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代群經之首,《易經》包羅萬象,內容涉及哲學、歷史、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更是中華民族先民們解釋世界的“基因密碼”。
其難讀之處在于上古、中古時期的文字、文化斷裂,但其價值數千年的考驗。
由于18、19世紀遭受的列強圍堵,中國缺失了一段最佳的歷史考古時期,加上歷史上幾個大的興替交割,很多文獻資料在傳承中消失了,《易經》也不例外。現有的《易經》主要是周代的《周易》,而三易之中的另外兩部夏、商時期的《連山》《歸藏》早已遺失。
《易經》是中古歷代王朝的歷史書
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在現安陽湯陰羑里城關押的時候所演的周易,應當是依據當時夏商王朝宮廷所流傳的歷史資料進行的詮釋和驗證。楚靈王曾對自己的部下說“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意思就是,易經這本書是好書,好好看能讀通這些經典,而這些經典就是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八卦之書和九州之志。
從河圖、洛書這最原始的基礎理論演化而來的典籍,在歷代王朝的巫史官員的記載下是一直在擴大規模的,在記載解釋的過程中包含了各個君主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總結下來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就是以這宇宙萬物的規律為核心在不斷地分析。所以周易之中還有之前朝代君主占卜的故事,所以,在上古、中古時期的一些歷史事件是包含在《易經》之中的。而且可以推測,在商周交替的歷史時期,《連山》《歸藏》是文本的原型,是夏、周王族宮廷的史書,而文王之周易是站在千年歷史經典之上的演化。
《易經》是先民認識世界的工具書
中古時期的資料能看出來,其最初的河圖、洛書是非常簡潔卻又十分深刻的哲思和科學。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時候都認為易經是古時候人們用來占卜的書,其原因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卜筮和哲學兩種截然不同的趨勢,又被秦漢時期道教的過度繁榮和帝王掌握天地萬物的一廂情愿所推波助瀾而致。
網上有很多關于河圖、洛書的分析,有一種記載說,這兩本神書是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突然現世的,一開始是解釋當時江河水道的變化規律,而我們在細看的過程中,這種原始先民的數理邏輯卻是我們文明發展快于其他文明的基礎。
在我看來,河圖的十進制是人文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洛書所含的二進制是科技發展的另一條腿。讀者可搜索關鍵詞“河圖”“洛書”“九宮格”“二進制”“數字”去試試看,能發現我們中華文化中的數理關系玄妙之極,暫時先不講。
《易經》是學者研究學問的百科書
剛才說到,讀易經能讀通《三墳》,這又是什麼東東,宋代考據學者曾介紹過,“然考《墳》之所以有三,蓋以山、氣、形為別:《山墳》言君、臣、民、物、陰、陽、兵、象,謂之《連山》;《氣墳》言歸、藏、生、動、長、育、止、殺,謂之《歸藏》;《形墳》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氣,謂之《乾坤》。與先儒之說《三墳》特異。皆以義類相從,曲盡天地之理。”意思就是,《三墳》可能就是在周文王之前所留存于世人的連山、歸藏和乾坤,而分別記載著政治、人文、自然等方面的詳細資料。
所以,在讀書之前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那種把《易經》簡單的看做讖緯學工具書的人多半是在上學的時候受到錯誤觀念的誘導,本能的拒絕排斥本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典籍,而且可以想到,辯證法、陰陽觀、和合論既然早早的被先賢傳承下來,卻沒有助力中華民族在近代最早的實現科技躍升,無疑是其中的道理被“跑偏”了或者太執著于某一方面,而這一方面跨越了太多的科學知識,左右之間卻無法驗證,但我相信,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易經》之中的價值會更多的被發現和佐證。
甚至或許,河圖、洛書、八卦是上一批消失的人類給我們留下的唯一“密碼”
接下來,想講一講在當今最前沿的“復雜性科學”被發現的與“三生萬物”之間的聯系,敬請關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