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依道行事,人有人規,天有天規,無規無矩,必有禍亂!"
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能力,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并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士,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馬云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
正如《呂氏春秋》曾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
這兩句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說的就是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里面,夠小了吧!
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
一、整部《易經》,只講到3個字而已。
著名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熟讀《易經》后總結了3個字的成功格言:“上”、“止”、“正”。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需要選擇的問題,如何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判斷很重要。但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只要及時作出適當地用這三字箴言應對,就可以以一變應萬變。
第一個字是:上。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記,要不停地求上進。
這個上進,就是往人生前進的方向去邁進。所有中國人沒有一個不從小就求上進,全世界找不到像我們一樣,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進的。
第二個字是:止。
“上”,經常要加一個豎,叫做“止”,適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進的過程中,都要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沖過頭,那容易跌落懸崖。
那麼,什麼叫做止?其實很簡單,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個度,一旦過度,便容易失衡,失衡便生事端。就如《易經》中的陰陽平衡,便相安無事。
第三個字是:正。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終結就是一個“正”字。
這個正就叫做道。我們說一個人很上道,就是從上到道。但是這當中經常會出差錯,會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時調整,不斷拉回來,這就叫人生。
上、止、正,這三個字,都只差一點點而已,但卻有著大文章。
凡是中國字,有上面一橫下面一橫的,都告訴我們,上面那一橫叫做頂天,下面這一橫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正如《易經》中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隨時充實自己,等到合適的機會大展拳腳,把握成功的機遇,然后青云直上。
二、《易經》用5句話告訴你,人有多少福都握在自己手中!你能懂幾句。
人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每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就向成功的人生邁進一步。
《易經》教你掌握規律,站在今天看明天,你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趨吉避兇,今天的選擇至關重要。”
19年前,也就是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里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后,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馮友蘭先生在看《周易》
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
虞世南說:“不知以不可為將帥。”,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
《易經》用5句話告訴你,人有多少福都握在自己手中:
1、受人之辱,不動于色——《易經八律》
人都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生活中很多人受不了對方的言語不敬,稍有不悅就立刻翻臉,一把嗔火燒了自己的前程。
《孫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話,心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當拜上將軍。意思是有人辱你或者聽到一個震驚的消息而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寬厚者,人生自有天地。
蘇東坡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一個人一旦太拿自己當回事,就容易出問題。別人的冒犯,沒必要計較,懂得低頭,才是明智。
低頭不是懦弱,而是一種豁達和寬厚。這樣的人,少與人爭,默默修煉,人生自然有福。
2、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系辭上》
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絕不復雜,也不神秘,就是陰陽二氣的轉化。
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他說世界本來是個活的舞臺,幾千年來,唱戲的只有兩個人: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句話實在不錯。幾千年來,這個世界舞臺上,歷史就是劇本,演員只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莊子曾言:“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沉迷物質,沉溺享樂,這樣的人,沒有幸福可言。
“人心不知足,常逢災與愁;三十三天上,仍要起高樓。”膨脹的欲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
3、厚德載物——《周易·坤》
《易經》里講:厚德載物。一個人真正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擁有他的財富與地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我們把厚德載物反過來看,思是說當一人沒有德行甚至很缺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當一個德行很差的時候:如果有壞的事物降臨在他身上的時候,恐怕會因自己的不厚重而承受不了忽如其來的壓力,會把自己壓垮從而轉化為為“禍患”。
4、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易經·謙卦》
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才能沒有禍患。
曾國藩說: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于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
驕傲的人,眼界偏狹,不知天高地厚。看似張牙舞爪,在別人眼里,其實不過是不堪一擊的紙老虎。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
所以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懂得謙卑自處。謙虛一點,總沒有壞處。
5、察人之過,不揚于眾——《易經八律》
老話說,心寬一寸,路寬一丈。一個心寬的人,就算知道了別人的過失,也不會四處散播。
這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德行。
德行好的人,本身就是給自己種了一塊福田。相傳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大宴群臣,另一個許姓寵姬跳舞助興。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把蠟燭都熄滅了。
這時一位將軍喝多了酒趁機拉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楚莊王讓眾人都摘下帽子,繼續暢飲。7年后,楚莊王伐鄭遇險,一名將領主動率領部下開路,反敗為勝。
戰后楚莊王論功行賞,這位戰將卻辭不受賞。他說七年前調戲許姬的人就是自己,此番殺敵是為了贖罪。
沒想到當年一念寬容,給自己帶來一員猛將,救國于危難。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聽聞別人是非,閉口不言,是為修養,可少禍端;
察人有過于己,恕而容人,是為能容,必多福安。
而那些打著“性格直爽,有什麼說什麼”的人,大多不是心直口快,就是心里壞。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易經》是宇宙的代數學。”
在遠古知識匱乏的年代,周易就相當于今天的“百度知道”,自古以來,無數人受到周易的啟發改變命運......
但是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開始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