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冰雪運動的頭盔,五彩“冰絲帶”環繞在臉上,身穿自由變換“冰晶衣”,整體形象酷似宇航員。這就是近日新晉“頂流”、火遍全球的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它的原型就是大熊貓。
作為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行走方式,憨態可掬,人見人愛。
圖源:pixabay
大熊貓屬于食肉目,是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雖然保留著典型的肉食動物的消化方式,但在它的日常飲食中卻幾乎只吃竹子。
那麼,大熊貓到底可不可以吃肉呢?答案當然是可以的。而且它可以將肉類食物分解消化得非常徹底。只不過是大熊貓對肉已經不感興趣,開始“挑食”了。
究其原因,據研究人員觀察,大熊貓的鮮味受體基因TAS1R1失去了正常功能,導致大熊貓感知不到肉類食物中的鮮味。所以,當肉類食物進入到大熊貓的嘴里后,它會感到“味同嚼蠟”。
圖源:pixabay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大熊貓中該基因失去功能的時間與大熊貓從肉食轉變為植食的時間一致。推測這個基因功能的喪失可能是大熊貓飲食改變的驅動力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基因的改變對大熊貓的生存同樣是有利的,一方面幫助大熊貓提高維生素A利用效率,滿足維持大熊貓暗視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緩解維生素B12缺乏的生理影響。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上述的基因變化,同樣也發生在小熊貓身上。這兩種動物由于長期適應于相似的生活環境,基因出現了相似的變化,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態特征或構造,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中最神奇的進化現象——趨同進化。
就熊貓到底是如何將竹子中有限的營養充分利用起來?研究人員通過對大熊貓、北極熊、雪貂、狗、老虎、人和老鼠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發現參與肢體發育的基因產生了改變,協同促進了大熊貓偽拇指的發育,并且觀察到這類基因的變化存在相對的獨特性。同時參與蛋白質消化的三個基因也出現了變化,能夠幫助大熊貓提高飲食蛋白質中賴氨酸、精氨酸釋放的效率,并促進氨基酸的循環,從而將竹子中有限的營養充分利用上。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劉云峰 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隋鴻錦教授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8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