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過杭州的大街小巷
這些帶有數字的地名,你能說出幾個?
今天就跟著民政君來看一看
杭州的數字老地名
一道探尋地名背后的歷史
在西湖區南部的雙浦、轉塘等鎮、街道境內。系1971年開挖9條南北向的人工河渠,自西向東按數字順序命名為一號浦、二號浦、三號浦、四號浦、五號浦、六號浦、七號浦、八號浦、九號浦等,其中三號浦最長,七號浦最短。主要起農田灌溉作用。
地處紫陽街道新工社區。原有長200米寬3米的小弄,稱二涼亭,民國時始名。1987年舊城改造建住宅樓8幢,沿用弄名。
三廊廟南起復興路,北通秋濤路,西通江城路,為一處交道口。傳說南宋高宗趙構在杭州受到金兵追擊,逃到江邊,為一個叫三郎的人所救,但這位三郎隨后死于金兵之手。高宗皇帝非常傷心,就在附近建了一座三郎廟以紀念。后廟毀,地名沿用至今。
四牌樓東起城隍牌樓巷,西至元寶心,北連十五奎巷。長200米,寬4米。舊稱四賢祠巷,俗呼十五間樓。巷內舊有忠節祠祀伍員、褚遂良、岳飛、于謙四人。
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橋,北至西湖大道。長253米,寬2米。《東河棹歌》:“章家橋之上有五柳園橋,其地有五柳園,在金剛寺北,今安樂橋有五柳巷。”五柳園亦名西園。巷即其遺址。1966年曾名下友誼巷。1981年復稱五柳巷。
六部橋:南宋時,橋東有都亭驛館,為當時接待北方來使之處,故舊名都亭驛橋。紹興二十七年(1147),以橋西顯寧寺基為基礎擴建三省六部官署,遂更稱六部橋。元時,更六部橋為通惠橋,明稱錦云橋,清復稱六部橋。
七寶寺巷得名于七寶寺,該寺原在錢塘門外,舊名上方多福苑,五代時,毀于兵火。后梁時重建。今該巷也已拆除。
八丈井村因村內的古跡八丈井而命名。建國初期為潮王鄉潮王三村,1981年更名為八丈井大隊,1985年更名為八丈井村委會,1999年撤銷八丈井村,建立八丈井居民區,2002年4月撤銷八丈井居民區,建立八丈井社區居委會。
九里松又名九里云松。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時,于行春橋至靈隱﹑三天竺間植松,左右各三行,凡九里,蒼翠夾道,人稱九里松。后即以九里松名其地。
十五奎巷東起中山南路,西折南至城隍牌樓巷。長406米,寬10米。宋名竹竿巷,屬長慶坊。萬歷《錢塘縣志》:“長慶坊,俗呼石烏龜巷。”又名十五奎巷、十武魁巷。《康熙府志》:長慶坊即忠慶坊,俗呼十五奎巷。康熙《錢塘縣志》:長慶坊,嘉靖間多習騎射者,一舉得十人,故張其名曰十武魁巷。后音訛為十五奎巷。
百井坊巷位于天水街道中部偏南。東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長353米,寬12米。吳越國王錢镠在此鑿井九十九眼,號稱百井,因名。宋更為招賢坊仁和縣巷,乃縣治所在地。明稱興賢坊,清復稱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復原名。
萬松嶺指鳳凰山北麓、萬松嶺路兩側地域名稱,以嶺得名。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九:“萬松嶺,在鳳山門外西嶺上,舊夾嶺栽松”,唐白樂天詩云:“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舊時,有游山古道,清時筑路,成省城南北上下通衢。民國初、建國后多次拓寬,遂有拱三路、萬松嶺、萬松嶺路之名。
撰稿:區劃地名處
編輯:黃穎斐、辰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