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小姐”本是社會上對年輕女子的尊稱。可近年來這一原本高雅的名詞,在不少人的意識里,卻與“三陪”、“賣X”等詞聯系起來,成了一種曖昧的職業或稱謂,以至于有人在酒樓用餐時因叫了服務員一聲“小姐”,便遭到了“你媽才小姐呢”的搶白。
很多人認為,改革開放把“小姐”一詞給毀了。其實不是,改革開放把“小姐”一詞打回原形了!
中國古代,對年輕女子的高貴稱呼是“淑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的開篇,《關雎》中的“淑女”,就是夸人家姑娘既品德端莊,又年輕漂亮。
現代禮儀中,男女被統稱為“先生”和“小姐”,與西風東漸時英文“密斯特”和“密斯”有關,女士進入社會交際場,必須要有合體的稱呼,“小姐”一詞廣泛流傳,且與傳統有機結合。
宋元以來,市民階層興起,當時已經把年輕女子稱為“小姐”,但并不是尊貴的稱呼。
這時的“小姐”,專指從事低賤侍奉職司的年輕女子:宋朝錢惟寅《玉堂逢辰錄》里,有掌茶酒宮人“韓小姐”,是宮中婢女;馬純《陶朱新錄》里,稱陳彥修侍妾為小姐;洪邁《夷堅志》中,有“散樂小姐”,指賣藝藝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云:“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這些大約是宋元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由此潛移默化,官僚縉紳豪門富家的未嫁少女,也漸漸被統統敬稱為“小姐”了。 ——顯然,“小姐”一詞,歷經宋元,由賤而貴,并不是由貴而賤,或貴賤不分。但在宋元以前,貴賤有別,是不可混稱的。
西風東漸后,“密斯”被譯為“小姐”,明顯是泛指,也并無不妥,女性的“貴”與“賤”,需要淡化,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
1949年前,上海灘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四馬路(今福州路)更是秦樓楚館林立的紅燈區。日落西山,華燈初上,濃妝艷抹花枝招展的買春女站立馬路兩旁,獻媚拉客,勾引路人,時人呼為“野雞”,并不稱為“小姐”。
魯迅先生在30年代的雜文里曾經提到:在中國,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說的,比如:“野雞在拉客人”,你就不能說;要說,只能說“阿姐勒浪做生意”……可見當時尚無今天所謂的“小姐”。“小姐”變為“野雞”的同義語,是改革開放后的“新事物”。
娛樂場所的從業女性,既不能稱淑女,又難稱千金,直呼三陪女太嫌露骨,沿用“野雞”不但不敬,于P客自己也未免有失身份。
經過幾年的發展,“小姐”是個閑置的舊詞,這時正好派上用場。
——“小姐”一詞,體現了社會的與時俱進!
當代不叫“小姐”,該叫什麼呢?
我挺喜歡“小姐”這個詞的,真的,叫著順口,聽著順耳。可是自從它和某種特殊的職業聯系在一起以后,就不敢輕易用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女生的禮貌叫法是“小姐姐”,這個詞可是時尚的與美麗的代表。絕對可以這麼叫~而且年齡跨度可以很大,不信可以試試~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