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老城是座古城,它的格局是明代就鋪排下來的。老城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一街兩旁的建筑,不少都是明清古建筑。
無獨有偶,安陽不僅老城如此,周邊農村也散落著寶貴的明清建筑精華。
看著建筑上這些精美構件及配套設施,似乎就進入了唯美的古典建筑藝術品長廊,我們享受著藝術的熏陶。
安陽標志性古建筑“文峰塔”李恩義|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因地而異的照壁
▼
照壁也叫影壁,影壁墻。影壁式樣多種多樣,有一字型的,又有八字形的,因庭院面積所限,也有座山式的,即把影壁建在房屋的山墻上,有的上部還是屋檐式,十分美觀。
安陽的照壁分大型與小型。大型照壁是坐落在寺廟、陵園、官府大門前的一堵大墻。如袁林八字形大照壁,安陽老城東大街西頭原府衙前照壁,天寧寺照壁等,它給人威嚴肅穆的感覺。
有的機關門內也有大照壁,現在多用瓷磚粘貼“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彰顯共產黨的宗旨,不忘初心,提醒共產黨人永遠要為人民服務。
我們見到的照壁是一般家庭的影壁。這種影壁在大門以里,正對大門,起屏蔽的作用。
這是庭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書上多有描寫。如果沒有影壁,人們從大街上通過大門,就使庭院一覽無余,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影壁除了有屏蔽阻隔作用,還具有人文和審美價值。不過城市家庭因受宅基地面積的限制,往往把照壁設在屋山上。
農村院子比較大,家家戶戶大門里邊都有影壁墻,大多裝飾比較簡單,有的只有一堵粉白墻、有的寫上大個的福字、有的在影壁墻上置一神龕,恭恭敬敬供奉忠義正直的化身關羽雕像。
如今條件好了,許多家庭影壁建得輝煌大氣,用瓷磚裝飾了大型山水畫和楹聯,讓人賞心悅目。
安陽市龍安區馬投澗鎮王二崗村邢氏莊園,清代同治年間銀行家邢鈞蓋的九門相照大宅院的照壁就是座山式。建在大門里東屋南山墻上,磚雕精美絕倫,是林縣建筑隊維修完皇宮回家途中,被邢鈞挽留下來,雕刻了兩年才完成。
以往紅衛兵破四舊,見到所謂的“封、資、修”的東西就砸,老百姓怕毀壞漂亮的文物,就在上面抹上石灰,寫上毛主席語錄,果然被完好保存下來。袁林的大門牌坊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
02
多姿多彩的墀頭與磚雕
▼
墀頭,是磚質山墻向外伸出承托邊檐或屋檐的建筑,是傳統建筑構件之一,俗稱腿子或“馬頭”,兩兩對稱。有的是用磚逐漸外出,有的墀頭是用長條石頭托底,增加了墀頭的牢固性。
墀頭是雕刻精細的磚雕,是人文藝術寶庫,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古建筑除了墀頭有雕刻,其他如山花、門楣上方、屋檐都可見磚雕。
墀頭由三部分組成,上部叫戧檐板,弧形,起托挑檐作用。中部叫爐口,下部叫爐腿,俗稱叫杌凳腿或花墩。
中部是墀頭的主體,雕刻各種圖案,如梅蘭竹菊,猴子騎馬,鶴,琴棋書畫圖等等。構件不僅典雅美觀,而且彰顯主人的情趣。
如四君子具有清高風骨,是人們追求的品質,至今被文人歌詠。鶴寓意長壽,猴子騎馬是期望馬上封侯,反映了官本位的追求。
安陽老城古巷到處可見精美的墀頭,尤其是財主官員集聚的倉巷街、二道街、冠帶巷等,只要沒有被破壞的古建筑上都有墀頭。
高中一個老同學祖上曾經當官,蓋有九門相照宅院,坐南朝北,門對東南營街。后來分家,他家住在最后一全院。最后那座大瓦房墀頭分別雕刻“遺厥”、“孫謀”。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孫謀,顧名思義是為子孫計劃安排;遺厥是把財富遺留給他們。恐怕這是所有中國老人的愿望。
馬投澗鎮王二崗邢氏莊園是清代建筑,占地100多畝,是墀頭磚雕的寶庫,也是斗板的寶庫。
03
擎大廈的柱子
▼
明清建筑中有不少房子前墻外有走廊,廊頂就是用明柱與屋墻支撐起來的。走廊一般一米多深,大大擴大了房子的使用面積,冬天可在廊下曬太陽,夏天可避雨、遮陰乘涼。另外前墻窗臺以下用磚砌就,以上是大型木格窗,屋子高大明亮。
聰明的古代匠人為了防止下雨浸濕或地下潮氣上升,侵蝕柱子,柱子下部用石頭做柱礎,柱礎大小以柱子粗細而定,形狀一般是最下部為方形,穩固。上部為圓形,柱礎一般比柱子大一些。我國考古學家從安陽殷墟發掘出的3000多年前的房屋就已經使用石質柱礎了。
柱子分明柱、半露柱、暗柱。明柱也叫露柱,在走廊的最前邊,靠枋與雀替做穩固。而半露柱則一半在墻里,一半露在墻外,有墻依偎。
安陽西南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龍廟大殿八棱形上細下粗的巨大石柱就是半露柱。
有的柱子完全隱在墻里支撐著大梁,叫暗柱。歇后語“墻里柱子——暗使勁”,就是這樣來的。
我見過一座石頭為基的五間大瓦房,使用的就是暗柱。比一般房屋要深,里面顯得寬敞。
還有的樓房是四梁八柱做建筑承重主體,柱子到二樓頂,均為通天柱。如王二崗村的攜鳳樓,前墻用木格窗,其他墻壁用磚砌,輝煌大氣。
04
設計精到的古戲樓
▼
安陽市白龍廟是元代泰定年間修建的官方祈雨廟宇,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古建筑不僅保存完整,而且設計獨具匠心。就拿戲臺來說非常人性化。
戲坐南朝北,兩層建筑,臺口正對白龍爺黑龍爺雨神大殿。為什麼正對大殿呢?因為天上管降雨的神仙雕像就端坐在大殿內,唱戲是給雨神看的,是求雨成功對神仙的感謝。
這座戲樓是一座卷棚式建筑,《金瓶梅詞話》一書多次提及卷棚建筑。筒瓦,滾脊(圓脊),脊檁為雙檁彎椽,流線型,外形漂亮美觀。即使刮特大風,也沒有一般房屋大脊所受的阻力,摧毀不了屋脊。檁頭有寬大的博風板,防止露頭的檁條因日月摧殘而損壞,從而延長使用壽命。
戲臺鋪厚木板。前部有4根石方柱支撐木架,當中兩石柱柱礎為猴抱鼓式,猴子憨態可掬,滑稽可愛,活靈活現,與娛樂場所相得益彰。
兩側石柱柱礎是鼓式墩。中間兩柱陰刻“略跡原情但是鏡花水月;設身處地罔非海市蜃樓。”兩側石柱陽刻“絲弦奏春夏惟祈甘霖時布;歌舞薦馨香但碩大澤無疆。”
前臺演員唱戲,后臺為化妝之地。住在白龍廟旁邊81歲的申長智老先生把我拉到戲臺門外東山墻下,神秘地指著東山墻上鑲嵌的一塊似滴水一樣的石槽問我 :“你知道這是干什麼用的東西?”他見我疑惑,就解開謎底:“過去唱戲的演員都是男的,這小石槽是方便演員尿急的。”
當中兩石柱腰部有兩個眼兒,申老先生說,過去唱戲沒有電燈,那眼兒是插鐵燈架的,鐵架上放大個油燈,油燈的油正好夠唱一夜戲用,油捻有拇指粗。
戲臺高約2米,因當時都是站著看戲,觀眾正好看清演員演戲。臺下是小廣場,大殿前是專門為婦女看戲設計的月臺,月臺高出地面二尺多,可拾級而上,月臺有雕石欄桿。臺下可容千人。
古時男女有別,男人不準上月臺看戲,女人不準下月臺看戲,只準在月臺和抱廈內看戲。
一般的廟門寬大氣魄,可白龍廟的廟門卻設計在戲臺下。戲臺坐南朝北,把廟門設計在戲臺下面,演員在上面唱戲,人們進出廟門,演戲、看戲都不影響。
因為知府、知縣大人求雨一般都是坐轎來的。廟門的寬度,正好可以讓轎夫抬著轎進門。而且白龍廟各有官員的休息室和勤雜人員的休息室。設計精到,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代匠人的聰明智慧。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