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閣里識松風
汪聚應
魯迅先生曾在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寫了著名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在文中他指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榮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的,中華民族無論在任何時候,總有那麼一群人甘用自己畢生的心血,來標注這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在中華民族記憶的年輪里,霍松林先生也應該是這樣一位標注者。
二零一七年二月一日十二時五十分,農歷丁酉年正月初五,一個令人無比悲痛的日子,這一天,著名學者、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我們尊敬的恩師霍松林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記得今年春節期間,先生還曾在視頻中向眾弟子拜年,并相期在百年壽辰時為他祝壽。不料雞年九十七壽而終,百歲期待終成遺憾!
霍松林先生是一代學雄,國學大師。天水人一提起他,總有一種無比的自豪。作為跨世紀的文化引領者,霍松林先生自始至終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己任,厚植根基,廣育英才,情系鄉梓,獎掖后學,是當代學界、教育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名流,也是當代天水文化精神的卓越代表。
聽說霍松林先生的大名是很早的事,因為在甘肅,尤其在他的老家天水,幾乎家喻戶自曉,并作為楷模。而真正知道先生和他所從事的工作,則是我一九八五年上了大學中文系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之后。在大學古代文學和文學理論課堂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無論那一段課程,教課老師都會提到霍松林先生的論著和觀點。因為先生治古代文學,并不限于哪一段,而是從源到流、從頭到尾一以貫之。而唐宋文學課上,更是無人不提他,無人不贊成他對唐宋詩詞高屋建瓴的解讀。這也使我從內心深處埋下了熱愛古代文學、期望能成為先生弟子的渴望。
初識松林師,乃是一九九四年九月。時值天水師專三十五周年校慶,我在天水師專工作已經五年有余。當時學校特邀霍松林先生作學術報告,并聘先生為中文系名謄教授,這才使我有機會一睹霍師之風采。先生在中文系會議室,健筆行云,欣然為中文系題贈“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示勉。之后在大廳作學術報告,天花飛撒,余音繞梁,中文系師生感受到了一場大家報告的魅力。先生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旁征博引,滔滔不絕,仿佛有魔力一般,使我在大廳黑壓壓的人群中久久回味忘返。在與中文系教師座談時,我感到最榮幸的是有機會與霍師合影,也許這張合影就定下了我和霍師的緣份。日后經常端祥著照片上那極具學者風度又和藹可親的大師,一股見賢思齊的狂志在內心升騰著:這便是發奮礪志,考霍師的博士生,從霍師研讀唐宋文學。
一九九九年參加陜西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考試后,成績比較好,先生亦大德不棄芹陋,納我于霍門之中,于我真是三生有幸!因向往名師出高徒,故而妄想能在霍師指導下,識得詩家三昧,積學厚德,絕俗棄愚,化識為智。
1994年9月與松林師在天水師專中文系會議室合影
九月入學后,先生于九月十五日召集新考博士訓話,并讓已畢業的學兄一起參加見面大會,現身說法。他告誡每一位博士研究生要求做到德藝雙修,學思并重,知行合一。同時要將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相結合,讀書尚友,體會古人創作,方能與古人神游。第一次聆聽先生教誨,我非常激動,故作《入霍門》以記當時受教之感。詩云:
負笈求學到長安,百花爭春霍門妍。
恩師諄諄明教誨,學兄恰恰映真言。
四時光陰游學海,三載博聞求理詮。
立志向學著鴻篇,不負大唐盛世天。
投入霍門后,方知霍師不僅是名師,而且也是嚴師,可親亦可畏。先生教導學生,亦有大家風度,雖因才而施教,然更注意知能并重,品學兼優。更非常人循規蹈距,而是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上因勢而利導之。又能在生活諸方面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是為霍師慈父之可親。同時,不論平素還是畢業,都要求學生博覽融通,寫出高質量論文,所論則必有理有據,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完美結合,力戒浮言噪語,架空立論。是為霍師嚴師之可畏也。
嚴師出高徒,對松林師而言似乎是一種習慣。記得二○○○年三月開學之際,想遲返校幾天,就借口天水鐵路伯陽隧洞塌方,不能返校向先生請假,先生很生氣地說:“開學都三天了還沒有到校?”就放下電話。我心里怦然直跳,心想到校如何面見先生。于是下午搭便車去西安,第二天到校。同宿舍的師兄田耕宇也到了,并說他向先生請假挨了批評。于是我倆就去唐音閣見先生。先生見面問了情況,狠狠批評了我。他說:“天水是個文化積淀很深厚的地方,出的名人很多,人們的文化水平也高。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有所成績,讓家鄉人說霍松林的學生如此,我臉上如何掛得住!”先生說得很嚴肅,我當時不知是如何離開唐音閣的。但從此以至博士畢業,我都按時返校,再也沒有請過假,學習也加倍努力。
在我的學術成長道路上,永遠忘不記的是帶我步入學術大門的蕭瑞峰師和指引我走向學術殿堂的霍松林師。
一九九五年,我有幸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自己也非常幸運,在杭大期間,先后聆聽了中文系徐朔方、吳熊和、陸堅、蕭瑞峰、廖可斌、沈松勤等先生的授課,他們淵博的學識、對學生無私的關愛和高度負責的精神,使每一個學生受益終身。然而把我帶入唐代文學、帶入俠的世界的卻是蕭瑞峰師。在師從蕭瑞峰先生研治唐代文學期間,蕭老師幫我將“唐人詠俠詩”作為我的碩士論文選題,在寫作中又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反復修改多次。后來,我的碩士論文《唐人詠俠詩芻論》在《文學遺產》全文發表,又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復印。其中不無包含著蕭瑞峰師的心血和期望。
一九九九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師從霍松林先生研習中國古代文學,最終實現了師從霍先生研習唐宋文學的愿望。入霍師門下,是我天大的福分。恩師出于對家鄉后學的獎掖,對我方方面面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最難忘的是對我博士論文寫作的指導。先生在幫我擬定了選題后,又從選題立意、章節設置到寫作規范等各個方面給予了嚴格的要求和悉心指導,才使本論文得以完成。其間先生為我論文寫作投入的精力、給予的引導和支持,何止以一言半語能予道說!
記得剛入學,霍師就向我詢問了論文的選題意向和準備情況,并鼓勵我廣泛涉獵,把選題做好。當開始動筆寫作時,先生又叮囑道:“這是你的奠基之作,要努力把它做好”。并說寫一段時間后,可以拿一、二章給他看。
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當我忐忑不安地把剛寫好的四章內容送給先生時,恩師不顧炎熱,一字一句地看完了四章內容,作了很多批改,甚至一個錯字、一個標點都不放過。對我既有嚴格的要求,又往往鼓勵有加。二○○二年三月論文初稿完成后,我又全部送給恩師審閱。我的初稿全為手寫稿,密密麻麻五十萬多字。時霍師居室隔壁正裝修房子,白天黑夜不時有噪音干擾,但霍師不輟批閱。有一天晚上,我外出歸來,經過先生寓所,見先生書房亮著燈光,我知道先生此時還在為我這個才疏學淺的學生辛勞,感激和不安一起涌上心頭,徹夜難以入眠。一周后,我去唐音閣聆聽教誨,見先生已將那麼多的內容全部看完,包括以前先生曾批改過的部分。除了隨頁批改外,先生還寫了長長的審閱意見。面對論文的不足,我愧疚萬分,無地自容。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班加點,按先生的意見,對論文進行全面修改。
二○○二年五月初,先生親閱手批的博士論文,幾經修改,亦裝冊成文。寄出送審,受到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導葛曉音教授,四川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博導張志烈教授,中國社科院陳伯海先生等的好評。看到送審反饋的意見,不禁感慨萬千。當日晚上,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述懷》小詩:
負芨長安三載春,杏園侍坐聽唐音。
雁塔高瞻題名處,碑林低吟淑世銘。
繪圖當年游俠事,追慕昔日盛世情。
自信人生多奇志,殊遇會當終南平。
回首初入霍師門下,回想先生對我論文的悉心指導與詳細批改,不禁浮想聯翩。
霍先生帶我們這一屆博士共三人,其中傅紹良和田耕宇都是及門弟子,學識很好,我只有不停追趕。所以這一屆三個博士的學業也是霍先生比較滿意的。五月二十八日論文答辯,霍先生非常高興,與師母胡主佑教授一同在答辯主席臺上,并邀請西北大學教授、黨委書記董丁誠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答辯委員有張學忠、李浩、張新科、霍有明等。參加答辯會的學生也非常多,因為大家都把能聽一次霍先生博士的論文答辯當作精神大餐和學術講座,也是目睹霍松林先生和聽他學術觀點的絕佳機會,自然會受益匪淺。而每一次答辯會上霍先生高妙的講話和點評非常精到,富有感染力,也是答辯會的亮點和吸引大家的地方。對于我們的論文和答辯先生很滿意,答辯結束,先生高興地與我們合影,并答應為我們三人每人題寫一幅字。記得當時我在《二○○二年五月博士論文答辯有感》中寫道:
紅幅舒展答辯名,霍門三博出鏡林。
業師溢彩顯神韻,主臺流光聚人雄。
論題唐宋兼兩代,問答情智贊三卿。
霍師高論怡四座,掣鯨碧海賦新音。
2002年5月博士論文答辯后與霍師和師母在陜西師大校園合影
2002年5月博士論文答辯后與答辯組老師合影
2002年6月授予文學博士學位后與恩師在陜西師大校園合影
三年來,霍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用力點撥,使我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雖然這點提升與先生的期望還差距甚遠,但先生那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融通博大的學術氣度和誨人不倦的師長風范,使我如沐春風,成為我人生和學術生涯中永不磨滅的瑰寶。
博士畢業后,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對博士論文選題進行重新審視和研究,并于二○○四年對這一選題進行了延伸研究和深入細致的設計,申報了國家社科學基金項目,獲得立項,使此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項目基金的資助。又根據專家的評審意見對論文進行了修改,先生亦高興為我的第一部專著撰寫了序言。
松林師教育學生,既重言教,又重身教,更重視門人弟子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提高,而慶賀先生的壽辰無疑就是重要的平臺。二○○○年十一月,值霍師八十壽辰,陜西師范大學舉辦慶祝大會,隆重慶賀先生八秩華誕暨從教六十周年。先生好友及門人弟子萃集于是。在為先生準備祝壽期間,我自己通過各種介紹材料,既深入了解了恩師,也獲得了向師兄弟們學習的機會。遂感先生納芹之恩,慨嘆先生為人為文之高標獨絕。當時,我在《賀霍師八秩華誕》中寫道:
綴玉聯珠八十年,文教同壇齊終南。
學化四海游子意,文昭九州堯舜天。
雨密牛棚筑堅志,雪滿松枝傲時艱。
世紀新開壽星歲,大唐氣象有真傳。
借此機會,弟子們不但提高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自己導師學術思想的認識。在先生八十華誕祝壽會上,當時擔任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的栗戰書,十分精彩地總結了霍松林先生的長壽之道,對大家啟發很大。在會上,我自己也認識了霍門眾師兄,建立了聯系。在以后的交流和交往中,不但提高了學術水平,也結下了帶著濃濃同門兄弟的情誼,成為了良師益友。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九秩華誕暨從教七十周年慶祝大會更顯隆重。陜西省委原書記張勃興,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等領導及國內古典文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陜師大師生200多人出席了慶祝活動。天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光慶出席慶典大會并宣讀賀電。市委、市政府在賀電中說,“作為天水籍的文化名人,先生一直情系桑梓,不遺余力地關懷獎掖后學,望九高齡仍親臨隴右傳道授業解惑,為促進天水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天水師院送霍先生一幅中堂、一幅畫。當時我從二○○二年六月畢業離開先生已經八年,雖然每年都有一兩次去看望先生,但卻沒有以前那樣能時時聆聽先生教誨。而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磨礪體會,內心的感動與想念很難言表。于是滿懷激情,為其中中堂撰寫了詩和對聯。詩云:
赤子發秦州,錚錚九十秋。
游藝飲清譽,樹桃多名謳。
德言思教化,貧達念國憂。
唐音雄風在,江河萬古流。
一幅對聯我撰為“學界泰斗,教壇名師”。此詩聯由天水籍著名書法家萬惠民手書,作為禮品獻給霍師祝壽。先生很高興,對我寫的詩聯也倍加鼓勵。現收藏于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這次祝壽,成為霍家軍的又一次盛大聚會。在先生選集學術座談會上,許多學有成就的同門高足高屋建瓴、侃侃而談,讓我很生難忘。并認識了新的霍門弟子,獲得了新知。而先生為每一位到會弟子簽名贈予的皇皇巨著,十卷本精裝版的《霍松林選集》成為我案頭始終不離的學術瑰寶。
我相信,霍先生的華誕慶祝大會的意義并不僅限于一次簡單的祝壽,它的教育意義和傳導價值值得深究。每一位弟子也通過這樣的方式接受著先生的再教育,在通過這樣的形式提升著自我的人生境界。而且大家一定也通過這樣的形式,感受著霍先生傳遞給大家的養生之道和長壽之道,并從先生身上感悟著奮斗的、有價值的學術人生帶給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每一次這樣的盛會,既是見賢思齊的仰賢會,也是大家充滿愉悅和歡樂的課堂,因為先生用他的長壽之道給我們詮釋著真正的人生快樂和生命真諦。先生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延伸著自己的學術之路,鞭策并不斷地拓展、提升著自己的人生境界。
2010年霍師九十大壽時汪聚應、傅紹良、田耕宇給霍師敬酒祝壽
霍先生桃李滿天下,霍門人才濟濟。細想先生的指導和成就,不得不佩服先生獨特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方式。如果不揣淺陋,我想應該是先生通過“言教、身教、互教自當育人為本,讀書、教書、寫書皆以教學為宗”,實現了“知能并重、品學兼優”的培養目標。霍先生自己總結它的人生經驗時說:“我這一輩子很簡單,就是圍繞文學,做了讀書、教書、寫書三件事。”而這些都是為教學服務的的。他把學術研究也當作備課。他有句名言:“我的崗位工作是教學,所謂研究,實在是備課。”試問當今有多少人把心思放在教學上,把科研與教學聯系的這麼緊密? 我想,認真研究霍松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但對我們今天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有深遠的借鑒意義,而且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人文精神亦有裨益。
“知能并重、品學兼優”是霍先生一生追求的教育理念,也是他教育思想中最具價值的內容。這樣的高標與他高超的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西安聯合大學師長泰教授曾十分精到地將霍師的教學藝術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上的求博求深;二是教學方法上的求實求真;三是教學質量上的求高求新。”二○○二年元月,寒假將近,去霍師唐音閣匯報學習情況,霍師贈我一本自己的影記,并簽名留念。這本書是“文化人影記叢書”中霍師的個人分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松林師五十多幅珍貴照片。霍師在序言中說自己“在高效率完成崗位工作的同時加班加點,雙休日不休息,夜間少睡覺,不到五十天,就編寫出一本《影記》。”誠為感動!這本影記使我對先生學術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知道,這是恩師以身作則,教育引導弟子門人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我自己也在每一次不同的身教中一步步地走近先生,一步步地走向先生期望的學術殿堂。
這是霍師自初中開始到一九九八年初春的人生濃縮,每幅照片都有當時詳細的情景介紹,并配有相關的詩詞創作,圖文并茂,含英咀華,真情流露,是弟子們學習真學、了解恩師家學淵源、人生經歷、治學通路、教學心得、創作甘苦、心路歷程的捷徑。拿到書,我像饑餓之人得到了面包,如饑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霍師之德高哉!霍師之學博矣!霍師之作美也!霍師明道深矣!在影記五十多幅照片中,我挑選了最喜歡的《對新入學的四名博士生講話》作像贊。這是攝于一九九七年的一幅照片,是霍師在唐音閣書房對新入學的四名博士生講話時所拍,也是本書的封面。霍師對四位博士生講的幾條格言是:
敦品以化人,勤學以致用。務求日有進益,問心無愧;力戒虛度年華,于世無
補。務實不務名,不愁有實無名,惟恐名不副實。扶持真善美,鞭笞假丑惡。處逆
境而堅忍不拔,處順境而剛正不阿。博古而不泥古,須求古為今用;學外而不媚外,
力爭外為中用。兼取古今中外之長,放寬眼界,擴展心胸,慎思篤行,自強不息,
始能有新開拓,新建樹。
這段話對我教益很大,二○○二年元月六日,我以《霍師像贊》為題,用小詩表達崇敬之意。詩云:
名滿三秦揚海波,唐音高閣多浩歌。
筆頭妙化千年韻,胸次圓成萬頃波。
格言四條明教化,學子三省覓窮科。
自然妙悟養浩氣,有為而作補時闕。
《霍松林影記》封面照片
“畫卦臺高渭水清,故鄉常在夢魂中。”作為詩人,霍先生有著赤子般的愛心,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他對故鄉夢繞魂牽般的熱愛和無私的關注與奉獻。對于家鄉,大到甘肅省、天水市的文化建設,小到生他養他的霍家川,只要家鄉有需求,他必然盡力去做。而天水每一項大的文化建設都與霍老參與分不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水市委、市政府籌備“伏羲文化節”時,霍先生便不辭辛勞,以其精深、淵博的學識論證了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鄉,還親自為公祭伏羲撰寫祭文,稱贊其“曰有伏羲,世稱人祖。觀法于地,觀象于天;始畫八卦,文字起源。民處草昧,茹毛飲血;始作網罟,以漁以獵”的歷史功績,傾全力為家鄉宣傳、推廣伏羲文化。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于二○○二年成立,天水市委邀請霍先生擔任研究會顧問,先生積極策劃,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設性的工作。今天,伏羲文化已經成為天水乃至甘肅重要的文化品牌,伏羲公祭納入國家范疇,天水也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問祖之地,這與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體力行的參與、不遺余力地宣傳推廣是分不開的。
霍先生對家鄉的文化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無論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揚宣播,對天水杜甫研究工作的支持,還是題簽撰聯、為序作文,先生都能盡一份游子的真情與厚賜。如先生為南郭寺二妙軒的挖掘、搜尋和建設所做的努力,為麥積山、卦臺山所撰的碑文,為故鄉天水所撰寫的各種書法作品等,都包含著先生的拳拳之心和對家鄉的真情厚意、殷切期望。而對天水地方史志編纂給于的關心與支持更令人感動!《天水通史》統稿后,請霍先生寫序,先生欣然應諾,并帶著對家鄉文化事業的深情盡心撰寫,先后修改多次方定稿。2015年11月18日,在王廣慶、彭鴻嘉兩位部長帶領下,我們去西安召開發行儀式,專程帶著剛出版的《天水通史》看望并感謝霍先生,他詳端精美的書冊,又翻閱內容,贊嘆不已。談話中還詳述1937年日寇襲擊天水機場往事,贊揚天水的巨大變化。
2016年11月18日《天水通史》出版,與王廣慶、彭鴻嘉部長看望霍師留影
如今走進天水,無論麥積山、卦臺山、玉泉觀、南郭寺等知名景點,還是大街小巷較舊的門面門匾,亦或是鄉鎮村野,也少不了先生的墨跡與指點。
現懸掛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隴城女媧祠霍松林先生撰寫的楹聯,是先生高水平楹聯之一。其上聯云:“毋輕摶土意,選良師精雕細研,自有英才清玉宇”;下聯云:“須重補天功,任碩鼠明吞暗嚙,何來美政濟蒼生”。楹聯高度概括了人文始祖女媧摶土造人、補天立極的雄功偉績,并結合時事引申女媧精神的現實意義,給人們以深刻的理性啟迪。
此幅楹聯,也是我對父親囑托的一個交代。一九九九年,我剛到霍先生門下,寒假回家,父親說隴城女媧祠管委會會長讓他囑咐我要霍松林先生給女媧祠寫一副楹聯,并要我一定完成,這是父親一生要求我做的唯一一件大事。第二學期開學就向霍先生提及此事并給先生帶了一本有關女媧祠的書。先生要我將女媧祠門柱的高度等問清楚,問后也給先生寫下。放暑假到先生家里去拿,先生說還沒考慮好,也沒寫好。我當時很難為,不知回家怎麼向父親交代,但又很難再向先生申說。
二○○二年博士畢業,我的博士論文送審和答辯獲贊譽很高。同時發表論文又獲陜西師大研究生論文一等獎,還獲得陜西師大華藏獎學金、陜西省優秀畢業研究生。霍先生很高興,我們去唐音閣謝師時,傅紹良師兄提出要先生為我們這一屆三位博士每人寫一幅字,我乘機再提出要先生為隴城女媧祠撰寫楹聯事,先生也很愉快地答應了。過了幾天,我們三人同去唐音閣,霍先生已寫好了楹聯,并讓我們展開,為我和傅紹良、田耕宇三人講解其中的含義。當時我非常興奮,感到這也是先生對我們三人的一次教育。
回到天水后,我找到最好的雕刻家刻好,并托人運回隴城,懸掛于女媧祠。這個事讓我終生難忘!我的家鄉隴城鎮歷史文化悠久,先秦漢唐曾為郡為縣,二○○七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人文始祖女媧的誕生地。霍師的這幅楹聯使每一位到隴城鎮的游
2002年霍松林先生為隴城女媧祠大殿撰寫的楹聯
人稱道不已,也使隴城人文平添一份厚重。二○○二年六月,我在《隴城女媧祠楹聯感懷》中贊嘆到:
霍師楹聯天下聞,女媧祠里傳嘖聲。
補天功業寓美政,摶土偉績化育人。
三年勤學師心動,一朝精撰寓意深。
人祖賴此明神道,隴城因之播偉名。
關注家鄉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是霍師念念不忘的大事。他曾經對我說:“我培養了兩名甘肅籍的博士,一名是甘肅靜寧的孫明君,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另一名是你。你要為天水師院的發展服務。”(先生此言說在二○○二年,事實上,現為中國語言大學博導、光明日報文學遺產主編、甘肅慶陽環縣籍的方銘師兄也是霍師培養的博士后)。故二○○二年博士畢業后,我并沒有接受當時許多高校的優厚待遇,依然回到天水師院任教。但霍先生對甘肅和天水教育事業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將自己的部分圖書和收藏的字畫無償捐獻給天水師范學院,學校為此在圖書館建立了霍松林藝術館,作為收藏霍先生圖書、書畫,學習和研究霍松林先生學術文化的平臺。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開館,沈鵬先生為霍松林藝術館題寫了館名,館內收藏霍先生捐獻的各類書籍四千余冊,各類書畫藝術品一百四十多件,并有霍先生的各類聘書、證書等。館內還收藏有“霍松林先生訪談錄”、“第十一屆全國中華詩詞研討會專輯”、“中國詩詞名家吟誦集錦”等音像資料54盒;收藏各類證書123本,展示了霍松林先生道德文章與榮譽。霍老家人親屬及孫明君、李釗平、劉鋒燾等弟子和天水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參加開館儀式,并舉行了霍松林先生學術座談會。我在《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開館有感》中寫到:
天水六月添新聞,霍老館開百感生。
師院學幸傳薪火,隴上文賴度金針。
書卷開風傳詩教,華章作霖滋后人。
一生功譽滿天下,貧達總能關鄉情。
此詩中情懷皆以感念霍師的境界至高、鄉情至深。
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及霍先生捐獻的任其昌先生寫給他父親霍眾特的楹聯
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寄寓著霍松林先生對家鄉文化事業發展的殷切期望。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霍松林藝術館的建立,充實了天水師院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成為激勵后學、傳承弘揚優秀文化、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目前,天水師范學院霍松林藝術館收藏霍先生捐獻的字畫已達二百多件。其中“于右任書呻吟語序霍松林跋”手札及“梁啟超致馮國瑞手札及學者題跋”影印件、霍松林先生自己創作并手書的書法作品10多件,都是文化珍品。在這些收藏中,最珍貴和富有深情的莫過于霍先生捐獻的任其昌先生寫給他父親霍眾特的一幅對聯。上聯為“紅葉村成詩景致”;下聯為“白衣人盡酒交游。”這幅對聯霍先生已收藏一百多年,也是他對父親的一份念想。他專門在所贈對聯上作了題跋,其云:“家父眾特先生中秀才后入隴南書院深造,頗受任其昌山長器重,親賜手書楹聯,至今已一百多年矣。傾聞任山長墨寶在家鄉已極罕觀,故彌足珍貴。今天水師范學院為余修建之藝術館落成,鄭重捐贈,希裝鏡框懸于館中,供鄉人瞻仰。霍松林謹題,時年九十。”現在這幅楹聯成為了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的鎮館之寶。
2010年12月23日在唐音閣霍先生向天水師院杜松奇書記介紹捐贈的任其昌書法對聯
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收藏《于右任書呻吟語序霍松林跋手札》
回故鄉看看是霍先生一輩子念念不忘的事。雖說身體好的年月,省上、天水有重大的文化活動,邀請先生參加。但隨著先生年事漸高,回故鄉就成為不太容易的事,雖然父老鄉親盼望先生能每年來看看家鄉的變化,也有過盛情的邀請。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天水師院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剛剛結束。天水市麥積區四大組織邀請霍松林先生來天水,是年先生已是八十七歲高齡。受先生邀見,我去麥積區專程看望,之后陪霍師訪問天水建一小學、游南郭寺。霍老高齡來家鄉,故地重游,興趣高,觸景生情。吾亦能有幸陪恩師,實為最快愉之事。此后,先生多次想回家鄉,但最終未能成行。現在想來,這竟是先生最后一次回家鄉,就不禁潸然淚下。
先生此次到天水,去了他的出生地今天水市麥積區琥珀鎮霍家川,祭奠了祖先。五月十五日,與小兒子霍有亮到天水秦州。霍師一到秦州,先去建一小學,學校師生在操場隆重歡迎。霍老接受了小學生敬獻的紅領巾,并作講話,接受天水電視臺的采訪。先生接受采訪時,我拿著話筒。在言及自己年近九旬能來故鄉時,激動不已,淚流滿面,感動了當時在場的每一位人員。后來我以《巳亥夏陪松林師天水行二首》為題,記錄了這次感人的場面。其中《到建一》云:
麥翻綠浪花如潮,霍師回鄉到秦州。
少年育人天師地,今朝攜子故地游。
破墨揮毫抒心志,開機訪談憶春秋。
學子獻巾齊聲贊,抒情立志看高標。
2007年5月15日霍松林先生在天水建一小學接受少先隊員敬獻的紅領巾
2007年5月15日與霍先生到天水逸夫小學留影
車出建一,直奔南郭寺。時與有亮陪霍師同游。在南郭寺門口,霍師主動伸出手,緊抓我手,與我合影留念,我非常激動。這一情景使我感到與先生是多麼的近、多麼的親!其中我在《陪霍師游南郭寺》詩中有記載。其云:
山路彎彎景幽幽,師徒興高南郭游。
空庭老樹展碧翼,古寺清泉飛歌謳。
放眼連夸秦州好,俯身絕贊人文優。
詩史堂外留身影,何年同賞二妙秋。
2007年5月15日陪霍先生到南郭寺留影
先生對故鄉的眷念可謂刻骨銘心,無論生前還是死后,赤心不改。家人看望他,每次他都要問小時種的棗樹長得怎樣,牡丹是否年年開花等等。對于自己身后之事,先生依然繞不開故鄉的山山水水。
二○一五年春天,先生從西安打電話給我,專門講自己身后安排。在電話中他說,自己去世后,想魂歸故里,安葬在南郭寺附近。一則是南郭寺有他支持建立的二妙軒碑,有他題寫的序文;二則南郭寺有鄧寶山將軍的紀念亭,他與鄧寶山將軍交往很深,是很好的朋友,同為天水人;三則離南郭寺不遠的天水師范學院有他的藝術館;四則天水是他的故鄉,有他始終不能忘懷的一份眷念。聽著先生的話,我很難過,似乎先生要離我們而去似的,心中不免泛起一層悲涼。之后,我把先生的意愿向相關部門進行了述說。
霍師眷念故鄉天水,天水對霍老這位值得敬仰的游子亦滿懷深情。天水民眾對霍先生魂歸故里非常感念,都想著為促成此事盡一份力。
回憶如珍珠,師恩如金線。一幕幕的往事如煙而過,唯有師恩永難忘記,恩師的教誨常響在耳邊。我每年抽空一兩次去西安專程看望恩師和師母,然每次看望老師,最高興的是與先生和師母一起用餐。看著先生良好的食欲,健康的胃口,聽著先生和師母席間所講的一些時事新聞和時髦話語,享受著二老帶給大家的無限歡樂。讓人驚訝的是,二老不但能記背一些新聞,還能說一些風趣的段子。我深信先生壽比南山,百歲可期。
2009年4月3日看望霍先生與恩師共進晚餐
二○一五年,我去西安看望恩師,順便將寫給霍先生的詩打印出來帶給先生。談話中想讓先生為我即將出版的幾本書題寫書名,尤懇請先生為曾給我命名的書齋題寫匾額。先生欣然應諾,說寫好后寄給我。過了一周,先生用掛號信寄來了寫給我的東西,并在信中對我贊譽有加。從二○○二年先生為我書齋命名“博雅堂”到題寫齋名,時間過了十三年。記得先生在為我書齋取名時說:“天水歷史文化悠久。名人輩出,文化發達。為人也罷,做學問也罷,都要追求高標。西方及香港都有博雅教育,所以取名‘博雅堂’。以期‘學問要博、作人要雅’之高標。” 二○一五年二月五日,與杜松奇書記專程看望先生,因請先生為我即將出版的幾本書題寫書名,在題寫了《博雅堂詩文集》后,特請先生題寫了書齋名。現在,這些墨寶成為我最珍貴的紀念。
2015年霍松林先生為我所題寫的書齋名和書名
2016年11月20日在唐音閣與康震等霍門同仁看望霍師留影
二○一六十一月二十日,陜西師大召開博士點建設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會后眾弟子去唐音閣看望霍師,在唐音閣與先生留影,倍感親切。先生雖行動不便,但清楚地記得每一位曾經跟他學習的博士,還為大家簽名贈書。當時我也與先生合影留念,但竟未想到這是與先生的最后一面,也是與先生的最后一張合影。
二○一七年二月一日中午,天水師院蔡文浩校長從蘭州打電話給我,說霍松林先生今天中午去世了,我簡直不能相信。而當時我也沒有聽到任何有關霍松林先生去世的消息。于是急忙詢問,結果令人無比悲痛!先生真是離我們而去了!
在二月三日去西安吊唁的路上,我的腦際不斷縈繞著與先生相處交往的歷歷情景。在悲痛中,吟成《悼念霍師》挽詩一首:
渭水嗚咽終南哀,神州痛失巨擘輝。
身骨朗朗期百壽,風采奕奕立千載。
凌云書筆著萬卷,成蹊桃李有三才。
唐音雄風豪氣在,詩言花雨入夢來。
之后,又敬撰挽聯一幅:“著書立說,文精思深仰學界泰斗;傳道受業,學高身正尊教壇名師”。
去唐音閣吊唁先生,短短的距離,卻步履沉重,感受到西安早春的深深寒意,而痛別大師,更讓時令多了幾分凄涼!
“杏壇育桃李,唐音播千秋。”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的這幅挽聯,高度概括了松林師文化教育事業輝煌的一生。先生一生堅守教書育人,培養碩士研究生二十多人,博士研究生七十多人,浩浩蕩蕩的一支霍家軍在學術界早已嶄露頭角。先生終生滋蘭樹蕙,教書育人,把智慧和心血貢獻給了學術與教育。陜西師范大學校長程光旭意味深長地說:“霍松林先生是高等學府德高望重、譽滿天下的大師,是學術界、教育界‘深谷仰止’的一面旗幟,他的去世,是學術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但他的美德風范,無疑是弟子、后學以及知識界廣大學人人生征程上的精神路標,是我們應該永遠珍存的可貴的精神財富。”
二月五日上午,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后。我在西安停留了一天,一是讓自己靜下來,在先生居所旁的學術活動中心回想著先生的諄諄教誨和囑托;二是把先生家里靈堂內所有的挽聯等收拾整理,帶回天水師院霍松林藝術館。望著先生的遺像,自己內心無比空白。這倒令我思想今后我們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紀念先生,弘揚先生的學術文化精神,傳承先生深厚的精神遺產。
“詩雅文雄行海內,韻高情遠譽寰中。”松林師曾被于右任先生稱贊為“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在天水籍眾多的名人大家中能集學者、詩人、書家于一身者,近現代僅松林師而已。先生有著高尚的文化人格,廣闊的學術視野,卓越的詩詞書法創作藝術和獨特的教育理念。錢仲聯先生曾稱贊霍師時說:“松林之為人,能文、能書、能倚聲、能研說部、能雕文心,而尤長于詩。繼其昌先生再傳衣缽,實大聲宏。”頗為準確地道出了霍先生博學多能、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兼擅的大師風范。對先生的學術、詩詞文創作及書法等給予評價的文章已經很多,我自己也在《杏壇花雨,闡經論道》及《博學多能開新派,一代騷壇唱大風》中也有詳細論述。而先生最讓人敬佩和贊嘆的是他的博學多能。他的博學多能表現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我曾在《霍松林先生的文化人格》一文中寫道:“作為學者,其博學多能表現一是學術研究與文藝創作的兼善共濟與相得益彰;二是學術研究領域的廣泛融通與相互發明;三是文史哲的融匯貫通與相生相長;四是文學史研究與文藝理論研究的表里如一與學術共建。作為師長,其博學多能表現一是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二是品學兼優與知能并重。作為文人,其博學多能表現一是詩、詞、曲、賦、文的兼能;二是文學創作與書法藝術的共榮。”
“浩氣由來塞天地,高標那許混風塵。”松林師聰穎好學,生性有西北人的豪邁大氣,身上和骨子里始終充滿著人文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嶙峋傲骨。先生做人處事、著書立說都敢于求真求是。他曾在九秩華誕時在其10卷本《霍松林選集》出版之際口占詩句“苦學學到鬢如銀,不慕榮華不厭貧。閱世讀書輒妄議,憂時感事亦狂吟”就是最好的心聲展現。如果說性命、生命、使命皆具者可為大德大家,那麼松林師就是有使命擔當的一代宗師。現在大家紀念他,學習他,就是因為在他身上還體現著人文知識分子堅持真理、不畏強權的勇氣;敢為人先,敢于擔當的精神。無論《試論形象思維》帶來的無情批判和迫害,還是其它來自各種低級趣味的污蔑等,先生都能以堅強的毅力和積極的斗爭精神給予化解。在當下,這是新時代知識分子應具有的時代精神。而霍師這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傲然正氣永遠是每一位具有良知和使命擔當的知識分子學習崇敬的榜樣!
“高歌盛世情猶熱,廣育英才志愈堅。假我韶光數十載,更將碩果獻堯天。”這是霍師八十大壽時在《八十抒懷》中抒發的豪情。作為一代宗師,霍先生誨人不倦、潤物無聲的人格魅力,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能借鑒西方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學術思想的創新精神,博學多能的創造精神,都使他作為跨世紀的文化人,做出了無負于這個偉大時代的光輝業績。他的文化引領、道德化育、學識文章,高超的教學藝術和古典詩文創作藝術,如同春風化雨,浸潤、沾溉幾代莘莘學子,給這個時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與霍師結緣,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從霍師而倘佯于古代文學的海洋,順其流而暢其學,厚其德而養其能,浩浩乎其壯哉!古人云:“入蘭之室,久而聞不知其香,是為化矣”。從霍師游學升品,熏習先生之高風懿德,是人生中最大的幸運之事。
霍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先生的學術思想必將產生更大的社會文化影響。
2017年2月21日晚于博雅堂
(作者系天水師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