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極一時的場景:男女云集,吹鑼打鼓,載歌載舞
說起唐代,我們都會忍不住想象大唐盛極一時的場景:男女云集,吹鑼打鼓,載歌載舞,男女老少萬頭攢動,擁擠的小巷子里兒童相互嬉戲打鬧,熱鬧非凡。然而據史學家考證,唐代的這些盛景其實只有在戲場和廟會時出現。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文化不斷走向小市民階層,寺廟佛道文化逐漸世俗化讓草根文化與抽象文化相結合,催生出既利于統治階級又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廟會”,這種有機結合使其根植于傳統文化,并且流傳至今。
大唐“劇院”戲場與廟會的結合與范疇唐代寺廟繁多,受政府扶持的緣故,寺廟建筑和主持活動較多,而唐代長時期的穩定治安、商品經濟的繁榮以及人口的急劇增加,這些都為戲場與廟會的結合奠定了基礎。
1、戲場和廟會的范疇
廟會是指由宗教活動引起的一系列求神娛樂等活動為一體的群眾性聚會,在《辭海》一書中這樣定義廟會:“廟會,又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成之一,最早出現在唐朝。在寺廟節日或者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者其附近。”實際上廟會是對各種宗教活動或者祭祀活動的傳承,在未與戲場結合的廟會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理解的廟會,此時的廟會是依托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催生出來的,主要用于民間信仰的寄托,不存在商業化、娛樂化性質。
戲場是指表演雜耍唱戲等娛樂活動的場所,類似于現在的劇院。它的出現要比廟會早得多,在漢代就出現了由政府專門搭建宮殿廣場供觀看雜技百戲等娛樂活動。唐代后這種戲場更是常見,在《開天信傳記》中就曾記載:“百戲竟作,人物填咽”。而唐代相輔張九齡也曾對百戲之景做過記評:“妙舞來平樂,新聲出建章。分曹日抱戴,赴節日歸昌。”百戲、唱歌、舞蹈、雜耍、說書等等,戲場的娛樂項目可謂琳瑯滿目,而受政府支持組織,戲場的規模往往也很大。
戲場是指表演雜耍唱戲等娛樂活動的場所
2、戲場與廟會的結合
唐朝佛教、道教盛行,王公貴族爭相投資建造寺廟道觀。這些貴族權勢不僅僅給寺廟道觀帶來了修筑資本,也給寺廟道觀賦予了一定成分的政治因素。唐朝的統治者信奉開放自由的宗教政策,對于佛教尤為重視,例如長安城的慈悲寺和勝業寺就是由唐高祖主持修建的。寺院除基本的房宅院落外,還有許多田產,也會通過一些經營手段來謀取利益。因此除權貴給予的金錢外,寺院本身也會賺取收益,由此寺廟有足夠的錢財來開辦文娛活動或者供養自己的文娛班子。
以戲場為代表的俗文化是可以給寺廟帶來更多的宣傳和客流量的,但是這也要求寺廟要有足夠的場地。在唐代,寺廟的選址都非常講究,一方面有些寺廟是在權貴的舊宅上擴建的,另一方面政府批劃面積較為大。例如西明寺的面積約為50000平方米,大興善寺的面積約為261082平方米。寬闊的面積為戲場的合并提供了空間,除此之外,寺廟都建設在人口密集、水陸交通便捷的地方,有利于參加戲場的各色商販和參演人員的到來。
唐代人民基本都有宗教信仰,寺廟道觀的主要用途在于人們祈福消災,寺院舉辦的法事基本上貼近百姓的生活和心事,由此吸引不少看客和喜歡熱鬧的人。這龐大的吸引力為小商業販、以賣藝為生的商人帶來巨大的潛在商機,由此廟會與戲場相結合,兩者相互扶持,共同獲利,實現雙贏。
與廟會結合后形制豐富,由單調乏味到“一飛沖天”唐朝廟會與戲場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分為宗教祭祀活動、商業貿易活動和娛樂文化活動。
宗教祭祀活動
1、宗教祭祀活動
唐朝的宗教信仰十分自由,其宗教種類也比較繁多,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有來自印度的佛教,還有本土發展的道教,此外民間的俗神祭祀也比較流行。佛教的廟會活動最主要的就是無遮會,是指上下貴俗圣賢不分階級無遮,平等的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活動。這種齋會活動時間比較長,參加的人數數不勝數。另外浴佛節也是較大的廟會日期,這也是唯一一個被唐朝政府所承認的節日。放生活動在唐代也已經形成規模,甚至成為固定的民俗活動。
2、商業貿易活動
廟會與戲場在承擔祭祀、娛樂的基礎上,還承擔著商品貿易的職能。唐代普通民眾在廟會中的消費方向主要是飲食、日用百貨、服務類。廟會在舉行盛大節日時會為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準備免費的齋飯,但是群眾聚集難以滿足需求,因此催生了在寺廟戲場的閑置地擺設小吃攤、餐飲店,這種形式類似于現在我們的旅游景點。
在唐朝的廟會與戲場上,日用百貨也占據較大比例的市場份額。據《太平廣記》中記載,廣東番禺的一處廟會上有商人擺攤買賣一些奇珍異寶,另外也有不少販賣草藥、農械器具的。與食品、藥品、服裝、奇珍異寶不同,在廟會上也出現了一些無形的商品,例如占卜。占卜算命是一種將生產和消費合二為一的商品,唐代比較盛行的占卜是運用日月生辰的變化來推測個人命運前途,在柳宗元的《柳州峒氓》中就曾提到柳州善用雞骨頭來做占卜。
唐代的文娛活動主要有雜耍、唱歌、跳舞、俗講百戲等
3、娛樂文化活動
除去宗教宣傳,民間的雜耍、歌舞活動也是廟會的主體。戲場娛樂起源于祭祀,伴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逐漸獨立壯大起來。在《南部新書》中曾記載“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唐代的文娛活動主要有雜耍、唱歌、跳舞、俗講百戲等,種類多,也比較吸引人。有史料曾記載唐宣宗時萬壽公主的小叔子病危,唐宣宗到訪時不見公主蹤影,從而得知萬壽公主參加廟會看戲湊熱鬧去了。由此可見,唐代的文娛活動影響非凡。
4、繁盛原因
唐朝高度繁榮富貴的物質生活,使得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形成了一股崇尚奢靡的風氣。官員百姓受佛教放生活動等影響,又加上迷信想尋求佛的保佑等,對寺廟等有消費需求,進而會順便參加廟會和戲場活動。其次寺廟道觀的建設地點一般都是交通比較便捷的地方,人們能夠輕松到達,而廟宇建設面積龐大也為其繁榮提供了基礎。
現場帶貨的“貿易博覽會”、拉動大唐內需增長在早期廟會與戲場結合后形成的廟會,已經是具備近現代廟會的雛形,它不僅在唐代及其后朝代的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帶來許多價值參考。
1、促進大唐商品貿易流通,猶如大型“博覽會”
廟會與戲場大規模的發展促進了唐朝商品貿易往來,它給予了唐朝更多樣式的交易渠道,使得唐朝商品貿易有更加多樣的交易形式,也使得唐朝經濟持續不斷發展。根據《宋會要輯稿》、《全唐詩》中記載,“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鄉落有號為虛市者,止是三數日一次市合。”也就是說,唐朝的廟會與戲場為草市、虛市的發展奠定基調,而廟會與戲場的舉行頻次實際上流傳至今,現代鄉村中的集市仍保留幾天一次的頻率。
廟會與戲場的舉行頻次實際上流傳至今
但是與宋代發展起來的瓦市等不同,廟會與戲場一直保留宗教祭祀等活動,并不是單純的商品貿易交流地,因此,廟會與戲場也對社會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佛教、道教文化通過廟會活動傳遞到貧民百姓中,教化百姓,影響普通百姓的世界觀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秩序。另一方面廟會中的百戲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娛樂節目,極大地豐富了黎民百姓的精神世界。廟會與戲場也極大地促百姓借機交往溝通,利于和諧社會發展。
2、拉動旅游、消費等內需增長
唐代廟會與戲場的結合發展,對宋元明清的廟會文化產生了較強的參考作用。唐朝對宗教的宣傳成分較大,到了宋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繁榮,廟會和戲場的世俗性、娛樂性、商業性更加強烈。例如宋代中岳廟會時“萬人斯集,歌樂震野,幣帛延庭”,元清時期人們更加喜愛歌劇戲曲,由此可見,廟會與戲場的宗教職能已經相當薄弱,逐漸從主要環節演化為次要或者無關緊要。
不可否認,唐代的廟會和戲場具有一定的旅游價值。首先依托宗教祭祀發展而來的廟會與戲場活動是具有極高的宗教旅游價值的,人群流動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信仰,這為廟會和戲場提供了相當可觀的流量。其次具有娛樂旅游價值,廟會的俗講和戲場百戲表演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最后也具有商業價值,大量人員的集聚,需求量擴大,拉動人民消費內需,推動國家經濟發展。
唐代的廟會和戲場具有一定的旅游價值
總結唐代戲場與廟會是時代經濟的產物,寺廟道觀為戲場提供表演地方,而戲場廟會則為寺院道觀吸引人流量和消費,促進寺廟道觀的經濟收入。廟會與戲場相結合,代表的是世俗與宗教的結合,它不僅僅只有宗教祭祀活動,還包括了俗世的商業貿易活動和娛樂文化的活動。這些內容構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社會文化,也使得百姓的精神生活得到熏陶浸染。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廟會和戲場所具有的文化旅游、商業貿易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全唐詩》
2、《南部新書》
3、《柳州峒氓》
4、《開天信傳記》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