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營兩清為清熱法之一,是根據氣營兩燔擬定的治法。用辛涼合甘寒之法,以治熱性病熱邪入氣分和營分之證。以高熱、汗出、煩渴、神昏譫語,斑疹失血,舌絳脈數為主證。
溫邪犯肺,由氣分傳入心營,若氣分熱邪猶盛,營分熱勢已張,即呈氣營兩燔見證。氣熱易傷津液,里熱蒸騰,迫津外泄,熱盛津傷,引水自救,故有高熱、汗出、口渴等證。營熱易擾心神,熱入營陰,每呈身熱夜甚,心煩不寐,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若熱盛動血而發斑、吐血、如狂發狂;耗血傷陰,筋脈失濡而痙攣抽搐,即呈氣血兩燔機理。
氣營兩燔,自宜氣營兩清。清氣當用辛涼甘寒藥物以撤熱保津。任用辛寒是清氣不忘達熱出表,以期涼而不郁;任用甘寒是清氣不忘增液,恢復受損之陰。清營當用咸寒佐以辛涼散血。任用咸寒是清營不忘預護真陰;佐以辛涼則寓透熱轉氣之意;佐似散血,意在涼血而無滯血弊病。方如吳氏清營湯、葉氏神犀丹。若已動血耗血而呈氣血兩燔,則需于清氣同時,伍以涼血散血之品,體現氣血兩清治法。本法常選用清氣分熱邪的石膏、知母、金銀花、連翹、梔子、黃連、黃芩之類與涼血解毒的犀角、生地黃、玄參、丹皮、大青葉、板藍根、紫草、青黛等藥組合成方,如清瘟敗毒飲、流腦合劑即屬本法范疇。
本法所治證候,屬于有傳染性的熱病范疇,消除致病之因實具重要意義。所以,清熱解毒的梔子、黃連、大青葉、板藍根之類,在法中居于舉足輕重、事關成敗的主導地位,在數量和劑雖上都要予以考慮,以免鞭長莫及,藥不勝病。但應注意涼而不郁,使熱有外出之路。古方常配輕清的金銀花、連翹、薄荷、竹葉、即寓此意。
應用領域氣營兩清常用方劑舉例
1、銀翹散(《溫病條辨》
組成: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白虎湯(《傷寒論》)
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3、神犀丹(《溫熱經緯》引葉天士方)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石菖蒲、黃芩、真懷生地(絞汁)、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元參、花粉、紫草
用法:各生曬研細,以犀角、地黃汁、金汁和搗為丸,每重一錢(3g),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
功用:清熱開竅,涼血解毒。
主治:溫熱暑疫,邪入營血證。高熱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紫絳等。
4、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組成:生石膏、生地、犀角(水牛角代)、真川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用法:先煎石膏數十沸,后下諸藥。(現代用法:先煎石膏,后下諸藥,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干嘔狂躁,譫語神昏,或發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數或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舌絳唇焦。
5、玉女煎(《景岳全書》)
組成: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用法: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
參考文獻1、李經緯.《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2、陳潮祖.《中醫病機治法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3、趙金鐸等主編.《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年
4、鄧中甲.《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