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公園,位于珠海市香洲區梅華路北面、古元美術館西側,是170多年前“嶺南才子”鮑俊,仿效時期著名書法家、“書”王羲之蘭亭雅集,邀請嶺南一帶文人雅士,在此舞文弄墨的去處。園有摩崖石刻34處,“行”、“楷”、“草”、“隸”等書法一應俱全,其中“一筆鵝”書法大字,更被稱為“嶺南奇書”,文化藝術價值極高。“石溪摩崖石刻”,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今是珠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珠海鳳凰山南脈溯溪而上,只見“茂林修竹”、“綠樹蔥蘢”;“山泉飛漱”、“奇石疊涌”。半山之中,有泉水緩緩流過,兩塊巨石聳立在溪流的兩側,如同一扇打開的山門。其中一面石上,嶺南才子鮑俊所書“石溪”兩字,首先映入眼簾,摩崖石刻群,便由此向山澗延伸。
《重修石溪亦蘭亭記》
鳳凰山南,有邑名山場,香山之源也。山場之北,有一澗磐石嶙峋,溪水,故曰石溪。
道光年間,進士鮑俊隱于此。因慕羲之蘭亭雅聚,乃筑亦蘭亭,邀嶺南名士于此吟詩作對,潑墨揮毫。興之所至,乃勒石于澗,留墨跡三十余處。或蒼勁有力,或筆走龍蛇;似蛟龍騰空出海,又似止水寧靜致遠。遙想公等當年,漫步桃津園,細語印月池。或坐對川流,賞石龍濺雪;或醉把荷葉,觀石燕迎風。蕉石鳴琴,云臺鳳舞,溪池映月,柳曳蘭亭,豈不美哉?
香山書韻今猶在,珠海波瀾古有聲。今人為傳吾邑之遺風,承香山之文明,于是刈荒草,鋪石階,還蓮塘,立碑欄,重修亦蘭亭,再現盛景當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石溪之靈,在情景,在天人合一,此正古人孜孜以求之道,亦吾輩義不容辭之責也。嗟乎,石溪之水天上來,滌我胸懷不染塵!
庚寅年冬日于石溪草堂!
清代道光年間,每逢三月初三,“珠海”、“南海”、“番禺”、“新會”等地的文人騷客們,就會在此,仿效蘭亭“流觴曲水”,吟詩作對。雖然這些書法作品被歷史塵封多年,卻一直不曾為世人忘卻,如今也終于迷霧、得見天日。
經香山文史專家研究發現,最早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直至時期,嶺南地區文人雅士們,在石溪一共留下了34處書法石刻字,大到1米,小至1寸,“行”、“楷”、“草”、“隸”一應俱全,內容多以效仿“書”王羲之《蘭亭序》為主題。
石溪摩崖石刻“規模之大”、“書者之眾”、“詩文之雅”、“書法之精”、“主題之鮮明”,足以稱之為珠海的“蘭亭”。雖然這些珍貴的石刻被歷史塵封了多年,但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是不容忽視的。2002年“石溪摩崖石刻群”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37561.75米。
歲在辛卯兔年,舊歷五月十二日,“清風劍客”聞此石溪勝跡,欣然前往觀之,見諸多石刻,縱橫分布于山間峰巒之上,雖歷經百年,依然字跡鮮明,訴說“蘭亭”暢詠往事,心下不勝感慨,遂作一詩,以襯胸襟:
香山石溪群賢至,嶺南俊杰展佳名,
清流激湍映左右,流觴曲水敘幽情。
亦蘭亭邊題詩賦,惜字社旁覓芳聲。
翰墨飄香泉泠冽,百年草堂留詩吟!
《木蘭花慢 · 珠海石溪公園》履山溪石卵,攜故友,訪新園。
見芳草,池塘瀲滟,花圃苗田。
盤旋。束裝斂步,過茂林修竹幾重天。
路陡林深山擁,鳥鳴蝶舞人喧。豁然,峽谷平川。清澗出,共流連。
叩蘭亭雅集,寶惜字,撫壁追垣。
山巔。石龍縱列,問哪渠活水注清泉?
古往今來墨客,風砧韻響猶鮮。
《石溪詠懷二首》
松云老人張義權
節近清明百卉馨,吟朋雅聚亦蘭亭。
瓊階輾轉白,翠竹娉婷夾面青。
石勒龍蛇神韻永,溪涵日月綺紋靈。
鳳凰臺上人何在,曲水流觴醉未醒。
漫步桃園意若何,尋蹤攬勝感懷多。
晨曦廊登高第,夕照林泉篆巨鵝。
運蹇難為天下計,心平尚可藝中磨。
臥龍不遇劉皇叔,壟畝空吟梁甫歌!
話說清代道光辛卯年間,三月初三日,鶯長,春意盎然;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山“南海”、廣東“番禺”、江門“新會”等地的文人騷客,紛紛趕至香山縣山場石溪,這里山泉飛漱,峻嶺聳翠,奇石疊涌,溪流;眾多文人與在石溪修筑臺榭的“香山才子”鮑俊一起,衣袂飄飖,臨風而立,仿蘭亭“曲水流觴”,吟詩作賦,文雅至極。
時過經年,斯人已逝,但清代文人雅士、在石溪留下的30多處書法石刻,至今尤存。這些難能可貴的“摩崖石刻”,也一直靜靜地矗立在那里,書寫歲月、銘記時光。好在,歷史不會被后人遺忘,珠海市決定拂去歷史的塵埃,在此地建設一座“石溪公園”,以彰顯“石溪摩崖石刻”與“香山文化”之間通融共生的密切
。
“石溪八景”在清代就已然存在
香洲區文體文物保護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黎映宇”介紹說:在標記為29號的摩崖石刻中,鳳明吳汕龍曾經題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幾度迎風來燕舞,半空濺雪若龍飛”兩句,此外,詩刻的旁邊,還標注了兩行小字:“石溪八景有石燕迎風、石龍濺雪”。這句話以前大多被當作是一句詩來解讀,近日,相關專家經過論證認為,這兩行更多是一句標注,說明“石溪八景”當時的確存在,其中兩景就是“石燕迎風”、“石龍濺雪”。
香山文史有關專家,結合“摩崖石刻”中的詩詞意境與石溪風景,從下至上,將石溪八景逐一敲定:“坐對川流”、“石龍濺雪”、“礦石觀蓮”、“石燕迎風”、“溪池映月”、“蘭亭觴詠”、“蕉石鳴琴”、“鳳凰云臺”。其中,“蘭亭觴詠”是石溪公園的核心景區,清代“香山才子”鮑俊等文人墨客,就是在這里吟風弄月。
珠海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蘭亭”
石溪摩崖石刻群,分布于石溪及周圍的嶙峋怪石之上,目前已發現的石刻,一共有34處,年代分布主要為清代道光年間,具體為1831年至1879年。石刻字大多陰刻,以“行書”為主,也見“楷書”和“隸書”,大者如“石溪”、“一筆鵝”等,接近一米見方,小則幾厘米左右。“石溪摩崖石刻群”,1986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石溪峽谷中拾級而上,半山之中,泉水緩緩流過,兩塊巨石聳立在溪流的兩側,如同打開的山門。其中一石上由鮑俊所書“石溪”兩字首先撞入眼簾,摩崖石刻群由此向山上的峽谷延伸。“石溪”兩字落款為“道光辛卯九月,逸卿書、蔚卿鐫”,道光辛卯為公元1831年,“逸卿”為嶺南著名書畫家鮑俊的字號。
石溪摩崖石刻群,大多取意于本地的環境與石貌構造,如“茂林修竹”,是竹木蓊郁的寫照;“樵逕”,為一處樵夫經石溪的山道;“蓮島”,則是鮑俊在一塊蓮狀的“怪石”上題寫刻字,且有“石放石溪幽”的優美詩句,可為之佐證。
鮑俊還按山澗一條鵝頸似的水流,在溪旁一塊的石壁上,用行草題刻一筆“鵝”的大字,字徑三尺余見方,字形渾厚凝重,豐美流暢,令人嘆為觀止。還有“琴泉”、“奇響”等字,都應景而生。而詩詞題刻亦矚目皆是,所謂“詞賦多韻翰墨傳”。自清代道光年間,直至時期,香山一帶,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游覽,并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筆墨石刻。
鮑俊:將“珠海石溪”鐫刻在歷史上:
提起浙江紹興的“蘭亭”,多數人都知道,這與“書”王羲之有關,而珠海的“蘭亭”則繞不開“香山才子”鮑俊。“石溪摩崖石刻”的核心人物,便是在清代道光年間,在嶺南頗有影響的著名書法家、詩人鮑俊。鮑俊在石上刻詩一首,點明“亦蘭亭”主題:
名署亦蘭亭,誰作蘭亭記。
敢說溪鵝書,止學古鵝字。
鮑俊出生于香山場,道光三年考取進士,成二甲第二名。道光皇帝在其試卷上御批“書法冠場”,贊譽其字跡清秀。據專家考究,道光初年,學界泰斗“阮元”出任兩廣總督,在廣州創建“學海堂”,書誨諸生,并一直著書育傳統,鮑俊即“學海堂”一脈。
清康熙年間,在科舉考試的推動下,以董其昌、趙孟那種形體刻板、無力的“館閣體”流行。嘉慶、道光年間又興起“尊碑抑帖”之風,崇尚壯美。然而“碑”被過分強調后又形成了造作、生硬的習氣。香山石溪的摩崖石刻正處于這樣一個歷史轉折期。石溪主體書法風格是“帖派”,追尋魏晉“二王”、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米芾”的書風。
鮑俊三十五歲之際,暫別仕途回到了家鄉,對于香山的山場村來講,不僅迎回了一個宦途游子,也給石溪帶來了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道光辛卯年仲秋,正是公元1831年,鮑俊呼朋喚友歡聚石溪,文人相會仿效蘭亭,酒酣胸膽之際,吟詩作賦,留下了珍貴墨寶,并鐫刻于石溪的摩崖石壁之上,有鮑俊題詩為證,詩曰:
古洞天開不計年,溪山高會聚群。
共推詞賦王摩詰,大有煙霞葛稚川。
白石清泉留逸韻,青山紅樹結前緣。
呼童莫掃高人榻,我向松蔭伴鶴眠。
石溪摩崖石刻位于香山場村后山上,有30多處題刻,其書法有楷、行、草、隸,字體規范、功力深厚,其詩體為古絕、唐律,詩體規整,意境高超。其規模在國內也是少有的,因其主題是“亦蘭亭”,故被譽為“廣東的蘭亭”。
石溪摩崖石刻,再添鮑俊題詩一首:
凝聚“香山文化”精髓的石溪摩崖石刻群中,越來越多的珍寶正從“深閨”中走出,重獲復原和新生。清代香山名士來此,爭相題詩,也為珠海歷史文化景觀增色不少。珠海中國書學院院長“張法亭”,曾多次前往石溪摩崖石刻群,尋訪其最新考證研究成果。
隨著“石溪公園”的順利竣工,石溪摩崖石刻的文字考證工作,卻未曾止步。數月來,珠海中國書畫院師生及青年書法家一起,對“石溪摩崖石刻”文字作進一步地考證,以完善此前未曾釋讀的文字內容。
張法亭在“石溪”新考證出一處石刻題詩,確認為鮑俊所作,附近新發現一處碑刻。隨著這些歷史文化景觀的最新發掘,愈加凸顯了“香山歷史文化”底蘊的厚重。
日前,張法亭及其團隊,又在“石溪公園”后山上,最新發掘并完整釋讀一首黃氏題詩,石刻位于石溪摩崖石刻群較高處,黃氏題詩鐫刻于一方朝南的約1米寬的巖石上,經反復考證,張法亭從隱隱約約的摩崖石壁字跡中,讀出一首完整的香山黃氏所作七言律詩,并已細致描紅。其詩曰:
花有清香石有泉,高松棲鶴待。
閑云出岫空中繞,樹影西斜是曉天。
——八十三歲黃氏題。
較為可惜的是,因風化嚴重,落款處尚有兩字模糊難辨。“楷書字體,俊秀飄逸,輔以雅致詩文,平仄押韻,詩意清幽”,張法亭說,這是目前“石溪摩崖石刻”現存題詩之中,新近發現唯一一首黃氏題寫的古詩。
據珠海史料記載,在清代至時期的香山地區,超過80歲的詩人之中,僅有黃培芳一人。據此推斷,此詩或為晚清“香山名士”黃培芳所作,其與“張維屏”、“譚敬昭”在文壇并稱“粵東三子”。張法亭說,一首詩就是一處歷史文化景觀,此次新發掘并完整解讀,更加說明香山歷史文化底蘊的厚重。
在鮑俊書寫的大字楷書“蓮島”巖石不遠處,有一3.5米高的巨石掩映綠樹叢中,上方鐫刻有“石放石溪香,石脈鐘靈接鳳凰”等詩句。石刻文字經傳統慣用的石綠色漆油描摹,書法活脫,韻味飛動,古意盎然。據張法亭介紹,經此番不斷考證,修正了此前誤讀的幾處文字,更為關鍵的是,落款處的“石溪生”清晰重現。
“石溪生”為鮑俊自號,據此考證,七言律詩乃鮑俊墨跡。從題詩看,書法字體正為鮑俊名世的行書,瀟灑流麗,亦與“蓮島”題字遙相呼應。
除此,張法亭團隊新近發現了一處高0.5米、寬0.8米的碑刻,其上用楷書鐫刻曰“福祿壽”。碑刻,是指將書寫好的墨跡復寫于平整的石板、石壁或木板上,而后鐫刻而成,據推斷,該碑刻或為當時修建時所作,寄寓祈禱之意。
香山古韻今猶在,石溪勝景顯情懷。
石溪公園內,溪水桃花相映成趣,摩崖石刻寧靜致遠,山水相依,古風再現。游人可以在這里賞美景、會古意、體會文化與景致情景的意境。公園門口的青磚青瓦,將游人瞬間帶入古境,墻上的“石溪亦蘭亭”序,記載了石溪公園修建的初衷與過程。
進入公園,石板路向遠處青山衍生,一路上溪水在旁陪伴,毛竹、秋楓、雞蛋花等植物一一呈現,在溪水轉彎處,可見五株桃花靜立,將游客導入深處的瀟瀟竹林。青青翠竹撲面而來,是珠海少有的清雅之境。走過竹林,便可拾級而上,溪水中、石階旁,皆可見嶺南名士的潑墨揮毫,或蒼勁有力,或心如止水。
石溪的摩崖石刻群,是160多年前嶺南才子鮑俊效仿王羲之蘭亭雅集,邀文人名士依山刻石留下的書法瑰寶,共有摩崖石刻34處,大小不一,行、楷、草、隸一應俱全,仿蘭亭“曲水流觴”而作,可以稱得上是珠海的“蘭亭”。其文化內涵深,藝術價值高,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為更好地保護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從2010年9月起,香洲區投入350萬元,按照“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對其實施綜合保護,完成了考古考證、環境整治和道路修繕,再現當年勝景,打造了一個以石刻文化為主題的休閑公園。此次修建,主要再現了石溪八景:分別包括“鳳凰云臺”、“蕉石鳴琴”、“蘭亭觴詠”、“溪池映月”、“石燕迎風”、“曠石觀蓮”、“石龍濺雪”和“坐對川流”。
歷史上的珠海石溪“亦蘭亭”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節日,時期的王羲之、等四十一位名士紹興蘭亭,流觴曲水,暢敘幽情,王羲之乘著酒意,在此寫下了千古書法名作《蘭亭序》,從此,紹興蘭亭名揚天下。
珠海古代石溪摩崖石刻有36處,其書法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字體規范、功力深厚,其格律詩詞17首、名句18首,平仄押韻,意境高超典雅,文化內涵豐富,為當今書法地,清代詩人、書法家、山場人鮑俊稱之為“亦蘭亭”。公元1850年,以鮑俊為代表的諸多嶺南地區文人名士,曾在這里過頗具規模的“亦蘭亭”活動,“石溪摩崖石刻”大多是在道光年間鐫刻。
林謙,清道光八年舉人,曾任大挑直隸知縣,鳳山書院主講,同治十三年尊列為香山縣鄉賢。清末林謙《石溪詩并記》講到:鮑逸卿自省門歸,遂偕游焉。日卓午,赤足當流,風振襟袂,濤聲琴韻,不辨何來。
逸卿謂余曰:“此地雖小,不足當羅浮諸大洞,獨不可擬其次耶?丁亥,予既表其勝附于志,今將合同志,辟為亭,一泉一石,皆有品題,子其記之。”
珠海石溪“亦蘭亭”及嶺南文人名士:
鮑俊是“石溪摩崖石刻”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光年間進士,道光皇帝御批其殿試試卷“書法冠場”,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官階六品。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辭官歸粵,定居廣州,與諸名書畫家“參與其間,亦無多讓”,晚年常歸故里,并著有《榕堂詩鈔》。
晚清廣東詩壇領袖“張維屏”云:“逸卿太史以工書名于時,既工小揩,而大小行草,以及擘窠大字靡弗工”、“非徒書法之工也,君為詩詩工,為詞詞工,為畫畫工、為制藝制藝尤工”。制藝,即八股文,評其詩文“通體氣格清超”,其詞“秀雅可”,其畫“氣韻疏秀”。道光二年進士,翰林院編修,歷官光祿少卿,陜西巡撫,四川總督,內閣學士“曾望顏”,也極為敬重鮑俊書法,請其為自家題匾。
鮑俊題有一首古絕:“名暑亦蘭亭,誰作蘭亭記。敢說溪鵝書,只學古鵝字。”這應是鮑俊極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也是石溪摩崖石刻文化的主題。
清代澳門名士鮑慶春題詩:
蘭亭作自右軍先,今亦蘭亭仿古賢。
天為名山留柱石,人來聽琴泉。
題詩有落款的還有香山鄉賢“若谷林謙”、海南儋州學正“春珊侯植芳”、番禺名士“吳元善”、新會名士“陳國光”、清代澳門名士、書畫家“鮑慶春”、山南海名士“鄧芝田”等等。石溪詩刻“規模之大”、“名士之眾”,足可見其當年盛況。所題“蓮島”、“漱石”、“枕流”、“琴泉”、“急湍”等都是歷史典故,對于青少年的古典文化更具有教育意義。
石溪摩崖石刻,在香山歷史文化上的代表性:
香山場是古代香山文化的核心地帶,村中現存有歷史悠久的“北帝城隍”。石溪摩崖石刻位于后山之上,是香山歷史文化的代表。珠海香山場村在唐代至德二年設香山鎮,北宋元豐五年設香山寨,南宋紹興二年設香山縣,縣衙遷移石岐。
山場村東門門坊石刻“日捧東瀛”匾額,為鮑俊所書,村北門門坊也有石刻“坎流霞”,南門門坊也有石刻“大乙長光”,其繁榮時期村民達到二萬多人。
鮑俊故居位于珠海香山場村北帝西20米處,史料記載其大門匾額題寫有“太史第”,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通稱“太史”,傳為道光皇帝御筆,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特殊時期”,被鄉民砸毀,“鮑俊故居”也在2006年的城市化改造中被強行拆除。
石溪亦蘭亭,是珠海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古代“摩崖石刻”書法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分布較廣,由于是以刀代筆,刻石故有“金石”之稱。正是由于這古代石刻書法,與墨跡字帖,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中國書法史”。珠海古代摩崖石刻大大小小有16處之多,以“石溪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
在“香山文史專家”的重視和推動下,在珠海市香洲區有關的熱情支持下,由珠海市香洲區文化局具體負責實施,并專家提出修復性建議,“石溪亦蘭亭”首期工程于2011年1月18日竣工,并且立刻引起和文化界的廣泛
。石溪公園建成之后,來此旅游的人士成千上萬,成為“珠海歷史文化景觀”的一處亮點。
“流觴曲水雅集”活動上,珠海中國書學院院長張法亭表示:“亦蘭亭”文化是珠海文化的一部分,曾燦爛過也輝煌過,我們能否再次讀懂并傳承歷史文化,共同創造珠海書法文化環境,是現代人的責任更需我們的努力。
石溪亦蘭亭,清士風雅寓刻銘,
疏忽流年三甲子,揮毫又念換鵝經。
“到處有,流水高山隨俯仰;此間無俗客,方巾野服即;”此乃在鮑俊石溪草廬前的一幅聯,何謂“方巾野服”?眾所周知,“流水高山”,講述的是上大夫俞伯牙,為了追憶自己已逝的知音鐘子期,而摔琴絕響的故事。于是,“流水高山”也就意會成了“知音”。下聯的“方巾野服”一般指有學識之士,因為什麼古代那些讀書人,都喜歡在頭上帶一塊“方巾”。
《后漢書 · 郭太傳》記載:郭太,字林宗,大原介休。容貌魁體,褒衣博帶,周游郡國。嘗于陳梁閑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
話說東漢年間一個叫郭林宗的人,因為一次途中遇雨,他把自己的一塊隨身攜帶的布塊對折后,戴在頭上成頭巾,時人早已仰慕其學識才華,發現郭林宗此舉動后,便認為那是一種“才華”的展示。所以鄉人便爭相模仿,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潮流”。后人亦稱讀書人的標志為“林宗巾”,此處“方巾野服”,即指“讀書人”、“有學識之人”。
珠海梅華西路中段的山場車
后面,有一處集清代至時期,眾多珠海文人墨客留下瀚墨的高雅之地,這就是珠海著名的摩崖石刻群———石溪。石溪原名“水門”,因為這兩塊山溪落瀑處的大石形似門戶,故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香山場的一位書法家鮑俊在“石門”左側的巨石上鐫刻“石溪”兩個大字,從此,人們便把此地叫做“石溪”。
史料記載,清代嶺南著名的書法家和詩人鮑俊,香山縣下恭都山場鄉人,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山場村。鮑俊在年輕時期,就經常邀集文朋詩侶,于石溪的山林中筑池養鵝,隱逸浮生。
1831年,鮑俊辭官還鄉后,更是將石溪當作他歸隱山林的福地,依然廣集良友,“滌蕩胸中埃”。從鮑俊年輕時期到1897年,石溪的摩崖石刻越集越多,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極具文化內涵的文學書庫。
鮑俊(1797—1851),字宗垣,號逸卿,別號“石溪生”,香山場人。是晚清嶺南著名詩人、書畫名家,被稱為“嶺南大才子”,為香山文壇領袖。道光二年中舉人,次年取進士,其殿試試卷在進呈給道光皇帝御閱的十本之內,道光皇帝御批“書法冠場”,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學官階六品。
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鮑俊辭官歸粵,定居廣州,與諸名家“參與其間,亦無多讓”。鮑俊晚年榮歸故里,在家鄉具有極高的的威望。他以詩書畫名世,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式的文化名人。晚歲主講“鳳山書院”、“豐湖書院”。有《榕堂詩鈔》、《倚霞閣詞鈔》,其詩詞佳句多有流傳!
文字:《香山縣志續篇》、《書法冠場:鮑俊與“石溪”》、《山場:在城中村改造中消逝》、《珠海特區報》、珠海市博物館、珠海市地情信息
;
特別鳴謝:香洲區文體黎映宇先生;珠海中國書法學院張法亭先生;珠海山場村吳流芳先生;珠海長沙圩吳國基先生;
:清風劍客
(
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