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占卜。我們知道,占卜的本質不外乎是向自然界尋找隨機數,用以決疑,畢竟世事總逼人去做選擇,乞靈于自然或神靈安排的隨機數,易得心安。
中國人找到的最早的隨機數發生器是龜殼和獸骨。人們先鉆鑿骨殼,然后拿火來燒,龜殼上就產生隨機的裂縫,如「卜字之狀, 在這種裂縫中產生解釋和選擇。但是燒龜殼畢竟麻煩且不環保。中國人找的第二個重要的隨機數發生器是蓍草。49條蓍草桿擺放在桌子上,按照規則隨機地切分幾次,再配合《易經》的解釋,就很容易知道接下來何去何從。這叫作「筮」。
卜筮之道,從隨機數產生機制來看,和拋硬幣、扔骰子一樣,實無本質區別(而且扔骰子可能更隨機)。而與卜筮之法同時甚至應該更早的,還有占云氣、觀天象這些方法,但觀察結果實同甲殼,很難提取與量化,因此嚴重依賴專業人士的解釋。
古書中經常出現幾個史官對同-裂紋,得出不同解釋的事,所以《商書》說:「三人占, 從二人。」《易》 之流行,正在于把這一過程轉化成可計量的數學方法。
在現代人看來,占卜自然是一種迷信的方法。但仔細想來,特別翻閱《周易》時,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生存困境,人類的行為,與命運的拉鋸,欲望的投影,困于歷史的無力,生老病死,似乎確實難逃這些卦象里的套路。
啊扯遠了。今天我們主要是來說說春秋占卜的好玩事。先來說說占卜的鄙視鏈。
大家知道,春秋時,卜 筮兩種形式,也就是前面說的燒龜殼法和分蓍草法,是混合著用的。有比較就有鄙視。燒龜殼法在當時很多人眼里優于蓍筮。比如晉獻公想娶驪姬,找人用龜殼來卜,結果不吉。不服氣,又用蓍草占筮,吉。這就出現解釋的斷裂了。卜 官就告訴他,筮短龜長,應該從長。大概意思是,龜的效果要好于筮。我們說的「從長計議」這個詞,最早就是指龜派對筮派的鄙視。當然后來獻公沒有聽從,就有了之后的驪姬之亂。
那時人怎麼解釋筮短龜長呢?后來晉國的韓簡在另外-一個場景里說:「龜, 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大概就是說,卜龜,是依靠兆象預測吉兇的;占筮,是依靠數的排列組合來預測吉兇的。事物生長以后才會有象,有象以后才會繁衍,繁衍以后才會有數。
這段話很耐人尋味。物->象->滋->數, 鄙視占筮,是因為它與物「隔了三層」? (模仿的模仿? )這個理由似乎也還不錯,畢竟用現代眼光來看,蓍草法產生隨機數,人為因素比燒龜殼派要多,可視為一種「偽隨機數」。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燒龜殼派中也有鄙視鏈。
最主要的是烏龜的比拼,那時發展出一種迷信(如果說當時占卜被認為是一種[科學」的話。至少《左傳》里似乎沒有懷疑過占卜的[科學性」,被后人詬病為「好預言」) :龜年壽越長,龜越大,占卜結果就越靈驗。
魯國大夫臧氏養大烏龜「大蔡」,被孔子認為不是聰明人該做的事。后來家中名叫「僂句」的寶龜,惹出一堆事。一面迷信占卜用的龜,一面則是對占卜的濫用。比如在晉獻公那里,他的先卜再筮,其實只是
想要自己希望的結果。所以《左傳》里,我們看到占卜的人們,很多已經忘掉《易經》里「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的教訓(意即筮一次是靈的,再三筮,就過分了,不靈了),次次反復占卜。不該占卜的事(「禮不卜常祀」),也去占卜,只是因為不想做該做的事,正可用占卜結果來推掉。
專業人士也不專業了,好幾次,他們把龜甲都烤焦了,得不出兆象來。占卜的人顛倒黑白有之(崔杼得兇兆,史官皆言吉利),被賄賂在國君面前說別人好話的有之(曹伯小臣賄賂晉國卜筮官,求放曹伯歸)。啥事也沒有,也要算上一卦的有之(莫敖曰:「 卜之?」對日:「 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至于在古怪有趣、觀念斑駁的《左傳》作者(們)那里,記載那些算上一卦,準確預言到幾百年后才發生的事,也時常有之。甚至成為一個規律:占卜的結果越準確,預言應驗的時間相距就越遠。如懿氏卜嫁陳完,一卦算到人家八代之后,比《麥克白》里的女巫算得還久遠。
這當然是混合了占卜與歷史寫作的一個特點,而這占卜的記錄很有可能是后來追溯的。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