物49組77件,三級文物132件,一般文物421件,震驚全國。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被盜文物

我也關注到了這件事,作為考古從業人員,我深知盜墓的危害,故深惡痛絕之,被盜的墓葬,其完整性被破壞,墓葬內原有的埋葬空間和祭祀空間受到擾亂,不同空間的文物組合和保存環境被打亂,即使追繳回來也無法還原其在墓內的位置,墓葬的研究價值受到嚴重損失。

我長年在洛陽從事隋唐洛陽城的考古工作。洛陽有五大都城遺址,從“最早的中國”二里頭遺址至隋唐洛陽城遺址,這個地方城址考古具有濃厚的氛圍。隋唐洛陽城的考古已經六十多年了,目前作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重點遺址,考古發掘的定鼎門、明堂天堂、應天門、九洲池等遺址都紛紛建成國家遺址公園,作為考古人參與其中,那份自豪感也是滿滿的。

2018年6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朱巖石的電話時,我還是有些吃驚,真沒想到會派我到都蘭熱水墓群做考古,心里一點兒底兒也沒有,但最終懷著忐忑的心情接受了這個任務。

為做好考古發掘工作,我開始研讀相關的資料,先梳理了熱水墓群37年來的考古發掘歷程,發現所有的發掘幾乎都是搶救性發掘,缺乏系統性;發掘材料未能及時進行系統整理,2014年以前發掘的墓葬數量近百座,僅出版了《都蘭吐蕃墓》一本報告,而且也僅是對發掘的4座墓葬的報告。材料刊布不及時,限制了研究的深入開展。截止目前,熱水墓群的田野考古與相關研究,仍存在著較多不足之處:墓地范圍、墓葬數量、布局、墓葬時代等仍不十分清楚。針對這些問題,首要的是確定考古工作的理念與思路,提升熱水墓群的田野工作質量。

在梳理熱水墓群的考古資料時,2014年配合哇沿水庫的考古發掘發現的官卻和遺址,遺址分東西兩區,東區為集體烹食之所,其中葫蘆形灶臺30座,圓形灶臺1座。遺址西面為生活居住區,密集分布有7座房址,其中單體單間房址2座,單體多間房址5座,這是青海省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聚落遺址。這個資料提醒我們,熱水墓群可以嘗試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來進行。墓葬作為死人的安息之地,那麼相應在其附近就會有生人的居住地。墓葬、居址和其他功能區就構成聚落,所以墓葬與墓地不是孤立存在的遺存,而是整個聚落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下,墓葬和墓地研究就可以采用聚落考古的研究方法。在整個聚落變遷過程中,墓葬與墓地的研究,就必須結合居住址、墓葬區、其他功能分區綜合考慮。在熱水河南的魯絲溝流域,1982年許新國先生就調查發現了摩崖造像,后來又在摩崖造像附近發現有寺院建筑,所以這些都提示我們,這次熱水墓群的考古工作應該以被盜墓葬發掘為切入點,將熱水河兩岸都納入考古工作的范圍,簡單說就是小處著手,大處著眼,遵照大遺址考古工作規范,建立統一的分級控制網和記錄系統。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田野考古,詩和遠方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劉建國主任用無人機對熱水河谷進行了低空全覆蓋高分辨率的影像數據采集,形成了遺址正射影圖像和高程數字模型,并在區域內虛擬布方,在可視區內實現了探方全覆蓋,確定了工作基礎。隨后在熱水河谷調查時,在魯絲溝內發現了居住的城址,我們歸納出將城址、宗教設施與墓地三位一體的視野來探尋游牧民族聚落形態。后來,我們又跳出熱水河谷,在其周邊進行大區域調查,我們調查了考肖圖和英德爾兩個區域,它們距離熱水地區距離十多公里至六十多公里不等,發現這種城址、宗教設施與墓地三位一體的遺存是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共同特征,而這種特征成為我們探索7-9世紀生活在這個區域的游牧民族聚落形態的新視野。

2019年8月,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一行視察熱水墓群,在匯報時我把魯絲溝、考肖圖的調查成果作為重要內容,據說已經被否決的考肖圖遺址后來成功入選第八批國保,這是我們初試牛刀的收獲,大大提升了我們循著這個思路做下去的信心。起初,我們只能把這些調查發現的遺址拼合在一起,并沒有三位一體的概念和意識,但我們還是覺得把工作做扎實,魯絲溝、考肖圖經過兩年的調查,無人機三維建模、全站儀測量,最后形成整個河谷的遺跡分布圖時,兩個區域的遺址環境選擇、佛寺在城址內的位置竟十分相似,這不是巧合,這應該是有意為之,這時腦子中突然冒出了“三位一體”的概念,那種興奮,又有些許忐忑的情緒隨之彌散開來。這些個分散的遺址點以前學者也進行過調查,但并沒有把同一時期的遺跡串聯起來。2020年,“三位一體”的概念得到在工地指導的焦南峰、張建林、霍巍等老師的首肯,10月30日,“考古中國”重大成果發布會上,我們才正式把“三位一體”概念向社會和媒體公布,獲得了學界和國家文物局的認可。2021年,繼續沿著這個思路,調查了英德爾、夏塘古城、加木格爾灘古城。

開拓絲路研究新領域

這次考古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以被盜墓葬(編號2018血渭一號墓)為切入點的考古工作,在各方的支持下,順利展開。2018年8月12日開始布方,起初,沿著石墻規規矩矩布了10x10的探方9個。發掘前,石墻的范圍就比較清楚,探方就布在這個范圍內,最先清理出石墻,隨后土坯墻也暴露出來,但這些遺跡的性質還不能確認。10月上旬,天氣驟冷,晚上一場大雪能把整個工地覆蓋。第一年的工作就匆匆結束了。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陵園清理

2019年因為工作調整,我成為發掘項目負責人,負責聯合考古隊的工作,針對暴露的遺跡情況,調整思路,首先是補上勘探這個環節。2019年6月中旬,工作伊始,從洛陽帶來的有經驗的勘探師傅,對石墻范圍內外仔仔細細作了勘探,摸清了墓葬由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建筑組成。地上為墓園建筑,有塋墻、回廊、封土、兩座石砌房址等。地下部分只勘探出墓道、墓壙、施工通道等。面對著考古勘探出來的墓園塋墻、建筑等遺跡,多年來城址工作形成的習慣,第一反應就是先搞清布局, 2019年發掘工作從擴方開始,勘探確認的塋墻和建筑遺跡探方全部覆蓋。發掘以建筑遺跡為重點,在建筑遺跡的一號房址清理出了門址,有門了,起初的那種忐忑感沒有了。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墓園塋墻、回廊及土坯墻西北角

塋墻四面圍合,北墻發現門址,北墻、西墻均發現排水口。還有封土土坯墻、回廊、石砌房址等遺跡,大房址有插入地面的木柱和燎祭的羊肩胛骨,初步推測房址為墓葬祭祀建筑。這些遺跡的發掘很鼓舞士氣,也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著名考古學家霍巍到工地,看到我們成績斐然,當時也很興奮,他在現場就說這才是真正的血渭一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所發現高規格陵墓當中,保存結構最完整、體系最清晰的一座墓葬,它包括封土、陵垣、陵前祭祀建筑,是非常難得的,建議今后應當加以保護。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2020年墓葬全景(注字版)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等一行領導專家到工地視察,對考古工作很滿意,也提出了發掘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的大遺址理念,宋新潮提出一定要保護墓園的完整結構,我們隨后修改了發掘方案,所有發現的墓園遺跡都得以留存,特別是橫亙在墓壙與墓道間的照墻的發掘,難度增加了很多,工作的進度也大受影響。塋墻是墓園最晚修建起來的,如果保護墓園的完整,那麼接下來的發掘,從墓道入手發掘地下部分的方案就得調整,墓道以塋墻為界分為東段和西段,2019年發掘了墓道東段,在墓道第九個臺階發現一個殉馬坑,南北 6.6米,東西0.95米,這個馬坑在鉆探時并沒有發現,意外驚喜,在馬坑西側,有兩個臺階,這和墓道臺階不一樣,是專門為馬坑而作,臺階用石塊和著草拌泥砌筑,臺階西端就是塋墻下未發掘的墓道填土。臺階上出土彩繪人形木牌,兩面的黑、綠彩都很鮮艷,是個交腳的人形。墓道臺階清理時出土了綠松石、水晶珠、陶片、金飾片、黑白石片等,這些都是散落分布,沒有規律,推斷可能與某種禮儀活動有關。清理工作按部就班,七匹骨架完整的公馬放入坑內,這些馬都是4~6歲,有被騎乘的經歷,顯然是經過精心挑選以用來殉葬。藏文文獻中記載“親密合意的牲口”的“寶馬”可以馱護死者的靈魂在陰間涉水渡山,穿越艱難險阻,墓道殉馬坑的這種意味更濃。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出土金牌飾

2019年11月工作結束時,山谷里的風讓高原的冷更透徹。與考古出土的有限文物外,更多的遺物都是從三十多個盜洞土里篩出的,盜洞里的文物工作手冊、手套、頭套、背包、酒瓶子、茶杯、锨、鋤頭等,都訴說著墓葬所經受的劫難,看著讓人痛心。

2020年工作重點是墓室地下部分的清理。我們的發掘條件已經大大改善,考古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座考古大棚。發掘在考古大棚內進行,不會再風吹雨淋,也不會時刻預防著高原紫外線的灼傷了。同時大棚內還有5T的航吊,這是在考古工地首次使用,可謂“考古第一吊”,后來棚木的清理起吊、碎石層的清理,如果沒有航吊,簡直無法想像。考古發掘總是意外不斷,墓壙內清理出殉牲坑、內收生土臺、防盜碎石層、施工通道等,這些以往發掘中不曾遇到的現象,在這座墓葬中出現,一方面表明墓葬的建造過程相當復雜,另一方面也表明墓葬的規模之大、規格之高。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殉牲坑出土獸骨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殉馬坑

殉牲坑,在墓壙東南角的照墻外側,2019年清理時就已經發現頂上的棚木,已經被盜擾,當時還弄不明白。經過清理,這個在填土中專門砌筑的殉牲坑,四壁用土坯壘砌,由三根立柱和一根橫梁搭建而成,頂上平鋪棚木,立柱就坐在下部的防盜碎石層上。東側有門道,與墓道生土二層臺間以臺階相通。雖然被盜,但仍發現大量分層堆放的被肢解的動物骨骼,底部還有一把木鞘鐵劍,張建林老師了解這些現象后,說這應該就是象征當時的肉庫,連吃肉的刀子都準備好了。動物骨骼的提取,通過李志鵬的線上指導,分堆編號進行提取,初步鑒定有牦牛、黃牛、綿羊、山羊、馬鹿等動物。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殉牲坑全景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祭祀用羊肩胛骨

清理完殉牲坑之后清理墓道西段,墓道西段被塋墻與照墻相圍合,空間狹小,清理困難,高高聳立的照墻隨時有塌方的危險,那種煎熬讓人每天都處在緊張狀態,就連墓道臺階上的綠松石、黑白石片的出土也沒有引起大家的興趣,直到金像出土。那天下午臨近下班時,考古隊的趙孟林和郭迎光用手鏟清理,在臺階上清理出倒扣的金像,剛出土時知道是金飾,但還沒認出是啥,經過簡單拼對,發現是大象,查對完整,大家都興奮起來。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金象的形狀,于是連夜加班進行室內清理,當鑲嵌綠松石的金象展現在眾人面前時,那種疲憊一掃而光,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收獲的滿足笑意。金象的出土開啟了黃金之丘的大門。隨后的日子,在墓室清理中,金器的出土一直刺激著考古隊每一位隊員的神經,白天田野清理,晚上室內清理,登記、測量、稱重,一系列的工序讓勞累一天的身體,一直處在亢奮狀態。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出土的鑲嵌有綠松石的金象

當墓道、甬道清理到底時,照墻保持的最大高度已達6.5米左右,一道孤零零的多曲墻,又多處被盜洞破壞,塌方危險隨時存在,心一直懸著,也做好了預案。當照墻局部倒塌時,心里還是很失落的,慶幸沒有傷著人。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清理墓道臺階

碎石,從塋墻清理開始,就一直伴隨著發掘,墓壙的內收生土臺上零星的碎石,并沒有引起多大興趣和關注。墓壙四角的碎石堆從第二層生土臺出現開始,就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搞不清楚堆積狀態,也不清楚用途。直到生土臺第四層,整個墓壙內都平鋪,在墓壙四個角呈錐狀堆積,顯然碎石是從墓壙的四個角上傾倒下來。碎石清理進度很慢,雖然有航吊,石頭的外運不太費勁,但是要把1300年前經過重壓的幾無縫隙的碎石松動、再裝到航吊的框里,確實有些難,看著每天的進度,想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專門從西寧買來三齒鈀,進度顯然快了很多。在清理過程中,我突然冒出想要知道當時建造時的石料使用量,就必須要知道石頭的品種和密度,最后知道這種巖石稱安山巖,密度是2.6噸/米3,也做了概算,碎石總重達520噸。

碎石清完后,墓室頂部的棚木完整露出來了,棚木是測年的絕好樣品,就聯系王樹芝老師前來取樣。王樹芝老師已經建立了海西地區完整的樹木年輪數據庫,對于確定墓葬年代有重要參考。王老師接到電話,放下手頭的活,就很快到了工地,來不及適應高反,就投入工作,三天后取樣完整,才覺得還有些高反。

從棚木布局判定有五個墓室,經過查閱文獻,在《賢者喜宴》中有“在陵內建五神殿”,我決定用“五神殿”來稱呼墓室。五神殿是贊普墓室的專有稱呼,也暗示這座墓應該與贊普規格相當,這種墓室屬于首次發現,結構相當重要。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考古工作人員用薄荷醇加固現場

墓室清理前,考古隊召開了一次工作會,是在發掘的關鍵節點給大伙提提神,這就好比足球場上的臨門一腳,很關鍵。會議討論了在現有人員的配備情況下的墓室發掘方案,以及現場的應急保護預案,最終決定先發掘北邊的兩側室。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墓室清理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北二室的木床架

五神殿墓室,為木石結構,由一個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四個側室與主室以過道相連,過道內設有木門。側室結構相同,都由三根橫梁和八根立柱組成,因盜掘嚴重,僅北2側室結構清楚,為保存側室的結構,橫梁保持原位并進行加固處理,所以清理、測量、照相、繪圖等工作頗費周折。北二側室發現木床架,大量的織物和皮革放置在木床架上。當時這些織物和皮革因進水而漂浮起來,和淤土混為一體,清理需要特別仔細。當第一片織物露出來,我就趕緊向朱巖石副所長匯報了情況,也表明了需要支援的想法,所里馬上組織王亞蓉老師團隊進行商量清理、保護方案,以及派出團隊前往現場。王亞蓉老師,這位80多歲的“大國公匠”要親自上陣,但所里考慮到可能會有高原反應,還是將老人勸了下來,最后派了劉大瑋帶隊的紡織團隊到了現場。 北二側室清理時,青海所也把文保的骨干派來支援,以高志偉主任帶隊的皮革現場清理平臺搭建起來,邊清理邊保護,當第一只靴子被清理出來,尖叫、喝彩聲在現場回蕩。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出土的皮靴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艾德萊絲綢:此錦只應天上有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出土的絲織物

在北二室西北角還清理出鳳釵和鑲嵌綠松石的雙獅日月金牌,清理時兩件文物好像是有意識放置在西北角立柱后,大伙在現場討論,都認為這個放置位置絕不是水漂上來的,可能是進入墓室的盜墓者起了貪念,想獨吞,就有意把這兩件藏在柱子后,想再回來一次。金器讓大伙展開想象的翅膀。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鑲嵌綠松石的雙獅日月金牌

進入主室發掘時,我心里有一種莫名的緊張。頂上的棚木大部分已經朽壞坍塌,墓室填土以淤土為主。墓室西南角的3.15盜洞,如一道被撕裂的傷口,我不知道會有怎樣的結果。墓室東壁上的保存完好的木構出現,給了我信心,一排四個突出東壁的木構,還有涂著的紅彩,是那麼醒目,應該有戲。緊接著發現壁畫殘跡,白墻皮上的紅、黑彩,那麼模糊卻真實,讓人興奮。這是繼烏蘭泉溝壁畫墓之后,又一座壁畫墓,發現如一針強心劑,給主墓室的發掘提供了源動力。隊員互相開玩笑,墓志、印章等有文字的遺物成為大家最希冀的發現。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墓室壁畫

10月中旬,高原上已經是刺骨的寒冷,墓室里更是濕冷,穿著厚羽絨服,后背都是冰冰涼涼的,電暖氣放在墓室內,也是冰冷難挨。發掘仍在艱難地進行。清理已近墓室底部,除在墓室西北角清理出兩個銅盆和一塊貼金的殘木板,再無他物,到處仍是淤土。看著這個境況,我的情緒突然就壞到極點,有些失望,有些無名的懊惱,心里想著盡快結束發掘,不要讓人太受罪。但我心里清楚,這種情緒不能讓隊員察覺,否則就會有蝴蝶效應,影響到考古隊的穩定。我只是提醒大伙注意安全,穿厚點、要保暖,加快進度。那天壞情緒或許起到好的效果,大約個把小時后,在殘木板旁邊清理出一個金燦燦的鋬指杯,過山車式的情緒在考古發掘中是常會遇到的,幸福就是這樣不期而至,第二天在鋬指杯位置的下面又清理出金胡瓶,這件完整的金器如強心劑一樣,讓大伙都亢奮起來,似乎天也不那麼冷了。隨著清理,放銅盆的位置確定是一個平臺,上面還清理出馬鞍前橋的包金,還有漆盤、碗等,這個平臺是用磚砌的,顯然是有意做的,應該是墓內祭奠時擺放祭品的祭臺。漆盤是貼金花的,盤中還有未炭化的葡萄籽。經鐘華博士鑒定,確定為西方的品種。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金扳指杯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金瓶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祭臺漆盤的貼金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葡萄籽群

祭臺以東應該是木棺,已看不到棺的形狀,從殘存的棺板能大致推斷出棺的范圍。棺板的周邊也砌磚,比祭臺略低。棺板與磚間有各色帶孔的珠子,推斷可能是棺上有帷幕,珠子是帷幕的裝飾。經仔細觀察,棺板上有彩畫,為了保護彩畫,加上天氣嚴寒,和劉勇博士商量,對出土重點文物套箱提取。根據劉博士開具的單子,考古隊小白經過兩天的準備,把套箱的材料、工具等都置辦回來了。考古發掘季,科技、文保中心的同事都是超負荷工作,每個工地的活都是急茬,都想盡快把自己的活干完了。我是從烏蘭泉溝的工地把劉勇博士給搶過來的。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棺床全景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木構件

棺板周邊清理差不多了,棺床也清楚了,是磚鋪底。磚通體紅色,是用當地的紅砂巖粉碎后燒制的,異常堅固。在棺板范圍內的棺床上鋪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黑白石片,石片范圍南北1.9米、東西3.1米,可判斷是雙棺,是夫婦合葬的墓。后來,對出土的人骨鑒定證實了當初的判斷。為了整體套箱,有些遺物就沒有單獨清理。特別在是北側棺板附近,發現有珍珠、珊瑚、金鏈子、紅松石、水晶等,應該是女性的裝飾品,劉勇到現場后,認為可能是鳳冠。因為之前在其附近清理一塊移位的棺板時,發現棺板中間夾著一條金鏈、瑪瑙珠等,于是就整體提取了。當這些珍珠等出來后,就想到那個提取回去的棺板。于是晚飯后,把那個棺板進行室內清理。自從進入墓室清理,這種室內清理已經常態化了。晚上是白天的延續,沒有人埋怨,沒有人喊累,好奇心讓大伙興奮,這就是考古的魅力。果然沒讓人失望,一條重729克的鏈子和27顆瑪瑙珠裝飾的收獲,沖淡了一天的疲勞。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瑪瑙串珠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出土的珍珠

這樣,每天都有新發現,收獲的喜悅沖淡了寒冷,現場的氣氛總是暖融融的。棺板東頭聚集了一堆堆遺物,以金帶飾為主,也有銅器、鐵器、木器、銀器、漆器等。顯眼的是發著綠光的銅甲片,還能看到甲片的形狀和裹邊的皮革,但劉勇判斷已經礦化,就是說形狀還在,但已經沒有一丁點銅的成分了,需要套箱。于是把主墓室的遺物劃分成十多個單元,按著套箱的要求進行清理。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金飾片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金飾片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的金飾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主墓室出土銅容器

在墓門北側發現鐵鎧甲,這是盜墓而導致移位,銹蝕嚴重已經粘到一起了。鎧甲的出現,和 “其(吐蕃)鎧胄精良,衣之周身,竅兩目,勁弓刃不能甚傷”的記載相吻合,同時也暗示墓主人曾經的戎馬生涯。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銅鎧甲片

11月3日,在套箱東側彩繪棺板時,在棺板下發現一枚印章。當甄強激動地告訴我“韓隊,出印章了。”顫抖的聲音有些語無倫次。我立即趕到了現場,看了看印章出土位置,詢問了測量、照相的情況之后,這才去細看,這是一枚鼻形鈕的方形印章。我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捧起印章,反過來看印面,由于銹蝕嚴重,幾乎看不到什麼。我掏出隨身帶的手電筒,用側光看,發現幾道不太明顯的凹痕,好像是篆字,但還不敢確定。盡管文字不能識讀,印章就表明墓主人的身份,無論如何,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我腦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解決墓主的族屬,將是學術界一件重大的發現。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印章出土現場

晚上就對印章進行清理,當拂去泥土,在燈光下再仔細觀察,發現主紋飾是一頭駱駝,在現場看到的凹痕,是駱駝的雙腿。駱駝紋外有界格,界格外有藏文,藏文因銹蝕無法釋讀。劉勇博士建議做探傷(就是X射線),探傷結果很不理想。劉勇經過多方聯系,得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自主研發的450kV工業CT設備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高能所的這個CT設備同時配備了線陣和面陣探測器,其中線陣探測器分辨率高,且能夠避免散射等因素的干擾,可以對印面進行高精度斷層成像,而面陣探測器則可以對印章整體進行快速三維成像。結合印章材質和刻痕深度,許瓊、李默涵兩位年輕才俊對印章進行掃描和三維重建。被銹蝕層遮擋的印面信息共呈現在6個斷層上,最終三維重建了一張清晰的印面圖片,駱駝、藏文清晰展顯。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印章

當劉勇把印面圖片發給我時,我目瞪口呆,太神奇了,清晰的圖像和藏文,簡直無法想像。藏文的識讀,我首先想到張建林老師,我就把圖片發給他,15分鐘后他就發微信,告知我西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格旺堆識讀——“外甥阿柴王哈亞克加”,應是一吐谷渾王印。張老師說是重大發現,是墓葬里出土的最為重要的遺物。我顧不上高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趕緊把消息發到考古隊的微信群里,考古隊沸騰啦!天遂人愿,幸福來得如此突然。當冷靜下來時,我多少還有一些擔心,孤證不立,這個結果靠譜嗎?我輾轉找到著名藏學家陳慶英先生,年近八旬的陳先生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是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獲得者。我把印章圖片發給他,陳先生微信回復“有個別地方有殘缺,不過可以認為藏文就是這樣子的”,意思是“外甥阿夏(退渾)王之印”。“阿柴”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吐蕃征服吐谷渾后,親蕃的吐谷渾王族與吐蕃王室建立聯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關系”。吐谷渾王,我的心里終于踏實了。

可以確信,我們三年來發掘的墓葬就是吐谷渾王陵,明確的族屬信息,這是熱水墓群40年考古的第一次。墓葬的樹木年輪測年是744±35,正是吐蕃統治時期,印章風格和敦煌吐蕃文本的印戳完全一致。耳邊又回蕩起電影《九層妖塔》中那句經典臺詞,難道真是一語成讖啦!一語中的!

我最喜歡人民日報的楊雪梅老師給他的這句評語,“事實證明,規范化的科學考古可以使一座經過野蠻盜掘的墓葬,重新擁有自己的考古價值與學術生命。”

開啟高原考古新里程

田野考古,風餐露宿,青燈黃卷,是公認的苦活。高原考古,更是苦中之苦。對于熱水墓群考古,怎麼去做工作,結果會怎樣,心里一點底都沒有。初上高原,藍天白云、牛羊成群、青海湖水澄澈碧藍,興奮、激動,徹夜難眠,后來才知道那是高反表現。

考古隊進駐熱水墓群保護站,這個保護站在一個藏族小村子旁邊,村子里有個寺院。保護站的院子很大,平時只有保護員在這里值守,有水電,還有網絡,條件好多了,常年在此發掘的青海省所蔡林海、肖永明都感嘆條件的跨越式改善。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領導視察

為順利推進熱水墓群的考古和保護工作, 2019年6月24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政府三方簽署共建熱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基地框架協議,以協議簽訂為契機,積極開展多學科、多機構合作,努力將基地建設成集考古、保護、研究、科研、培訓于一體的國家級科研中心和開放、包容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充分發揮熱水墓群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作用。這是在青藏高原建立的首個國家級考古研究基地,依托熱水墓群豐富的文物資源,為開展都蘭地區乃至柴達木盆地考古發掘工作、推動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學術研究提供重要平臺。這個頂層設計,為熱水墓群開展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8月13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在青海省相關領導陪同下到考古工地視察,就考古發掘、基地建設等進行實地調研。在國家文物局的協調下,確定哇沿水庫辦公用房是考古基地的辦公地點。經過青海省、州、縣三方的協調,從哇沿水庫管理局調劑了一層的用房,這里成為我們考古隊的新家。從此,我們不會再開車30公里去縣城洗澡,也不會再喝長了綠毛的察汗烏蘇河的咸水,不會再為夜晚上廁所發怵。生活安定了,我們也豐富了考古隊的集體生活,在駐地整理出一畦菜園,做了個簡單的大棚,從當地牧民的羊圈弄來羊糞改良土壤,然后種上生菜、油麥菜、小青菜、菠菜等,整個發掘季考古隊都可以吃無污染、有機新鮮的蔬菜。

“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重大研究項目,該研究主要針對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遺址保護項目。2018血渭一號墓的出色考古成果,使它成為“考古中國”的重要項目。2019、2020年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大進展向社會進行發布,有效地推動文化遺產保護 ,同時也為熱水墓群的公眾考古提供了通道。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現場文物保護

考古大棚是國家文物局標準化考古工地的重要指標,其目的是為更好地保護遺址本體。受氣候條件影響,青藏高原每年的發掘季時間集中在6-9月,10月天就很冷啦。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熱水墓群建成了青藏高原第一座考古大棚,占地兩千多平,并在大棚中安裝了跨度49米、起重5噸的航吊,可謂是考古發掘的創舉,大大提高了效率。考古大棚的建成,開啟了青藏高原考古新里程,實現了中國氣派考古學。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專家會診

多學科合作是現代考古理念的要求,現代科技的運用,豐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內容,也讓考古變得更加精準、安全、高效。“這次考古是多學科合作的典范,科技考古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因素,因而收獲是全方位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說。工作伊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和文保兩個中心主任的劉建國就組織科技考古團隊參與進來。王樹芝老師的樹木測年和樹種鑒定,從墓園到墓室,每次取樣都一絲不茍,數據分析結果準確及時;李志鵬負責出土動物骨骼的清理、鑒定、檢測;鐘華負責出土植物遺存的鑒定、生業形態的分析;劉煜負責金器、銅器的金相檢測與分析;陳相龍、趙人骨、動物骨骼的DNA提取與分析,以及殉牲的食性分析;王明輝負責對殉人、主墓室的兩具人骨進行鑒定。各路神仙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收獲豐碩。

生辰八字骨骼稱重

動物考古現場

隨著公眾對考古學的關注,考古需要走向公眾。2018血渭一號墓在考古發掘的同時,積極探索如何做好公眾考古。公眾考古需要專業的角度和專業的技術手段。像網絡小說和電影 “九層妖塔”,不是公眾考古。公眾考古,就是要了解考古、走進考古、享受考古成果。2018血渭一號墓的公眾考古,以專業團隊的介入為前提,邀請媒體進行長期跟拍、適時報道,給公眾完整、準確的考古知識,并在考古中國等平臺進行信息發布,取得了公眾認可。

2021年,正值中國考古百年紀念,2018血渭一號墓也是收獲滿滿的一年,分別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中國考古新發現(簡稱考古六大)、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全球絲綢之路考古十大發現、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我清楚,這一切還只是開始,熱水墓群的考古工作,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國家文物局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熱水墓群成為大遺址展示提升工程和國家遺產線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還有熱水墓群考古報告的整理出版工作等,任重而道遠,以后的工作更不輕松。

從初上高原的如履薄冰,到如今的信心滿滿,我覺得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話概括最合適不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熱水墓群的發掘研究工作會一如既往地持續下去。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9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