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環御風鯉

解夢佬

鳳凰和龍一樣,都屬于祥瑞之物,然而史書上見龍的記載數不勝數,對于鳳凰的記載卻寥寥無幾,曾有人統計過,商周之前,對鳳凰的記載還相對多一些,到了史料記載更豐富專業春秋后期,鳳凰就從史料上接近消失了,從西漢到明末,關于鳳凰的記載只有不到40次,大多還明顯是捏造的假信息,也就是說,相比較龍而言,鳳凰更加罕見,很多人對龍是否存在都持懷疑態度,對鳳凰的存在更加不置可否,那麼,鳳凰這種比龍還更加罕見的物種,到底真的存在過嗎?

八字環御風鯉

首先我們要分清一點,鳳凰這個概念具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民俗學上的鳳凰,這是一種神鳥,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特殊意義,其二,是指生物學上的鳳凰或者說鳳鳥,極少被人看到的罕見生物,本文重點是針對生物學上的鳳凰是否存在進行分析,另外,鳳凰一詞在古籍中均記作鳳皇,鳳凰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本文為方便理解,一律統稱為鳳凰。

提到鳳凰,很多人會認為鳳凰就是孔雀,或者鳳凰是山雞演化,可實際上,早在孔雀引入中國之前,史書上就已經有了關于鳳凰的記載,“鳳”字在甲骨文上曾多次出現,而那時,中國人還沒有見過孔雀;至于鳳凰和山雞的關系,孔夫子曾經感慨自己懷才不遇,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凰不來,把我都耽誤了),后來又感慨“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還是山雞運氣好,可以隨意飛翔)也就是說,在孔夫子那個時候,鳳凰和山雞(雉)已經是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了。

八字環御風鯉

被視為鳳凰原型之一的紅腹錦雞

如果追溯鳳凰的源頭,還要回到上古時期,古代部落社會信仰圖騰崇拜,他們認為某種動物可以給他們帶來獨特的力量,從而加以信仰崇拜,龍的形象的發展就與圖騰崇拜有關,不同的部落沖突吞并后,圖騰會不斷地結合變化,最終演化出了龍蟒狀帶爪、頭生角、口有須的復雜形象,鳳凰也是如此,原本鳳凰的形象還是一個比較單純的鳥類,后來不斷地發展,才出現了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的一個形象。

那麼,假如生物學上的鳳凰確實存在的話,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還是從最早記錄鳳凰形象,也最有可能見過鳳凰的商周時代談起。

商周出土的青銅器上,有大量的鳳凰的圖形,如下圖所示:

八字環御風鯉

商青銅器鳳鳥圖案

八字環御風鯉

西周青銅盉

八字環御風鯉

商鳳形玉

仔細觀察以上鳳鳥形象,最顯著的特點是頭頂有冠,尾羽垂地,事實上,甲骨文中總共出現了幾種象形“鳳”字,其最統一的特點,也是頭上有冠形出現,尾翼低垂。

八字環御風鯉

甲骨文鳳1

八字環御風鯉

甲骨文鳳2

八字環御風鯉

甲骨文鳳3

到了春秋戰國之后,關于鳳凰的描述更加詳細,包括如下:

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山海經 · 南山經》(先秦)。

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爾雅 ‧ 釋鳥》,(戰國-西漢)

見則天下安寧,飛則禽鳥隨之,故曰羽蟲三百六十而鳳為之長。—《格物總論》(宋)

大如孔雀,頭足稍(小)高,小者猶如鶴,而足差短。—《本草綱目》,(明)

以及宋史中鄭重其事記載的鳳凰事件:“景德元年五月庚寅午時,白州有三鳳自東來,入城中,眾禽圍繞至萬歲寺,棲百尺木上。身長九尺,高五尺,文五色,冠如金杯。申時北向而去。”《宋史—志17 五行2下》,(北宋)

以上描述大同小異,排除人為謬誤,神靈光環和藝術加工,再結合甲骨文,商周青銅器鳳鳥圖案,可以大致推斷鳳凰的實際形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種外形像雞的大型鳥類,善于飛翔,每次出現會引起大量鳥兒跟隨伴飛,頭頂有肉冠,羽毛呈五彩色,主要以紅色為主,腿要比孔雀高,尾翼也要比孔雀柔長華美。

鳳凰的外觀相貌,最明顯的特征是頭頂肉冠,事實上大自然中有肉冠的鳥極為稀少,墨西哥有一種珍稀的角冠雉,頭頂有紅色肉冠,但此鳥外觀與鳳凰完全不同,且遠在南美洲地區,與古代中國地區完全沒有聯系。

八字環御風鯉

角冠雉

其實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同時被記載在國史和野史上的鳳凰事件,其發生在宋金時期,被鄭重其事地收錄于金史之中,具體如下:

(金)泰和二年八月丙申(約公元1202年),磁州武安縣鼓山石圣臺,有大鳥十集于臺上,其羽五色爛然,文多赤黃,赭冠雞項,尾闊而修,狀若鯉魚尾而長,高可逾人,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尺。禽鳥萬數形色各異,或飛或蹲,或步或立,皆成行列,首皆正向如朝拱然。初自東南來,勢如連云,聲如殷雷,林木震動,牧者驚惶,即驅牛擊物以驚之,殊不為動。俄有大鳥如雕鶚者怒來搏擊之,民益恐,奔告縣官,皆以為鳳凰也,命工圖上之。留二日西北去。按視其處,糞跡數頃,其色各異。遺禽數千,累日不能去。所食皆巨鯉,大者丈余,魚骨蔽地。章宗以其事告宗廟,詔中外。”(《金史 · 五行志》)

另外南宋周密曾著《癸辛雜識》一書,同樣記載了這一事件:

金泰和四年六月(此時間與金史有異,應為謬誤),磁州武安縣南鼓山北石圣臺鳳凰見。鳳從東南來,眾鳥周圍之,大者近內,小者在外,以萬萬計。地在屯區村,村民懼為官司所擾,謀逐去之,驅牛數十頭,擊柝從之,牛未至二里,即有鷙鳥振翼而起,翼長丈余,下擊二水牯,肉盡見骨,水牯即死。于是眾始報官。鳳凰高丈余,尾作鯉魚狀,而色殷,九子差小,翼其傍。鳳為日影所照,則有二大鳥更迭盤旋庇蔭之,至日入則下。留三日,乃從西北摩空而上,縣中三日無鳥雀。鳳去后,人視其處有鯉魚重五六十斤者,食余尚有數頭。臺旁禽鳥糞兩溝皆滿,小禽不敢飛動,餓死者不可勝計。村民疑臺下有異,私掘之三尺余,石罅中直插金劍一,取不能盡,擊折得其半。以火煅欲分之,劍見火化金蟬散飛而去。(南宋《癸辛雜識 》)

《金史》是正史,《癸辛雜識》則是南宋末年周密的讀書筆記之一,應屬于民間野史,但這兩本書同時記錄了武安縣鳳凰事件,并且給出了極其細致的描述,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從其中描寫來看,鳳凰的一些特性與我們的歸納極為符合,另外從其內容(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尺)來看,鳳凰似乎是一種群居動物,以大型魚類為食,這一點,也與鳳凰高大的身軀相匹配。

還有一些關于鳳凰的細節,比如生活環境,鳳凰喜歡在梧桐樹多的地方生活(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可能也會食用一些植物果實(黃帝即位施惠,宇內和平,未見鳳凰,招天老而問之曰:“風象如何?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于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從以上特點可以推測出,鳳凰應該是一種在森林中生活的鳥類。

同時據科學家推測,在上古時期氣象條件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河南地區曾經有大象出現,陜西甚至有竹子,現在的溫帶地區,在那個時期曾經生活這大量的亞熱帶動植物。事實上,根據考古學家推測,商人信奉鳳凰為風神,在甲骨文中“鳳”和“風”是同一字,有可能鳳凰對氣象的變化很敏感,當有劇烈天氣變化時,鳳凰會成群出現,看到鳳凰,也就意味著天氣即將變化,所以迷信的商人便將鳳凰和風神聯系在了一起,而對氣象變化敏感的特點,是很多喜歡遠距離遷徙的候鳥的特點。

八字環御風鯉

中國梧桐花

綜合以上特點,鳳凰的形象已經逐漸清晰起來:在上古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水草豐茂,現在的中國華北平原上,生活大量的動物和植物,鳳凰就是其中一種比較漂亮的大鳥,它住在筆直高大的梧桐樹上,以魚蟲為食,喜歡群居,是一種定時遷徙的候鳥,當天氣有劇烈變化時,它就會騰空而起,翱翔于雷云之間,所以被后來的人們視為御風之神,到了黃帝時期,溫暖的氣候發生變化,鳳凰數量開始有所減少,到了商周之時更為罕見(周成王曾經把活的鳳凰賞賜給大臣,以此作為獎勵)而到了東周之后,鳳凰已經變得極度罕見,所以孔夫子以鳳鳥不至來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無人賞識,因為在那個時候,鳳凰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當然,此刻的鳳凰還沒有滅絕,只是極為稀少,在某些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著,偶爾出現在人間,便會引起很大的轟動,而由于它對氣候的變化很敏感,在漫長的歷史上,經歷過幾個冷熱交替的時期之后,終于走向滅絕。

雖然鳳凰這種鳥類已經滅絕,但它作為一種文化內涵和藝術形象,卻永遠地保留了下來,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被賦予更多更加美好的意義,僅僅從它的名字里,我們就能體會到幾千年前,當我們的先民初次見到這種美麗的鳥兒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和震撼,它也將像龍一樣,伴隨著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一代代都流傳下去,生生不息。

八字環御風鯉

形似鳳凰的晚霞

關于龍的存在與否,可以看一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龍真的存在?30年前的一封讀者來信,隱藏著“龍”存在的證據,文章通過詳實的證據,找出隱藏在歷史中的龍的真相。

全文完,如果喜歡的話,請點贊,評論和收藏。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9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