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沂南縣心理康復醫院創始人馮光啟
看到瘋癲的病人,心里像錐子扎著一樣難受。能用自己的雙手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他(她)們獲得新生,內心才有一份寬慰和安寧。-----馮光啟
巍巍沂蒙山區,有一座因為戰役而馳名的“孟良崮”。山腳下,有個馮氏中醫世家。生于1905年的馮貴三,是當地聞名遐邇的“紅色鄉醫”。早年間,他為生計所迫闖過關東,加入過抗日組織“大刀會”,后來成為一名抗聯戰士。在日軍重兵清剿之下,馮貴三不斷轉移,獨自投奔了在臨江開中醫藥鋪的拜把兄弟劉交厚。
在這里,馮貴三開始學習中醫“針灸”知識,得到了當地劉氏中醫針灸的真傳,也成了他之后一輩子養家糊口、行善濟世的依靠。在家人的規勸下,馮貴三返回山東老家,一邊行醫一邊秘密抗日,成為八路軍的地下聯絡員。利用自己鄉村醫生的身份,他四處收集情報,通過地下黨組織傳播給部隊。同時,又給八路軍干部戰士看病開藥。他的家,也是八路軍的“秘密聯絡點”。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又成為解放軍的“后勤留守站”。
馮貴三行醫有自己的一套“規矩”。他從來不在病人家里吃飯,也不喝酒不吸煙,不要任何禮物。他對子女們說:“從醫這一行,一定不能在病人家吃飯,人家有病,千萬不能麻煩人家,喝碗開水可以,給東西不能拿,更不能要錢。”在他眼中,病患不論貧富都一視同仁,隨到隨診,有求必應。1989年2月,84歲的馮貴三逝世,很多受過他恩惠的鄉親紛紛前來吊唁。
馮貴三有八個兒女。兒子馮光啟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和囑托,以一名普通鄉醫的身份,主攻治療令人聞之色變的精神疾病,工作了六十多年。
在六十多年行醫中,他揣著一顆“仁愛”之心,為精神病患者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他用精湛的醫術,使數十萬計的精神疾病患者獲得新生;他耗盡畢生的心血,做好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
他用行動書寫了“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的人生絢麗篇章。
沂南縣心理康復醫院創始人 馮光啟先生
在他的身上,記錄了“小人物”不一定使自己偉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這就是人格崇高的壯麗人生歷程。
如今,他創建的醫院走過了六十個春秋,成了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希望和溫暖溫馨的家園。
立志成就“紅色鄉醫 ” 執著打開求醫之門
一九三九年十月,馮光啟出生在沂南縣岸堤鎮馮家莊一戶中醫世家里。父親馮貴三曾經是羅榮桓元帥的秘密交通員,用一根銀針為千萬八路軍戰士解除傷病之痛,被譽為“紅色鄉醫”。
馮光啟從小就立下了做“紅色鄉醫”的志向。沒有現成的識字課本,馮光啟到處找“課本”,墻上貼的過時標語,他小心翼翼地揭下來,撫平后折疊起來;散落的宣傳傳單,紅的黃的綠的,他搜集起來;村北墓地石碑上的碑文,他用粘土和泥巴糊了一層拓下來。帶著他的“課本”,向有文化的人請教。
幾年的時間里,馮光啟在對文化知識的渴求中,憑著倔強、執著、勤奮和不服輸的韌勁得到了回報,他成為村里第二個有文化的人。
15歲的馮光啟,開始跟著父親學針灸。他照圖上的穴位,試探著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驗身體反應,體驗針深針淺在身體上的反射。
一九五八年,為推廣中醫,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當時的沂南縣岸堤鄉開辦第一期鄉村保健員針灸班。在父親的傳授下,已經初步掌握針灸技術的馮光啟,為了深造和從理論上系統學習,他第一個報名參加。在學習期間,他既是學員,又是先生。與老師一起探索,與學員一起切磋交流。他的謙虛、好學、助人給老師和學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老師和學員的好評。
他的針灸技藝在科學中不斷得到提升,有了質的飛躍。父親的一根銀針在他手里變成了一根“神針”。
隨著患者的口口相傳,馮光啟“神醫”的名字從小山村里走了出來,響出山外,傳到縣外、省外。患者在親屬的陪同下慕名而來。一時間,小小的馮家莊,涌入了180多名外地求醫者。
探索路上無止境 創造奇跡寫傳奇
精神疾病和民間俗稱的羊癲瘋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精神上、生活上的沉重痛苦。此類疾病病因不清,病癥頑固,復發率高,是公認的世界級醫學難題。
每天接觸的精神疾病的患者,都給馮光啟一次又一次心靈上的撞擊。患者的瘋癲、家人的求助目光令他內疚,久久難以忘懷。
治好一個人,就是拯救了一個家庭,就是消除了人們生活中和社會上的一分危險。
馮光啟在熟練掌握針炙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驗證和提高。他到醫學書籍中求知識,研案例,創底尋根;他向有經驗的同行求教,一起切磋、探討。他克服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破解一個個醫學難題,精神和肉體上也經受了一次次脫胎換骨般的“折騰”和“折磨”。
他的身體上與精神病理相關的穴位上都布滿了針眼,他的臉上不知挨了患者多少突然“襲擊”的巴掌,紅了腫了、掛了“彩”了,是常有的事;他的身上留下了不知多少患者“襲擊”拳腳的“印記”。
馮光啟先生為病人看病拿藥
馮光啟鉆研、攻關、克難,運用獨到的針灸醫術和藥物輔助,取得了治療精神疾病領域突破性的成果,給精神疾病患者帶來福音,再次在山村、外界引起了轟動,演繹出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故事一,親情“娘倆好”。新泰市有一戶婆媳,因家庭瑣事引發矛盾,爭吵不斷。時間一長,婆媳倆同時患上了精神疾病。經常一句不合就發作,或對罵,或撕扯,或相互攻擊。家人為此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和心理負擔。一次偶然的機會,經人指點,全家人“護送”婆媳倆慕名而來。馮光啟把脈問診,對癥扎針,并輔以藥物。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婆媳倆痊愈。出院時,婆媳倆第一次相互挽著胳膊,向馮光啟齊聲道謝。
故事二,贈畫《白求恩》。費縣的一個女性患者,一發病就瘋癲亂跑,每次家人輪流值班守護。丈夫是美術老師,每天上課牽掛著她。他多次帶著媳婦到縣市及大醫院尋醫,結果,只能一時緩解。后來,經人介紹,他抱著試試的心情來到了馮光啟診所。馮光啟僅用兩個療程,就收到了丈夫難以想象的治療效果。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治療,這名患者精神疾病痊愈。出院那天,這位老師臉上笑得那麼燦爛。老師回家后,也精心地畫了一幅《白求恩》畫像贈給馮光啟。
故事三,“瘋癲姑娘”喜結良緣。蒙陰縣垛莊一個瘋癲女青年,遭到了娘家和婆家的拋棄。后來被好心人送到馮光啟的診所。在馮光啟的治療下,姑娘精神一天天的好轉,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了同齡人的青春風采。馮光啟托媒人給姑娘介紹個對象,重新組建了真正的幸福的家庭。姑娘后來生育了一雙兒女,現在成了當奶奶的人。她把馮光啟視為再生的父親。現在這位受盡折磨、恥辱的“姑娘”,說起“父親”的大恩大德,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故事四,夫妻“破鏡重圓”。沂南縣高里街一女性,在上集市的路上,突發疾病,口不能語,行動癡呆。住了八個月的院,家里背了一身債,不見效果。丈夫提出離婚,撒手不管。家人在走投無路下,找到馮光啟。在治療期間,馮光啟一邊開導患者的丈夫,一邊想辦法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四十多天后,患者病癥消失,治愈出院。回家的那天,丈夫既感謝又愧疚,對馮光啟說,你治好了媳婦的病,解開了我的心結,“治好”了我的“心病”。
……
馮光啟創造奇跡寫傳奇,故事說不盡,道不完。
行醫就要做“良醫” 仁愛厚德暖眾心
在馮光啟的心里,爺爺的“人命關天”、父親的“紅色鄉醫”,不但是他做人的準則,也是他行醫的準則。
在行醫幾十年的時間里,他始終不渝地踐行著這個準則。
有錢也看,沒錢也看。這是馮光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對那些孤寡、獨居、殘疾的老人,馮光啟心中總有一份“檔案”。什麼時候該針灸了,什麼時候藥吃完了,他總是像“鐘表”一樣,準時出現在他們面前。
有時,老人心里過意不去,拿出手里攥出汗的幾元幾角錢給馮光啟。馮光啟笑著說,就當我“孝敬”您老了。
在這些老人心中,馮光啟做了兒女的事和兒女做不到的事,比親人還親。沂南縣雙堠鎮九十歲的張大娘對兒女說,沒有你馮大叔,我早就沒命了。你們什麼都忘了,也別忘了你馮大叔。
馮光啟有六個兒女,一大家人,在掙工分吃飯的年代,生活過得拮據、艱辛。但他寧愿委曲兒女,也要盡最大努力,把溫暖送給患者和家人。
有一年年關,家家戶戶炸蘿卜丸子,為過年準備“美食”。馮光啟的老伴起早貪黑炸了半筐蘿卜丸子。幾個半拉大的兒女望著丸子盼過年。午飯時分,在診所忙完的馮光啟急匆匆趕回來,飯還沒顧得上吃,就拿了幾張包食品用的紙,將筐里的丸子分包成幾袋,最后偌大的筐剩下十幾個。
在女兒馮秀梅的眼里,父親的世界里,只有事業和患者。
我愿捐出十年壽 換他再看十年病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積勞成疾的馮光啟平靜地、沒有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攀登過的大山,離開了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離開了他一生為之鉆研、攻關、為之奮斗的事業,離開了那些讓他牽腸掛肚的患者,離開了他的親人。
他把自己能做的、能奉獻都留給了這個世界,留給了大山,留給了這片土地,也留給了人們不盡的思念。
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悼念他,追思他。
蒙陰縣一個女性患者得知馮光啟去世后,雙膝跪地,朝著馮家所在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臨沂白沙埠90歲的韓大爺,聽到馮光啟大夫去世的消息,老淚縱橫,一天沒吃一口飯,“難受死了,這麼好的精神病大夫不在人世了,誰聽著心里能擱下?”“要是能替他死,我真愿意替他去死啊,讓他再為病號多看幾年病!”
“老天爺怎麼就不讓這樣的好人多活幾年呢”……韓大爺的家人說,老人不顧自己年老力衰行動不便,一定要去馮大夫的墓前祭奠,家人好不容易才勸住了他。
“現在都興捐這捐那的,怎麼就不能捐命給他呢?”韓大爺哽咽著對我們說,“要是能捐命,他這些年治好了那麼多的人,每人捐一分鐘給他,也夠他活一百多歲了!”
韓大爺的兒媳(或其他親人)說:“您凈說瞎話,哪有捐命的!”
老人不樂意了:“怎麼不能捐命!我就愿意去捐,要是能捐的話,我捐十年命給馮大夫,我活八十歲就行!”
馮光啟的兒女們秉承著祖訓,傳承著家風,發揚光大醫德醫風,在祖輩留下的“傲人”足跡的土地上,繼續書寫著自己的人生篇章。
“父親就是我做人、行醫的標桿和榜樣。”在女兒馮秀梅的心中,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父親的善良是樸素的。讀懂了父親,才知父愛如山的哲理;行醫后,才知父親“良醫良心”的崇高。能賺錢的人很多,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出影響社會的人,成為一個做大事的人,父親一生做到了。她為能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和自豪。
如今,馮秀梅院長掛帥的沂南縣心理康復醫院正向著大而美的醫院邁進!
馮秀梅在傳承中不斷攻克精神疾病領域一個個未解的難題,使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新的成果。
她像父親一樣,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關心弱勢群體,資助困難患者。她發揚老區人民擁軍光榮傳統,成立了“紅嫂協會”,她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貧、助殘先進個人”,記個人一等功,連續多年被省市縣評為“雙擁先進個人”,被授予“關心國防建設十佳”榮譽稱號,臨沂市十大名中醫,省三八紅旗手,2020年,獲得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今天,沂南縣心理康復醫院里,每天都傳誦著充滿人間大愛的故事。要把醫院辦成“仁愛醫院”、“溫情醫院”。
記住馮光啟,一個平凡而質樸的人,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一個樂于助人的人,一個為了患者忘我的人。
壹點號硯遇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