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南峪太平車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南峪太平車表演可以三人組合,也可多人多車組合,最多時18人同時上場表演。
暑期放假在家的孩子也經常跟著隊員們學習太平車的表演動作。
井陘縣南峪鎮南峪村被譽為“太平車之鄉”,村里活躍著一支文藝表演隊,許多文化演出中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太平車表演則是他們的看家舞蹈。興于宋代、盛于明清的南峪太平車是井陘縣民間舞蹈的一枝奇葩,經一代代傳承人的傳承發展,至今仍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本報記者 楊惠玲/文
張曉峰/圖
南峪村位于井陘縣西部的綿河岸邊,東距省會石家莊50公里,石太鐵路、井陽公路從村中穿過。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文化底蘊深厚,為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因民間舞蹈“太平車”起源于這里,素有“太平車之鄉”的美譽。
“井陘拉花”的“姐妹花”
井陘南峪太平車也稱太平車舞,發源地南峪村位于冀晉接合部的太行山東麓,依山傍水,僻靜安然,在古時被人們看作是避難藏身的世外桃源、度日生息的太平勝地。
相傳,北宋末年,華北晉中一帶鬧兵變,戰亂頻仍,荒旱連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饑寒交迫、兵荒馬亂之中。于是,人們推上獨輪車,攜家帶口、背井離鄉,來到依山臨河、田豐人興的南峪村(當時稱大華莊)。在這里,百姓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為紀念先祖推車求生之壯舉,人們以特有的方式,推車演舞以示慶賀,祈禱和諧,向往太平盛世,故將這種舞蹈命名為“太平車”。
“太平車”興于宋代,盛于明清,在南峪一帶廣為流傳。“東有拉花越扭越精神,西有太平車越推越高興。”明清時期,這首民謠在井陘一帶老少皆知,足以說明南峪太平車與井陘拉花是同時期誕生的一對姐妹藝術,是并蒂竟放的兩朵民間舞蹈奇葩。
舞蹈特色鮮明熱烈活潑
南峪太平車舞有著奇特鮮明的內容與演技。它最初是就地取材,先以柳、榆樹枝條與竹竿(或木棍)、竹條(或荊條)綁成車架,然后外用布料裝飾,兩廂畫有車輪,將其系于舞者腰間,車架上裝飾有盤腳和直腳的假腿,就像舞者坐于車上。舞者扮相有少婦、老太太或少女等,形態不一;另一人則莊稼漢打扮,在后面模仿推車,兩者相互配合,翩翩起舞。太平車舞還有三人組合、多人多車群體組合等演出陣容,在鑼鼓、嗩吶伴奏中展現著悲、喜、哀、樂。
新中國成立后,太平車舞得以延續和發展。但由于年代久遠并不斷演變,如今的太平車舞已不再是單純的“求生”舞蹈慶祝活動,而成為慶新春、鬧元宵、過廟會、慶豐收等重大慶典的重點助興演出節目,并且流派各異、形式多樣,更富有藝術性,是群眾喜聞樂見、常看不厭的一種民間舞蹈。
由于太平車舞的熱鬧勝景和藝術風范,前來學藝和請師傅他鄉傳藝的不在少數。據南峪村的老藝人介紹,如今太平車舞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流傳,其中以山西、河北最為廣泛。
南峪太平車舞的表演方式多種多樣,有走八字、套剪子空,動作有上坡、下坡、拐彎、走泥濘、擦跟頭等,緩急交叉,高潮迭起,張弛分明,舞蹈熱烈活潑、激情高亢。
傳承創新重現昔日光彩
消夏晚會是井陘縣夏季群眾文化活動的傳統活動,村村有演出、鄉鎮有比賽,優勝者則集中到縣城的舞臺上一決高下。南峪太平車就成為南峪村、南峪鎮的保留節目。
歡快熱烈的音樂伴奏下,只見一臺臺太平車推得平穩又靈活,領頭的“夫妻”二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展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滿足,而恢諧幽默的表演又引得臺下的觀眾不時拍手叫好……
雖然太平車舞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朵民間舞蹈奇葩也經歷了隊伍、舞姿、音樂、道具等方面的困境。為搶救傳承這一鄉土舞種,當地政府與文化部門及鄉村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復興工作。他們聘請相關專家、學者精心挖掘提升太平車思想文化藝術內涵,共同研討其搶救、保護、傳承、發展與改革創新的思路與途經。在保持井陘太平車傳統精華基礎上,創新提檔,從內容、形式以及曲拍、節奏、樂律、服飾、道具、陣容等全方位、多角度都有所創新突破,使其緊跟時代脈搏,貼合觀眾興趣,打造有特色的精品舞蹈。
2010年,當時90歲高齡的老藝人仇彧及其子仇國瑞,與所有編排演職人員一道精心排練,排出了六人、八人、十人組合的太平車舞,在井陘縣民間藝術節上重新登臺亮相,使得現場觀眾如醉如癡,連連拍手叫好,前來參會的省、市、縣文藝界專家也贊不絕口。
2018年3月,南峪太平車入選石家莊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保護好民間老藝人、傳承好太平車舞蹈藝術,南峪村一邊培養高水準的文藝演出隊伍,一邊積極備戰參加各項大賽,以打造知名精品舞蹈品牌,讓井陘南峪太平車這一民間舞蹈重現昔日光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