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靈
過去買一條牛的價格昂貴,每條牛的習性又不一樣,買牛一般要請懂行的中間人幫忙。
民間稱中間人“牛偏耳”。在牛的買賣過程中,雙方互不交談,全由中間人傳話,對著耳朵說悄悄話,市場嘈雜,聲音小,偏著耳朵湊近才能聽清。也有喊中間人為“牛販子”的,俗話說,“牛販子的牛爬得樹”——憑他吹。帶點貶義。但又離不了他們,買的怕上當,賣的想有個好價錢。“牛偏耳”這個職業古老,直到20世紀末才逐漸消失。
“牛偏耳”活躍在牛市,對行情了如指掌。牽進來的牛,都仔細觀察,骨架、毛色、牙齒等,還要牽著牛在場內轉幾圈,看牛走路的姿式。把一切都摸得清清楚楚,做到心里有數。
我認識一個“牛偏耳”,恰巧也姓劉,都喊他“牛販子”,或者是“劉販子”。他早已改行喂了十來匹騾子,在鄉間專門給人拉建材,凡是車輛運不到的地方都要找他。我請他喝酒,聽他擺過去的龍門陣。
劉販子說,我們用舊時候的計量單位“石、斗、升、合”,總結出一套看牛的經驗:二石(音蛋),兩只牛眼鼓起像雞蛋,有神;四斗,四個牛蹄子像熨斗,大而堅實;六升,牛體格身軀像鹿身(六升)緊湊結實;八合(音各,下川東方言各與角不分),牛角呈八字形。符合這些條件的牛,再孬也有七成。
幾杯酒下肚,劉販子瞇起眼告訴我:凡是進牛市的人,我一眼認得出來,是來買牛的,還是來打探虛實的。買牛的,我會主動上前搭白,問他住在哪兒。平壩子,就給他介紹用水牛,田要深一些,水牛力氣大。住在坡上的,推薦黃牛,走山路才得行。我當“牛販子”時,很多規矩不興了,只是講價,手還伸袖子里,是怕旁邊看熱鬧的人曉得了。我先捉住賣牛人的手指,伸進他袖子里,他伸手指頭表示要價,一摸就明白。然后我又走到買牛人的面前,用同樣的手法把價格告訴他。買牛人還價,也在袖子里用手指頭告訴我。一個生意要這樣反反復復講好多次,還不一定成功。
成交一頭牛,“牛偏耳”可得一筆介紹費,由買牛的人給付。賣方對牛包“兩場水草”。兩場,指兩個趕場日,三天一個場,共六天;水草,指牛在吃草,活起的,沒生病。如果三天內牛生病或死亡,由賣方負責;四至六天內,責任對半開;超過六天,賣方就不管了。
我問劉販子,介紹費一般是多少?他岔開話題:我談成的生意都記賬,用漢字表示1-10——田、乃、寸、水、丁、木、材、拱、成、年。這是暗語,賬本被別人撿去,或者偷看了,也不懂。
然后他對我擺著手說:“‘牛偏耳’的規矩就是保密。我已經給你說得太多了。”看來他沒喝醉。
【征稿啟事】
華西都市報“寬窄”副刊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長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不超過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