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那位大師說我的八字是雙馬奔巢

解夢佬

今天看電視直播三位航天員成功回家過中秋,十分羨慕。羨慕他們中國男兒的擔當、體質、膽魄和眼福,更加羨慕他們能從離月亮那麼近的太空回家。不禁讓我又暢想下次我們的航天英雄們登上月球后,親眼看到的月球會是中國古詩神話中描述一樣嗎?假如能解開古人筆下的月宮之謎該有多美!

自古至今,中國人都以拜月、賞月為尚。中秋夜晚,一輪皎潔月亮升起,晶蜚奪目。古人先輩們仰望深幽蒼穹一輪玉盤,引發內心憧憬、遐思和聯想,那會是一個怎樣的銀色世界。

早在戰國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也在《天問》中發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聞一多先生解釋“顧菟”就是蟾蜍。因月宮里有蟾蜍,人們也俗稱月宮為“蟾宮”。唐代詩人許晝《中秋月》詩云:“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也還因圓月如盤,又稱“蟾盤”或“蟾光”。唐代詩人曹松詩亦云:“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明代詩人童軒也有“吟倚南樓思爽然,蟾光飛上一輪圓”的詩句。

到了漢代,傳說月中有蟾蜍之外,又增加了一只玉兔。劉向的《五經通義》中說:“月中有兔與蟾蜍”,就連東漢科學家張衡《靈憲》書中也對這一說法堅信不疑。漢魏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兔稱作“金兔”、“玉兔”,把蟾稱作“瑤蟾”。“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金兔猶懸魄,銅龍欲啟扉”;“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絕。”等許多詩句都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

古人還認為月亮里不僅有蟾有兔,漢晉以后還傳說有一棵大桂樹。《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天咫》中則進一步演繹出了”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顆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奇特的自愈功能。西河人吳剛因學仙犯錯被罰在月宮砍伐桂樹。但吳剛每砍一斧子,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這株桂樹因功能特異,所以又名娑羅樹。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也談到娑羅樹:“世俗多指言月中桂樹為娑羅樹,不知所起。”對于這種砍不斷的娑羅樹古代人堅信不疑,不僅月宮有,而且人也有。記載唐玄宗天寶初年,安西道《進娑羅樹杖狀》文寫道“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杖接影,對天上之白榆。”不過卻未寫此樹杖是否隨砍隨愈。如果是這樣的話,仙人吳剛砍不斷,凡人也難以砍斷了,又如何從安西道移到唐長安呢?看來這些記載也只是對月宮神話的附會而已,并不可信。

此外,對月中掛樹唐代人傳說還稱為“月中騫樹”。云:“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成了這種“玉仙”后,身體透明,洞徹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地是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本草綱目》云:“月桂子,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后,每于街衢得之。大如貍豆,破之辛香,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而《封氐見聞記》還記載公元689年3月,月桂子飄降在臺州臨海縣界。甚至宋代王象之還記載杭州武林山有一座“月桂峰”。遵式也在《月桂峰詩序》中說:“想月中桂子,嘗墜此嶂,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實丹”。還有一說宋仁宗公元1023-1031年間,天上曾降靈實于此峰,狀如珠璣,有人認識說:“此乃月中桂子也“。其實,這些月中騫樹、桂樹以及飄落人間的月中桂子的記載,只能當作美麗神話傳說,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信不疑。

故此,古代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賦,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為傳說月中有桂樹,后世便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如唐詩人方干《月》詩云:“桂輪秋出半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

在中國封建社會,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如唐代詩人許渾《下第貽友人》詩中寫“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李忠《送黃秀才》詩云:“蟾宮須展志,漁艇莫牽心”;溫庭筠《春日將歸寄新及第苗坤先輩》詩寫道“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蓮”。

據載宋高宗公元1128年,揚州有一士子名李易,出城閑游時見巨輪紅暈沖地而出,上前觀看時見數張織機,有美貌女子四五人以素絲織絹。織出的絹卻是重花交葉,空處有數行字,第一行首名李易,往下皆是人名。他問這些女子織此何用,那些女子回答說:“登科記也,到中秋時知之”。剛好這一年秋天宋高宗車駕南巡揚州,貢士云集。八月大比之后,中秋放榜時,第一名就是李易,其下甲乙丙丁,無一差錯。李易才恍然大悟,初春所見者是蟾宮也。《紅樓夢》第九回描寫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以蟾宮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除此之外,關于月宮最美麗動人的傳說莫過于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了。《山海經》就記載:“有女子方浴月”,而此女乃是帝俊之妻,名“常羲”。這個“常羲”大約是嫦娥最早的原形。常羲古代又稱為“常儀”或“尚儀”,《呂氏春秋·勿躬》有“尚儀作占月”之語,證明常娥傳說早與月亮聯系在一起了。漢代《準南子·覽冥訓》中大致記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梗概: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藥,而帝羿之妻姮娥偷吃后成仙奔月,變成了蟾蜍。姮本作“恒”,因為避淮南王劉恒的諱,故寫作姮娥。恒即常之意,所以后代又寫作常娥或嫦娥。這個故事廣泛流傳民間,增枝添葉,愈來愈完整。魯迅先生曾根據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寫了一篇著名的神話小說《奔月》。傳說嫦娥飛入月宮后,不料月宮清冷寂寞,使嫦娥心情惆悵,十分失望。因此,古代詩人以月宮嫦娥為題材,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杰作。如唐代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清天夜夜心。

明代詩人邊貢《嫦娥》詩也寫道: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是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嫦娥奔月后,不僅被詩人們寫得寂寞惆悵,還有一說美麗的嫦娥入月后,變成了丑陋的蟾蜍,并受罰在月宮杵藥。《淮南子》記載嫦娥“托身月宮,化為蟾蜍,而為月精”。因此,李商隱《寄遠》詩中寫道:“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唐代陳陶《海昌望月》詩也寫道:“孀居應寂寞,搗藥青冥愁。”唐代詩人袁郊《月》詩亦云:“嫦娥竊藥出人間,藏在蟾宮不敢還”。沙坪壩出土的石棺畫像也有“人首身像,一手捧月輪。兩人一蟾,蟾兩足而立,手方持杵而下搗。”所刻的蟾蜍正是嫦娥化月精,為蟾蜍搗藥的神話傳說。古代陪葬用器上刻此畫,正說明月宮嫦娥神話故事的流傳廣泛。

這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包含著人類對地球最近的月球的種種美麗遐想。同時也反映

了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獨立的強烈愿望,因而得到了文人騷客的無限同情。也正是這些美麗的傳說給月宮掛上了七彩絢麗花環,當人們拜月之時,聯想這種種傳說,尤為興味盎然。神話注入拜月風俗后,于是在唐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秋節。

那位大師說我的八字是雙馬奔巢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