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諸經之首,它也是大道之源,這是一本闡述了天地萬象,世間變化的古老經典,是華夏上古三大奇書之一。
有人說這本書包含了文明之始,有人說這本書囊括了萬象之變,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來形容這本書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國學大師南懷瑾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在讀完《易經》后深有感悟,他用盡贊許之情:“《易經》包含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失傳的《易經》:解釋了三個問題《易經》本來有三部,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之后人們也將其稱為:“三易”。
但是這三部文化典籍在之后已經有兩部失傳,只留下了《周易》,這也成為中國文化領域的一大未解之謎。
這本上古天書,彌綸天地之道,以此也衍生出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也追溯到了幾千年來中國所追求的傳統文化。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周易•系辭上》
第一個問題:幽明之故什麼是幽明?幽明實際上就是人們所看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人們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也就是大眾說的陰面。
而人們能夠看到的東西,就是陽面,每一個人都能看得見,摸得著,這也象征著一種光明。
幽明實際上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所追求的一種東西,在西方人們相信上帝,在東方人們相信鬼神,但不管是上帝,還是鬼神,這些東西大家都看不到。
在中國傳統的神話小說里,衍生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語:地獄。就是人死了以后就會到陰間的地方,這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進程,開始發展到幽明里去了。
至于到了陰間,大家也都看不到,在宇宙里看不到的東西更多,這也是一種幽明。
那麼我們對于宇宙里看不到的那一方面,該怎麼去了解呢?南懷瑾鄭重地說了這樣一句話:“讀了《易經》你才能知道!”
第二個問題:死生之說生就是開始,死就是結束,有人把生死看得很淡,覺得自己已經看破了生死,但也有人把生死看得很重,也覺得自己已經看破了生死。
就像有一名智者,看見一名男子跳河自盡了,于是問自己的學生:“這名自盡的男子看破生死了嗎?”
一個學生肯定地說:“他正是想開了,才跳河自盡的。”
另一個學生反對道:“他因為沒想開,才跳河自盡的。”
那麼這名男子到底是想開了,還是沒想開,到底是看破生死了,還是沒看破生死,這沒有人知道。
我們的生是從哪里來?我們的死又是往哪里去?這一個源頭到底是哪里,我們的意識究竟是憑空誕生的,還是后天發展的?
科學地說,判斷一個人死亡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心臟,你的心臟要是不跳動了,說明你的軀殼已經死亡了,也就證明你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還有一種就是大腦,雖然你的軀殼沒有問題,心臟也很強壯地跳動,但是你已經沒有意識了,這也證明你已經離開這個世界。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就這個問題多次探討,他最后無奈地說:“這是現代科學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有了答案。”
第三個問題:鬼神之情狀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到底有沒有上帝?到底有沒有神仙?
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答案也無非就兩種,但實際上背后的意義卻十分地嚴峻。
全世界不區分國家、地域、人種、性別、家庭、出生,都會有人對于靈魂學情有獨鐘,他們相信人死了以后會有靈魂存在這個世界。
但是靈魂這一種幽明的東西,人又怎麼能看得見?所以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還得看《易經》。
文化的起源:《易經》《易經》不是一種盲目的想象,也不是一種迷信,這是一種科學。
仰觀天文,說的就是觀察天文的現象,觀察每一天,每一年,每一百年,直到幾千年,幾萬年累積下來的經驗。
俯察地理,說的就是通過研究地表,考察地球的物理現象,這不是風水里的堪輿術,更多的也是一種科學。
《易經》里面的文化思想,是華夏老祖宗研究而來的,他不是胡編亂造,信筆雌黃,而是一種科學,他知道看得到的一面,也知道看不到的另一面。
《易經》里的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一點:“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從理論上來研究,我們都知道生死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但現代科學只能研究到表面,以前人們是觀察心跳,是沒有腦死亡這個概念的,在之后科學的逐步發展才加了上來。
莊子曾說過:“死生一大疑。”生和死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人種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的一大問題。
問什麼人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后人又為什麼活著,既然人能夠活著為什麼又會衰老,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
所以人其實是很可憐的,剛一出生,呱呱落地,母親忍著疼痛生了下來,然后就是求學,讀書,學習書本的道理,給自己增添點學問。
人的腦力發展巔峰的時候是多少歲?老一輩人說是18歲,過了這個年紀記憶力就不行了,只有小時候讀的書現在還記著。
但根據現代醫學研究,18歲其實還是不成熟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老人常不讓孫子喝酒,怕傷了腦子。
那麼人的大腦最發達的時候是多少歲?六十歲。
《論語·為政》里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歲是人最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思想就已經定型了,但是成熟了也就像蘋果一樣,葉子一樣,果實成熟了能怎麼樣?掉下來。
《易經》說:“原始反終”,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很可憐的原因,你出生就代表著一定會走向死亡,大多數人來到世間不是享福的,而是受罪的。
不管是人也好,動物也罷,只要是生物,都知道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刻在基因里面的,改不了:“想要快樂,首先要脫離痛苦。”
如果說能夠活著就是快樂,那麼人出生就代表著死亡,這能叫快樂嗎?這其實更是一種殘酷,每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自己一定會走向死亡,只有天真無邪的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這句話很好理解,人類活在世界上就像是住賓館,住酒店,只不過區別就是沒人知道自己能夠住多久。
有的人覺得自己能夠住到七老八十,但沒想到二十歲就得了大病,不住了。
也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運氣很差,住個三四十年就可以了,沒想到住到90歲還能續租幾年。
所以生死是公平的,大家都是住酒店,充其量你住的是五星級酒店,我住的是個茅草屋,但大家都是住,到了時間都得退租。
人就是這麼一個現象,其實人活一生,就像活一天一樣,早晨起來,晚上離開,這也映照著陰陽兩隔,如同怎麼降臨到這個世界的,就怎麼離開這個世界,生和死的道理就是這樣。
在學國學的人看來,生和死的問題還是中華傳統文化里的老祖宗說得對,完全不用理會宗教那一道。
如果研究研究世界的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其本質都是大同小異,都是告訴教眾死了以后不要害怕,因為那樣就可以去天堂了。
這是先給教眾畫了一個大餅,然后再告訴別人,如果不信教會的宗旨,那麼死了只能去地獄經受磨難和痛苦,這是有獎有罰,還挺正規。
但是只有中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為什麼要死呢?所以活了幾千年的神仙就誕生了,神仙是可以長生不死的,這個口號可以查查,全世界的文化里沒有一個國家敢提出來。
所以中華民族不是白叫的,人是可以修仙長生不老的,這就高出了幾個檔次,老祖宗提出來了三個字:精、氣、神。
精、氣、神,這是能夠看得見的東西,就像是病秧子,大家都能瞧出來,看你的眼神靈動不靈動,有沒有那個精氣神,這就是肉體的精神。
《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你想要長生不老,那就要服長生不老之藥。
這藥不是說煉出來的,也不是說你要采什麼名貴的草藥,你自己身上就有這藥,就是精、氣、神。
什麼是精氣神?這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就像有人夸你的眼神是水靈靈的,這個“眼神”就是個抽象的名詞,你得用形容詞來修飾,別人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后面就給你形容,是水靈靈的。
反之,如果說你眼神不好,就會在后面加個形容詞“呆呆的、呆滯的”,說你眼神呆呆的,這個眼神就是神,它是抽象的。
同樣的,回到生與死,生命就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但很多人都形容“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就是給生命賦予了一個意義,科學地來說,生命就是生命,怎麼可能會有靈性呢?怎麼可能會有思想,會有感情,會有感覺呢?
其實老祖宗已經把話說明白了,生命可以拆分為“生”和“命”,生命就是這兩個字的結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
中國的漢字就是一種象形文字、聲形文字和意形文字的結合,反觀英語,就是26個字母,生命的英文是“life”,根本沒有與漢字相提并論的資格。
《易經》的學問歸納出來實際就是三個重點,但要是細分的話肯定不止這三點,如果要總結那就是“彌綸天地之道”。
還是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得比較精簡一些,他說:“《易經》包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這話說得看似過于自大,其實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學里面,已經是自謙之詞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