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五行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解夢佬
陰陽五行說,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營,直至今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大勢力,今當辭而辟之。 ——梁任公陰陽五行之說破,而《靈素》全書幾無尺寸完膚。豈惟《靈素》?豈惟醫學?凡吾國一切學術,皆蒙陰陽之毒;一切迷信拘牽,皆受陰陽五行之弊。邪說之擯也久矣。 ——中國醫學的播種者余云岫

本文目錄

一. 陰陽的來歷

二. 五行的來歷

三. 陰陽與五行的合流與發展

四. 失靈的陰陽·舉例

五. 扯淡的五行·舉例

六. 我們今天該如何對待陰陽五行?

附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思想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的所有成分,就是邪說、妖言。可以說,中國古代的任何一個重要領域(學術、倫理、經濟、政治、科技、醫學、天文地理,等等等等),無不受此種邪說之蒙蔽(至少也被影響)。如果中國要走現代化、科學化、民主化的道路,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從根子上將這種思想否定。

算命五行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修煉

天人合一的走火入魔已是十分明顯(參見《紀龍天:走火入魔的“天人合一”》),在此姑置不論。我們來考察一下陰陽五行。

一. 陰陽的來歷

《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所謂“水之南、山之北”,指太陽沒有照到的地方;

《說文解字》:陽,高、明也。相對陰而言,指太陽照到的地方。

可見,所謂“陰陽”,起初都沒有什麼高深內涵,指的僅是背日或向日的一面。《詩經》里面一共有10個陰字、25個陽字,《書經》陰陽各3個,絕大部分指的也是背日或向日。

算命五行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陰陽圖案

《詩經·公劉》里有一個“陰陽”連用:“既景乃岡,相其陰陽”(白話:測定山岡的日向,在山的南北進行勘察),指的也是向日或背日,完全沒有那種“整個宇宙都要拿來陰陽一番”的意思。

那麼,好端端的,陰陽是怎麼變得“陰陽”起來的呢?梁啟超在《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通過考證指出:“陰陽二字意義之劇變,蓋自老子始”,原因是《老子》里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梁啟超的這種說法是不確的。

老子(約前600 -500)生活在春秋,而《老子》成書于戰國前期(約前500-450),在此之前的西周(前1100-771),陰陽的意思就已經變化,僅指《國語·周語》中的一例:

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以上引文,除了說明“陰陽”意義在老子之前就已“劇變”,還說明了“陰陽與災異”是緊密聯系的。

這種聯系,在《周易》中有著最好的體現。《周易》原本是一部主要推定吉兇禍福的卜筮之書,重點就是將“陰陽”系統化、理論化,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以道陰陽”者是也。

二. 五行的來歷

五行二字最早見于《尚書·夏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這里的五行指的應該是在當時公認的五種規則,與傳統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不一樣。

《郭店楚墓竹筒·五行》記載了古代儒家的思想觀念,與傳統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不相通。故這里不列出。

算命五行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最先指金木水火土,在《尚書·周書·洪范》里,周武王拜訪箕子,箕子有一段話: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洪范九疇指的是)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箕子那段話用白話翻譯是:我聽說以前,鯀堵塞洪水,使得五行錯亂而不管用。“帝”對此十分憤怒,于是不給“洪范九疇”,從此倫常敗壞。“帝”誅殺了鯀,扶持大禹,把“洪范九疇”賜給他,從此倫常正常。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五個推論:

夏朝可能已有了“五行”,因大禹所處時期是夏(另有一種說法是五行來自商朝)。“洪”是大,“范”是法,《洪范》指統治大法;“洪范九疇”是“帝”賜予人間的九種統治大法,因此具備神性。五行只是九疇中的一疇,因此,五行最初出現時就依附著神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是上古初民對“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觀察中,總結出來的五種抽象狀態;由于五種狀態抽象,且本身又依附著神性,所以,就具備了給后來的“陰陽人”沒完沒了發揮的可能。

從上面的五個推論里,我們又可以得出關于五行的總結論:

中國古代的“五行”(水火木金土)與古印度佛教神話中的“四行”(地水風火)是類似的,都是初民們在觀察自然現象之后,得到的一些結果,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初民們對結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把這些結果依附上“天”、“神”、“佛”、“上帝”、“天譴”、“災異”等等,以此獲得解釋。

應該說,初民們有這種看法是值得肯定的,雖然帶著神話意味,但這至少是人類對自然的最原初的看法,處在“認識進化”的起點上。有了這一類的起點,人類才有了今天清晰、客觀去看待自然的基礎。

我們批評的不是初民,而是今天那些依舊跟個“初民”一樣的笨蛋!

三. 陰陽與五行的合流與發展

“陰陽”和“五行”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既然二者都已經出現了神性,合流就成了可能。

《禮記·禮運》里就有把這兩這放在一起的表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所有的工序已經具備,合流就成了必然,就差一個“陰陽人”來將其意義加以系統化、理論化了。《史記》就記載了這位“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的妖言倡導者,他就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鄒衍。鄒衍將陰陽與五行揉在一塊,搞成一套系統的“五德始終”理論。

算命五行全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五德始終圖

《史記·孟子荀卿傳》記載:鄒衍“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史記·封禪書》記載:“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文選·魏都賦》注引用《七略》:“鄒子有始終五德,從所不勝,土德后,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認為,從人類自有天地以來,社會是按照“五德”來轉移與循環的。五德轉移指的是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原理來演繹。比如,A克了B,A就能取代B,而是否被克、怎麼樣才導致被克、從什麼地方觀察將要被克?解釋權又在鄒衍那里。

鄒衍創造這套學說,并非基于什麼高深的認識,而是為了將“五德始終”說摻入社會,從而達到干預社會秩序、解釋政權更迭的目的。也就是說,他按五行相克原理,說誰亡誰就亡,說誰的政權合理誰就能統治。說穿了,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而服務。

鄒衍的學說為某些王侯的稱帝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通吃于列國之間,受到極高禮遇,走到哪吹到哪。這也使得司馬遷罵他“有意阿世俗茍合”、“不軌”。

后來,鄒衍的學說被秦始皇大用特用。秦始皇當時的政權還不穩定,迫切需要一種神性政治的學說來宣示其政權的合法性、先驗性,于是,二者一拍即合,出現了“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的記載。

秦朝取代周朝的理論,就如《封禪書》上記載的:

周得火德。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

一個“火德”,一個“水德”,所以周朝被秦朝“克”,是天意,是命中注定。妖言幫助了政權,政權又推銷了妖言。就這樣,原本“怪迂”的、不生不死的“陰陽五行”,在秦朝成了一門輝煌的“顯學”。

鄒衍的著述有《鄒子》四十九篇和《鄒子終始》五十六篇,都已亡佚。不過,其他古書里(如《呂氏春秋》)還保存著其學說的記錄。《呂氏春秋》的記錄也為后來者繼續扯淡提供了基礎。

到了“獨尊儒術”的漢朝,董仲舒又來鼓吹這種妖言。在《春秋繁露》的82篇中,沒有一篇不是談“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的。談“陰陽五行”的篇目雖然只有38篇,但在內容上卻至少占據了70%。董仲舒在鄒衍的五行相克的基礎上,還發展出了五行相生,五行順逆。

董仲舒有言:“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間相勝也”。董仲舒用這套學說來到處亂套,從人際倫常到上升到政治權力,強化了綱常禮教、君權神授。

根據上面的陳述,對陰陽五行的發展,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結論:

“陰陽”和“五行”原本是獨立發展的,其意思也并不復雜。但在一幫“陰陽人”和“陰陽書”的鼓吹之下,開始玄乎起來。鄒衍將“陰陽”“五行”合流成“陰陽五行”,提出了一套系統的學說,并被秦始皇拿去大用特用,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先驗性。這種思想又被董仲舒等人接過來,大大的發揮。“陰陽五行”直到清朝結束才開始弱化。

陰陽五行發展的多條脈絡,都不明確,但有兩條是比較清楚的:

《易傳》→老莊《洪范》→鄒衍(含其他的陰陽家)→《呂氏春秋》→董仲舒等等

從此,古代的士大夫在思維模式上,很少能夠擺脫“陰陽五行”的束縛;關乎發展的科技,基本上都受到陰陽五行的牽制;關乎生死性命的醫藥,皆是“陰陽五行”觀念下的產物。換句話說,中國文化在二千年內沒有產生一個實證理性的科學傳統,全“陰陽五行”搞的鬼。

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一個要走向現代化、科學化、民主化的轉型社會,“陰陽人”還到處橫行。一個個連基本物理學常識都不具備的國學大師、傳統妄人,在那里高深莫測的大談“陰陽”“宇宙”“老子指出了宇宙大爆炸”;中醫有了“科學院”;風水也成了“一門科學”;算命的走進了地方政府;到處是“易學研究會”,到處是公祭磕頭、燒香拜神。總之,烏煙瘴氣。

四. 失靈的陰陽·舉例

古文里,陰陽五行的概念極為混亂,全宇宙它都通吃。要批判它,又很難抓到它的根本。用余云岫的話說:

陰陽五行之說,其根本恍惚無憑若此,由是而變本加歷,配以臟腑,應以色味,部以干支,麗以年月,轄以時節,值以星象,穿鑿附會,愈支離而不可究詰。

為了使指摘清晰,我們可以把“陰陽五行”和“中醫”結合在一起批判。余云岫在早在《靈素商兌》中就把陰陽五行批透了,我這里只總結一下即可。

所謂陰陽,就好比動物有雄雌、物體有表里、狀態有動靜、光線有明暗、溫度有熱寒、高度有上下、數有盈虛,等等等等,世間任何事物均可以分為正反的兩個方面。這是一種二分法。根本無甚高深。

中醫開山寶典《靈素》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可謂厲害非常。可是,到底什麼是陰陽呢?“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像這樣來定義概念,不是純粹扯淡嗎?

陰陽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解釋。陰陽之間,對立統一,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互相依存,此消彼長。一個健康的人,必然是一個“陰陽調和”的人。一旦陰陽失調,就好象內分泌失調,麻煩就大啦,“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的定義含混——如果能找到一個清晰實在的劃定,就可以拿來開刀了。比如: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一,天是什麼?積陽為天;陰是什麼?陰是形?陽是什麼?陽是氣。也就是說,積氣為天;二,在陰陽的系統,天地互相對應,以上下為位置,形體、氣體是狀態,向上的是陽,向下的是陰。——很顯然,這是對自然界非常原始、蒙昧的觀察,根本經不起推敲。

今天看來,“天”根本是浩瀚的、真空狀態的宇宙,而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眾多的巖石星體之一(還有很多這樣的星體),“天”“地”有對應的條件嗎?物體向上或向下,受的是“地心引力”和“空氣浮力”合力的結果。如果地心引力大于空氣浮力,就要向下;反之亦然。水流之所以向下,火炎之所以向上,就是這個道理。以“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而空氣是四處擴充的、流動的,分子運動是不規則的,一會向上,一會向下。請問:空氣是陰,還是陽?分子是陰,還是陽?“形”、“氣”是不固定的,比如,空氣(“氣”的一種)被壓縮后會液化成“形”,水分(“形”的一種)受熱后會汽化成“氣”,某些固態物質(“形”的一種)受熱后會不經由液化而直接升華成“氣”。那還說什麼“陽化氣,陰成形”的鬼話呢?由于地球引力,離地球越近的空氣,濃度就越大,反之亦然。請問:難道要把近地空氣當成“陰”,把遠空的空氣當成“陽”嗎?即便如此,界限又如何劃定?難道在近地50米或100米或1公里以內的空氣當成“陰”,此外的則是“陽”?以氣為陽,以向下的為陰。但是,氧氣的質量比標準空氣重,所以集中在地面。請問:氧氣屬于陰,還是屬于陽?把上升的當成陽,把水當成陰。水蒸氣表現為“氣體”,但在本質上還是“水”。水蒸氣會向上升。請問:向上升的水蒸氣,屬于陰,還是屬于陽?

陰陽自以為無所不解釋,但事實是什麼都解釋不了。它不但會失調,而且會失靈。

五. 扯淡的五行·舉例

五行更是荒謬透頂。五行生克哲學本來是源自對金、水、木、火、土、的原始觀察。相生關系:金生水(金屬能熔化)、水生木(植物需要水份促進生長),木生火(木頭能夠燃燒),火生土(燃燒后化為灰燼),土生金(金子埋在土里或礦石能煉金);相克關系:金克木(伐木需要金屬器械)、水克火(水能滅火)、木克土(樹木能從土里生長出來)、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屬)、土克水(土能檔住水)。請問,這算什麼?根本就是扯淡嘛!

中國哲學中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佛經里有“四行”(地水風火),《類經圖翼》里有“四象”(水火土石)。請問:五行、四行、四象,哪個正確?既然這些東西都不具備證偽性,怎麼說它都有道理,那麼,憑什麼我們就一定要相信“五行”正確?很多金屬都能燃燒(如鈉、鉀等等),是不是要“金生火”?水分多了會把植物給淹死,這麼說來是不是“水克木”?說的再扯淡一點,植物需要的不只是水分,還需要陽光。陽光屬于陽,要不要搞出個“陽生木”?“陰陽”“五行”一家親嘛。用五行來給五大行星掛上“金木水火土”的大名,請問:地球屬于什麼“行”?其他的三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又屬什麼“行”?莫非,這四顆行星溜出了“陰陽五行”的管轄范圍?不是全宇宙通吃的嗎?火所以燃燒是因為空氣中有氧,水所以滅火是因為水澆上去后,斷了火的氧氣來源。據此,土掩蓋上去后,同樣可以斷了火的氧氣。為什麼不說“土克火”?有時候水并不能滅火,比如現代廚房的煤氣失火之后,千萬不要澆水,否則火會一下子冒出來(這是一種化學反應,在此不列),而應該用抹布蓋上,使其無法再燃燒。這是生活的常識。

五行的荒謬還不止于此。最令人發指的就是,為了將宇宙萬物全部納入“五”這個范疇,數目不夠的就要硬湊成“五”,數目超過的就要進行割裂。比如:

后來的陰陽人把“洪范九疇”里的第二疇五事(貌言視聽思)分別對應到“五行”(水火木金土)。請問:第三疇的八政、第六疇的三德,又如何對應?本來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但為了湊夠“五”個,于是硬生生的在夏和秋之間塞入一個季節,長夏。二十多個傳統節日,也被割成了五個節日(春節、上巳、端午、七夕、重陽)。本來是“六腑”的,但為了符合“五”,于是只好變成舍去一腑(三焦)。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舍去兩個(憂、驚)。五畜是犬、羊、牛、雞、豬。我們不禁要問:鴨、鵝、貓、馬都不算嗎?

可見,整個五行說,不但模糊含混,而且完全是穿鑿附會的想當然。

六. 我們今天該如何對待陰陽五行?

世界已經不知道走到哪了。而陰陽五行說不過是人類對自然界最為原始的觀察,是“認識進化”的起步階段。正如前文所說的,千萬年前的初民能夠有這樣認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像這種穿鑿附會、經不起任何推敲的學說,也可以在今天橫行,那就太令人嘆息了!如果初民們活到今天,估計也會罵這幫裝神弄鬼、不思進取的人是笨蛋!

由于,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受著各種各樣客觀條件的限制,乃處于一種籠統的、想當然的階段,所以我并不想去苛責古人,因為那沒有意義。但是,如果有人醉心在古書里,把古人的話當成圣旨,傻乎乎的要“發掘古人的智慧”,大言不慚的要“拿中國傳統文化去拯救西方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乃至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要“用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來指導現代科學研究”。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對之當頭棒喝了。

在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有學問,在今天已經不管用。我們有了更管用的東西——現代的科學工藝、現代的知識。但是,陰陽五行具備時代性、歷史性的價值。它為我們了解、研究古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因此,把它送進入博物館供參觀展覽,或當成文化史研究的材料,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余云岫《陰陽五行》. 出自《靈素商兌》. 此書在本人博客上已有全書轉載。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出自《梁啟超全集》. 北京出版社1999版. 頁3357-3365;又見《古史辨》第五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81年版. 頁343-362

作者:紀龍天

編輯:懷疑探索者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