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中醫”活動開啟,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頭條,私信作者“頭條領課”,可免費獲得600余分鐘高清視頻,20余種珍藏實戰技巧。
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歷代以來對之均有不同的改進、補充和發展。降至近代,雖無確切統計,但也不下百數十種之多。雖然由于灸法的種類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療原則還是不會改變的。故先行對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與選穴點作一說明,再于相同中求相異,而分別對待。
(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
不論是何種灸法與針法,都離不開選穴,而選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與遠道為主,故根據這一共同基礎,用以說明不同灸法所的基本功效與治療規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直接作用于患處,古人稱為阿是穴。如在患處附近或離患處不遠之處取穴,今人就稱為就近取穴。兩者的作用機制,都是以調整局部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治療方法,凡與患病器官鄰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周圍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胃腸,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陰及泌尿生殖系統,胸背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于關節。局部取穴對于患處的作用,既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為遠道取穴所共有。
“免費學中醫”活動開啟,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頭條,私信作者“頭條領課”,可免費獲得600余分鐘高清視頻,20余種珍藏實戰技巧。
不外是:
(1)改善患處血管和淋巴管之機能,使機能障礙的血液循環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復維持細胞生命的物質供應,增強局部的營養。加速新陳代謝,有助于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癥,促進滲出物之吸收。由于循環旺盛,可以帶走或中和掉蓄積于患處的病理產物,打斷病理的衍進過程,阻礙和減少病理產物的產生,減輕患病組織所發出的劣性沖動,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患處中是病理產物蓄積最多之處,患處附近的孔穴也是病理產物謀求出路最近之處.如果加作用于這些孔穴,則病理產自會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產物在灸針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狀態的改變,而減輕其毒性。特別是灸法,對很多病菌與毒素均有直接撲滅與中和的作用。在多種急性化膿性炎癥的初起,以及蛇蟲咬等,直接在患處施灸,均有很高的療效.
(3)直接加作用于患處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樣可以刺激神經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級神經中樞發出沖動,激起全身與局部的各種反應,也可作用于經絡體系,使感傳向遠處傳導,促進病理產物的移除,與激起全身機能的調整。特別是后者在灸法中有許多實例可資證明。
2、遠道(循經)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作用于遠離患處之相應經穴,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調整局部機能為輔的一種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由艾灸或是針刺所激起的循經感傳,向著患病區域與相應的器官擴張,可以清除積滯在患處及與之相連屬器官內的病理產物,以打亂和改變病理產物的衍變過程。
(2)遠距離循經取穴,有疏通某些經脈全程的作用,由于局部經脈的壅滯和失其暢順。必然是以全身機能失調為其根源。因此遠距離取穴就可統籌兼顧,收到調整全身機能的作用。
(3)一側或局部的機能失調,也就是全身平衡關系的被破壞。因此不僅要注意對病處及病側機能的提高,更應促進全身平衡狀態的恢復。灸針療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陰陽互引諸法,也就是通過遠距離的經絡感傳與感應等作用,恢復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運用生克制約的原理而隔經取穴,以打斷惡性循環,建立良性循環。根據人體臟腑的不同屬性與互相連貫的關系而隔經施治,乃是中醫治療學最大的特點與特色。灸針療法是中醫治療方法的一個主要內容。因此加作用于遠離病處之互相依維與制約的經穴,以打亂和改變連貫發生的病理過程,就尤其重要.
(5)可以根據經絡表里與臟腑相屬的關系而彼此互治,也是中醫治療方祛的特點之一,用于灸針療法更為明顯而突出。
(6)適用于全身病及游走無定無法在患處及共附近取穴的疾患,如發熱、盜汗,失眠,游走性關節疼痛及其他許多全身病。可以根據全身狀況及發病的特征與特點而選穴旅治。
(二)灸法選穴的共同法則
人身的孔穴甚多,而各種配穴方法又是五光十色名目繁多,如何執簡馭繁,也是灸針臨床上的一項重要環節。僅就個人所習用者,介紹于下:
1、傳統特效穴
如灸腎俞與氣海以固本培元,取三里與中脘以寬中和胃,口苦取膽俞與陽陵,口甜取脾俞與陰陵,盜汗取陰郗,療腫取靈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須依靠平時的經驗積累,用時方可手到拈來。
2、臨床經驗腧穴
如百會與腎俞同灸,可舉陷升陽而治遺尿久泄,風池與陽陵灸,以降逆疏風,可立即降低血壓。耳尖可以統治全身百病,腸俞可以專攻腸癰.這些都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補充和發展而來的。
3、病理反應穴
有諸內必然形諸外,故內臟病變常可在體表的某特定部位出現某些病理反應物與病理現象,而即或是在體表的病變也能在其附近或遠隔部位出現某種反應。如小紅點、小黑點、局部皮膚凸起或凹陷之處。或按壓體表之某一點時,指下感有空虛,硬結,索狀物,成舒暢與壓痛等。在急性炎癥時,小紅點最為多見。以壓痛反應最為重要,故另作專題介紹。
另外還有熱敏點反應,也應注意選用。古方有神燈照法,是用辛溫竄透之品,卷成藥念,點燃,在患處慢慢移動熏照。當照至敏感點時,每見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熱感亦向深處竄透。或用艾條點燃慢慢熏烤,當熏至敏感點時亦可使熱感向內深透,或向遠方傳布。如有發現這些是最佳的灸點(亦可針)。低電阻反應亦與此法相近。如經絡探測儀。型號甚多,但應用未必廣泛,不予詳述。
(三)壓痛穴在臨床上的應用
1、壓痛穴的歷史源流
壓痛穴的出現和正確地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在古代的許多文獻中早有記載。如《素向·繆刺論》曰: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伸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臂中外俞,背三節五節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合》卷三十九中曰“主腰痛不可仰府,一背中央央,引肋痛··俠替如痛,接之應手,灸應已。”他書不及具載。《資生經》一書,對壓痛穴更特別重視,稱之為“病體最覺酸痛處”。可見壓痛穴的發現與應用的歷史與實踢墓礎。
2、壓痛穴的出現規律
一般的可按照下列途徑尋找:
(1)遠距離反應
①特定區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體的某一區域與范圍之內,出現相同和類似的反應。針對其特有反應進行治療,可收到滿意效果。這就是第4、5、6、6、7、8胸椎更以5-7椎及兩側尤為重要。古人的四華穴,八華丸,騎竹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惡瘡瘩瘍諸癥,都是在這一區域內進行的。而百病皆主之膏盲,也是在這一范圍之內,由于背部的這一區城正在心臟的后方,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筆者把這一區城稱為“陽光普照區”。以見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這一區域肌肉豐厚,地位隱蔽,安全穩妥,是化膿灸選穴的最佳處所,值得重視。
②相應經穴:除身體的許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上出現反應而外,其余也基本與疾病的相應經穴相符,如顏面病的反應經穴大都在手足陽明,側頭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陽、手足太陽。胸腹多在手足陽明、少陰,胸肋多在手足少陽、厥陰,其余臟腑也可大體與所屬經穴相當。但如采按照正常的經穴體系來尋找反應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總是存有一定的偏差。這有幾種原因:一是生理上的差異,反應穴大體是以生理穴為基礎,而每個主穴因個體差易不可能人盡相同;二是病現上的差異,因病變的位置、性質與種種原因的不同,其反應點也有相應的變化;三是今人所沿用的經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與實際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體方向,不能按圖索驥。
③相應部位:當某種病證居于身體之某一側時,壓痛或它種反應幾乎是無例外地患側強于健側,成是只見于病側,而健俄則反應輕微或是根本無反應.如病變左右難分與左右對稱者,則反應既多見于身之正中如背腰部,亦見于左右上下肢之對稱經穴。
(2〕近距離反應
以上是指遠離病處的遠距離反應而言,而接近與緊鄰病處近距離反應穴更不可忽視。如肝膽病在肝俞、膽俞與期門、日月等處出現壓痛,則是近距離的反應穴。如出現在陽陵、中封等處,則是遠距離反應。再如癰疽癤腫,在靈臺、至陽等處出現壓痛。則是遠距離的,而在膿腫周圍如出現有特殊敏感之處則是近距離的。如《瘍醫大全》灸癰疽法曰:“屈指從四圍按之,遇痛處是根,就是重按深人,自覺輕快,即此灸之“。至于取遠取近,或是遠近同取,則按情況決定。
3、壓痛穴的存在形式
壓痛穴的強弱、大小、多少和深淺,同病情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系,有時可特別強烈,常能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為患者在無意中觸及。最大的能有指頭大小,最小的也能象綠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發現到1處,最多的能有5.6處,最深的能在肌肉深處,無須用力按壓才能發現。最淺的只要輕觸皮膚叩可被感知。疾病愈嚴重則壓痛愈多愈大愈淺,反之則愈少愈小愈深。當疾病痊愈后,反應也就隨之消失。癥狀已經改善或自覺痊愈者,如壓痛仍然存在,則指示有復發的可能。
4.壓痛穴的查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為主,令患者露出背部,雙手交叉抱肩,身體略向前傾,使肩胛骨分開。首先進行目測,如發現有變色變形之處,略直接用手指尖對之按壓,常可一觸即得。常規的方法是用大指第一節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桂正中、次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按壓一次,用力涂緩均勻,以便發現淺表的反應。再向下而上細心推壓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發現皮下組織及肌肉部分的反應。按壓時切忌使指尖跳躍前進。只要上下來回一次即可,如按壓次數太多.使患者感覺疲勞,反而不易發現.。力要適當、用力過大可以出現假陽性反應,過小則一些微小的深部壓痛又不易捕獲,如有發現應以一個指頭確定,再做好標志。如屬對稱經穴,兩側應先后同時探索。
5.對壓痛穴的選擇
一種疾病可以在幾條或同一經絡上面出現幾個壓痛穴或多種病理反應,例如面部的膿腫可以在左右陽明經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處,或者在陽明經的庫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脈的至陽、靈臺等處均有壓痛反應出現。這些反應有強有弱,有遠有近,是全用為好,還是單用為好,就應談區別對待。經過證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經絡上面能出現幾個壓痛穴,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則上是選強的或近的先用,弱的遠的可用可不用。分別應用較同時應用為好。如采用直按灸,則1-2穴即可。溫和灸則可以分次應用或輪用,在絕大多數病例,是能有壓痛反應出現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但是由于學識和經驗的限制而未被發現,就不能為反應穴所拘泥而應因病取穴,如所選的經穴得當,效果同樣良好。因此在掌握反應穴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因病選穴的法則。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自針灸二科。轉載請注明來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所涉及到的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請勿盲目試用,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免費學中醫”活動開啟,轉發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頭條,私信作者“頭條領課”,可免費獲得600余分鐘高清視頻,20余種珍藏實戰技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