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都知道潭柘寺,那是一座古寺,說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按照官方考證,潭柘寺最早建于西晉懷帝司馬熾的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上回去看的鎮江金山寺是建于東晉明帝司馬紹的太寧年間(公元325年),比這座潭柘寺晚了四朝。你別看差了四朝皇帝,其實只有十八年,你可以想見西晉末期天下有多亂。
潭柘寺最初是叫嘉福寺,來了個和尚蓋了座廟,立了尊佛像點上了香。那時的和尚只會念經,對經有幾套、佛有幾尊都不太了解。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來了一位高僧,叫華嚴和尚。他是抱著華嚴經來的,這嘉福寺就隨了華嚴宗。會昌滅佛后,重新來了一位禪宗高僧,重新蓋了寺,重新點了香,這嘉福寺又改隨了禪宗,改稱龍泉寺。女真人金煦宗完顏亶是第一位來潭柘寺燒香的現任皇上,那是皇統元年(公元1141年)。金煦宗給龍泉寺改名大萬壽寺,還賞銀上萬重修寺廟。金代有一個沒當上皇帝的太子完顏允恭,他曾來潭柘寺燒香,住持和尚重玉禪師寫了一篇帖子刻成碑立在寺后墻下,現仍存,八百多年了。完顏允恭的兒子當上了皇帝叫金章宗,金章宗曾給他閨女蓋了北京香山寺拜觀音。
蒙古大汗為取天下殺人無數,元世祖忽必烈定下天下后,他閨女妙嚴公主不肯進城,偏要住到潭柘寺每日跪在觀音像前地上念經給她爸贖罪。就因為這位妙嚴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元帝們輕易不敢去寺里拜佛,他們有時會把潭柘寺大和尚接到宮里吃飯,席間肯定是要那大和尚定期為自己拜佛誦經。
傳說明初道衍和尚姚廣孝曾住潭柘寺,但未見正史記載,有潭柘寺明僧攀附權貴嫌疑。姚廣孝一直輔佐朱棣,還包括其子朱高熾,怎麼可能住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他一直都是住在離皇宮不遠的慶壽寺,現在的西單電報大樓附近,已無存。據傳姚廣孝退休后是住在二環路旁天寧寺中一座角落里的僧房,此事無據可查,因為姚廣孝根本就沒有退休。潭柘寺在明代很牛,皇上還曾派自己的親信去寺里做大和尚,這叫做“欽命住持”,明神宗朱翊鈞就干過這種事。明皇還兩次給潭柘寺賜名,就是“敕賜”。前一次是明宣宗朱瞻基“敕賜龍泉寺”;后一次是那個倒霉的明英宗朱祁鎮,他第二次登基后“敕賜嘉福寺”。和皇上互粉的好處是潭柘寺的房地產事業不差錢兒,明代的潭柘寺大和尚常能從宮里忽悠來錢,然后寺里的殿房就經常見新。
清代凡事循明例,康熙帝就循明例給潭柘寺欽賜主持。他從城內廣濟寺平調一位震寰和尚去潭柘寺做了寺長。這震寰和尚精通律宗,因此,潭柘寺自此改修律宗。震寰和尚是帶資上任的,那些錢絕對不止十五貫。在其任期內,眼見著寺里起高樓。康熙隨后去視察工作,又題寺名“敕建岫云禪寺”,你看,這震寰和尚可不是搞修葺,而是按皇家標準重建了潭柘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京畿地區最大的漢傳皇家寺廟。康熙看重潭柘寺,他那個不常出城的兒子雍正便也跟隨之,他孫子乾隆肯定也不能落下。清帝們都來潭柘寺燒香,這是他們必拜的漢傳佛教寺廟,藏傳的有雍和宮,還有宮里暗祭的薩滿。
新中國把潭柘寺開辟為公園,給老百姓參觀游覽。為了保護古建,殿內都不讓燒香,殿外設了香爐。60年代末,潭柘寺曾經關閉過一段時間,1980年重新開放。90年代重啟宗教活動,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慶祝了建寺一千七百年。
前幾年我來潭柘寺時,車可以開到山門前停車場。現在不行了,停車場改在了遠處,目的是進寺參觀之前和之后都可以經過本地居民舉辦的棚市。你可以在那里采購辟邪的桃木劍,登山的棗木棍,果腹的菜團子和打鳥的彈弓子。這些什貨都非我所愿,但我在棚市不遠處卻見到了一處古跡。
這個一看就是遼金元時期的僧人墓葬塔,沒錯,這可能是元初妙嚴公主的墓葬塔,寺里稱她妙嚴大師。
再往前走,還有古跡可看,就是破陋點。
你別看這條石板路破陋,它兩邊是有紅墻的。你再看中間的那路青石板,這是御路的配置呀。金煦宗完顏亶(念蛋)是不是走的這條路進寺我不知道,但乾隆是肯定走這條路來潭柘寺燒香的,當然其時有人給他抬轎子。
過去的僧人住在寺里,現在的僧人住在寺外,僧院里有一棵巨大的煞白皮松。
走到潭柘寺山門前。
山門外是一座牌樓,四柱三樓,黃色琉璃瓦單檐頂,這是皇家規格。前面額枋上寫著“翠嶂丹泉”,后面是“香林凈土”。牌樓前面有若干古松,關鍵的是還有潭柘寺的招牌樹。
潭柘寺的寺名從來沒有叫過“潭柘寺”,這個潭柘寺是民間稱呼。因為寺后有一眼泉水積出來的龍潭,再加上山上的柘樹,因此民間稱此寺為潭柘寺。柘樹在南方叫黃桑,只因寺后寶珠峰風水適宜,這里才生出來一些柘樹。有醫術不高者言這樹皮能幫人家中增丁,便不斷有人上山剝樹皮,回家泡藥酒給老婆喝。長此以往,山中柘樹就難以為繼,現今除了這棵便天下難尋了。
過了牌樓有一條溝壑,山神挖了泄洪的。溝上當有一橋,以便香客渡此溝壑到達彼岸,那橋名“懷遠”,似是明代所建。看看橋后的山門。
磚石結構,三間拱券門,漢白玉門券。上面內部是拱石起券的拱頂,所謂的無梁殿。外部是帶綠剪邊的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這應該是清代屋頂,裝飾耳。門前掛“敕建岫云禪寺”,康熙手筆。為怕游客走到門口誤會了上面的額匾,公園管理處還掛了一塊“潭柘寺”豎匾。游客見到這塊豎匾就會額手稱慶,“沒走錯”。僧人最早來華時,居無定所,多尋山洞而棲并修。隨后,正規佛寺的山門仍然要采用磚石砌造,拱券門,內部也要是拱券頂,不使梁枋,就是模擬山洞,使后僧不忘根本。漢代白馬寺也曾是這樣的山門,后來改造時還保留了拱券門的形式。
潭柘寺很高檔,不僅因為有歷代皇家力挺,而且因為有白鴿。
說古并州一寺中大和尚善念經,殿外梁上有夫妻二鴿筑巢養育出二雛。和尚念經之余便對梁上白鴿說,你家二雛若是孽障纏身之人,愿他們超度。久之,二雛忽一日墜地吐血而亡。和尚搖頭嘆息不止。翌日,和尚夢中見二小兒來拜,口稱乃昔日梁上聽經白鴿,實為生有罪業投生為鴿,幸得和尚念經超度,現又托生鄰村員外家。日出,僧行至鄰村探訪,果有員外家日前生有一對雙胞胎。此乃佛家勸人念經向善的故事之一。
從山門內哼哈二將眼前走過,就可以進入潭柘寺。山門之后當然就是天王殿,但你別看如此簡單的道理,卻也不是寺寺照辦。很多寺廟的山門和天王殿是合二為一的山門殿。潭柘寺依山而建,過了山門的天王殿是在上一層平臺上。看看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香爐是香客們用的,香爐兩邊的香亭是僧人自用的。天王殿面闊三間,明間開門,梢間檻墻檻窗,門窗都是隔扇,皇家專用的三交六椀欞花。既然是敕建之寺,他用此三交六椀欞花便沒人去宮里舉報。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綠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額枋下掛“天王殿”貼金七龍斗匾,清康熙所題。但看這字跡不像是康熙原作,應是后人重寫的。
天王殿里肯定是供奉彌勒佛,這里是一尊木刻貼金像。彌勒佛是未來佛,要五十六億年后才從兜率天降生。既然如此,那寺廟里的彌勒佛像是由何而來?最早的彌勒佛像是結半跏趺坐的菩薩像,后來多是大肚佛形象。這大肚佛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形象。漢傳佛教中的羅漢最初是十六位,一直到唐代都是。后來,唐末五代之后,又增加了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二位。達摩多羅是藏傳增加的,布袋和尚是漢傳增加的。我曾在西黃寺山門殿見過彌勒佛像身后站著的不是韋陀,而是達摩多羅,他們哥倆一前一后站在同一座佛龕上。
內部是貼金蟠龍平棋天花,佛龕相當華麗,都是貼金木刻浮雕。
天王殿兩邊炕上站著四大天王,這個不新鮮。墻上還有漢將壁畫,那是四值功曹,就是值年、值月、值日和值時,都是神仙。四值功曹屬于天兵天將中的天將,道教中的保護神。玉皇大帝張羅天羅地網捉拿孫悟空時,四值功曹就曾出力。看看下面這個值月神黃承乙。佛寺中蓋一座小神廟的不稀奇,什麼關公殿、財神殿的都有,但是像潭柘寺這樣在佛殿中掛神像的還真是不多見。
天王殿的東側小院里現在展出大銅鍋。
這是潭柘寺三口銅鍋之小鍋,過去炒菜用的。熬粥、蒸饃的大鍋都丟了,那二口鍋更大。據說粥鍋之大需要伙夫僧搭梯子下去刷鍋,而且若有過路僧來寺里蹭飯的話,那伙夫僧便往鍋里兌水,卻不加料。爐門上刻著“潭柘寺”,說是為了防火。讓這三個字替潭柘寺在這里挨煙熏火燎,火就不再去燒大殿了。這有點大禹治水的意思,改堵為疏。
天王殿兩邊有院墻,墻上有門。山門和天王殿之間是寺內第一進院子,就是天王殿廣場。過了天王殿再上一層,是二進院大雄寶殿廣場。
臺階兩邊有二座配殿,東邊是伽藍殿。伽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上面是抬梁結構,灰瓦單檐硬山頂,前面有檐廊。伽藍殿供的是佛祖保護神,這保護神不是韋陀,而是波斯匿王,他的太子叫祇陀太子(念騎駝太子)。波斯匿王祇陀太子家的花園修建了精舍,釋迦牟尼在此講經,就是祇園精舍。
伽藍殿門前有幾棵太平花,正在盛開季節。太平花早先是南方的花,蜀中多有。曾有蜀人獻花于明皇,種在皇宮后苑,現在仍然在故宮御花園絳雪軒前花壇中。太平花開時非常香,游人到此都紛紛猛嗅,然后狂喊“什麼花這麼香呀”?
伽藍殿對面是祖師殿,有志愿者正在擦拭殿前額匾。
祖師殿和對面的伽藍殿建筑形式一樣。我問那位志愿者這殿內供的祖師是哪位尊者?他說真不知道,按照潭柘寺現循律宗,沒準兒是律宗祖師?律宗發源于西安凈業寺,實際始人是唐僧道宣。道宣曾協助玄奘翻譯西天經文,后入終南山。其實,現今世上寺廟中的祖師殿通常供奉的應該都是禪宗祖師達摩,就是北魏年間在少林寺后山洞中面壁十年的那位菩提達摩。達摩為什麼面壁十年?是因為他想搞佛家理論本地化,他在洞里想了十年,想出來一套理論,不用識字也可以理解佛之道理,這就是禪宗。達摩由此成為中國禪宗第一人,便是禪宗初世祖。你別說,他這套理論還挺好使,傳到六世的時候,禪宗大師叫唐僧慧能和尚,他就是文盲。慧能和尚是南派禪宗,他見字需有人念給他聽,想出偈語也需請秀才寫在墻上。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站在東西配殿前,從爬梯上去,便是大雄寶殿寬大的月臺,月臺四周有一圈漢白玉扶手欄桿。
這座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黃色琉璃瓦綠剪邊重檐廡殿頂,七只脊獸,貼金雙龍和璽彩繪,規格等級相當高,表現出皇家敕建的身份。前面明間加東西次間開門,梢間檻墻檻窗,門窗上都是三交六椀欞花,居然還有貼金。東西山墻是實墻不開窗,后面是明間開門。前面掛著兩塊匾,上面是趙樸初先生所題“大雄寶殿”貼金斗匾,下面是清乾隆所題“福海珠輪”紙匾。再回過頭去看了一眼天王殿額匾,應該也是趙樸初先生重題。
大雄寶殿最神奇的是正脊上的一對鴟吻。
這是清代時期按照原來的元代鴟吻重做的,上面還用鐵片勒著,鐵片上系著金鏈子。那金鏈子比中國歷屆首富脖子上的金鏈子都粗。傳說當年清康熙帝來寺里燒香,走到大雄寶殿前一抬頭,發現正脊上的鴟吻Too Old。他便把自己脖子上的金鏈子解下來送給寺里大和尚,讓他回頭把那鴟吻勒住,別掉下來砸著人。所有建筑的鴟吻上只有潭柘寺才有這個金鏈子,海內海外普天下僅此一例,潭柘寺寶物之一。幸虧這是清代之物,若是宋代皇上所賜,肯定留不到這會兒,早被時遷摸走了。時遷之后,天下無賊。
大雄寶殿內佛龕上是一佛二菩薩像,這是華嚴三圣。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泥塑金身像,兩邊立著是迦葉和阿難尊者。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結跏趺坐,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無畏印。
他的左手邊是普賢菩薩。
右手邊是文殊菩薩。
潭柘寺在最早唐武周時期是修華嚴宗的,在大雄寶殿供華嚴三圣像應該是從那個時期傳下來的寺規,雖然后來改修禪宗、律宗,但是大雄寶殿供的佛像一直沒變。有的寺廟會有一座專門的大殿供華嚴三圣,叫做華嚴殿,比如杭州靈隱寺里就有一座華嚴殿。
沿著大雄寶殿檐下月臺,可以走到殿后,有踏跺登上下一層平臺。大雄寶殿月臺下兩側也有爬梯讓你登上下一層平臺。
下一層平臺非常寬大,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殿前廣場,這里正中肯定是少了一座大殿。
從旁路覓見一掃地僧,咨詢后得知此處原來確有一座三圣殿,還有僧人食堂叫齋堂,清時垮的。既然前面大雄寶殿已經供有華嚴三圣,那這里過去的三圣殿應該供的是西方三圣吧?三圣殿中的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坐像,兩邊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立像。如果中間的阿彌陀佛是立像,那就是接引佛,大殿就會叫做接引佛殿。
三圣殿雖然沒有了,可它前面的兩座功德碑還在。上前看了一下,碑上的字跡已經基本無法辨認了。三圣殿的佛龕位置上,現在安放著一尊銅香爐。
三圣殿的兩邊還有當年遺物,那是四棵古樹。前面一邊一棵娑羅樹。
娑羅樹后面還各有一棵銀杏樹。
佛寺種菩提樹是有講的,因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冥想七天七夜,終得大徹大悟,成為佛祖。相比達摩面壁十年,佛祖冥想七天即成佛,所以可想釋迦牟尼的功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北京無法栽培菩提樹,怎麼辦呢?北京地區的佛寺就種娑羅樹,一種七葉喬木。我上次在云居寺也見到此樹,但那寺里的工作人員偽稱其是菩提樹。潭柘寺的這二棵娑羅樹據稱有六百年高齡,可是他們后面的二棵銀杏樹都已經超過一千年了。東面的那棵銀杏叫做帝王樹,就是我上面圖片中的那一棵。寺里的志愿者說每當有新皇上登基,就會有一棵新枝從樹根長出來;每當有皇上駕崩,樹上就會掉下來一根樹杈。我問他這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神跡?他說忘了。我問他外國的皇上算嗎?他說好像不算。我不好再往下問了。我就走到下一層平臺的爬梯下向上觀望。
上面那是二層的毗盧閣。毗盧閣面闊七間進深二間,斗拱抬梁結構,黃色琉璃瓦綠剪邊單檐硬山頂。上下有檐廊,上檐下掛“毗盧閣”橫匾,說是康熙手筆;下層門楣上掛“圓靈宗境”橫匾,說是乾隆手筆。進去看看。
殿內供五方佛,這是漢傳密宗規則。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密宗叫做大日如來佛。他的左手內側是南方寶相佛,代表平等性智;外側是東方阿閦佛(念阿怵佛),代表大圓鏡智。他的右手內側是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外側是北方不空佛,代表成所作智。四位佛代表了佛之四智,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加起來是五智,所以五方佛也稱五智如來。
毗盧閣內一層東西墻上都是通景壁畫,佛家故事連環畫。看看西墻上的壁畫局部。
最亮的部分,上面的故事叫“牧女獻糜”。講的是釋迦牟尼六年苦行期間從日食一餐,到七日一餐,最后不餐,便骨瘦如柴。河邊有二牧牛女見他如此悲慘,便取牛奶煮成糜獻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食乳糜后,復又身強力壯,他便言要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圖中牧女手捧一碗乳糜,釋迦牟尼雙手施合十印表示贊賞。
下面的故事叫做“魔軍拒戰”。說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后,食乳糜又強大無比,便邂逅了魔王。魔王要阻止釋迦牟尼成佛,組織了若干次戰役,但都無功而返。無論魔王之軍如何進攻,釋迦牟尼都用腦后、身后金光令其跌撲在地,魔王只好認輸。最后護法大神出現,將魔軍盡皆驅散。圖中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左手施禪定印,表示蔑視魔王;右手施降魔印,表示降伏魔王。
佛寺中若有樓閣,通常是藏經閣,下層供佛像,上層藏經。潭柘寺的這座毗盧閣不是藏經閣,我估計它的二層應該也是供有佛像的。既然一層供的是五方佛,那二層應該是供華嚴經三身佛,中央也是毗盧遮那佛,這是法身佛;左有盧舍那佛,這是報身佛;右有釋迦牟尼佛,這是應身佛。毗盧閣二層現在不開放,沒能上去參觀。
毗盧閣的正脊上有很多磚雕,非同凡響。北方殿堂這樣的磚雕屋脊十分稀有。
屋脊正面磚雕是游龍戲珠,背面是鳳戲牡丹。正面看不見,太高。上面這張圖是背面,那幾只鳳怎麼看都像是大公雞。你別看它這磚雕的鳳戲牡丹有點差事兒,可是正脊兩端的鴟吻卻是精美無比。
鴟吻的鴟龍身上有一只飛翔的鳳凰高浮雕,而且是彩繪貼金的。這樣精美的鴟吻極為罕見,你要是去潭柘寺一定不要錯過。同樣,從正面很難看到這個脊吻的細節,我是走到毗盧閣后面山上才能如此觀其秋毫的。
毗盧閣是潭柘寺中路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最高的樓閣。三圣殿后面是毗盧閣,它的東面還有一個小院。
這是方丈院。方丈院是一座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住方丈的。院內古柏參天,還有一口青銅水缸,方丈取水不用遠行。
方丈院深處還有一座小院,非常僻靜。院中有一座方亭,檐下掛著清乾隆帝題的“猗玕亭(念乙肝亭)”橫匾,這是俗稱叫做流杯亭的那座亭子。
亭子內梁枋上有蘇式彩繪,看看這幅。
畫上有一群人坐在那里吃席,前面是赤兔馬上坐著一位美髯公在舞大刀,這是“關公溫酒斬華雄”?
猗玕亭,“玕”是瑯玕,美石也。“猗”是大美。那就是說這亭子里有一大塊如玉美石唄。我走上前去看一眼。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怎麼樣?你肯定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乾隆把這麼好的一塊石頭鑿出溝槽當然是為了做曲水供流觴,乾隆和方丈二人相對而坐,有太監和小和尚在那曲水上擺放酒盅,帝僧二人便取身邊酒飲之。乾隆喝的肯定是紹興陳釀老雕,方丈要挑流觴中的可口可樂飲。乾隆身邊有宮女舉著一盤醉蝦,方丈身邊也有小和尚捧著一碗毛豆。乾隆在這里搭這麼一座亭子,就是為了脅迫老僧附庸風雅。潭柘寺這里不缺“崇山峻嶺”,既如此,那還要有“茂林修竹”,還真有。
你看那竹子是金黃色的,以為那是駕崩了的竹子?其實不是,這是很高級的“玉鑲金”竹。除了茂林修竹,王羲之還提到“清流激湍”。乾隆也找人做了一個,否則如何得有曲水?
哦,這溝槽里流淌的曲水原來是龍涎呀。它先在亭子里驅動那些流觴,從這亭子里流出去之后,就灌進方丈院的銅缸,那方丈每日所飲便是皇上的牙慧唄。
乾隆輕易不會和老僧同榻而眠,老僧道行再深也不行。乾隆習慣了獨臥寒炕,他的炕在哪兒?就在剛才修竹之上的小院。正房里現在還有乾隆寶座示意,中間坐的像是門頭溝老漢,兩邊站著門頭溝小伙兒。
這是三圣殿東側的首長席。三圣殿兩側還蓋起了高樓,我們常人可以在那里飲茶,疫情未全消,目前不開放。
從毗盧閣向東也讓走,也要上臺階,上面的平臺差不多相當于毗盧閣二層的高度。平臺上有二棵古柏。
那所房子是圓通寶殿。
圓通寶殿里中間木刻貼金佛龕里是觀音菩薩泥胎金身像,四周墻上是三十二幅觀音菩薩應身畫像。佛龕上有一面錦旗,上面居然寫著“贈予觀音菩薩”,這是誰這麼大口氣?
圓通寶殿東側就是那座金剛延壽塔,此塔中無舍利,所以別把它叫做舍利塔。
他們說這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鏞建于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這個朱瞻鏞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弟弟,朱棣在永樂年間封其越王,藩地在浙江衢州。朱瞻鏞雖然封王,他卻從來沒有去衢州就藩,一直在京城逛吃。朱瞻鏞是第一代越王,因為無后,他也是唯一一位明越王。死后謚號“靖”,藩地撤銷。朱瞻鏞在京城無事,便來潭柘寺建了這座金剛延壽塔,里面收藏了他媽張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經,專為太后祈壽。但是不知何故,此塔功效不佳。正統二年塔落成,正統四年朱瞻鏞即故,正統七年張太后亦崩。
金剛延壽塔身后墻上有一塊石碑,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完顏允恭燒香拜佛貼,當年潭柘寺大和尚重玉禪師榮譽出品,八百年了。因為在塔后,而塔又被圍起來不讓靠近,所以我并未見此碑真容。不過即使見到我也不會認識上面的字,因為那些字都風化了,任誰也不認識了。沒關系,《日下舊聞考》中記下了這塊碑上的字:“一林黃葉萬山秋,鑾杖參陪結勝游。怪石闌珊蹲玉虎,老松盤曲臥蒼虬。俯臨絕壑安禪室,迅落危崖泄瀑流。可笑紅塵奔走者,幾人于此暫心休”。
往東過了金剛延壽塔,那是地藏殿。地藏殿內供地藏菩薩像,它的側墻上也是套色木刻,非常漂亮。看看其中一幅《六道輪回》。
看完地藏殿,我就從其旁向上攀登,于紅塵中奔走。在那片紅塵中就可以看到金剛延壽塔的后背,還有毗盧閣屋頂的后坡,包括精美的脊吻。在山上走到潭柘寺西路,就有并排的三座殿。中間是一座大號的,觀音殿。
觀音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上面是斗拱抬梁結構,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五只脊獸。下面是一尺高白石臺基,臺基上有一圈漢白玉扶手欄桿。因為沒有檐廊,就在四角加了撐檐桿。檐下掛了一塊“蓮界慈航”額匾,乾隆所題。殿內正中佛龕上是一尊泥胎金身正觀音像,身邊站的肯定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兩邊墻上掛著套色木刻若干幅,那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華嚴經里講的,說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教導,要去參拜天下智者,修成菩薩道。他一路行走,參到了五十三位高人,還參了普賢菩薩。最后在珞珈山受觀音菩薩教化,留在菩薩身邊。
觀音殿左手是稍小的文殊殿。
右手是稍小的普賢殿。
這三座殿西面還有一座神廟,龍王殿。
龍王廟里按說應該是有龍王像的,這里并沒有,也可能以前有。龍王殿最神奇的是前檐廊下西側掛著的那艘石魚。
這個不是魚化石,而是魚石刻。這塊石頭很特殊,看上去像是烏木,擊之卻有金玉之聲。有人說此石自天上來,那就是隕石唄。拿去化驗,說是含銅。這是潭柘寺寶貝之一,說是只要心誠,摸了石魚可以包治百病。過去常有病人來潭柘寺摸石魚,現在不讓摸了,有病沒病都不讓摸。不知道是不是醫院提意見了,影響人家生意。
從龍王殿沿臺階下去,那里是三圣殿西側的一片建筑,也是一所大院子。
院子北面朝南的是廣善戒壇。
站在門口觀望了一下。
戒壇是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面有佛像。戒臺上空間不大,三證七師都要坐下還是挺擠的。這座戒壇沒有隔壁戒臺寺的戒壇大,但是因為潭柘寺是大剎,這里也可以授僧人比丘戒,也算是大戒。戒壇殿后藏著一尊銅香爐,很高級,不知道為什麼藏在殿后。
這個院子里還有一些小房。
院里中間是最重要的楞嚴壇。
這是一座重檐八角亭,下面是八角,上面是圓攢尖頂,鎏金覆缽脊剎,黃色琉璃瓦綠剪邊屋頂。東西南北開門,其它各面是檻墻檻窗,隔扇門隔扇窗,三交六椀欞花。楞嚴壇坐在二尺高白石臺基上,上有一圈漢白玉扶手欄桿。看看檐下結構。
這種下方上圓的建筑形式民間叫做“一把傘”。這座楞嚴壇建于清雍正年間,因年久失修,曾在1970年代落架保護,2013年按原樣重建,看上去非常新,肯定是這二年重油過。
壇是高僧講經的地方,圓殿叫壇,方殿叫堂。楞嚴壇是潭柘寺高僧講《楞嚴經》的專門場地,寺中每日早課都要誦《楞嚴經》。《楞嚴經》是佛家大法,顯密各宗必修。
進去看看。
室內還有內室,中間是彩繪木刻釋迦牟尼坐像。在一片暗淡的藍色基調中,暖色的佛像和華蓋非常奪目,極為漂亮。抬頭看看上面結構。
多層四柱抬梁,每層旋轉一根柱子,交錯上升,有點類似斗八藻井。我說不好這種梁架結構,反正看上去是眼花繚亂。那架華蓋是有某種采光,在黑暗的室內顯得非常亮。這座楞嚴壇無論內外都非常漂亮,是現在潭柘寺必看項目。
院子南面朝北的是旃檀殿,里面供的是一尊旃檀佛像。
傳說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第一座木刻像,因為雕刻師是照著釋迦牟尼在水上的倒影雕刻而成,所以身上有水波紋。這個樣式的佛像流傳下來,但是非常稀少,因為旃檀木就非常稀有。我在五臺山黛螺頂見過一座旃檀殿,里面供的就是水波紋旃檀佛像。潭柘寺的這尊旃檀佛像沒有水波紋,寺里稱其為彌陀佛像。旃檀也叫白檀,雍和宮大佛像是一根整體白檀木雕刻而成,非常珍貴,吉尼斯紀錄保持者。雍和宮大佛是木刻彌勒佛金像,不是水波紋旃檀佛像。
潭柘寺內除了中路格式化的那些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外,這座院內的這些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中間的楞嚴壇、南面的旃檀殿、北面的戒壇。就因為這個院子,潭柘寺就比大多數寺院更完整,讓其成為京城最重要的漢傳佛寺。
潭柘寺周邊山上還有一些洞,洞里供的都是觀音像,所以叫做觀音洞,東西都有。為節省體力挺到午飯時間,那些洞都沒去。歷史悠久的寺院都會有高僧墓塔,高僧多時,塔便成林。潭柘寺也有塔林,據說有七十多座,沒有去看,原因同上。
逛完寺出來,路邊已經有村中老鄉擺出了午飯售賣。上前一打聽,全是素菜團子,非我所愛。下山去尋了一家村級飯館吃村飯,吃到了葷物。很多年前,也是在這里一戶農家吃飯,大嫂真是去村里現買了一只雞回來。女主人非常抱歉地說沒有老母雞了,就是一只蘆花雞,然后給我們用高壓鍋做了一大碗小雞燉蘑菇。那一餐真是不錯,印象深刻。今天這頓農家飯就算是吃飽了,三天后就忘了吃的甚。膳畢,打了三個飽嗝,又喝了一壺自帶的咖啡,回家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