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火焦土燥八字身體健康

解夢佬

前段時間發了一個視頻,講到了脾陰虛的問題,由于這個證型比較少見,所以有很多人問起應該如何處理,視頻的時間有限,無法詳細說明,因此,給予一個比較詳細的補充如下:

1.脾陰虛的古代醫案

顧鳴六乃郎,稟賦素弱,年數歲,患脾虛證,飲食絕不沾唇,父母強之,終日不滿稀粥半孟,形體倍削,鳴六深以為憂。

予為之疏一丸方,以人參為君,茯苓、山藥、橘紅、白芍、蓮肉、扁豆為佐。更定一加味集靈膏(氣血雙補)相間服之。 百日后,飲食頓加,半年肌體豐滿。世人徒知香燥溫補為治脾虛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潤益陰之有益于脾也。 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明·繆希雍)

2.脾的功能

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其能動能升,以升為健,其性屬陽。

所以在歷代醫家論述中,關注脾陽者十之八九,而論脾陰者不過十之一二。

3.脾的陰陽:體陰而用陽

《素問》:“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 。

水谷入胃,將其腐熟蒸化,輸布五臟六腑,除脾陽外,還必須賴脾陰資助,脾之運化,脾陽與脾陰缺一不可,二者調和才能共同完成運化功能。

故脾陰、脾陽相輔相成,其關系正如清代唐榮川在血證論中所言:“脾陽不做,水谷固不化;脾陰不在,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能熟也”。

脾的生理功能有賴于脾陽的溫煦和脾陰的濡養,如此方為沃土。

若有陰無陽,則為濕土,阻滯運化之用。

若有陽無陰,則為焦土,阻滯生化之功。

4.脾陰的定義

脾陰是脾陽、脾氣的物質基礎,籠統地說就是具有消化吸收(運化)功能的消化器官呈液態狀的營養物質。

脾陰的來源是由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性質是脾臟所含的精、津、液、營、涎等陰液,為脾所化生、統攝之營陰和脾升清轉輸之津液,即濡潤肌體的一切陰液。《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5.脾陰的功能

脾臟之生理功用主要包括兩方面,相對于脾陽的運化功能,脾陰指的是脾之濡養、營養功能。

金·劉河間為寒涼派之創始人,先開脾胃陰理論之先河,他認為“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源,……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脾胃,土濕潤而已。”

6.脾陰的古代描述

《靈樞·本神》曰:“脾藏營”,此處“營”指的是可以濡養全身臟腑組織之營陰。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藏真濡于脾” 。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說明脾臟具有運納水谷津液,灌溉其它四臟之功能。

7.脾陰虛的定義

脾陰虛:指脾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

8.脾陰虛的臨床表現

蒲輔周對脾陰虛證有精辟的概況:“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滿,不思食。”

脾陰虛的表現可分為兩大類:

與運化有關的:口干不欲飲,不思食。

與陰虛有關的:手足煩熱,煩滿。

可見脾陰虛的表現集中在運化功能異常和陰分不足兩個方面。

9.脾陰虛的臨床特點以及病機

運化失常是脾陰虛的最主要的特點,這也是與其他陰虛證最大的鑒別點,這與脾本身的功能有關。

運化失常的表現有:

1.運化水谷失常:“不思食”、“食入難化”、“腹部脹滿”、“大便溏瀉”、“小便頻數”。

2.無以生化氣血:“四肢無力”、“肌肉萎縮”、“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少氣懶言”。

脾虛運化失司,不思飲食,食入難化,腹部脹滿。

脾陰不足,用陽失健,中氣不足以升,大便溏薄,小便頻數。

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陰不足,水谷精微無以濡養肢體,故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脾之合肉也】“脾陽虛則肉浮,脾陰虛則肉消”。《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清·唐宗海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陰不足,生化無由,氣血不能上榮于面,故可見面色無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等營血不足表現。

陰虛是脾陰虛的證型特征。這點是脾陰虛有別于脾氣虛的鑒別點,雖然脾陰虛跟脾氣虛一樣表現為運化失常,但其病機根本是陰虛。

陰虛方面的表現有:

1、陰虛則熱:便干、顴紅、口渴、心煩、身熱不眠,脈細數,唇紅舌赤。兒童多表現為性情急躁多動。

2、陰液不足,濡養不及:皮膚干燥、少苔或光剝苔。

10.脾陰虛的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如《雜病廣要》言:“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前后溲便俱有血,用利藥轉加,其脈數而澀,此得之濕熱傷脾陰”。

思慮過度:《素問· 五運行大論》曰:“在臟為脾⋯⋯其志為思,思傷脾”,思慮過度、暗耗陰血,必損脾陰。又如《血證論》言:“脾主思慮,故每因思慮而傷脾陰”。(心寬體胖)

勞倦過度:如《醫經原旨》曰:“勞倦不慎而形氣衰少,傷脾陰也”。

病久虛損:如《金匱要略心典》曰:“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

此外,燥濕暑熱、誤投醫藥等皆可引起脾陰虧虛。

11.脾陰虛的鑒別

與胃陰虛

脾臟與胃腑,在五行均屬土,一為陰土,一為陽土,兩者在生理上關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脾陰虛常易于合并胃陰不足,而胃陰虛又常兼見脾陰虛之象。

但兩者還有一定的區別。

脾陰虛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陰精暗耗;多表現為味覺障礙,常感味覺欠佳、食欲減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結。

胃陰虛多由熱病傷津所致。易于出現饑不欲食、消谷善饑、干嘔呃逆等。

與脾氣虛

共同的地方都有脾運化不足的表現

區別在于脾陰虛的舌脈以陰虛的表現為主,而脾氣虛的舌脈以氣虛的表現為主。

而且脾氣虛者易生痰濕之變,脾陰虛者少生痰濕之變。

12.脾陰虛的治療原則

《素問·五臟生成》曰:“脾欲甘。”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甘先入脾。”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土生甘,甘生脾……脾及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素問·刺法論》曰:“欲令實脾,……宜甘宜淡也。”

火焦土燥八字身體健康

脾陰虛證的治療法則,當以內經所倡之甘法為主。

甘味入脾,可滋養脾陰。

然具體而言,治法上又有甘平、甘淡、甘涼、甘寒、甘溫、酸甘之別。

臨床實際運用中,當本著甘淡為宜,甘平為度的原則,同時兼顧藥物之寒、溫、酸、升等性味之別。

13.脾陰虛的治療方劑

火焦土燥八字身體健康

慎柔養真湯

出自明末·胡慎柔的《慎柔五書》,為治療脾陰虛“損病六脈俱數、聲嘶、口中生瘡、晝夜發熱無間”所設,是臨床上治療脾陰虛證的有效方劑之一。

原方藥物組成為四君子加黃芪、山藥、蓮子、白芍、五味子、麥冬。《慎柔五書· 虛損秘訣》中還詳細介紹了補脾陰方劑的煎煮方法,認為脾陰虛患者所服方劑應“煎去頭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為養脾陰秘法也⋯⋯蓋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師師相授之語,毋輕忽焉”。

一味薯蕷丸

張錫純認為生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若作丸散,可軋細蒸熟用之”。

資生丸

資生丸:該方以生山藥、白術為君,健脾胃,益氣陰,配雞內金既能以脾胃補脾胃,又能利用其善消積化食之能,組成健脾胃,益氣陰;消積聚的方劑!繆希雍并謂此二者為“不可挪移之品”。

主治: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易經》“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土德能生萬物,人之脾胃屬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資生一身。

資生丸系明朝醫家繆希雍所創,《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名為保胎資生丸,治“妊娠三月,陽明脈養胎,陽明脈衰,胎無所養,故胎墜也”。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記載此方:“饑者服之即飽,飽者食之即饑”。

本方以參苓白術散加三仙、蔻仁、黃連等化裁而成。方中以生山藥、白術為君,健脾胃,益氣陰。兩者皆甘淡之品,正是滋養脾陰之要藥。繆希雍釋之:“言甘者,得土之氣,惟土也,寄旺于四季,生成之氣皆無,故其氣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無毒,土得沖和,感而類之,莫或不然”。方中尚有砂仁、桔梗、陳皮、豆蔻等助運和胃,黃連又可清熱調中,故此方較參苓白術散而言,補脾陰而不溫燥,滋脾陰而不重膩,可生津化液又不礙脾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