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云:“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意思是,君子見到善人善事善行,就要毫不遲疑地追隨、仿效;發現自己有過錯時,也要毫不猶豫地改正。
在歷史的長河里,凡成大事者皆是“見賢思齊、樂于改過”。戰國時,趙國將軍廉頗在得知上卿藺相如每次相見都遠遠回避自己,是為了避免個人之間的沖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之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兩人“將相和”、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君臣關系成為千古佳話,魏征敢言直諫,唐太宗善于納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出現過錯時,不妨多“照鏡子”,多與他人作對比,學習他人身上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個人的道德品行、能力素質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與提高。
毛澤東同志說過:“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要求犯得少一點,犯了錯誤則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徹底,越好。”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應“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就像宋代人趙概“投豆自省”那樣,“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惡念,投一黑豆于瓶”,不斷勵己向善,讓自己的“白豆”越來越多,“黑豆”越來越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