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簧批發

解夢佬

第一章 概述

張吉懷鐵路位于湖南西部,其北端銜接黔張常鐵路,南端溝通滬昆客專、懷邵衡鐵路,可連通渝長廈高鐵,地跨張家界市、湘西州、懷化市等3市州,張家界市永定區以及湘西州永順縣、古丈縣、吉首市、鳳凰縣和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鶴城區等7個縣市區,線路全長 246 公里,其中橋梁168座58.3公里,隧道124座160.5 公里,橋隧比 91.87%,譽為“最美高鐵”。全線設張家界西、芙蓉鎮、古丈西、吉首東、鳳凰古城、麻陽西、懷化南車站 等7 座,其中芙蓉鎮、古丈西、吉首東、鳳凰古城、麻陽等 5 座為新建車站,動車存車場 1 處;為設計時速 350 公里的雙線高速鐵路。2016 年 12 月開工,2017 年 9 月全線開工建設。2021年7月28日全線送電成功,7月29日-30日熱滑運行,8月9日首趟動車組檢測車以160公里時速上線試跑,8月13日綜合檢測列車運行時速首次突破300公里,8月21日綜合檢測列車運行時速達到設計時速350公里,8月24日首次以385公里時速檢測而超過設計時速10%。

八字簧批發

張吉懷鐵路沿線有1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色、綠色、古色旅游景點異彩紛呈,是串聯湘西奇山異水和民族風情的黃金旅游精品線路,將湘西人文地理、經濟發展全力推向新的高度,是造福于民的開放之路、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建設立意于讓廣大旅客乘最美高鐵、賞神秘湘西,助力大湘西地區加快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成通車,連通了滬昆客運專線和渝長廈高鐵,完善了湘西快速鐵路網絡、環省快速鐵路網,標志著湖南14個市州全部邁入高鐵動車時代,融入了全國高鐵網,助力了文旅產業發展、承接產業轉移、鄉村振興,對湖南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省“三高四新”戰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章 張家界西站(既有站)

張家界西站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沙堤街道境內,以“奇峰疊翠、廊橋百里”為理念,車站整體外觀呈山巒起伏狀;同時也秉承了“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理念,以民俗元素作為主流元素,凸顯張家界特色。張家界西站站場規模為7臺17線,其中張吉懷場3個站臺。站房為線側平式,設10m寬旅客出站地道1座,12米寬旅客進站天橋一座。站房建筑面積為28000平方米。

八字簧批發

張吉懷高鐵加速和放大都市經濟圈同城效應,平衡交通圈、經濟圈,加強永定區同其他地區的聯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加交流、拉動經濟、推動就業,將促進永定旅游、沿線產業的升級,推進沿線城市規劃的重新布局。

第一節 永定區歷史沿革簡介

一、基本情況

張家界市永定區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腹地。位于東經110°40′-111°20′之間,北緯28°52′-29°48′之間,東臨慈利縣和常德市桃源縣 , 西抵湘西自治州永順縣 , 南接懷化市沅陵縣 , 北與桑植縣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武陵源區接壤。

永定區土地總面積 216903.31 公頃,其中耕地面積 31123.34 公頃。境內有澧水和沅水兩大水系,澧水干流長96.8千米。永定區降水量較為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數約150 天。森林面積 12.4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 73.13%。

永定區常住人口為517595人,男性人口占比50.85%,女性人口占比49.15%。是湖南省少數民族聚居區之一。漢族、土家族、白族、回族、瑤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壯族、侗族、維吾爾族、水族、黎族、布依族、朝鮮族、佤族、藏族等民族分布全區。少數民族人口40萬余人,占總人口的83%。20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30.7億元,年均增長7.45%。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占全市比重接近一半。

二、歷史沿革

永定區歷史悠久。7000多年前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時屬荊蠻,春秋戰國屬楚黔中地。秦置黔中郡慈姑縣,漢初置武陵郡充縣。三國、南北朝先后置天門郡、北衡州、崇州、臨澧縣、崇義縣。唐、宋、元代并入慈利縣。明初設大庸縣,旋廢,仍屬慈利縣,在境內置軍事機構大庸衛,1389年改為永定衛。清雍正八年撤衛置安福縣。1735年置永定縣。民國三年改名大庸縣。1985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大庸(縣級)市。1988年5月18日大庸市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4月4日更名為張家界市。自建立地級市以后,原大庸(縣級)市改為永定區。永定區是張家界市治所在地,是張家界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五四運動時期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批思想激進的大庸籍青年學生受革命思潮的影響,奔赴外地,出國勤工儉學,秘密參加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大革命時期,大庸各族人民積極投入工農運動,支持北伐戰爭。1926年,共青團湖南區委派共產黨員宋先禮來大庸籌建共青團組織,4月成立了共青團大庸縣特別支部。1927年3月成立縣總工會、學生聯合會,4月幫助國民黨成立縣黨部,7月成立縣農民協會。工農運動在大庸迅速蓬勃興起,矛頭直指土豪劣紳和封建地主。馬日事變后,剛剛興起的大庸工農運動慘遭扼殺,但大庸人民的革命斗爭并沒有停止,在黨的領導下,又開始了新的戰斗。

土地革命時期,大庸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之一和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所在地。1934年10月28日,紅二、六軍團從重慶酉陽南腰界出發,向大庸等地挺進。 11月24日,紅軍攻占大庸縣城。賀龍、關向應、蕭克則率領紅軍主力乘勝揮師南下,繼續發展湘西攻勢,策應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縣城天主教堂建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及省軍區、省革委。1934年11月,成立中共大庸縣委和縣革委。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后,繼續發展黨員,進行土改。1935年1月27日,丁家溶會議批判了夏曦執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任弼時號召全體黨員積極行動起來開展黨內思想斗爭,從此紅二軍團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中央和軍委1935年2月11日的指示,成立了湘鄂川黔軍委分會。自1935年1月至10月,大庸縣擴紅2000多人。大庸縣游擊支隊發展到1600多人。各區鄉共成立游擊隊43支,并建立了黨支部。成立了大庸縣獨立團和第一軍分區。黨領導的這些獨立團、營、游擊隊,在發展游擊戰爭,清剿地主、土匪武裝及配合主力紅軍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下旬,湘鄂兩省敵軍分六路縱隊同時配備8個師的兵力為外層封鎖線,“圍剿”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省委向廣大干部戰士傳達了遵義會議決議的精神,并制定突破中間李覺部于大庸后坪一線,然后轉擊兩翼,各個擊破敵人的計劃。1935年3月20日至21日,雞公埡戰斗,斃傷敵軍近1000人,紅軍傷亡700多人。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反“圍剿”的斗爭,在半年多時間內,進行大小戰斗30余次,生俘敵縱隊司令以下軍官200多名,士兵1萬人以上。紅二、六軍團主力發展到2萬多人。

紅二、六軍團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完成了策應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抗日的任務。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在桑植舉行紅軍長征誓師大會。主力部隊于19日晚開始長征,途經大庸縣境內,21日,紅二軍團到達陽湖坪,紅六軍團到達黃家鋪。21日下午,先頭部隊到周家坊,國民黨軍十九師周昆原團及民團許子義部,阻擾紅軍渡河。紅軍突擊隊,搶占有利地勢,炸毀敵碉堡,紅軍立即涉水過河,工兵部隊在楊柳鋪渡口架起浮橋渡河,將敵周昆原團和民團殲滅。22日,紅軍冒著敵機掃射完成強渡澧水的任務。紅軍沖破澧水、沅水封鎖線,直插湘中,進入貴州,到達陜北,直至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5月,八路軍駐湘通訊處派共產黨員毛傳德到大庸,發展共產黨員,介紹進步青年赴延安抗大學習。1939年8月,陳楚回大庸開展工作,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廣泛宣傳黨的全面抗戰正確路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大庸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南下大軍解放大庸接管建政。大庸在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政治腐敗,官匪勾結,造成社會動亂,大庸人民渴望著翻身得解放。中共慈利地下黨對謝叔周進行策反,未能成功。解放軍第四十七軍遂決定武裝解放大庸。1949年10月16日取得全殲守敵一二二軍,俘敵4000余人,一舉解放大庸的輝煌勝利。在解放軍進軍湘西北的同時,10月19日南下干部隨軍挺進大庸,成立了以張宏光為書記的中共大庸縣委員會,開展接管建政工作。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在黨的領導下,永定優秀兒女投身革命的光輝業績將永垂青史。像范子瑜、覃輔臣、李吉宇、黃明清、許義華、樊長松、張宏光、侯青芝等老紅軍就是大庸優秀兒女的代表。任弼時、賀龍、蕭克、王震、袁任遠、廖漢生等1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將帥曾在這里浴血奮戰或工作過。還有劉志高、周志斌、劉光明、賀榮華、王烈、周玉珠等紅軍團職以上干部犧牲在永定,全區有據可查的革命烈士近2000人。永定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先烈們的足跡,永定的一草一木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永定人民永遠懷念為永定的解放作出貢獻的先烈們,永遠銘記這段光照千秋的歷史。

第二節 永定區紅色、綠色、歷史文化旅游景點簡介

一、紅色旅游

永定是革命老區,在這方紅色熱土上,賀龍、任弼時、王震、關向應、蕭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浴血奮斗過,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留下了豐富的革命史跡遺址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是革命根據地紅色革命精神的承載體和寫照,既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也有旅游價值,也詮釋著那段英雄的歲月。大庸有5萬多人參加革命,6000多大庸人民的優秀兒女參加紅軍,2萬多人為革命犧牲,解放后追認為革命烈士的2082人,產生了覃輔臣、覃金階、覃星北、羅玉清、胡海云、李吉宇等紅軍早期指揮員。現存革命遺址遺跡62處、革命紀念設施4處,其中有19處紅色革命遺址被《湖南省革命遺址通覽》收錄。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會、省軍區舊址(紀念館),大庸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遺址,雞公埡戰斗遺址,任弼時大溶溪辦公住房舊居,大庸革命烈士紀念塔(張家界烈士陵園)等。2019年3月6日發出關于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確定了15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永定區被列入湘鄂西和湘鄂川黔兩個片區,是湘鄂川黔片區48個重點區縣之一。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于市區解放路,原系1918年修建的天主教堂。1933年冬至1936年春,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11年24日,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解放大庸,先后在此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軍區、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沉重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牽制敵軍,成功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卓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原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員會、省軍區舊址先后被列為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先烈功績,弘揚革命精神,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永定區委區政府對舊址進行修復,同時修建紀念館樓,現紀念館設有三個展室,陳列著223幅大型圖片和100多件實物,再現了當年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

楊家灣革命舊址:1934年紅軍東征勝利,解放了橋頭。這一年紅軍在橋頭境內發生多次與國民黨軍隊的遭遇戰,至今戰場遺址猶存。據初步考證,1929年3月至1935年11月,賀龍曾率部四次轉戰橋頭,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經過橋頭踏上萬里長征之路。賀龍駐楊家灣早期革命活動舊址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是賀龍元帥在大革命時期和湘鄂邊、湘鄂西以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曾經居住和開展革命活動的老房子。賀龍紅軍長征以后,當地群眾將這棟老屋保護到現在。2018年12月,賀龍駐楊家灣革命活動舊址被認定為永定區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市開展黨性教育基地。

北社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鄭家坪村湯家崗組的一處民宅,為北社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聽村里上一輩的老人說,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王震前輩曾在這處老宅辦公。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這里也曾是一片鮮紅的土地,而王震前輩的事跡也只是前輩們的口口相傳,并無任何歷史文字來記錄這一段歷史,唯一能見證的是老宅左邊的革命標語。

南門埡烈士紀念碑:鄭家坪東北方南門埡上,矗立了一座烈士碑,碑上的銘文歷經風吹雨打,字跡已有些模糊,碑文寫道:一九三五年農歷二月初二凌晨,協合土匪李子城勾結當地土匪張伯階,趁我軍主力北上之際,他們合伙包圍南門埡我游擊隊領導和區政府,工作人員慘遭殺害而壯烈犧牲!下書七名烈士姓名,排名不分前后。

丁家溶會議遺址:位于楓香崗街道辦事處丁家溶社區。距市城區約8公里,該建筑修建于清嘉慶年間,原建筑規模較大,兩進呈四合院格局,有朝門,占地面面積704平方米,現存建筑為最后一進,占地面積211.2平方米,整個建筑通面闊五間22米,進深9.6米,高6.2米,為穿斗式排扇,六柱六棋,屋面布小青瓦,坐西北朝東南。建筑東邊次間有夔龍紋格窗,除排扇外,其余有格窗和板壁裝飾,保存狀況較好。此建筑是使用人丁德秋和丁德林的太公丁其昆所建。

雞公埡戰役遺址:雞公埡村位于大庸西部,距縣城17公里,是大庸通往永順的咽喉要道。它南靠崇山,北臨澧水,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3月20日至21日,紅二、六軍團與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隊李覺之十九師在這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陣地爭奪戰。紅軍失掉有利地形,由伏擊戰變為攻堅戰,雙方死傷慘重,后稱雞公埡戰役。為了進一步弘揚紅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引導和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繼承和發揚先輩光榮傳統,充分發揮雞公埡戰斗遺址的激勵作用,建議對雞公埡戰斗遺址進行整修,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郭家灣紅軍橋:建于明代,是湘鄂邊區湘西北貿易古道之橋。1934年,賀龍派全德主返回家鄉王家坪鎮郭家灣土家風雨橋建立中共湘西北地下工作站,全德主受賀龍指示,為策應紅二、紅六軍團發動湘西攻勢,在王家坪與張雁南策劃農民起義,為黨的地下工作作出貢獻。解放初期,全德主不慎遺失賀龍出示的身份證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病逝于郭家灣土家風雨橋。為紀念中共地下工作者全德主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北上在郭家灣風雨橋駐扎休整部隊,郭家灣風雨橋更名為“紅軍橋”,是沅陵、桃源、慈利、永定1區3縣的紅色教育基地。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挖掘保護利用好我區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有關部委下發了關于加強長征文化公園建設的系列文件,并正在全面推進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為守護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精神標識,打造張家界市城區的“紅色文化名片”,永定區推出6條紅色旅游線路,提出以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丁家溶會議)舊址為吸引物,依托丁家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區位優勢,建設“張家界丁家溶紅色文化主題公園”項目,擬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丁家溶會議)舊址為吸引物,打造張家界集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長征文化影視拍攝基地和鄉村振興示范基地“五個基地”為一體的紅色旅游“4A”景區,建成張家界紅色旅游的龍頭項目“張家界丁家溶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暫定名,或者“張家界丁家溶紅色文化紀念園”),以此帶動我區乃至全市“N”個紅色旅游景區(景點),促進張家界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融合發展。

二、綠色旅游

近年來,永定區圍繞“旅游帶動,綠色崛起”戰略,構建“一核兩翼四帶,三產融合發展”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格局,著力推動“旅游+”建設,生態觀光、綠色康養、文化演藝等旅游產品供給不斷豐富。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天門山文化旅游產業園、西線茅巖河旅游區為兩翼,4個鄉村旅游廊帶,1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為支撐,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切實把資源優勢、地域優勢、人口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持續向好,張家界莓茶種植面積達10.6萬畝,實現年度綜合產值14.7億元,永定區被評為全國“莓茶之鄉”。連續7年被評為“湖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十佳縣(市、區)”,2019年成功創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6-2019年,全區旅游人次實現2000萬、3000萬、4000萬“三級跳”,旅游收入實現200億、300億、500億“三步跨”。

天門山景區:天門山古稱嵩梁山,又稱云夢山、方壺山,以其山勢高絕如梁山嵩岳而得名,標志景點天門洞作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自然穿山溶洞而享譽海內外。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主城南麓,總面積96平方公里,山頂面積達2平方公里,海拔1518.6米,是張家界海拔最高山,也是張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為“張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譽,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更有著“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湖南新瀟湘八景、中國自駕游百強景區、中國網民最關注的十大景區”等多項榮稱。1992年7月,天門山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自1999年11月輕型運動機穿越天門洞,2005年9月天門山索道建成運營和2006年3月俄羅斯空軍天門山特技飛行大賽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成功舉辦,天門山逐漸揭開她神秘面紗,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茅巖河景區:是一個融峽谷風光、洞天美景、水上漂流、民俗風情、紅色文化于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茅巖河位于澧水上游,全長50多公里,峽谷兩岸懸崖峭壁,河段多險灘、急流、瀑布、古木,有“百里畫廊”之美譽,在2020年湖南氣候旅游勝地夏季避暑勝地創建活動中被授予“夏季避暑勝地”稱號,茅巖河漂流榮獲2020魅力湖南“最受歡迎漂流公眾評選活動”大眾口碑好評榜第一名。景區擁有中國旅游第一漂茅巖河、亞洲首個高山峽谷激流噴射飛艇項目“新西蘭飛艇”、亞洲第一大溶洞九天玄女洞、世界最大單體溶洞石柱“擎天柱”以及張家界地貌特色的峰戀溪國家森林公園、高品質戶外星空營地、地質奇觀天坑“心湖”等景觀景點,可滿足游客“海、陸、空”全新的立體化旅游體驗以及刺激好玩的戶外探險旅游項目。

鄉村旅游:永定區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景點受熱捧。天門山莊、云上田園、柳葉溪古村落獲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稱號。馬兒山村通過提升人居環境,成為湖南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牧笛溪村是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主取景地,民風淳樸、文化深厚、土家吊腳樓聚集,有“國家級傳統村落”的美譽,2019年成功申報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雙峽村圍繞天門山景區輻射帶動效應,發展社區鄉村民宿,發展鄉村民宿,旅游餐飲,年創產值達千萬元,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天門山下第一村”。崇山村利用高山資源發展原生態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和康養休閑度假項目,崇山高山星空酒吧露營地刷紅抖音。檳榔坪村攀巖探險項目刺激,茅巖莓種植初具規模,茶旅融合吸引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天泉山以優越的森林生態環境和精彩紛呈的地域文化為主題,讓游客體驗土家歷史文化,進行度假、休閑,受到游客好評。

三、民俗文化資源

永定區人文景觀底蘊深厚,全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鄂川黔邊區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普光禪寺、田家院子、石堰坪土家吊腳樓群等4處,玉皇洞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家風情園、大庸古城、軍聲畫院等民族風情景點全面展現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永定區加快旅游與文化融合。策劃了“蘇木綽”鄉村旅游品牌,并不斷升溫炒作,“蘇木綽”現逐步成為永定區對外宣傳的鄉村文化旅游品牌。并不斷提質升級“六月六”“過趕年”“狂歡元宵節”等土家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將花燈、陽戲等張家界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蘇木綽”品牌中,充實品牌內涵。打造了如軍聲砂石畫、乖幺妹、茅巖莓、繡云刺繡、靈潔、湘小伍等一批具有張家界特色的標志性旅游“拳頭產品”。發展具有濃郁張家界特色的地方美食。壯大發展張家界三下鍋、土家十大碗、王家坪剁辣椒、三岔豆腐、土家臘肉、張家界涼面、庸城十八子等“名店”和“老字號”餐飲品牌。打造中商美食城、燈火文昌美食城、步步高美食城、瀟湘美食城等,小天鵝等外來品牌餐飲企業進入永定。開發研制具有張家界地方特色的核心菜譜,包裝土家菜的特色品種,形成美食旅游產品系列,出版了《張家界旅游美食指南》。支持當地居民開設特色小餐飲、私房菜館,推出了慢餐莊園,講究餐飲品質,推廣手工食品,通過就餐體驗性打造設計的特色餐飲水果DIY、美食DIY等,成為張家界旅游的特色名片。央視三套《東西南北賀新春》在永定成功舉辦,央視二套《書記說文旅》專題推介永定,《江山如此多嬌》主要取景永定,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兩次獲得省政府“真抓實干”表彰獎勵,永定知名度、美譽度極大提升。

(一)民俗文化

張家界陽戲: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57。張家界陽戲起源于清朝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張家界陽戲承載著土家族文化基因,體現地域內人們適應自然、樂觀生活的智慧與獨特的審美情趣。經典曲目《桃花裝瘋》《五女拜壽》《白羅裙》《劈山救母》等。

土家婚俗: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至今傳承著一些傳統婚嫁的習俗。與漢族相比較而言,雖然土家族也重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總體而言婚姻還是自由的。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擺手節、女兒會等型節日和生產活動中相識、相戀,以對山歌、吹木葉表達愛情,在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結婚。土家族的婚姻習俗是所有土家民俗中儀式最為復雜、程序最為完整、細節最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親)、定親、結婚、送親、回門。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許多小環節構成,程序極為完整,內涵頗為豐富。

“糊倉”:主要流傳在張家界市永定區以農事耕作為主的鄉鎮農村,是古代農耕文化延續的產物。“糊倉”的過程分為開秧門、吃蓋碗肉和糊倉三部分。“開秧門”要舉行儀式。由大家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扯第一個秧。扯第一個秧相當講究,無論秧田方位如何,首先必須面向東方起半個秧,再面朝南方起另一半,然后合攏一起,再由稻草捆扎,兩半岔開,置于田坎上。老者址起嗓子喊道:“開秧門羅!”接著還要念上一段祝福的話。“吃蓋碗肉”就是吃早飯時,主人家會在滿桌菜肴中的大土碗上覆蓋一塊肥嘟嘟、油漬漬的大塊子臘肉,大約半寸厚,巴掌大一塊,有三、四兩重。這塊肉是不能亂吃的,光有膽量能吃不算,關鍵是這一天的勞動需要有人來領頭,這個領頭人,便是這塊蓋碗肉的擁有者,他(她)必須是插秧快手。因此,誰吃了這塊肉就意味著一種能力、一份責任、一種擔當。如果推辭不決,就由席間老者決定,夾給誰,誰就是領頭人。“糊倉”是插秧的,在快要結束時舉行。一丘秧田里,聚集了很多幫忙插秧的人,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看誰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會被插得快的人圍住,最后關在秧田中間出不來,這叫“關豬籠”。這時候,插得快的人就會走上田埂,率先抓起泥團朝關了豬籠的人砸去。也有專門去砸主人一身稀泥巴的。主人身上被砸的稀泥越多,主人越高興。到了最后,田野里就會上演一場你追我趕的游戲。土家人把它叫做“糊倉”。“糊倉”意味著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誰身上泥巴糊得越多,誰家的收成就越好,倉里儲的糧食鼠不咬、蟲不蛀,粒粒飽滿,顆顆金黃。“糊倉”的民俗里透出的是美好希望和祝福。

潑水龍:在湖南永定區盛行。當地人用鮮棕葉作龍須,用葛藤、黃荊條、松樹枝作龍身,由9至15人舞動,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用盆、瓢、桶端水圍繞著龍潑澆,邊舞邊潑水、越潑水龍舞得越歡,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2008年,張家界潑水龍習俗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家先祖祈求上蒼風調雨順,以祭祀祈神的潑水龍,經無數代人的傳承,逐步演變完善,形成了超自然、具有人格意識的永定獨創祭祀文化藝術形式——潑水龍習俗。

砂石畫:用本地的五彩砂石與植物的皮與枝葉等“顏料”,結合中國畫與西洋畫的表現手法,融版畫、雕刻與盆景藝術于一爐,逼真展現張家界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給人長久地回味。砂石畫現在已經成為旅游體驗、必購特產之一,在張家界有兩家提供砂石畫,一家為創始砂石畫的軍聲砂石畫博物館,一家為秀華山莊。

土家織錦:是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整個民族工藝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對見證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有獨特的價值。體現了土家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淵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民族的審美情操和民族意識,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獨特的方式顯露出土家人的物質文化屬性,成為世人了解土家民族的品牌形象,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土家織錦已經成為游客喜愛的“伴手禮”。

高花燈: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時,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鑼、鈸、嗩吶、鼓等樂器。每人手中拿一盞紙扎燈籠,內點蠟燭兩根,頂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紙剪成戲文故事如“八仙”、“瓦崗寨”,“梁山英雄”之類。高花燈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東起西落,進一個“半邊月”,出一“月團圓”,舞個“太極圖”。亦可進民房表演,叫“愿燈”,多為祝福、還愿或為某家喜事湊趣。打吆喝、打口哨則只能到戶外表演,叫“眾燈”,是讓大家看的。

永定區還有龍燈、大戲、鬼谷神功、土家儺技、張家界絲弦、三棒鼓、擺手舞、苗鼓、木偶戲、茅古斯、低花燈、木葉、咚咚喹、打溜子、九子鞭、草獅子等民俗文化。

(二)文化旅游景點

天門狐仙:天門山大型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臺以高山奇峰為舞臺背景、以山澗峽谷為表演舞臺、有完整故事情節的音樂歌舞劇,自2009年9月開演以來,備受中外游客歡迎,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節上榮獲演出類唯一金獎,被譽為“全省文化與旅游成功結合的標桿”。

大庸古城:原大庸縣南門口沿河街區是大庸文化最后的一塊活化石,它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興建的大庸衛城。延至清末民初,此街區仍有古建筑達80余處,尤其是本世紀初建防洪堤才拆除的沿河街的十里臨河吊腳樓和南門大碼頭,其景象之壯觀,整個武陵山區無有可比。時至今日,當地仍存三元宮遺址、古城墻遺址,文化特質顯著,擁有張家界最集中的文化遺產。大庸古城的建筑和業態布局上,由南往北、由東往西,各組團版塊的分布從鬧到靜,從俗到雅,層次分明又相得益彰。大庸古城的文旅休閑體驗型項目,分別為品牌酒店、主題客棧、精品民宿、城市文化復合空間、民俗文化景點等。延伸業態有特色餐飲、文創旅游紀念品及其他功能性服務項目。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坐落于中國著名旅游勝地張家界,景區總占地面積80余畝,總投資7500萬元,主要項目有土司城和畢茲卡圣火堂。土家風情園自開業以來,得到了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前后共接待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土家風情園視察,中央電視臺等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也作了專題報道,均獲得很高的贊譽評價。2004年被列入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張家界旅游精品線。主要項目有土司城、畢茲卡圣火堂和九重天。進入土司城,首先看到土司城迎賓儀式,土家漢子迎賓鼓,吹牛角、放沖,土家姑娘攔門歌,敬攔門酒,進入城內,在祭祀堂前舉行百人土家大祭祖活動,男女老少唱擺手歌、跳擺手舞,登世界最高的吊腳樓九重天,參觀土家族千百年來文化展示。在這里觀土家山寨,聽土家歌,賞土家族最有代表風俗哭嫁,三棒鼓,花燈等民俗表演。

田家大院:位于張家界市城區永定大道,始建于清雍正初年,有“千年土王府”、“湘西第一宅”的美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田家大院建筑風格為四井封火墻式土家建筑,融土家園林、土家吊腳樓于一體,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是整個湘西乃至全國幸存下來并保存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稱土家建筑的活化石。

馬頭溪風雨橋:有著三百多年的建筑歷史,是王家坪鎮境內修建最早的土家風雨橋,橋碑載此:“僻鄉馬頭溪,貿易古道之橋,上至慈永,下及常桃,四通八達之地”。古樸滄桑,是王家坪鎮的著名民俗景點,張家界市的民俗文化名片,入編2008年湖南省民委編寫出版的《湖南土家族風情錄》一書;2002年香港鳳凰衛視在此攝制了《溪上有座風雨橋》十八集電視連續劇,記述了當地一對土家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橋址地因還保存著土家吊腳樓群落,水碾坊民俗建筑和設施,成為王家坪鎮的民俗景點之一,被湖南省攝影家協會定為土家民俗攝影基地。

石堰坪村:現存土家吊腳樓182棟,核心保護區內85棟。先后獲得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首批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多項殊榮。

第三節 永定區高鐵新城規劃簡介

加快中心城區和沙堤高鐵新城項目建設,雙輪驅動建設服務“核”。在沙堤境內建設推進旅游商品產業園、文化村項目建設,促進汽車特技表演、自駕車營地等項目招商落地,將該區域打造成為武陵源景區和天門山景區兩核心景區之間的“旅游產業服務集群黃金廊道”。兩片區建設雙雙發力,全速推進張家界旅游核心服務區建設,帶動了各旅游基礎設施等配合服務要素強勢發展,讓沙堤、陽湖坪、后坪、楓香崗在旅游城市擴展中實現經濟提升和產業轉型,老百姓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高鐵所在的新區建設完成后,可以承擔老舊城區的城市功能,吸引人口轉移,增加城市的經濟體量,可以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舊城區改造的交通、居住、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的壓力,也可以令舊城改造變得更為從容。(本章素材由永定區委宣傳部提供)

第三章 芙蓉鎮站(新建站)

芙蓉鎮站位于湘西州永順縣芙蓉鎮境內,為線側平式小型客運車29站,站場規模為 2 臺 4 線,旅客進出站形式采用下進下出,旅客跨線設施為 8m 寬 進 、 出 站 共 用 地 道 一 座 , 設450m×9.0m×1.25m 站臺兩座。站房面積8000 平方米,設計立意:古鎮風貌、世外桃源。

第一節 永順縣概況

永順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國土面積3811.7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303個村(社區),總人口54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3.53%。截止2020年底,全縣19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戶37671戶144487人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縣情具有五大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境內有商周文化遺址,春秋戰國時屬楚,秦為黔中境地,漢為酉陽縣,唐置溪州,五代十國時,溪州刺史彭士愁獲楚國朝廷支持,建立土司統治制度,自此彭氏土司世襲統治溪州達818年,1728年(雍正六年)改土歸流設府置縣,1957年成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縣。二是文化燦爛。境內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景觀和人文景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不二門商周遺址、羊峰古城遺址等重要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存,同時作為土家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土家族擺手舞、打溜子、毛古斯舞等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家族舍巴節、梯瑪祭祀等古樸民風至今猶存,素有中國“毛古斯舞之鄉”、“擺手舞之鄉”的美譽。三是資源豐富。農業資源豐富,全縣耕地面積58.8萬畝,年產糧食達20萬噸以上,是中央財政產糧獎勵縣、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礦產資源豐富,初步勘探發現鐵、煤、釩、鉛鋅、大理石等礦產36種,其中鐵、釩等礦儲量名列全省前列;生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土司王城—老司城、土司王村—芙蓉鎮、土司運河—猛洞河等三個4A級旅游景區及土司佛園—不二門、土司莊園—小溪、紅色塔臥、激情馬拉河等知名旅游品牌。四是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它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首選目的地,是孕育紅二方面軍的搖籃,是紅軍長征的最后出發地,被稱為“中國南部蘇維埃運動發展中最重要的柱石;還涌現出了李昌、李燭塵等一批投身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杰出人物。五是生態良好。全縣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達73.8%,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全國退耕還林大縣;國家自然保護區小溪是中國南方地區唯一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的低海拔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是世界僅有、中國獨有的物種基因庫,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02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下降5.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金融機構存貸余額157億元、119.1億元,分別增長5.1%、20.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5元、10120元,分別增長3.9%、14.7%。

第二節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永順古稱溪州,是土家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土家族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我縣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神秘奇特、源遠流長,素有“擺手舞之鄉”,“毛古斯舞之鄉”之美譽。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正確領導下,我們充分利用我縣獨特、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發掘、保護、弘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進縣”稱號,2007年被湘西州人民政府評為“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縣”,2011年6月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宣傳評選活動組委會評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強縣。

一、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現狀

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共有10大類1016項。主要表現在:民族語言1項,主要為土家語;民間文學480項;雕塑、建筑、工藝等傳統技藝25項;民歌、民家器樂等傳統音樂240項;生活習俗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等民間舞蹈10項;民間小戲、傀儡戲曲劇種等傳統戲劇8項;唱戲、說書等曲藝5項;民間雜技19項;髹漆、編制扎制等傳統技藝40項;生產商貿習俗5項;消費習俗30項;人生禮俗13項;歲時節令17項;民家信仰41項;民間知識42項;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24項等。因時代的變遷、民族間的交流融合、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落后的文化意識和不合理的習俗開發等原因,永順縣與全國大多民族地區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變遷、衰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成績

自2006年以來,在縣文化主管部門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努力工作下,充分利用境內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大力發掘民族文化資源,加大非遺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力度,取得了較大成效。至2015年上半年,我縣成功申報了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織錦技藝、酉水船工號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瑪歌、土家年、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土家族哭嫁歌1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功申報了山歌(砂壩鎮)、土家族毛古斯舞(大壩鄉)、土家族毛古斯舞(永順縣)3個國家級藝術之鄉,成功申報了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傳承人彭英威、土家族擺手舞代表性傳承人田仁信、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傳承人羅仕碧、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彭善堯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還成功申報了竹編技藝、塔臥石雕、土家醫小兒提風療法等1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及土家族梯瑪神歌向云淼、周光交、湘西木雕陶代榮、土家族毛古斯舞彭英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萬玉其、土家醫小兒提風療法周青松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土家語、土家山歌、溪州石刻、土司王的傳說等54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及土家族山歌向遠方、上梁秦源發等27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00項、傳承人43名,成為湘西州非遺項目最多的縣之一。此外還有5個州級藝術之鄉、3個州級非遺傳習所和1個生產性保護基地。這些成績的取得,得到了國家、省、州相關部門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并多次受到表彰。

三、土家族民族文化

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語稱毛古斯舞為“谷斯拔帕舞”。毛古斯舞產生于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戲劇舞蹈形式。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它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現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等生產內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渾然一體。毛古斯舞動作特點別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渾身抖動,頭上五條大辮子左右不停擺動,表演中碎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打露水”、“掃進掃出”、“圍獵”等內容。該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飾的風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樹皮,古樸大方,極具原始風情。

土家族擺手舞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間舞蹈,集歌、舞、樂、劇于一體,表現開天辟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農耕等廣泛而豐富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內容。舞姿大方粗獷,有單擺、雙擺、回旋擺、邊擺邊跳等動作。舞蹈場地一般在坪壩上,舞蹈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祭祀族群眾始祖,規模浩大,舞者逾千,觀者過萬;小擺手主要祭祀祖先,規模較小。其音樂包括聲樂伴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聲樂主要有起腔歌和擺手歌,樂器主要是鼓和鑼,曲目往往根據舞蹈的內容及動作而一曲多變。擺手舞的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表現風格雄健有力、自由豪邁。

土家族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與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于一體,并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現存的土家族溜子曲牌約有100個,其內容可分為繪聲、繪神、繪意三大類。

土家年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治州人民政府為了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保護土家族這一民間習俗,決定將土家年列為地方法定節日,休假一天。

土家年特點一是吃團年飯的時間先于漢族一天。清光緒湖南《永順府龍山縣志》載:“土人度歲,月大以二十九日為歲,月小則二十八日。”第二天漢人度歲時,土家人卻給親人墳上送亮;二是來歷悠久。有多種口頭傳說和文獻記載,有的說起源五代,有的說起源于明代,有的說起源于更早的時代,都與軍旅生活有關,說是提前一天過年后,第二天就要出征對敵作戰;三是分布地域廣,在云貴高原余脈的湘鄂渝黔武陵山地區八百萬土家族人中,均過土家年,成為土家族民族認同的重要標志;四是持續時間長,過年從臘月初忙活起,直到正月十五,“吃了爬坡肉,各自找門路”,過年才算完成;五是活動內容豐富,辦年貨,做年飯,走親拜年、做舍巴(擺手節)。擺手活動時間各村不一致,一般從止月初三開始,十五結束,持續活動十多天。活動內容有闖駕進堂、掃邪安神、祭祀祖先、唱梯瑪歌、跳擺手舞、演毛古斯等是土家族文化的大盛會。“土家年”這一年節習俗,對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民俗文化以及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01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土家織錦織錦是土家族傳統的手工技藝,土家語稱為“西蘭卡普”,共有410多種傳統圖紋。有十二道工序。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種極其古老的民間簧管氣鳴樂器,用本地小山竹做成,取材方便,制作簡單,以直徑約0.5厘米的細竹尾為管體,長約10—14厘米,上端留節,于節下削簧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咚咚喹發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顫音兼備的特點,從摸擬鳥語蟲鳴、風泉之聲而形成寫意性的音樂語匯和它固定的音樂曲牌。有詞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結合,唱詞內容以土家語兒歌為主。

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區獨具特色的婚俗活動之一。內容豐富,篇幅浩繁。主要包括序歌《哭開聲》、《哭爹娘》、《別姊妹》、《罵媒人》和尾聲《哭上轎》等。 土家族哭嫁歌一是由新娘主哭,接著親人們頂腔接聲勸哭。二是由人代哭,新娘陪哭。三是女、娘對哭,出嫁時,新娘和母親又哭又唱,互相告別。哭嫁歌貫穿于整個婚禮過程中,時間少則數日,多則一月,臨嫁前要哭訴通宵。哭嫁歌的腔調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類。土家族哭嫁歌句式工整,多為七言,語言樸素,形象生動。

土家族銅鈴舞銅鈴舞,又名八寶銅鈴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土老司頭戴法帽鳳冠,身穿八幅羅裙,頭裹紅絲帕,腰系短刀,腳穿馬蹄云鞋,左手持八寶銅鈴,右手拿圓形司刀,按“人”字形線路走動,用銅鈴敲擊膝蓋,邊搖鈴邊抖刀邊舞蹈邊念唱《梯瑪神歌》,歌頌土家祖先創業功跡,祈禱先人安寧,祈求后人幸運。 銅鈴舞集歌、舞、樂為一體,講述土家人起源、遷徙、生產、生活,對研究土家歷史淵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土家族拖木號子拖木號子是在土家漢子伐木后將木頭拖到指定地點時所唱之歌謠,無固定歌詞,多為即興編唱以鼓舞勞動熱情。歌詞簡短,句式工整,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一節,一領眾和,聲音激昂,粗獷急促,氣氛濃烈,頓挫有力。拖木號子分二聲號子、三聲號子、四聲號子及間接號子4種。三聲號子是由于領唱、齊唱用三句不同曲調而得名,四聲號子只有8小節,領唱、合唱各有四句不同的曲調。拖木號子用不同的曲調、聲腔,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土家族攔門歌攔門是土家族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為了迎接尊貴的客人,土家人在村寨的門口擺下大方桌,桌子上擺滿清香的美酒,并由客人唱答謝詞,然后給客人敬獻美酒。

第三節 永順縣國家級景區景點介紹

永順縣是中國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區,被專家稱為是中國土家族的主要發源地。歷代溪州土司建治所于此,800余年土司自治制度平穩沿襲,加上該地區交通閉塞,所以該區域人們的生活內容及方式變化較小,民族文化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相對封閉狀態靜靜地傳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情風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打溜子、擺手舞、毛古斯舞、織錦技藝、哭嫁歌、吊腳樓、土家年等相繼進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順縣地處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季候區,河流縱橫,動植物品種繁多,自然風光秀麗迷人,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主要景點處在大湘西黃金旅游線中段,如同一根扁擔,一頭連接世界級張家界景區,一頭連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主要景區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猛洞河,國家自然保護區小溪,國家森林公園不二門,“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芙蓉鎮(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考古遺址老司城,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塔臥。

一、老司城遺址

老司城遺址,位于永順縣城東19.5公里靈溪河畔,地屬靈溪鎮司城村,是國家考古專家認定的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遺址。作為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中國西南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權始建于后梁開平四年(910年),鼎盛時期轄20州,管轄58旗、380峒,范圍涉及湘、鄂、川、黔、渝等地,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歷時818年,歷經28世35位刺史或土司。

老司城遺址總面積25平方公里,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著首領生活區、衙署區、宗教區、墓葬區、司法區、教育區、居民區、作坊區等功能區。老司城遺址于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司城遺址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的空白。中國考古理事會理事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評價說:“老司城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遺存。老司城及溪州銅柱,是研究土家族歷史文化、中國土司制度及區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從綜合角度來看,我們世界文化遺產還沒有這種類型的,這是中國一個很有特色的類型”。

老司城建設沿革

老司城歷經宋、元、明、清諸朝,歷時589 年(1135 年-1724 年),為土司時期溪州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城址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初創期(南宋紹興五年-明代初年):溪州土司治所幾經遷移,第十一世彭氏首領彭福石寵于紹興五年(1135)遷其治所于靈溪之福石郡,這是老司城建城的開端。因此,老司城又叫福石城。老司城在該階段建設規模情況目前尚不明確。

第二階段為鼎盛期(明中期-明末清初):明洪武六年(1373 年)正式設立永順宣慰司,下轄三州六洞,永順彭氏土司達到鼎盛,這為老司城的大規模營造提供了基礎。目前考古遺存的主要歷史年代也在這一時期。

第三階段為衰落期(明末清初-1724 年遷至顆砂):永順土司的勢力進入衰落時期,城址不再有大規模的營造活動。清雍正二年(1724 年)治所遷至顆砂城后,老司城廢棄。

溪州銅柱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率溪、錦、獎三州萬余人發動了土家族歷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戰”。戰爭歷時半年,彭士愁戰敗,主動請和。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彭士愁與馬希范在酉水河畔的會溪坪歃血會盟,鑄立銅柱,鐫刻盟約。盟約云“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業”。盟約賦予了彭士愁高度的自治權,同時擁有二十個州的司治權,被推為都誓主。溪州之戰奠定了彭氏土司八百年司治基礎,使偏處一隅的五溪之地保持了長達八百多年的穩定。

溪州銅柱中空八棱,高一丈二尺,重5000斤,刻有銘文2000多字,成為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自治和管理智慧的珍貴實物,也為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提供了重要物證。1961年,溪州銅柱與故宮、長城等被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師殿建筑群 位于中心城址以南1.5公里的靈溪河左岸山腰,為一組道教建筑群,相傳始建于后晉天福二年(937年),重建于明代,數百年來一直是永順土司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建筑群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582平方米,現存地面建筑主要為明代建筑,包括沿中軸線分布的祖師殿、皇經臺和玉皇閣三座漢式傳統木構建筑。

2012年經考古發掘,揭露出建筑群前各類遺存,包括道路、前庭、山門、庭院、平臺、踏步以及排水溝、擋土墻等,揭示出建筑群整體中軸對稱的三進院落格局。連接中心城址和祖師殿建筑群的道路經祖師殿區前向南迂回,至山門前庭院一側進入。主體建筑祖師殿,為五開間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面闊16.9米,進深12.7米。該殿重建于明代,為抬梁式構架,檐下斗栱為單杪四鋪作。殿內共34根木柱,柱礎為圓石礎。殿內有鐵鐘一座,高1.5米,口徑1米,為明代嘉靖十年(1531)宣慰使彭世麒鑄造。

皇經臺位于祖師殿與玉皇閣之間,系明代修建,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筑,形式比較類似于湘西吊腳樓,里面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它的功能相當于一個收藏文獻典籍和宗教書籍的地方,也適合休息和賞景。

玉皇閣是明代修建,為重檐歇山頂建筑,系后來修復重建,是供放圣像和供人朝拜的地方。壁畫表現的是訪友山水圖,年代晚于祖師殿重建的年代。

文昌閣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筑,為祭祀上天掌管文運的神,寓意文化繁榮昌盛。文昌閣與關帝廟遺址相鄰,是儒家文化建筑遺存。該建筑為具有土家族民族風格的重檐三層木構建筑,面闊三間,寬11.5米,進深7.7米,高11.3米。

彭氏宗祠彭氏宗祠位于衙署區東部第五級臺地上,是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為供奉歷代土司的祠堂建筑,正殿面闊三間,共13.6米,進深四間,共9.7米,是民間梁架為抬梁式、兩山為穿斗式的懸山建筑。殿內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刻德政碑。此碑為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頌德而建,背面刻有三州六長官司及三十八洞及所轄區域及首領姓名。

德政碑碑高2.7米,寬1.2米,碑座為蓮花石座,碑身為青灰色細砂巖,碑頂是二重檐,檐口為雕花瓦面,中部篆書“甘棠遺志”四字。此碑是永順土官為永順等處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頌德而建,碑文記載了“屬轄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軍民扶老攜幼,蟻集司城”,懷念彭泓海之德政的盛況。碑正面中為“欽命世鎮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德政碑”銜名,楷書陰刻碑文,兩側有一對聯:“一片石銘恩德厚,千秋人頌山碑新”,均為篆書。碑背面還刻有土司衙署土官、三州六長官司及三十八洞及所轄區域各地頭人姓名。該碑對研究土司時期的建制及轄地,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子孫永享牌坊紫金山的對面,聳立著“子孫永享”牌坊。牌坊高4米,寬7米,原為三門四柱,現仍僅存中門,由青石制成,頂部有火焰葫蘆裝飾。明嘉靖年間,年僅十八歲的土司、宣慰使彭翼南率五千土兵赴沿海,抗擊倭寇,于王江涇大獲全勝,被《明史》譽為“蓋東南戰功第一”,朝廷特賞賜建碑紀念。

松柏古道是當時中心城址通往祖師殿的一條重要通道,當時的一些重要祭祀活動都要在祖師殿舉行。按照中國的傳統,祭祀活動非常頻繁,天神、地祇、人鬼都在祭祀范圍。這條古道上的松柏就是在老司城建城之際種植的,有的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松柏是一種吉祥的樹,寓意延年長壽。

首領生活區是土司和家眷們居住的區域,位于老司城遺址的北部,整個區域略呈橢圓形,南北長147.1米,東西長111.7米,周長436米,總面積14000平方米。首領生活區有高大厚實的城墻,墻體用山巖、鵝卵石砌成,用石灰、棉花、糯米、桐油漿等粘結,厚達1-2米多,堅固異常,至今大部分保存較好,西北部地段高達6米,盡顯土司宮城的恢宏氣勢。

首領生活區共有四門,大西門為正門,此處城墻及地面使用紅色條石、石板,顯得美觀平整堅固。大門兩側原來擺放石雕的雄獅一對,居高臨下,威猛猙獰,俯視著靈溪河邊過往的行人。大西門下有城門樓一座,整個地面用紅色大石板嵌邊,中間用細卵石鋪成棱形連續交錯的花紋,宛如一幅巨大的“西蘭卡普”,為典型的土家族民族圖案。根據考古資料分析,城樓高度應在兩層以上,氣勢雄偉,視野開闊,紫金山、東門路口、南門碼頭、河街、靈溪古渡一線,歷歷在目,具有明顯的軍事功能。

衙署區 衙署區緊鄰首領生活區,近長方形,總面積約8760平方米,遺存主要有城墻、建筑基址、道路、排水設施等,具有較為明確的中軸線,是土司及其職官行政辦公和臨時居住的衙署政務機構所在。整體朝向西南,平面接近長方形,城墻周長408.8米,面積約8760平方米。

街巷區老司城內街巷密布、縱橫相通,相傳有八街、五巷、兩口。由于城內建筑變遷以及自然破壞,現存的街名有:正街、左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右街、紙棚街、魚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紅褐色卵石嵌砌路面,鋪砌有菱形、三角形和直線組成的幾何圖案,整齊勻稱,古樸雅致,頗具民族特色。由于街巷道路被歷代沿用,也經多次重修,從正街、右街、環首領生活區道路的局部剖面看,道路有三層疊壓,反映了老司城厚重的歷史底蘊。

正街又叫新街,位于老司城首領生活區、衙置區的正前方,南北走向,是老司城土司時期的主要街道,路面總長135.5米,最寬處5.8米。正街保存較好,現在仍為村民出入的主要道路。

宗教區老司城外清流漣漣,古木森森,梵音暮鼓,沁人心脾。土司時期,這里廟宇眾多。據《永順宣慰司志》記載,祠廟有玉極殿、崇圣殿、水府閣、觀音閣、城隍祠、福民廟、八部廟、吳著祠、伏波廟、社令壇、稷神壇等。老司城的宗教,一類是佛教、道教、儒教等漢族地區所流行的宗教,另一類是武陵山區流傳的巫教,如八部大神、“梯瑪”崇拜、獵神梅山、吳著都督等。它們融合共存,呈現出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信仰傳承體系,從而使老司城成為溪州民眾的精神家園。

經考古勘探,可以確認的祠廟有祖師殿、觀音閣、關帝廟、五谷祠、八部大神廟、吳著祠等處。

祖師殿座落在老司城下游的靈溪河東岸,為道家古剎。相傳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間,殿內供奉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承傳祖師張道陵神像。祖師殿現存建筑為明代修建,長17.5米,寬13米,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屋架,柱大合圍,用材為金絲楠木,梁枋間飾以斗栱,整座殿宇雄渾古樸。殿內有鐵鐘一口,高1.5米,直徑1米,鑄造于明代嘉靖十年,鐘上鑄有前任宣慰使彭世麒、彭明輔及現任宣慰使彭宗舜的名字。

墓葬區紫金山墓地位于衙署區東南的紫金山坡,是永順土司的家族墓地,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整體朝向坐東朝西,目前已發現明代土司及眷屬墓葬共30余座。墓葬群北、南、東三面圍以墓垣,西側未設墓垣,是進入墓區的主要方向,以兩條卵石鋪砌的神道與外部相通,神道兩側置有石像生。墓葬依山勢修筑于各級臺地,按照長幼尊卑的順序排列,一般上方臺地的墓葬年代較早,下方的較晚。墓前設有拜臺,兩側有“八字”山墻。墓室結構多為券拱磚石墓,平面呈長方形,由墓道、墓門、廊道、石門、墓室幾部分組成。墓地出土物包括金花、金簪、發插、耳環等各種由中央王朝回賜給土司的金銀飾品,以及多塊墓志銘、磚瓦、陶器等。

村落與民居現存老司城及周鄰民居可分左街(向家灣)、周家灣、喻家堡、楊茶枯、謝圃、響塘六大區塊,即現行政區劃村轄下6處自然村落,500多人,以土家族為主。居民沿河流兩岸平緩處居住,山多田少,經濟以農耕為主。

根據家族族譜記載,部分居民還是土司的后裔,是土司制度的活態見證。這些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著對土司的歷史記憶、對土司城遺跡的尊重、以及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長期對土司墓、土王祠、宗教建筑、石牌坊等珍貴遺存進行祭拜和維護,自發傳承本族群古老的傳統習俗如織錦、擺手舞、毛古斯等。

左街兩側為湘西土家族傳統自然村落,位于衙署區東南,該村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司城村的組成部分。

該村落現有23座傳統民居建筑,占地面積6363平方米,均為懸山穿斗式木架結構,部分配有吊腳樓。村內居民24戶,總人口126人,均為土家族,有向、秦、陳、肖、彭五姓。其中向姓為土司下屬官僚后裔,自改土歸流搬遷至此居住,因此該村又稱向家灣。

居宅類型。建筑平面一般為正屋三開間,中間為堂屋(明間),左右為次間。一般兩廂對應,或一廂與正屋平面形成庭院。祭祖神龕設于堂屋(明間),書法亦有嚴格要求,不得違背尊崇行為。堂屋神龕后隔間為父母臥室;左右次間均設后臥室,家中長老祖輩住右次間臥室,兒、媳住左次間臥室,閨女住廂房或樓間。

火塘是傳統民居室內裝修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般設置在堂屋兩側,即次間,方形,青條石框邊。火塘即承擔廚房生火炒菜煮飯的功能,又是熏炕臘肉、豆腐、玉米棒子、南瓜懸吊似的空間儲藏室,同時又是取暖接待客人的重要場所。

二、國家4A級旅游景區——猛洞河

猛洞河為酉水最大支流,源于桑植縣上河溪馬鬃嶺西麓和龍山縣的分水嶺。猛洞河全長158公里,其中流經永順縣境112.1公里,流域面積達1732.4平方公里,河寬30-80米,多年平均流量28.73立方米/秒,落差98米。

猛洞河生態風光帶位于永順南部,屬喀斯特(巖溶)地貌,河流侵蝕切割強烈。猛洞河沿寒武紀地質褶皺縱軸自北向南走向,形成多姿的峽谷、嶂谷、套谷和多彩的峰叢、峰林、石柱、溶洞。生成“有山皆絕壁,無水不懸流”的景觀,是一條粗獷而不失秀麗、張揚而不失含蓄的山水畫廊。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屬中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2℃至16℃,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垂直差異懸殊,主體氣候特征明顯,小氣候效應顯著,草木葳蕤,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生長著190多種珍禽異獸、200多種奇花異草、500多種樹木。珍奇的動植物有:珙桐、銀杏、木杉、巴東木蓮、紅腹角雉、猴面鷹、金錢豹、飛虎、獼猴、水獺、大鯢(娃娃魚)等。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主要由猛洞河漂流和猛洞河生態平湖游組成。這兩個旅游項目都被列入湖南十四個專項旅游產品。2012年11月,該景區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整個景區面積達255平方公里,上游灘陡浪急,下游平湖如鏡。

(一)猛洞河漂流

猛洞河漂流位于猛洞河支流司河,上至哈妮宮,下至猴兒跳,全程47公里,3小時的漂程,目前是全國最悠長、最刺激的自助體驗式漂流。漂流景區總面積約77平方公里,其中最刺激最驚險的是從哈妮宮到牛路河17公里的上程漂流。這里水碧、山青、崖險、洞奇、石怪。由于處于地質褶皺軸線上,落差跌宕,造就了沿途險灘108處,大小瀑布20處。兩岸峰林呈“S”型走向,形成78個大回環。1991年,國家旅游局長劉毅漂后感嘆:“全國獨有”。2009年入選“中國最美旅游勝地排行榜”,中國國際旅行社將其評定為全國僅有的兩條四星級漂流旅游線路之一。沿途主要景點依次有:

哈妮宮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處。這里山毓水秀,崖壁呈“品”字形兩級排列,30米高飛瀑從巖頂洞中瀉下,為河流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成為猛洞河漂流的啟漂景點。這里河面寬敞,水流平緩。連山襟水,長虹臥波,壁上刻有著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的題詞“天下第一漂”。相傳,古時,土家族傳奇人物(土司王麾下的“鎮亂大將軍”)科洞毛人曾在此為他愛女哈妮修建了一座宮殿,命名“哈妮宮”。故景點依此命名。

三角巖位于哈妮宮下約2公里處。這里山青崖險,猛洞河流此陡轉70°彎。河彎處,三塊二十見方的石幔嶙峋,水從石幔中穿空而出,波峰連著波谷,清流與急流共鳴,別有情趣。山頂建有一擺手堂。相傳為土家族勇士科洞毛人征戰回鄉時,土家先民歡歌擺手的地方。

雷公灘位于三角巖下約1公里處。雷公灘面積近100平方米,流速達6米/秒,落差為8米,是猛洞河漂流的第一個險灘,錐形山峰,劈壁裂石,湍急流水自磐石門坎跌瀉而下,浪花如雪,濤聲如雷,氣勢磅礴。

捏土瀑布它位于三角巖下游約3公里處,瀑高約30米,寬約50米,飛流直下,散花吐玉。尤奇之處是潭中兩扇石頭,若舟若屏。土家語“捏土”是 “兩個東西”的意思,瀑布命名便由此而來。

閻王灘(原名鲇魚灘)由捏土瀑布順水而下約3公里,有一段約百余米長的曲窄峽谷,因進口處像鲇魚的嘴巴,當地土家人稱之為鲇魚灘。峽內兩側如刀削斧鑿。峽內石礁犬牙交錯,河道狹窄,河道最窄處僅2米,左右兩座巨石如洞門初開。這里水流湍急,漩渦連環,碧水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民謠唱道:“船下鲇魚灘,十船進去九船翻;人下鲇魚灘,九死一生閻王殿”。故又將此灘稱為閻王灘。在開發建設中,為適合漂流,已將險灘整治,而有驚無險,它現已成為漂流途中最刺激、最浪漫的漂流一絕。

落水坑瀑布它是猛洞河景區落差最大、最壯觀的瀑布。它位于閻王灘下約2公里處。瀑高200多米,上窄下寬,象孔雀開屏,一路飛花噴霧似地落入山腳的圓型水潭之中,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水潭寬約1千平方米,潭中有一黑色巨石。舟行至此,可以享受天然淋浴之清爽。

夢思峽峽谷長100多米,寬7米,高200多米,谷內碧水如鏡,青苔如茵,靜謐幽雅。左岸,懸壁之上有無數縷細流垂空而下,若絲若簾,陽光通過水霧幻出道道七色彩虹。瀑落河中,其聲如情人竊竊私語,如夢如幻,故稱夢思峽。有船工號子:“夢思峽水清幽幽,玉簾掛在天里頭,喬木昂首接青天,泛舟勝似畫中游。”

(二)猛洞河生態平湖游

猛洞河平湖生態游,由酉水、猛洞河兩大水域組成。20世紀70年代湘西鳳灘電站修壩攔截酉水,泱泱平湖,云影嵐光,呈現出一軸綠緞般的湖光美景。這里地質時代古老(距今7-14億年),巖石類型齊全(有變質巖、砂巖、頁巖、石灰巖、白云巖等),獨特的地質地貌經過長期流水沖蝕,形成了深谷、溶洞、鐘乳石、暗河、瀑布等美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該景區從王村至猴兒跳全長45公里,面積178平方公里,有大小景點40多個,以水美、山奇、洞幽、猴趣見長。主要景點有:

猴兒巖猴兒巖,是迄今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然猴石像。石猴五官俱全,形象逼真,更奇妙的是,每月月圓之時,水明如鏡,兩岸景色與月光交融,倒映水中,可以看到猴子撈月的神秘景觀。

芙蓉仙子沿猴兒巖順流直下兩公里,河灣處突現石壁一塊。石壁頂部有一美麗人像,曲線分明,體態婀娜,宛若一位翩翩起舞的下凡仙女。民間傳說,遠古時候酉水兩岸土家族人遍栽芙蓉花,花繁葉茂。天上的芙蓉仙子慕名下凡,翩然而至,留形于壁上,當地人稱此為“芙蓉仙子”。

石壁畫廊自王村逆水而上約3公里,右岸出現一扇兩萬平方米的石壁,平整如刀削斧劈。石壁之上,五顏六色縱橫交錯,畫中有山水流云、飛禽走獸、房舍人物,神奇絕倫。遠遠望去,就象一幅巨大的土家織錦,故石壁畫廊又叫“西蘭卡普石壁”。據地質學家考證,這片巨型石壁上的各種花紋,是遠古海洋生物留下的遺跡,是研究武陵山區地質結構的寶貴資料。

先居臺在酉水右岸,有一高約百余米的峭壁,其偏下部位,伸出一條長約數十米、寬約2米的懸崖平臺。下面湯湯碧水中流,平臺的一端延伸至一石洞,洞內有石桌、石床、石獸等奇觀。傳說此洞為遠古時期盤瓠夫婦居住之處。有人則認為此洞為土家先民棲息之地,故名先居臺。

龍頭峽系猛洞河匯入酉水的入水口。兩岸山峰峭壁,高度達420米以上,河床寬40余米,兩級險灘之間有一龍頭的石峰從水中拔地而起,將水域分成兩股,峰回水轉,水成30°坡度注入酉水。

八音洞船進龍頭峽,向北行駛至列夕村岸邊,見半山腰有一石洞,冬暖夏涼,洞門上方有五色鐘乳石懸吊。洞內自然形成三廳堂,寬敞能容數百人。其中廳之頂懸有一巨大鐘乳石,形若金色南瓜。奇妙的是,用石塊敲擊瓜瓣,能發出類似古代匏、士、木、石、金、絲、竹、革八種樂器的和諧之聲,故稱八音洞。

猛郎山河猴趣猛洞河中游的猛郎山,山高谷深洞幽,峰頂樹木參天蔽日,茂密枝葉藤蔓交織連理,陽光透射河面成五彩,是獼猴群居和游玩的天然樂園。這里發現獼猴2000多只,船過猛郎山,猴群隨處可見。有的獨立枝頭,登高望遠;有的攀援摘果,迅速敏捷;有的擠眉搔腮,打鬧嬉戲;有的聚集船邊,向游客討要食品……猴趣無窮,令人捧腹。

小龍洞 小龍洞位于猛洞河與司河的交匯處,是猛洞河風光帶已開發溶洞中的姣姣者。其洞口高于水面20余米,洞口有潭,潭通陰河,可乘舟而游。洞內遍布鐘乳、石筍,千姿百態,造就“八仙聚會”、“木魚石”、“悟空盜寶”、“天鵝群舞”等奇觀。現已開發為溶洞陰河游。

猴跳峽猛洞河從海拔1400米的上河溪,飛流直下,跌落到最低處的海拔僅140米的芙蓉鎮科比村,形成長120米,高200米的峽谷,因猴群棲息,故名“猴跳峽”。沿河峽壁緊夾,峭壁高聳,頂部寬度不足4米,吻合兩峽于咫尺之間,山巔危巖石峰橫空出世,林木迭翠,虬枝錯落交織,形成樹枝天橋。兩岸猴群戲水而樂,攀援成趣。溪聲、猴歌、鳥鳴、魚躍,形成祥和的自然交響。

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芙蓉鎮

從永順縣城往南45千米,便到達酉水之濱的芙蓉鎮,這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山水園林小鎮。說她古老,因為她原名王村,因得酉水舟楫之便,歷史上素有“楚蜀通津”之稱。龍山里耶出土的秦簡記載:王村在先秦時期是“遷陵郵行洞庭”必經的郵道驛站,西漢為酉陽縣治所,后晉之后為溪州彭氏土司前期的司治之所。說她年輕,因她在中國影視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因電影《芙蓉鎮》(謝晉執導、古華編劇,姜文、劉曉慶主演)以王村鎮為外景地而拍攝,于2007年更名為芙蓉鎮。因一部電影的社會效應而更改鎮名,在全國這是首例。因而芙蓉鎮是一座具有明清古建筑文化、土家民族文化、考古歷史文化和商埠碼頭文化溶入現代元素“和諧共集“的湘西名鎮。央視《遠方的家——北緯30°中國行》評價為“掛在瀑布上的小鎮”。2008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11月,該鎮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主要景點有:

王村瀑布王村瀑布位于王村碼頭的河灣內。為兩級,寬40米,高60米的懸瀑。從鋸齒形懸崖上分兩股,奔瀉咆哮的飛流撞擊在第二級石壁上時,則激起巨大水花撒珠碎玉,拋向天空,然后帶著漫天的水霧,從天上飛落下來,匯入碧綠的酉水。尤為令人驚奇的是,那漫天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常常會閃現出一道七彩長虹的景象,這就是稱為“雪浪飛虹”的奇觀。

石板梯子街五里長的石板街是王村古鎮一道突出的風景。它從酉水河谷底一路斜上,由25級大臺階,308級小臺階,共1000余級臺階構成,像一架巨大的長梯,斜搭坡面,直達五里牌。這些石級均由青石鋪就而成,每塊青石2尺見方。沿石板街均為明清風格的古建筑。在歷史上是蜀渝黔通往閩粵的重要水陸驛道,王村石板街是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古石板街建筑。

土司行宮土司行宮又名酉陽宮。公元910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在王村修建“酉陽宮”,管轄湘、鄂、川、黔四省市邊區20余縣。公元1135年土司彭福石寵遷都老司城后,“酉陽官”就成為歷代土司避暑休閑的行宮。現保存的行宮為明代重建,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館王村的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館共為兩個展廳,四個展室。其中第一展廳一、二展室主要是陳列土家族聚居區永順新石器時期至清朝的出土文物、照片及制作的相關模型,突出土家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這一主題。第二展廳三、四展室主要是展出復原的擺手堂、土家族家庭小院、毛古斯與擺手舞、梯瑪活動、土家婚俗、土家服飾、土家織錦等,突出土家族的“古樸的民俗、燦爛的文化”這一主題。該館已載入《世界大百科全書》,并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人阪國立民俗博物館的贊譽。

土司行宮依山傍水立于懸崖之上,三面環水、四周絕壁,青龍白虎二山環抱。這里有“飛瀑蜃樓”、“龍洞煙雨”、“水簾洞”、“土人洞”等自然風景,有土司曾居住的吊腳樓,有數百件土家文物陳列于此,有唐伯虎等文人留下的墨寶,有歌星宋祖英拍攝《家鄉有條猛洞河》、《古丈茶歌》MTV的歌臺,有影星劉曉慶瀑布浴和品茶觀瀑的茶樓,有《烏龍山剿匪記》等多部影視劇拍攝場景。

四、小溪國家自然保護區

小溪國家自然保護區位于永順縣東南部,總面積26347.6公頃,東西寬23.5千米,南北距離20千米。地處云貴高原東側,由武陵山脈主體人頭山組成,最高海拔1327.1米,最低海拔162.6米。地層為元古代板溪群與震旦系,因而峰巒疊嶂。天然林面積達2萬公頃,由于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較小,形成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有2702種植物、208種動物、738種昆蟲。是我國西部山地丘陵區重要基因庫,是獨特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是中國地區重要的原生型天然林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評價是“中南十三省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而唯一幸存的天然綠色基因庫”,是“世界植物寶庫中的一塊稀有‘活化石’”。小溪保護區景觀總體特點是綠色森林生態風光與土家民族風情融于一體,原生態植物標本模式的自然景觀與土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其突出特征是:峰海、云海、林海、花海這“四海”為家的絕妙風光,令人流連忘返。目前開發四條景觀線路,而且都建立了觀景臺。

龍門溪景觀線位于小溪自然保護區的西北部,龍門溪由北往南注入酉水。沿溪行是一條危峰突兀的峽谷,兩岸山巖聳秀,柯枝倒懸,林海綠波,溪水繞峰穿峽。

從小溪村沿溪谷向山的深處進發,約兩公里山勢突然陡峭。參天古木在溪間潭邊蔽起密匝匝的濃蔭,溪谷落差順山勢各異,薄霧輕紗、如夢如幻。十多米高的龍門瀑布,水花歡濺,玉墜幽潭。方圓兩三百平米的密林中,圍徑二三米的猴栗樹,競有百十株之多。

沿龍門溪曲折迂回,百轉千折,至山前登數百級鵝卵石臺階達到山頂,驚見高40余米,胸徑85.3厘米,須四人才能合抱的杉樹王。其樹齡已有1200余年,高大偉岸,挺拔蒼勁,歷經千年滄桑而風采依然。

魚泉溪景觀線魚泉溪從保護區的東北部貫穿至西南部,呈“之”字形穿行于茂林修竹之間,泉潭連襟,游魚細石,與土家吊腳木樓,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魚泉溪兩岸有大片的黃心夜合樹。黃心夜合乃樹中珍品,花中奇葩,與小溪木蓮同屬國家二級保護樹木,惟小溪所獨有。最大一株樹齡已有1500多年,胸圍190厘米,樹蔸離地面一米處,同棵長出三顆樹,這三顆樹,高低錯落有致,大小膚色不同。黃心夜合花開,像一樽小酒杯,花蕊呈鵝黃色,花瓣及朵骨雖細小,幽香卻傳至數里之外。

茶園溪景觀線位于保護區的西南部。幽溪秀雅的溪谷兩岸,今仍完好保存著典型的原始次生林植被,是溯溪探險的絕佳所在。連山瀑布、瑤池瀑布、犀牛潭瀑布等十多個飛瀑流泉景點象一串珍珠鑲嵌在茶園溪沿線。這個景區的主要特點是:水繞轎頂山,瀑布三疊連,彩虹綠中升,珠落遍茶園。茶園溪的幾道瀑布均深藏于名木古樹、青藤枝蔓、鷹咀危崖之中,而且是多級跳躍,聲若雷鳴。

巴東木蓮景觀線位于保護區的中部。以國家珍稀保護植物巴東木蓮群落為中心,與巴東木蓮瀑布、仙女池瀑布等景點共同組成風采獨特的景觀線。

海拔五百多米的山嵴南麓,在巴東木蓮簇擁下,一簾高約六十多米的瀑布,從山麓林蔭下的峭崖絕壁上飛流直下,霧漫珠飛,云蒸霞蔚,聲隆山野。漫山的木蓮,在潭邊與山瀑長相廝守了千百萬年,山瀑年年水長流,木蓮歲歲葉常青,其中一株較大的木蓮樹,樹徑達3米多,樹干筆直挺拔,向瀑布方向傾斜。最大的一株高達七十余米,冠蓋如云,樹齡在千年以上。

五、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

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林業部于1993年5月正式批文建立的。它位于永順縣城南部,距縣城1.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是猛洞河風景區的北大門。同時,它又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不二門以奇石、溫泉、石刻、觀音朝拜為特色。園內峒峰水秀,壁雄泉汩,巒翠生輝,摩崖成廊。其中“不二門”和觀音巖古剎系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二門翳谷千仞,一徑中開,石裂雙扉,相依相偎,斜閉成人字形,上窄下寬,高達20余丈,唯一小路可通山中觀音巖古剎。門上方刻有“不二門”三個大字,兩側有聯:“半窗陰霧藏高木;一片青山襯夕暉”。1978年10月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手書“石門天鑿”四個大字鐫刻石北側;旁側還有原國家民委主任洛布桑題“人間天宮不二門”七個大字。傳說,“不二門”原本為一整石,寒武紀地貌裂變而成,鬼斧神工。劈開巨石,天鑿一門,于是,人們取梵語“不二法門”之意稱其為“不二門”。

不二門內兩邊石壁高聳,開闊如屏,古人摩崖石刻琳瑯滿目,文采飛揚。清·《永順縣志·卷五》記載:“不二門石刻有作仙源觀、洞天福地、煙霞癖闔、神秀獨鐘,吾道南來、白云門開、砥柱中流、眼前南海、慈航普渡、百寶勝光、別開生面、別有天地、小洞天”等題詞賦詩120多幅(首)。清代光緒六年探花景元 “山青海岸”合字題詞,一筆呵成,匠心獨運,如圖似符,堪稱書法一絕。

洗心池步入不二門大門不遠,便見大路左側立一翹角涼亭,亭內石壁懸出一石雕龍頭,一股清泉從龍嘴汩汩流出。這便是洗心池。龍咀距地面兩米,洗心池后是海拔1200米的高望坡,植被豐茂,地下水豐富,且甘甜質優。洗心池流泉常年清冽,為優質地下水。池旁刻有清代土家族詩人彭勇行的題詩:“黃花菜開碧柳絲,城南門外洗心池,勸郎洗盡閑煩悶,莫洗心頭一點癡”。

觀音巖流經縣城的猛洞河轉過“S”形水道,便見由石灰巖風化形成一巨大佛石,這便是“觀音巖”。它聳立在萬綠叢中,高18米,青冠白面,頭頂白云,腳踏碧水,人以其形稱為“觀音巖”。據清·《永順縣志》載:“觀音巖素有‘湘景名峰第一巖’之稱”。清人有詩贊日:“蕭寺遙連郭外村,靈巒常秀水常溫。地藏幽壑疑仙境,天假懸巖壯佛門”。

觀音廟觀音廟又名“蒿山堂”,建于觀音巖下的崖壁之上,崖壁高120米。觀音廟包括正殿、三觀殿、地藏庵、文昌閣、水府閣、玉皇閣、接引庵和禪房客舍等建筑,其房屋共有數十間,工藝精巧,玲瓏別致。特別是正殿后的地藏庵,它與明代建筑老司城祖師殿結構相似,木榫連續,走馬轉角。庵前為一大巖坪,周圍怪石羅列,古木參天,環境極為幽靜。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在巖坪前門額上書題“人間勝跡”四字。現今觀音廟保存完好,有數十尊銅菩薩,常年香火不斷,香煙裊裊。廟中還有尼姑10人。廟里尚收藏有清代以來的一些古壁畫、對聯、門聯等。

觀音廟是邑人鄒姓在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所建,后又由河南孟津縣武舉許天元任永順府協鎮、副將時,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擴建,歷時三年,耗資數萬元。它的修建和布局,閃耀著我國明清時代建筑藝術的光輝。

八陣圖觀音巖北邊的山上由丹霞地貌形成的石林、石峰、石柱、石筍、危巖、峭谷、峪峙,千姿百態,錯落有致,猶如八卦中的乾、坤、艮、坎、震、離、巽、兌八種圖形,故稱“八陣圖”。那彎彎曲曲、時上時下、時隱時現、饒有興趣的小徑,由龜裂紋石板鋪成的。這些石板路有的穿過地下石洞,形成暗道;有的延伸于密林雜草叢中,形成石徑通幽的美景;奇峰巧石,峰回路轉,人游其中,妙趣橫生。

不二門溫泉俗稱“熱水坑”,位于公園東頭的猛洞河南岸,張花高速從側而過。溫泉水流大如碗口,流量約3升/秒從山腳石縫中涌出。白霧彌漫,熱氣氤氳,將四周山川樹木滋潤得美如仙境。溫泉恒溫40℃,舒適宜人,且富含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水質為偏硅酸鍶低礦化的優質礦泉水。常飲之、沐之,對治療心血管、中樞神經、腸胃功能及皮膚、風濕等疾病有良效。被譽為“仙家三維之露,佛地八功之水”。九十年代,當地政府為方便群眾,在此修建配備了男女浴室(集全浴池、單間浴池)、更衣室等設施,現在此已籌建大型洗浴中心和一家四星級賓館,以供沐浴休閑。

培英塔該塔修建于清道光年間,立于觀音巖左上方錐形峰頂之上,為清代永順知府楊鎮源所建。培英塔高21米,為青石砌建,空心七級,塔身八面。第一層塔門之上刻一橫匾,上雕“天開文運”四字,匾上浮雕二龍戲珠之中鐫刻“培英塔”。第七層塔頂,雕有主宰文運的魁星神像一尊,與縣城北門所建魁星閣遙遙相對。從此,永順文運大開,英才輩出。

六、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舊址——塔臥

塔臥鎮位于永順縣東北部,距縣城42公里,S230省道穿境而過,國土總面積142.3平方公里,總人口10萬余人。1934年,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此地為中心,創建了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永順塔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全國百個紅色旅游景點和全國三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主要景點有十余處。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舊址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舊址座落于塔臥鎮東北部,當地人稱丁家院子老屋,房屋始建于1890年,占地面積1564平方米,為三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結構,正屋坐東朝西,五柱四棋,南廂房配有吊腳樓,正屋對面的木房為警衛人員住處,西南角為木朝門。賀龍、袁任遠居住正屋,任弼時、張子意住北廂房。舊址的壁板上保留有紅軍標語:“驅除帝國主義出中國”、“只有蘇維埃才是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者”、“反對國民黨出賣中國”、“爭取獨立自由領土完整的蘇維埃中國”、“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等。1934年12月10日省委機關由大庸(今張家界市)遷來塔臥。當時的省委組成是:任弼時為省委書記,賀龍、夏曦、關向應、蕭克、王震、張子意、劉士杰(后叛變被處決)、周玉珠同志為省委委員,秘書長王恩茂、組織部長甘泗淇、宣傳部長張子意、民運部長劉俊秀。省委在這里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綱》、《關于土地問題的決定》、《關于新區黨的組織問題決議》等文件,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土地革命和反“圍剿”斗爭。這里還設有無線電分站和省委會議廳。舊址于1959年年1983年兩次被列為省級文物,1981年和1982年又進行了維修,舊址現保存完好。

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舊址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塔臥鎮中心的雷家老屋(李昌同志故居。李昌,原中紀委副書記,中顧委常委)。房屋建于1884年,穿斗式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占地1480平方米。由正房、西廂房、東廂房、大門及倒座、夾屋等組成。正屋和西廂均為5柱4棋。東北角夾屋置木糧倉一個,有大小房間23間,院內條石墁鋪地面,卵石砌圍墻。省革命委員會也稱省政府,是當時根據地最高革命政權機關,主席賀龍,副主席夏曦、朱長清,秘書長張啟龍。下設機構財政部、勞動部、糧食部、供給部,省革命委員會下轄永保縣(今永順)、郭亮縣(永順萬坪)、桑植縣、大庸縣、龍山縣等五縣。

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軍區舊址 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軍區舊址位于塔臥鎮東北部的丁家院子,東與省委舊址相鄰。房屋修建于1915年,占地750平方米。此舊址坐北朝南,為穿斗式木結構三合院,由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大門及其它建筑組成,有大小房間14間。其中正房西間是王震同志的住房和辦公處,西廂房是李貞、李信同志居住和辦公處。院內條石地面。省軍區在這里還設有保衛局和機密室,當時省軍區由賀龍任司令員,任弼時任政委,副司令員王震,組織部長李貞,宣傳部長李信,群工部長劉金旭,下轄第一、第二兩個軍分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樂尚蓮(后叛變),政委袁任遠、劉亞球,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馬赤、劉子奇。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舊址與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舊址位于塔臥鎮中心的雷家新屋,始建于1926年,四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結構,有大小房間28間,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由正房、南北廂房、大門及倒座幾部分組成。院內條石墁鋪,東、南、北三面有封火墻砌至檐部,1934年冬至1935年4月,紅四分校就設在這里,初稱紅軍隨營學校,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學校負責培養紅軍的軍事干部。王震任校長,譚家述任副校長,張平化任政治部主任,教務處長有李樸、陶漢章,教員7至8人。學校設有高級班和初級班,還有地方武裝干部訓練大隊和特科大隊,主要開設軍事和政治兩門課程。學校的組織機構有校務處、訓練處(教務處)、政治部等。

198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1986年這里設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名由蕭克將軍親筆題寫,紀念館內展出布告、地圖、印章、校標、鋼炮、鐵叉等文物80多件,照片200多幅。舊址外墻有由蕭克夫人、后任新中國水電部副部長的蹇先佛同志手書的紅軍標語,“提高戰術素養,鞏固思想一致”。

中國工農紅軍黨校舊址 湘鄂川黔省委黨校舊址位于塔臥鎮中心的涂家大屋。舊址始建于1902年,木質結構,三合院式布局,院落坐東朝西,占地面積966平方米,由正房、北廂房、南廂房三部分組成。1934年底,湘鄂川黔省委在這里創辦省委黨校。創辦初期由任弼時同志兼任校長,后由張子意任校長,王恩茂負責具體工作。

中國工農紅軍醫院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醫院舊址位于塔臥鎮中心的田家院子。舊址房屋建于1884年8月,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醫院設管理處和醫療室兩個部門,包括醫院領導、醫生、護士和洗衣隊工人,共300多名工作人員。傷病員最多時達4000多人。

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兵工廠舊址 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兵工廠舊址位于塔臥鎮中西部的涂家臺,舊址房屋建于1884年8月,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原為土家族農民涂光漠家。紅二、六軍團為解決軍用物資的需要, 于1934年11月創辦這個兵工廠,原稱為“湘鄂川黔邊區臨時修械廠”,后來才改為“紅軍兵工廠”,廠長由馬宜勝擔任,是塔臥的鐵匠,會制造快槍。政治指導員曾盧生。工人多是部隊和當地鐵匠、木匠等,共有50多人。

紅軍無線電臺舊址 紅軍無線電臺舊址位于湘鄂川黔省委舊址后的丁家寨,建筑面積190平方米,為木結構三合院,正屋座北朝南,西廂房為吊腳樓,無線電總臺設在西廂的吊腳樓上。當時蘇林任總臺長,王永睿任教官,陳宗英負責密碼翻譯。

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革命烈士紀念園 在創建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時期,永順縣有近萬人參加了紅軍,有7.7萬余人參加了赤衛隊,800人參加了游擊隊,有2萬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紀念革命先烈,緬懷紅二、六軍團創立紅色根據地的豐功偉績,永順縣人民政府于1980年在塔臥鎮西南角修筑“湘鄂川黔邊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革命烈士紀念園”,紀念園占地1.8萬平方米。園中央是一座16.7米高的革命紀念碑,碑上的十七個大字“湘鄂川黔邊紅二、六軍團革命烈士紀念碑”,由蕭克將軍手書,碑下座石正前嵌有銅板刻制的碑文,記載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歷史。座石背后刻有工農紅軍沖鋒的浮雕。紀念碑周圍有四座六角精美的紀念亭,亭內石碑刻有革命烈士的姓名和記載著英勇犧牲的紅軍指戰員事跡的碑文。(本章素材由永順縣委宣傳部提供)

第四章 古丈西站(新建站)

古丈西站位于湘西州古丈縣古陽鎮南山村境內,為線側下式小型客運車站,站場規模為 2 臺 4 線,旅客進出站形式采用下進下出,設旅客跨線設施為8m 寬 進、出站共用 地 道 一 座 ,設450m×9.0m×1.25m 站臺兩座。站房面積5000 平方米,設計立意:山海石林、古丈新韻。

張吉懷鐵路的開通對鞏固精準扶貧成果、發展旅游產業、強化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加快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古丈西站建成后將成為古丈又一新的地標性建筑,對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人居環境、擴大人文交流、拓展經信渠道將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古丈縣概況

古丈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是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宋祖英的家鄉,國土總面積1297平方公里、總人口14.4萬,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素有茶葉之鄉”“林業之鄉”“歌舞之鄉”的美稱。

古丈生態優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1%,是全國生態最好的縣市之一,空氣中每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達20萬多個,旅游資源密集,有1個世界級、3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的景區景點:世界地質遺址“古丈金釘子”,國家地質公園紅石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望界,國家森林公園坐龍峽,省級風景名勝區棲鳳。4A級景區紅石林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地質公園”。

好山好水出好茶,古丈地處北緯30度世界綠茶“黃金產業帶”。近年來,我縣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優勢、產業優勢,大力推進茶葉產業發展,不斷擴大茶基地、提升茶品質、做大茶品牌、開拓茶市場,茶產業已步入了有機化種植、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的新階段。目前,古丈縣生態茶園面積達17.5萬畝,人均茶園面積全省第一,綠色有機茶面積達4.5萬宙,獲評湖南省唯一“中國有機茶之鄉”,在全省、全州率先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2019年實現茶葉產值10.3億元。已成功獲評“全國重點產茶縣”“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示范縣”“中國茶文化之鄉”“世界生態古丈茶”。“古丈毛尖”先后獲得“萊比錫博覽會金獎”“中國十大名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世界茶業博覽會金獎”“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世界生態古丈茶”等國際國內殊榮。茶產品暢銷臺灣、香港、日本、俄羅斯、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済南高新區、常德市、中金公司、光大集團等與我縣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工作,在人才交流、產業發展、勞務協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熱忱歡迎各位嘉賓們深入了解古丈,投資古丈,幫扶古丈,我們正在以“建百年產業、樹國際品牌”為目標,大力推進茶旅深度融合發展,努力將茶業打造成加快發展的支柱產業,讓古丈毛尖聞名全國,走向世界,香飄四海。

第二節 古丈縣景點介紹

紅石林: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古丈縣紅石林鎮境內,面積約10平方公里,距縣城26公里,景區內遍布裸露高大奇石群落,石林千姿百態,變幻萬千,古樸雄奇,氣勢逼人。據地質專家考證,紅石林形成于4.億年前,因地殼運動,地殼被強烈抬升隆起,地表形成溶丘和洼地,坡面巖石形成石芽、石林,地下出現溶洞、暗河。紅石林以奇、險、秀、幽著稱,“巨人園” “七彩林” “天門陣 峽谷迷宮” “八仙舞臺”等諸多景觀堪稱一絕,具有極高的地質科考價值。

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望界位于古丈縣東北部,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88.9%,其核心區高望界國有林場的覆蓋率高達93.7%,植被資源特別豐富,植物類型與植物群落多樣。有植物221科、976屬、2440種,是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其內溪流遍布,峽谷縱橫,風光四季如畫,是避暑休閑度假勝地。

棲鳳湖:棲鳳湖風景區位于古丈縣北部的酉水流域,1993年被省政府審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3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棲鳳湖外湖寬闊,內湖迂回,層次豐富,山勢奇特,還有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遺跡。

坐龍峽:坐龍峽景區位于古丈縣紅石林鎮境內,與湘西名鎮王村鎮(即芙蓉鎮)一衣帶水,距猛洞河火車站僅10公里,高等級公路S229可直達景區,交通十分便利。 坐龍峽由風蝕、水蝕長期作用而成,全長6.5公里,景區內坑連洞,洞連溪,洞洞串穿。絕壁高差平均170米,最險處340米。峽谷最寬處不足10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谷內潭瀑纏綿,終年云霧縈繞。春夏之際,瀑布群舞,浪花四濺,轟鳴如鼓;秋冬之時,水落石出,溪水蜿蜒,曲折迂回;盛夏亦覺寒氣襲人。谷中崖樹橫空,彩虹若龍,奇花叢生,異草遍地,溝潭幽深,壁如刀削,真乃人間探險天堂。

第三節 古丈縣高鐵新城未來規劃

打造高鐵城市綜合體。以雙溪為中心,西聯保靖、花垣,建設高鐵新城。擴容城鎮開發地2平方公里。以古丈高鐵站為核心,聯合紅星社區常德街片區及雕山片區,建設縣域交通樞紐物流中心,著力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促進交通和公共服務的無縫對接,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城融合新亮點。優先高鐵新區土地供應,創新建設用地供地模式,提高發展承載能力,激發建設活力,塑造綠色活力生態新區,將高鐵站周邊2公里半徑區域打造成為古丈新名片。(本章素材由古丈縣委宣傳部提供)

第五章 吉首東站(新建站)

吉首東站位于湘西州吉首市雙塘街道聯合村境內,為線側平式中型客運車站,站場規模為 3 臺 7 線,預留渝湘引入條件,旅客進出站形式采用上進下出,站房面積 20000 平方米,站房設計立意“四平八穩、福蔭湘西”。

第一節 吉首市簡介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東麓,是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中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市行政區劃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鎮(街道),常住人口40余萬人,其中,土家族占36.25%,苗族占41.72%。

這里區位獨特、交通便利。為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的交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國道G209、G319和省道S229與枝柳鐵路貫穿全境,常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懷高速和永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在建的湘西機場,時速350公里標準的張吉懷高鐵即將于10月通車,即將步入高鐵、航空時代。在“十三五”時期,吉首市聚力攻堅決戰“精準扶貧”,建設“武陵山片區文化旅游中心城”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吉首高鐵新城將成為州府內最靚麗的風景線。

吉首市山川美麗、風情獨特。先后榮獲中國旅游百強縣、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優秀文化休閑旅游城市等稱號。擁有德夯村、中黃村等中國傳統村落,擁有鼓文化節、百獅會、趕秋、四月八、乾州春會等多個民族文化節會,擁有乾州古城和矮寨奇觀兩大品牌景區,2021年6月9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獨特的百年路橋奇觀、古樸的千年苗寨風情、驚艷的千年乾州風韻、奇峻的萬年峽谷風光,全面展示了神秘湘西的無窮魅力,充分演繹了“矮寨不矮,時代標高”新時代精神內涵。

第二節 吉首市歷史沿革

早在距今6800多年前的高廟文化時期,吉首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頻繁。

秦時,市域屬黔中郡。漢時,屬武陵郡沅陵縣地。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先后分屬蜀漢和東吳。晉時,武陵郡屬荊州。南朝(宋、齊)時,隸郢州武陵郡。梁代,析沅陵縣,建夜郎郡。陳襲梁制。隋廢夜郎郡,置靜人縣。不久廢縣,市域先后屬辰州和沅陵郡。唐時,黔中觀察使管15州,其中辰州轄瀘溪、沅陵、麻陽、溆浦和辰溪縣,市境屬瀘溪縣地。五代十國時,同唐。宋時,市域屬瀘溪縣,熙寧三年(1070年),置鎮溪寨(今吉首城區),為軍事防地。元時,屬辰州路瀘溪縣地。明洪武初年,境內設巡檢司。明洪武三十年二月(1397午),瀘溪上五都分為十六里,置鎮溪軍民千戶所,所屬辰州衛。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撤鎮溪軍民千戶所,設乾州廳,治乾州,隸屬辰沅永靖道。嘉慶二年(1797),乾州廳升為直隸廳。

民國1年(1912年),廢廳,設乾縣。因與陜西省乾縣同名,民國2年4月,乾縣改名乾城縣,隸屬辰沅道,縣治仍為乾州。民國27年4月至28年5月,湘西綏靖公署綏署設在乾州。

1949年11月5日,乾城縣和平解放,隸屬沅陵專區。1952年8月,隸屬湘西苗族自治區。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內務部于1953年2月25日批準,同年4月1日,乾城縣改名吉首縣,縣政府駐地所里按苗語稱為吉首。1955年3月至1957年9月,吉首縣隸屬湘西苗族自治州;從1957年9月20日起,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為州府駐地。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州革委會將吉首鎮從吉首縣析置為縣級鎮。經國務院于1982年8月3日批準,同年11月30日,州政府撤銷吉首縣,設立吉首市,市轄地不變(吉首鎮復歸,劃為三個街道)。

第三節 吉首市旅游發展簡介

吉首位居武陵山片區區域中心、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中心,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先后被評為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省精品旅游線路重點縣、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兩次榮獲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年度考核十佳縣市(區)。

吉首區位優勢明顯。吉首地處長沙、重慶、武漢、桂林500公里經濟圈中心點,是“張家界—崀山—桂林”國際黃金旅游大通道、“張家界—吉首—懷化”湖南省精品旅游線路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具有肩挑南北、承接東西的區位優勢。G319、G209、G352國道及吉茶高速、常吉高速、吉恩高速、吉懷高速、張花高速等域內高速公路交織成網,枝柳鐵路與在建的張吉懷高鐵縱貫南北,在建湘西機場距離吉首城區不到50公里,吉首是全國18個高速公路樞紐城市之一,即將開啟高鐵時代、航空時代。

吉首品牌價值突出。擁有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國家5A級旅游景區、德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矮寨國家森林公園、峒河國家濕地公園、乾州文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等多個國字號品牌,另外擁有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7個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3個中國傳統村落及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西苗族民歌、湘西苗族鼓舞、苗族四月八)及其代表性傳承人。

吉首旅游資源豐富。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分布較為集中。生態資源基礎良好。吉首市氣候條件位于亞熱帶山地山原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河縱橫,主要有峒河、沱江、萬溶江、司馬河、丹青河、洽比河。生態植被條件好,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74.06%,城區綠地面積1276公頃,擁有約10公頃原始次生林的天然資源寶庫。近年來,吉首市空氣質量檢測連續排名湖南省省第一位。人文資源優勢突出。吉首市的古建遺存及民俗節慶較為豐富,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東歌、西鼓、南戲、北獅(龍)、中春”的民族文化格局。古城、古寺、古祠、古塔、古街、古民居、古村落、古書院、古棧道、古戰場遍布各鄉鎮,昭顯著吉首千年古城的歷史滄桑;此外,鼓文化節、苗族四月八、鋼火燒龍、乾州春會、苗族趕秋節、清明歌會、百獅會等民間節慶及演藝活動讓人們看到了千年吉首的代代傳承。矮寨奇觀旅游區成功入選中宣部等部門發布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節點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矮寨大橋獲評“世界十大非去不可新地標”,矮寨盤山公路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公路”,德夯苗寨是中國苗族風情保存最完整的苗寨,流紗瀑布是中國落差最大的瀑布,乾州古城“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是神秘湘西文化展示窗口,聚集27項國家級、50多項省級非遺項目。

吉首政策環境優越。吉首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主戰場、省西部大開發主戰場、省財政政策支持的主陣地,可同時享受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少數民族自治、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承接產業轉移等多重優惠政策。湖南省委、省政府《關于繼續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湘西州《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優惠政策》及《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投資興業提供了政策支持。

吉首旅游接待能力強。現有專業旅游運輸車隊3個,旅游運營車輛320臺,其中豪華大巴車180臺;旅行社20家,其中國內知名連鎖旅行社8家,如新康輝、中青旅等,專業導游員近千人;有四星級酒店3家,規模以上酒店78家,床位總數38702個。

近年來,吉首市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圍繞“五個中心建設,五區聯動發展”,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全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1692.1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3.93億元;2021年1-8月接待游客1284.9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5.086億元。矮寨奇觀景區1-8月接待游客215.673萬人,購票人數70.756萬人,實現門票收入4633.794萬元。乾州古城1-8月接待游客63.278萬人,購票人數9.0147萬人,實現門票收入541.4056萬元。

第四節 吉首市重點旅游景點

一、矮寨奇觀旅游區

矮寨奇觀旅游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與武陵山脈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峽谷中段,由矮寨大橋、德夯峽谷和吉斗苗寨三大景區構成,是一個集觀光、體驗、科普、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文化旅游區,有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德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峒河國家濕地公園、矮寨國家森林公園幾張金字名片。旅游區距吉首市區19公里,總面積8.1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對外推出的核心旅游線路。矮寨奇觀旅游區于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201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1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其中矮寨大橋被譽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湖南省黨史教育現場教學點”。

矮寨奇觀旅游區內山勢跌宕、絕壁挺拔、峰林聳立、溪河縱橫,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構造出了奇路、奇橋、奇寨、奇谷、奇瀑和奇俗六大奇景,奇路(矮寨公路奇觀)、奇橋(世界跨峽谷跨徑最大的鋼桁梁懸索橋--矮寨大橋)、奇寨(雄鷹背上的苗寨--吉斗苗寨)、奇谷(玉泉溪峽谷、九龍溪峽谷、夯峽溪峽谷等)、奇瀑(全國落差最大的流紗瀑布及玉帶瀑布、銀鏈瀑布、夯峽溪瀑布群等)、奇俗(苗族風情、天下鼓鄉),六大奇景將現代路橋科技、奇絕山水景觀和民族特色文化完美融合,向世界全面展示了神秘湘西“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的無窮魅力,充分演繹了“矮寨不矮,時代標高”新時代精神內涵。

二、乾州古城景區

乾州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州府吉首市城區,交通便利,古城因四周環山,中為盆地,有天星河、萬溶江二水環洲,三陸橫陳,狀如乾卦,兩河之間陸地稱州,因取名乾州。是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省級精神文明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古城現建成核心區域面積為0.47平方公里,核心區域規劃面積為2.3平方公里,保護協調面積5平方公里。

古城歷史文化悠久。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盛建于清嘉慶時期,歷史上是明清軍事重鎮,與鳳凰齊名的雙子城、龍鳳城,南長城大本營,形成了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為苗疆首府,被譽為“千里苗疆第一城”。古城名勝古跡眾多。城內有十里古街,城中有十里河道,城外有十里邊墻,有中國古建筑史上舉世無雙的三門開,有“小橋、流水、人家”的胡家塘明清古建筑群。古城旅游資源豐富。“游湘西,奔乾城”口號日趨響亮,城內以“城、園、坊、院”四位一體發展格局彰顯文化特色,依城建坊、拓坊成園,2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匯集,有著名藝術家黃永玉先生倡議、并由著名建筑設計師張永和先生設計的獨特藝術館——畫橋,是神秘湘西的文化窗口。

第五節 吉首市高鐵新城規劃簡介

一、規劃范圍

高鐵新城控規北起建新路大廷水庫、南到規劃長潭路、西起乾城大道、東至規劃東二環沿線,規劃范圍27.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為高鐵站及站前廣場為東西主軸延伸的聯合村水道兩側3.5平方公里區域。

二、目標與定位:一心三區

基于發展使命與現狀特征分析,規劃將吉首高鐵新城定位為一心三區,即吉首城市新中心、武陵山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新型工業化先導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三、產業格局:一心一軸四板塊的產業格局

(一)一心:高鐵新城核心

即高鐵新城核心區,高鐵新城的服務核心,由站前3.5平方公里區域組成,包含高鐵站、濱水風情街、金融中心、會議會展中心、酒店、辦公等服務功能,建設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

(二)一軸:產業發展軸

由銀星路、金星路、張社大道共同組成產業發展軸,串聯高鐵新城核心區、現代產業板塊、教育醫療板塊,是高鐵新城最重要的產業發展軸線。

(三)四板塊:

現代產業板塊:位于高鐵核心區北側,布局商貿物流、電子信息、生命健康、大數據、科技服務、裝備制造等產業功能,建設用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目前已規劃布局友阿物流城、創新創業示范園、武陵山大數據中心、電子信息產業園、醫藥健康產業園、科技孵化小鎮等多個項目。

教育醫療板塊:位于高鐵核心區南側,布局教育培訓、醫療健康等產業功能,建設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目前已規劃布局吉首市人民醫院新院、民族幼兒師范學校、雙塘高級中學等項目。

產城融合板塊:位于高鐵新城與州府中心、乾州新區相鄰區域。布局為市民服務的居住、游樂等產城配套功能,建設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目前已規劃布局中鐵天麓城、幸福花園、中馳桃李春風等項目。

站東產業板塊:即高鐵站以東,規劃東二環線沿線區域,布局工業、物流、商業配套等功能,建設用地面積約3.5平方公里。

四、用地布局:大疏大密、山城共融、緊湊組團

用地方案采用大疏大密、山城共融、緊湊組團的用地布局方式,樹立武陵山新型城鎮化的典范。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3.5平方公里,可容納人口16萬人。

五、核心區城市設計:綠色之城

(一)站前核心區

依托現狀水系打造4公里長濱水景觀帶,書城、演藝廳、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宮等公共項目鑲嵌其間,同時結合聯合村升級改造,打造濱水民宿風情街,展現城市與生態交融的景象。

(二)兩側開發:用好用足每一寸土地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對于公園內濱水空間,水岸預留3-5米作為濱水慢行步道與河岸綠化,其他區域進行綜合性商業開發。結合地形高差,采用洪崖洞綜合樓的方式,濱水部分布置酒吧餐飲等商業場所,沿路部分布局圖書館,室內停車場,市政設備用房等公共功能。公園外,對因公園建設損失的開發量進行轉移,沿城市道路進行高強度開發,布局金融總部、商務辦公、酒店、住宅等功能。充分利用山地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

(三)聯合村活化:展現三特融合魅力

對于聯合村區域,結合水岸環境與聯合村改造,重點打造濱水風情商業街。結合地形高差,通過山地場地改造,建筑立面改造,綠化種植,植入民族文化活動和餐飲、酒吧風情、民宿等商業活動,整體包裝活化,為市民帶來立體沉浸式體驗。通過立面優化,景觀美化,商業活化等措施,讓濱水商業街煥發活力,充分體現三特城區魅力。(本章素材由吉首市委宣傳部提供)

第六章 鳳凰古城站(新建站)

鳳凰古城站位于湘西州鳳凰縣沱江鎮青瓦村境內,為線側平式中型客運車站,站場規模為 2 臺 6 線,預留銅吉鐵路引入條件,旅客進出站形式采用下進下出。站房面積 15000 平方米,站房設計立意“靈秀山水、鳳舞湘西”。

交通條件是影響區域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鳳凰高鐵站作為滬昆高速鐵與張吉懷高鐵的樞紐站,高鐵開通后將改變原有的交通運輸格局,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打造城區一體化,讓游客享受舒適、便捷的交通。能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理優化城市資源、調整城市發展方向及布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有效縮短鳳凰旅游主要客源地與目的地的距離,開闊旅游業發展前景,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空間,激發各類資本來我縣投資旅游業的積極性,可加速推動鳳凰城鎮鄉村旅游業發展,有利于更廣泛深入地發揮旅游業綜合功能,從而以三產帶動一、二產業發展,對我縣鞏固脫貧攻堅,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第一節鳳凰縣概況

鳳凰縣地處湖南省西北部,隸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與瀘溪縣交界,南與麻陽縣相連,西同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縣毗鄰,史稱“西托云貴、東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邊”。國土總面積1745平方公里,全縣有17個鄉鎮,254個行政村28個社區,總人口43.2萬,是一個由苗族、土家族、瑤族、回族、漢族等28個民族組成,其中苗族人口24.5萬人,占總人口的57.2%,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近年來,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實施“旅游帶動”戰略,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主導產業帶動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一業帶三化”的縣域特色經濟發展模式,鳳凰已經成為湘西旅游業的龍頭,湖南旅游的窗口、國家旅游的名片,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蜚聲中外。先后被評為“首批中國旅游強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第二節鳳凰縣旅游資源簡介

這里有秀美的山水風光。鳳凰古城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有中華大熊貓苑,有鳳凰古城、奇梁洞、南華山神鳳文化景區3個國家級4A景區,有菖蒲塘紅色旅游基地。以鳳凰古城為核心品牌產品,圍繞鳳凰古城和南華山等城區核心景區,形成奇梁洞、苗人谷、苗族博物館、老家寨、等四個景點串聯的旅游北線,形成飛水谷、南長城、拉毫營盤、天龍峽、長潭崗度假村等五個景點串聯的旅游西線。有鳳凰古城、十里沱江風光帶、長潭崗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等6處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有南方長城、竹山、老家寨、苗人谷等精品景區,有天龍峽、飛水谷、涼燈峽谷、烏巢河峽谷、天星山峽谷、泡水峽谷等奇異的峽谷風光。

這里有古樸的歷史風貌。唐垂拱二年設立渭陽縣,宋、元、明至清初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清朝時設鎮筸鎮,清康熙三十九年設鳳凰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鳳凰古城內,有大小街巷達30多條,其中50米以上街巷20多條,一條條紅砂巖鋪就的石板街貫穿城區,獨具特色的廻龍閣和沿沱江河畔的吊腳樓群,組成了一幅迷人的沱江風景畫。黃絲橋古城,經宋、元、明、清歷代改造修葺,形成一座獨特的石頭城,也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

這里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楚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結合,苗漢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鳳凰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28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5處;有古遺址116處,歷史文化名村12個,特色民居120多棟,珍貴館藏文物和各類珍稀化石1萬多件,是西南地區現存文物古跡最多的縣份之一。

這里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以苗族、土家族風情為代表的多元交融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鳳凰獨特的民俗景觀。擁有苗族銀飾鍛造、苗醫藥、鳳凰紙扎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項,有7人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稱號。儺堂戲、陽戲、文茶燈等古戲曲和苗族“四月八”跳花節、“六月六”苗歌節等習俗展現了獨特濃郁的民俗風情。

這里有輩出的名人英才。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緒元年(1878年)短短的 38年間,鳳凰涌現出三品以上軍官188人。民國時期,出中將7人,少將27人。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縣孕育出了民族英雄鄭國鴻、文學大師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等一大批名人英才,聞名遐邇,蜚聲世界。

第三節鳳凰縣高鐵新城規劃簡介

高鐵站片區規劃以交通優先為原則,旅游商務功能為主多元支撐,規劃布局集散廣場、交通轉換區、居住、公共服務、酒店、餐飲、購物、休閑、商務、會議、娛樂康體等功能。高鐵新城的規劃結構以“一軸一帶”的基本框架組織站前空間。東西向主軸由高鐵站中軸線延律至招諭大道,由帶狀中央公園和站前廣場組成,形成開敞通透的站前景觀格局,將新城區分為南北兩個功能區域。北區為商住綜合街區,南區為休閑綜合體。(本章素材由鳳凰縣旅工委提供)

第七章 麻陽西站(新建站)

麻陽西站位于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高村鎮大塘村境內,為線側平式小型客運車站,站場規模為 2 臺 4 線,旅客進出站形式采用下進下出。站房面積 5000 平方米,設計立意:魅力苗鄉、福壽麻陽。

張吉懷高鐵麻陽段長28.122公里,其中橋梁27座7.5公里、隧道17座17.156公里、路基3.466公里,途徑石羊哨鄉、巖門鎮、高村鎮、蘭村鄉等4鄉鎮15個村。麻陽西站建成,將對進一步完善麻陽縣城市交通體系,提升城市形象,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擴展城市發展空間,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 麻陽縣概況

麻陽位于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區域面積1568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管理處)、223個村(社區),總人口39.4萬,苗族占94.54%,是全國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

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南朝陳天嘉三年(公元562年)置戍,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縣,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苗族自治縣,有近1400年的縣治歷史。孕育了滿朝薦、滕代遠、陳佑魁等革命先輩和歷史名人,為湖南省革命老根據地。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湘黔2省懷化、吉首、銅仁3市中心點,毗鄰芷江機場、銅仁鳳凰機場,209、354國道交匯于縣城,包茂高速、渝懷鐵路及復線和懷銅高速貫穿境內,張吉懷高鐵在我縣設站,我縣進入懷化市“10分鐘經濟圈”。

物華天寶,生態良好。地下蘊藏銅、鉛、鋅等10余種礦產,地上盛產柑桔、黃桃等70多種果蔬,享有“中國冰糖橙之都”、“湖南水果之鄉”等美譽,“麻陽柑桔”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森林覆蓋率達67%,為“全國生態示范縣”、“中國最美養生棲居地”。

文化獨特,底蘊深厚。是全國盤瓠苗族文化實物存留最多,非物資文化保存最豐富的縣,民歌、戲劇、工藝、書法、繪畫等原生態情愫濃郁,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長壽文化奇特,目前健在的百歲老人有49位,全縣人口平均壽命79.4歲,被命名為“中國長壽之鄉”。

第二節 麻陽縣的自然環境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部邊陲,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地處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568.19平方公里。麻陽交通便捷,東與辰溪縣相連,南與鶴城區、芷江縣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市交界,北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毗鄰。距離懷化芷江機場81公里、銅仁鳳凰機場67公里。縣城高村鎮,距離懷化市區55公里、省會長沙423公里、首都北京1739公里。

焦(城)柳(州)鐵路麻陽段,設大坡、麻陽、谷達坡、板栗樹車站。渝(重慶)懷(化)鐵路麻陽段,設齊天坪、錦和、小坡車站。G65包(頭)茂(名)高速公路麻陽段,設隆家堡、巖門、石羊哨互通口。G209國道、G354國道(原S308省道)貫穿于境內。

麻陽地勢西、南、北三面較高,中部較低,朝東傾斜開口,呈筲箕狀。海拔最高1405米(西晃山),最低130米。以丘陵為主,平、崗、山原兼有。全縣森林資源面積88219.4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7%。山地野生動植物廣布,樹種有91科、533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云山伯樂、銀杏、香果樹、核桃、檫木、楨楠等28種;中藥材有82科550種。野生動物有8科29種。礦藏有銅、鉛、鋅、硅鹽酸鉀、重晶石、釩等17種。

山為水之源。麻陽歷有“松柏參天無盡頭,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稱。境內有大小溪河287條,流域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各溪河都匯入錦江。錦江橫貫東西,境內長126公里,流經13個鄉鎮,至辰溪縣城注入沅水。全縣地表水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2.2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3萬千瓦,開發裝機容量達9.7萬千瓦,年發電量3億千瓦時,為城鄉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第三節 麻陽縣行政區劃與歷史沿革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部邊陲,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地處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東與辰溪縣相連,南與鶴城區、芷江縣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市交界,北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毗鄰。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55公里,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全縣轄19個鄉(鎮、管理處)、223個村(社區),總人口39.4萬。

麻陽歷史悠久,火車站一帶出土大量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證實,遠古時代,即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屬地。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地。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朝廷平“蠻”,鎮壓少數民族,在麻口(高村東23.5公里的太平溪與錦江交匯處)屯兵置戍。麻口俗稱麻潭,又因戍址位于錦江水北,故名麻陽戍。唐武德三年(620),廢戍置縣,以麻陽為縣名,隸辰州。宋代,改隸沅州,元、明、清因之。民國時期,1936年隸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12月,隸第四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2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后,麻陽縣隸屬沅陵專署。1952年8月改隸芷江專署。12月芷江專署改稱黔陽專署,麻陽隸黔陽專署。1981年6月隸懷化行政公署,1988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麻陽縣,設麻陽苗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與隸屬關系不變。1997年,隨地改市而屬懷化市,并沿用至今。

第四節 麻陽縣民族文化

世居民族:麻陽世代居住著苗、漢、土家、侗、瑤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遠古時期,曾居住黃河流域,其首領蚩尤領導的部落聯盟和黃帝領導的部落聯盟經過涿鹿之戰,被戰敗后,被迫遷移江淮,逐漸流入洞庭彭蠡區域。秦漢時期,大部苗族由于戰爭遷居湘、鄂、川、黔毗連地區的武陵郡。苗族先民開始定居麻陽。元明清初,麻陽苗民又開始大量向貴州省江口縣、松桃縣和重慶市秀山縣以及湖南省湘西鳳凰縣臘爾山地區遷移。部分留下來的苗民,在與漢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中,逐漸實現融合,人們普遍使用漢語,風俗基本相通,使麻陽成為“熟苗”區。

民族節日:麻陽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如春社節、吃新節、保冬節、盤瓠龍舟節、“七月半”“三月三”等,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我們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民族音樂:民族音樂主要分為民歌和民族樂器。麻陽民歌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主要有號子歌、哭嫁歌、土地歌、喪堂歌、龍歌、春歌、酒歌、祭歌、童歌、山歌等等,一般都是原聲歌唱,不用器樂伴奏。

民族舞蹈:麻陽民族舞蹈主要是花燈。“花燈”又稱“跳燈”、“擺燈”,表演形式多為二人(一旦一丑)轉式花扇舞,扇法變幻無窮,舞姿剛柔相兼,伴奏伴唱的音樂,多為苗鄉民間小調。除花燈外,還有龍燈舞、獅子舞、花棍押、板凳舞、跳金舞、蚌殼舞、彩龍船舞等。這些舞蹈動作大都是摹擬生產、生活、打仗的動作,滲透了苗鄉人民的思想感情。舞蹈戲劇方面,在麻陽苗鄉流行的有辰河戲、儺堂戲(灘勇戲)、陽戲等。其中最為盛行并具有獨特風格的是儺堂戲和陽戲。

民族工藝:麻陽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有蠟染、剪紙、雕花、泥塑、桃花、刺繡、打花帶、打襪墊、繪畫、織彩帶等等,這些均受苗鄉人民喜愛,他們相學成風,相傳成俗。現代民間繪畫(原稱農民畫)已有500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展出獲獎,其中28件精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3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傳統花燈戲、民間繪畫、紙扎藝術等非遺項目多次參加央視錄制播出。

民族風情:麻陽山清水秀,風光綺麗,民風樸厚,風情獨特。這里有從荒蠻的遠古至今遺留下來的古風遺俗、巫風儺舞、宗教信仰、鄉俗禮儀、飲食起居、土著文化、民間藝術以及神奇的“長壽文化”等。這里,獨一無二的盤瓠圖騰,定格獨一無二的五月盤瓠龍舟節,獨具特色的農民畫,演繹獨具特色的現代民間繪畫。保冬節深刻苗家人的記憶,山歌調唱響苗鄉的新奇,哭嫁歌深含苗家人的情意,花燈戲爛漫人們的童貞,儺堂戲表達人們的虔誠,打花帶彌漫人們的幽情。另外還有建房習俗、婚娶禮儀、養殖習俗、日常生活禁忌習俗等,都無不烙印了苗鄉人們悠久的歷史,寄托了苗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第五節 麻陽縣綠色、紅色、文化資源簡介

一、綠色資源簡介

麻陽苗族自治縣是中國首批“長壽之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近年來,該縣依托青山綠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綠色生態縣城。如今,麻陽山青水碧、天藍地凈,一年四季繁花盛開、瓜果飄香,成為享譽周邊區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生態長壽之城。

麻陽之所以自古就多壽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地質地貌、適宜的氣候、茂密的森林、干凈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富饒的物產等有助于人們健康長壽的自然生態環境。

目前,麻陽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45 平方米,空氣質量達標率99.7%,地表水質達標率100%,獲授“中國最美養生棲居地”“湖南最受歡迎養生基地”稱號。2017 年1 月,該縣錦江濕地公園正式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麻陽綠色生態縣城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麻陽還建成了以“省級森林公園”——文名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城市后花園,植樹造林綠化面積達9930 畝,森林覆蓋率達92%,負氧離子含量達1.1 萬個/立方厘米,城市綠肺雛形初顯。登山遠眺,滿目青翠,散步、跑步和騎行的人們結伴而來,這里已成了縣城居民戶外運動的絕佳去處。

近年來,麻陽堅持把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作為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過建基地、抓服務、育龍頭、創品牌,大力發展集約高效農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致富苗鄉群眾。

在做優做強以冰糖橙為主的柑橘產業的同時,按照因地制宜原則,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工程,致力發展黃桃、大金寶桃、紅心獼猴桃、富硒刺葡萄、金秋梨、奈李、枇杷等特色小水果,形成了蘭里鎮、和平溪鄉黃桃、大金寶桃,高村鎮紅心獼猴桃、枇杷,文昌閣鄉、譚家寨鄉富硒刺葡萄,譚家寨鄉奈李,石羊哨鄉金秋梨等特色水果產業基地。

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60 多萬畝,從業人員達20 多萬人,年創產值40 多億元,其中種植“錦紅”“錦蜜”“錦玉”冰糖橙、“東坡”臍橙、塔羅科血橙30 多萬畝,黃桃、大金寶桃、紅心獼猴桃、富硒刺葡萄、奈李、枇杷等特色水果8 萬多畝,年創產值達10 多億元。當地群眾自豪地介紹,麻陽四季有水果,每年柑橘開花的季節滿城飄香,掛果的季節滿山遍野橘黃橙紅,是聞名遐邇的“中國冰糖橙之鄉”“湖南水果之鄉”。

麻陽依托交通優勢,大力實施“互聯網+商貿物流”舉措,加快推進電商物流園建設,完善鄉鎮物流網點,鼓勵電商、微商發展,形成了以“果果綠”為龍頭的電商企業和數以萬計的微商,年實現網上銷售農產品收入達4 億元以上,正逐步形成商貿物流業新的增長極。

麻陽歷史悠久,有近1400 年的建縣史,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擁有1座千年古鎮——老縣城錦和、4 個“中國傳統村落”——大橋江鄉豪俠坪村、堯市鎮小江村、錦和鎮巖口山村、郭公坪鎮長壽谷村,巖口山村還是“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有3 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戲、紙扎、盤瓠祭。麻陽“名頭光環”眾多:是全國5 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繪畫畫鄉”“湖南省書法之鄉”“武術之鄉”“革命老根據地”,又是中國“長壽之鄉”“生態示范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最美養生棲居地”和“湖南最受歡迎養生基地”,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條件得天獨厚。

順應“大眾旅游”的時代洪流,麻陽緊抓“張家界—吉首—懷化精品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機遇,積極投身大湘西“全域旅游”建設。不僅推進武陵苗鄉長壽小鎮建設,加快麻陽·鳳凰溫泉度假區、長壽之鄉康樂養生中心、長壽國際旅游醫療養生中心、大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還大力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武術(體育)”等系列特色旅游項目。

二、紅色資源簡介

目前,麻陽縣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2個,縣級1個。我縣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有關精神,充分挖掘我縣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特色是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對滕代遠紀念館、滕代遠故居、烈士陵園、中共麻陽特別支部舊址等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我縣開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和場所,每年接待參觀學習人數上十萬人次,使其在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黨員主題教育等方面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滕代遠紀念館及故居:滕代遠紀念館位于縣城中心區,于1986年11月建成開館,2004年擴建,館名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館內陳列滕代遠留下了文物、文獻、圖片、書信。滕代遠故居位于巖門鎮玳瑁坡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占地面積有75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占地有380多平方米,典型的湘西古典民居風格,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滕代遠少年時代生活學習時的各種遺物,現已布置展廳11個,展品數量128件,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游精品景點之一。

烈士陵園地處縣城城東漫水社區,建于2013年,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無名烈士墓碑、烈士紀念雕塑、展示廳等功能區,占地面積21344平方米。

中共麻陽特別支部舊址坐落在大橋江鄉楊柳坡村,2014年恢復重建,主要有第一支部會議舊址、郭達顯烈士故居、農民自衛軍討竿司令部、高山寨農民自衛軍戰場、工事、戰壕、碉堡遺址,郭達顯烈士墓園、革命烈士龍憲墓等,主展區占地面積44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展品數68件,其中原件約40件。

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麻陽地處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的梵凈山延伸部分,素有“武陵碼頭,湘西門戶,苗疆前哨”之稱,境內自然景觀頗多,山青水秀,萬山疊障,風光綺麗旅游資源具有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古跡建筑類、民俗類等多個類型。這里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軍隊締造者之一,新中國鐵道事業奠基人滕代遠的故鄉。這里有古老神秘的中國盤瓠文化,是中國盤瓠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這里有濃宿楚巫文化的現代民間繪畫在1988年麻陽被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繪畫之鄉”。這里有明朝一代“怪臣”滿朝薦的傳奇;這里有沈從文筆下的《長河》。麻陽在古代即因其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就有浮石煙村,西晃晴云、苞茅遺址、東湘水月、劍潭春浪、巖龍盤洞、蓮柱擎天、石羊仙蹤八大景致之說。且大部分至今猶存。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留下“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的佳句贊美麻陽。

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巍峨的西晃山,海拔1405米,四周群峰疊起,高聳入云,峰巒云海,景致優美。是游客的“野趣天堂”;清涼山,5000畝林海松濤,空氣清新,奇樹珍木,恐龍奇洞,藥泉神水,令人留連忘返;雄山,山峰重疊、峽谷幽澗、溶洞怪石姿態萬千,是一天然風景區;文明山森林公園,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為復合型城市公園。以巖龍盤洞為代表的數量眾多的溶洞群,形態各異,如詩如畫。發源于貴州梵凈山南麓的錦江河,是秦漢時期的“五溪”之一,匯載著厚重的苗族人民遷徒和奮斗的歷史;錦江十八灘河流,有驚無險,攝人心魄;黃土溪水庫5997畝水面碧波蕩漾,漁村苗寨,群島孤嶼,風光迷人。特別是區內高品質溫泉資源,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充滿了不可低估的開發價值和前景。

人文景觀底蘊濃厚。建于明永樂二年的漫水盤瓠廟及錦河沿岸的盤瓠廟宇遺址,是國內保留最多最完整的一個盤瓠廟群,牽動著海內外苗族人民祭祖尋根的情絲;太仆祠記錄苗族一代先賢滿朝薦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的高大形象,為苗鄉旅游的一處圣地;滕代遠紀念館永恒紀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歷史,為后人樹立了萬代典范;南方長城源頭及古軍事遺址訴說著苗族人民不堪壓迫剝削而不屈抗爭的歷史;新營石碾群歷經幾百年風云變幻,年代變遷,至今保存完好,充分體現了苗鄉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證明;靈山天王廟,在苗族人們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神奇的傳說在湘西民間廣為流傳;錦和古城800年縣治,遺跡猶存;馬南戰國文物群記載著麻陽燦爛的文明。

順應“大眾旅游”的時代洪流,麻陽緊抓“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機遇,積極投身大湘西“全域旅游”建設。不僅推進武陵苗鄉長壽小鎮建設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麻陽溫泉資源開發,建成了以霞飛云果園、羅裙山度假山莊等為代表的精品民俗游玩項目,還大力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武術 (體育)”等系列特色旅游項目。

第六節 麻陽縣土特產簡介

麻陽冰糖橙11月下旬上市,種植面積28.5萬畝,年產量46.8萬噸,面積與產量均居全國首位。主打品種有:冰糖橙1號(普通冰糖橙)、錦紅冰糖橙(錦紅)、錦秀冰糖橙(錦蜜)。風味獨特,富含糖分、有機酸、礦物質、維生素C及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經常食用有清熱化痰、理氣降壓、明目利尿之功效。果皮、桔絡、種子及葉均可藥用,花可釀蜜、熏制花茶,終年常綠,可庭院栽培供觀賞。麻陽冰糖橙先后榮獲“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湖南省著名農產品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稱號;2018年麻陽冰糖橙入列湖南省“一縣一特”項目、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推介產品和“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2018年和2020年2次在央視1套、2套、4套、7套等多個頻道被免費宣傳推廣,被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評為“湖南十大特產”,多次榮獲金獎。2018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18.87億元,被譽為“中國冰糖橙之都”。麻陽冰糖橙覆蓋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9060戶70090人,是麻陽規模最大、品質最優、效益最好、群眾最滿意的支柱產業之一。

麻陽黃桃8月上旬上市,種植面積3.2萬畝,年產量5.2萬噸。果型大、果皮陽面帶紅色,果肉金黃色,近核處暗紅色,濃甜爽口、清潤芳香,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大量人體所需要的胡蘿卜素、番茄黃素、紅素、果膠、纖維素及硒、鋅、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通便、降血糖血脂,抗自由基、祛除黑斑、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堪稱保健養生之佳果。

麻陽獼猴桃8月下旬上市,種植面積2萬畝,年產量2.5萬噸,為湖南省獼猴桃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主要有3類5個品種,紅心獼猴桃有紅陽、東紅2個品種,黃心獼猴桃有金艷、新西蘭黃金果2個品種,綠心獼猴桃有翠玉。紅陽獼猴桃果型中大整齊,單果重80~110克,最大可達130克,肉質鮮嫩、香甜清爽,果心小,果味濃,可溶性固形物達18%~21.7%。

麻陽富硒刺葡萄9月中旬上市,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2.8萬噸。枝梢帶刺,得名“刺葡萄”。果粒中等、圓形,皮紫黑色,延后采摘果粒面帶白霜,果肉品質上乘,鮮嫩誘人,汁濃味淳,甘甜鮮美。果肉含糖量14%-18%,通過富硒栽培總糖量可達25.8%,每100克維生素C含量36毫克、鉀90.8毫克、鐵0.128毫克、錳0.35毫克,既可鮮食也可釀酒。刺葡萄對硒元素的利用和轉化功能強,通過補硒可使其果實硒含量由每千克9.7微克增加到170微克,增幅達1752.8%。

麻陽小籽花生為地方特有品種、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全縣種植面積3萬畝,產量5000噸。果皮薄,籽粒飽滿,籽仁小而整齊如珍珠,種皮紅色,單果種子兩粒,出仁率和含油量高,含油量在52%左右,含蛋白質在30%左右,既適于榨油、炒食,又適于加工。“麻陽十八怪系列花生”產品就是以小籽花生為主要原料而加工生產的。麻陽小籽花生還可榨成富含脂肪酸和維生素的優質食用油,長期食用可降低膽固醇、降壓和鎮咳祛痰。

麻陽白鵝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年出欄120萬羽。麻陽白鵝放養在錦江河畔、喜愛陽光,以吃青草為主,軀體較長,頸細長呈弓形,喙、蹼及肉瘤為橘黃色,肉瘤突出,羽毛為白色。麻陽白鵝肉質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是加工烤鵝、臘鵝的上等原料,鵝肉可炒、燉、蒸、酥等多種烹制,尤其是麻陽名菜“麻陽鵝”更是別有風味,聞名遐邇。

麻陽古法紅糖年產量2000余噸。麻陽錦江河畔8萬多畝沙洲沙田為砂質土壤,富含鐵、鈣、鉀、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麻陽古法紅糖原料——甘蔗種植的優良土質。麻陽甘蔗含糖量高、汁水足,經過洗凈、壓榨取汁、沉淀過濾、消毒、高溫濃縮等原始古法工藝,整個加工過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保留了較多人體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本章素材由麻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