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的說吃大鍋飯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母親的季候》是一位鄉間學人以農耕時代母親的二十四節氣生活與瓜葉野語、海上半月為題材的長篇紀實散文。

描述江南二十世紀60年代鄉村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存狀況,蘊含著中國傳統禮樂文化與儒釋道精神。

驚蟄

“雷響驚蟄前,月里不見天。”母親這樣說,天也是這樣。

驚蟄前響過春雷,桃花最先被叫醒,萌發綠葉,緊接著是芙蓉吐葉,桑榆出芽,黃燦燦的油菜花間,飛著一群群小蜜蜂和小蝴蝶。如果說立春是百草知春回頭,那麼驚蟄便是百蟲冬眠睡醒了。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驚蟄的雷聲是為叫醒百蟲響起的。青蛙、蛇等冬眠的動物,在睡意朦朧中,被雷聲喚醒。此時,遠處的田野里,傳來“咕咚咕咚”的青蛙歌聲。母親說:“青蛙一叫,草木就綠了!”

下雨天,母親會坐在矮凳子上,膝蓋上放著一個竹籮蓋,背靠朝東的后門邊,一邊揀著番薯干,一邊伴著雨聲的節奏,輕輕地念著經。那時候,番薯的蟲口多,特別是臭蟲咬過的番薯干,又苦又辣。母親為了讓家人吃不到爛臭苦辣的番薯干,細心地一根一根地挑揀著。發現有半截爛臭的番薯干,也要掰掉爛臭的半根,留下沒有爛臭的另一半。母親說:“一年到頭都吃番薯干也夠苦了,還吃爛臭的番薯干,那日子還怎麼過呢?”

母親出身商行人家,小時候家里每天進貨和結賬的客人,熙熙攘攘,門庭若市,幾乎每天都過著擺酒席的日子。在“大躍進”時期,全家每天只有三兩番薯干,每月僅搭配二斤大米。當祖母輪到我家吃飯時,才在灶房的灶窩上用火罐煨一罐稀米粥,專門給祖母吃。除祖母重點供應之外,還有一個重病號的父親,必須吃米飯。由此,母親與姐姐、哥哥和我四個人,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喝番薯干湯過日子。“有番薯干湯過日子,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福分了。”母親從不悲觀這拮據的生活,也沒有對生活落差有一句怨言。

下雨天,鄰村跛腳漢子領著一個盲人女子,挨家挨戶唱蓮花落道情。領到我家門口時,母親會叫來嬸娘們一起聽。道情唱的是溫州民間故事《高機與吳三春》。聽到動情處,嬸娘們會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唱完后,大家會分別摸把番薯干給他們夫婦。待人家走遠后,母親悄悄地對嬸娘們說:“今天的姑娘道情唱錯了故事情節,也許是昨天夜里夫妻倆吵了架的緣故吧。”

“你為什麼當時不直接給她指出來啊,好讓她知道咱們也是有見識的啊?”嬸娘們這樣問她。

母親則笑著說:“人家為了吃飯糊口寄人門庭唱道情。我說穿了的話,多沒禮數啊!”

驚蟄時節,雷聲多。雷公生日,全家人要吃素。吃了素,做好人,就不再怕響雷了。打雷時,母親不許我站在門檻上或者梁柱下,更不能站在上了年頭的大樹下。并一再告誡,打雷不用怕,雷公是從來不打好人的。做人做事要有益大眾,人的一生這麼短暫,做好事也做不了幾件事,怎能去做壞事?

小時候,母親不允許我們兄弟姐妹手拿鞋跟打人。她說:“鞋跟打人長出尾巴,會變成有尾巴的猴子。”做人不能多嘴學舌,更不要搬弄是非。從小要“靜定”,先靜后才定。靜后而定,才能讀好書。靜定是做人的根本。大人講話,小孩只能靜靜地聽,不能插嘴。粥過碗小,話過嘴多。嘴里的話是自己的,嘴外的話是別人的。大人言,孩兒語。孩子講話無意,別人聽到會說這是大人教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二十世紀60年代,溫州鄉間村村建有老人亭,我喜歡躲在老人亭里,聽老人講古往今來的故事。母親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你去聽老人講歷史故事是可以的,但不能接著老人的話茬說。”

一天黃昏,我從章宅祠堂看大字報剛出來,大隊長悄悄地將我領到了大隊部的樓上,叫我幫他寫揭露人家壞事的大字報。第二天大字報貼出來了,大家知道是我幫大隊長寫的。小叔父知道后告訴了我母親。

晚上,月光靜靜地照著窗戶,淡淡的清輝傾瀉在樓板上。母親用粉筆在樓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叫我站在圓圈里。炎熱的晚上,沒有一絲風。母親站在圓圈之外,給我搖著蒲扇說:“你做人怎麼這樣傻?人家斗來斗去,最后都沒有關系,苦只苦我們這些出身成分不好的人。他們是天落瓜藤纏在白扁豆藤上,各不相讓,互相廝殺。你干嗎也將蒲瓜藤纏進去,將來如何解得開?話留嘴邊真君子,禍從口出。講話要一是一,二是二。話多成口業債。人結口業債,最不合算。前年,你給老師寫大字報,那是無奈的事。人人都要寫,你沒法我知道。師道尊嚴,學生蹲在老師頭上拉屎撒尿,本身就不是一個好世道。如今你又開始幫人家寫大字,你是想掙工分嗎?用力賺錢快活用,省力謀財坐班房。你不怕雷風閃電嗎?你不怕因果報應嗎?說了這些,你要想好了,你明白了道理,自己再走出圈子,還沒有想明白,就站在圈子里想。”母親那一扇一扇的清風,扇得我的淚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在樓板上。自那以后,別人叫我做什麼事,我會認真想過再去做。

我家的灶房,是大家族四戶人家集會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灶房集會”。特別是冬天,大家圍著灶房,團團坐在一起,溫情四溢。

在這里,偶爾會說些堂兄弟姐妹犯了錯誤,被嬸娘打罵后的委屈,再不就是叔父們說些道聽途說的奇聞逸事等,都是圍坐在一起的談資。那時物質極度貧乏,大家圍在一起吃著母親蒸好的年糕,感覺就像是過年似的,時不時地還能吃到父親潮汛期間帶回來的魚松、魷魚干、蝦干、鰻鲞片等。歡聲笑語洋溢在小小的灶房間,我和堂兄弟姐妹在灶房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

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有靈性。這是母親的一概理念。

祖母在世時,家里的大米缸里躺著一條大蟒蛇。祖母去量米燒飯時,輕輕地撥開蟒蛇。祖母說:“大蟒蛇是我家的財神爺!”母親一生從不吃牛、馬、羊、狗、龜、鱉、蛇、蛙等動物的肉。我家的姑婆是吃素念佛的人,她連灶臺上的蟑螂也舍不得滅掉。

每逢清明或中秋,凡是到古鎮舅舅家的路上,我們總要到姑婆家去探望一下。那年清明,我隨母親一起給外公外婆上墳回來,母親領我去拜訪姑婆。那天,姑婆正好跪在河埠頭洗衣服。母親悄悄地跪在姑婆旁邊,幫著她洗了好多好多的衣服,直到母親幫姑婆整理完洗好的衣服時,姑婆才發現母親和我。

姑婆看見我站在河岸上,對我母親生氣地說:“大媛,人家都說你是張源益大商行的大家閨秀,行為舉止講究禮儀。小松第一次到我家做客,叫他站在河邊等著我洗衣服,實在是有失禮數,叫小松怎麼看得起我這個窮姑婆呢?我家雖窮,點心還總是有的。”母親笑著并不說話,領我到了姑婆家,幫她晾好衣服,并整理了灶房里的用具。

她們倆聊了好多好多的話。那些話,如今我一句都不記得了,只是靜靜地看著姑婆手中那一串閃耀著琥珀般晶瑩光澤的佛珠,仿佛映亮了陰翳房子周圍的一切。

姑婆看看天色也晚了,就送給我八個雞蛋,寓意我將來長大了做個八面玲瓏的人。姑婆將我母子倆從她家的大門口,一直送到河邊的大榕樹下,挨著我母親輕輕地說:“大媛,你真好!說實在的,一年到頭我家也沒有一個親戚上門。我老了,也不在乎。有親戚上門也能給你老實的表叔臉上沾點兒光。”

母親點點頭說:“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忙了些。我本來也應該常來看看你的。但小松他爸常年有病在身,總難以脫身。”姑婆獨自站在遠遠的大榕樹下,看著我們母子倆越走越遠。我們母子也不時地回頭看看站在大榕樹下的姑婆。

春分

春分到來,萬木呈綠,桃花含苞欲放,柳樹下掛著一條條綠色的絲絳。滿溢的河水,映照著兩岸綠油油的麥苗。一望無際的油菜花倒映在一漾一漾的水波上,連同水面也成了一幅燦爛金黃色的畫卷。一群群伶俐的小燕子在田野里快活地飛來飛去,給原野增添了一派熱鬧的氣象。

春分時節,陰陽各半。

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延遲。

農人開始耕地浸泡種子,田間農事漸漸地忙碌起來了。此時的田野風景,正是“送春小雨作輕涼,碧瓦鱗鱗動霽光。紫燕銜泥歸舊屋,黃蜂采蜜度斜陽”。

春分時節,聽到燕子的叫聲,母親說這是老燕子回家了。她嘴里嘮叨著:“燕、燕、燕,生毛燕,飛到東飛到西,飛來老家住舊窩;舊窩暖乎乎,生窩小燕叫姑姑。”小燕子也仿佛聽懂了母親的話,在忙碌的銜泥補窩中,嘴里不停地叫著:唧唧唧,謝謝謝。如果飛來的燕子要重新銜窩,可能是新燕子或老燕子遇難了。燕子要做新窩,母親叫哥哥端來樓梯,在橫梁下釘上一塊木板,以防新窩鑲得不牢。有了墊板,小燕子鑲窩就輕松得多了。

有一年,正堂的橫梁上,一下子鑲了三口燕窩,后堂也鑲了兩口燕窩。到小燕子出窩時,那嘰嘰喳喳的叫聲,好不熱鬧。叔叔嬸嬸們都抱怨小燕子叫得太煩了。但母親并不這樣認為,她說自家地盤人氣旺,才有燕子愿意來住。如果哪一戶人家,連小燕子也不愿意與他們一起生活,不僅是宅地陽氣不旺,更是主人刻薄沒有人情味。有靈性的燕子,愿意到有仁義道德的人家居住。

五窩小燕子翹起小尾巴,不停地朝下面拉屎。母親每天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給燕糞撒上稻草灰,掃除干凈。常有客人被梁間小燕子撒了一身糞便。客人感到十分晦氣。母親卻笑著給客人端水洗臉,說著小燕子是多子多福、吉祥發財的好彩頭。客人討了個好彩頭,心中高興也就不計較了。這分明是母親為不懂事的小燕子辯護嘛。莊稼好收成,靠小燕子捉蟲。小燕子是神鳥,不許人的生手去摸。人的生手一摸,燕子就會蔫蔫地病死。小麻雀就要比小燕子好多了,可以用生手去摸,比不上小燕子的神秘嬌氣,所以我喜歡小麻雀的活潑可愛。

鄉村的碾米廠里,時常跳躍著很多小麻雀,它們有的甚至都不怕人,我和小伙伴們都喜歡到那里抓麻雀。母親從不讓我跟伙伴們去摸燕子窩或者麻雀窩。那年除“四害”,將麻雀跟蒼蠅、蚊子、老鼠一起來殺除。全民發動,敲鑼打鼓,鞭炮齊轟,好不熱鬧。

打完麻雀后的第二年,又來了個打大食堂,吃大鍋飯。鄉人砸鍋拆灶,群人集居,沒有了鍋灶,也沒有了屋子,大家被擠到一起住在舊祠堂和廟宇里。母親說:“人要屋住,鳥要窩宿。人消滅了麻雀,砸了鳥窩,連自己也沒有屋子可住了,實在是報應啊。”

清明前,春分時節,農事不忙。父親和他的朋友們相聚在煤油燈下,談說著大羅山的神仙足跡,永嘉場的歷史人物故事。在我小小年紀懵懵懂懂的意識里,感覺最可怕的就是人不能死而復生。祖母去世了,對門鄰居的鄉村書法家——請佛先生也去世了,路口賣棠梨的老人也去世了,他們都一去不復返了。我多麼希望祖母和請佛先生、賣棠梨的老人,能再一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哪怕只有一次也好啊。

小時候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我從不問父親,都是問母親。母親說:“要長壽,出家人要到深山老林荒無人煙的地方,獨自一人得道人指點去修煉。在家人,先修定力,使心靜下來。”母親用白粉筆在屋子的板壁上,先畫一個小圓點,再在離板壁五六米遠的地板上,畫了一個小圓圈。吩咐我靜靜地站在小圓圈里,雙手伸展與兩肩平衡,眼睛看著板壁上的小圓點兒。手不能垂,眼不能轉,心不能有雜念,靜靜地呼吸著空氣。

每天晚上,吃完飯寫好作業,我就站在圈子里,照此法去做。寒暑假期或星期日,清晨五時起床,站在家后園的籬笆前,望著遠處的一棵羅漢小樹。小時候,我做事認真固執,很有韌性。這樣一站就站了一年,雙手不由自主地朝著大腿拍打起來,肚臍間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在丹田四周漸漸地盤旋起來。

我本來先天不足,又遇上饑餓年代,嚴重地營養不足,定力使我常常感到天旋地轉起來,人也一天一天地瘦了下去。讀書和別人講話,都變成了心不在焉。一天晚上,父親見我做事講話都無精打采,問明緣由,狠狠地訓斥了母親:“你婦道人家,知道什麼是練氣功?氣功弄不好,會讓孩子走火入魔,害他一生。”

母親覺得父親的話有理,就對我說:“我原來是想叫你學定力,能夠讓你將來靜心讀書。讀書人壽長,能做大學問!定力是練身體,是不能成為仙人的。”聽了母親的話,我放棄了定力成仙的念頭。但這段經歷為我后來靜心讀書,一心一意做事,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下雨天,母親從不到學校里給我送雨傘。淋風雨,經世面。這是母親的做法。但母親在眾人面前或是喜慶日子里,從不因我們有了過失而當場責備。

一天,放學回家,母親要我站在一個已經畫好的小圓圈里。我感到很委屈,為什麼今天母親不高興了?母親是個自己有多大的委屈和苦楚,卻從來都不會在子女身上發泄出氣的人。我只好委屈地站在小圓圈里。

“你今天做了什麼壞事沒有?”

我搖搖頭。

“那你就站在圈子里,想到錯了,再走出圈子。”

天漸漸地暗下去了,窗外的月亮也慢慢地爬上了羅漢樹梢。母親見我還是靜靜地站在圈子里,問我:“你今天為什麼罵人?”那是一個調皮的同學,故意倒了我墨水,弄臟了我的作業本。我跟他講理他不但不講理,反而大口大口地罵我爺爺的名字,我才回罵了一句。

“罵人是沒道理的人做的事。你再想一想,你過去一定做過對不起那個同學的事。”

我點點頭慚愧地說:“前天有位同學跟他吵架,要我告訴他爺爺的名字。”

“你告訴了人家爺爺的名字是嗎?”

我點點頭。

“你告訴了人家爺爺的名字,人家自然也會問到你爺爺的名字。這不就是叫人家罵你的爺爺了嗎?鄉里一直傳頌爺爺的功德好事。現在是你讓人家罵你爺爺的名字,你還是你爺爺孝順的子孫嗎?”我的眼淚簌簌地滾落下來……

接著,母親又說起祖父愛面子的往事。那年,在建筑這座四合院時,祖父請來了五六位非常有名的泥塑匠,將整個門臺與前后窗臺,雕塑了《八仙過海》《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等戲劇人物。誰料被祖父的兄長知道了,全部都挖了下來。伯公的意思是種田人家即使有錢,也不能講豪華排場。祖父的意思是我請人家雕塑戲劇藝術,是讓地方人欣賞人家的手藝啊。祖父去世后,母親還悄悄地保存了一大批印著恒豐商號字樣的糕餅包裝紙。

母親說:“恒豐糕餅商號,是祖父創造的品牌。也許有一天,政府政策放寬,可以重新開張私營糕餅店。”

平時,母親教我用紅紙剪石榴面花、紅雙喜、喜鵲剪花等窗花。照她的話來說,將來也許有一天,本家的恒豐糕餅商號會在重新開張時派用場。

輟學后,母親帶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說我是“竹徑成筒”“優游林下,杖履逍遙”的命。

母親說:“竹徑能成筒。雖不成大器,但能給人家盛水提水,能成器也就可以了。優游林下,不離家鄉,也好做事。”

后來,我當了民辦教師,母親說:“這真是應了算命先生的話。是成了‘竹筒’,給人家孩子‘盛水’,不是很好嗎?”

清明

算命的說吃大鍋飯是什麼意思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一片碧綠碧綠的原野,經過雨水的洗禮綠得油亮油亮的。但腳下仍是稀稀拉拉的幾根小草。正應了唐人詩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

“二月清明看水濁,三月清明看秧綠。”

清明前后,農事逐漸地繁忙起來。麥子收割完后,母親帶著我一起去拾麥穗。拾麥穗時,我出神地看著水里,聽著水田里青蛙唱歌入了迷。母親叫我也聽不見,她看我癡癡呆呆的樣子,擔心我會得了什麼癔癥。就叫我不要聽青蛙唱歌,要看遠處在天空中飛翔的燕子。她說,人看得遠,心境才會開闊。母親將拾來的麥穗脫粒曬好,磨成面粉做麥餅給我們充饑。

清明前后,母親從窗臺邊的墻窟里,拿出五六個小玻璃瓶,掀開這些瓶口的棉花塞子,里面露出西瓜、絲瓜、蒲瓜、苦瓜、南瓜的種子。西瓜的種子,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種子的嘴小,扁而平整,顯得大方自然。母親說這像個種田漢,健壯而黑里透紅。絲瓜的種子是黑黑的,黑得透亮,扁扁的臉蛋,尖尖的小嘴。母親說這是鄉里害羞的姑娘,黑乎乎的,敦厚自然。南瓜的種子,臉蛋跟絲瓜差不多,只是色彩是淡淡的淺黃色,文質彬彬。母親說這是讀書秀才的神態。苦瓜子的臉色黃黃的,疙瘩的臉皮并不平整,這是將軍威嚴的神情。蒲瓜子是滿臉的花色,母親說這是戲劇里曹操的神色,滿臉傲氣。所以也有人叫它花蒲瓜。

母親將種子倒在桌子上,用油燈的光映射著種子,將一顆一顆飽滿的種子篩選出來。第二天清早,她會叫我和哥哥,將篩選出最飽滿結實的種子,插在幾個盛有火泥的破面盆里,撒上幾把草木灰,放在后院的籬笆下。再在破臉盆上蓋一片舊席子,以防太陽暴曬,大雨淋透。等到種子長出半片綠葉時,再掀開舊席子,讓秧苗承受陽光雨露的滋潤,茁壯成長。到移植時,再分植到栽種的地方。凡是栽種的泥土,母親在去年冬天就叫哥哥翻了土曬了太陽。她說,曬太陽是給泥土施肥料。母親說,屋邊一分地,可植花也可以種菜。種菜自己勞動自己食,可以省錢又不求人。果瓜蔬菜,素食好吃,又不殺生。

二十世紀80年代,我搬家到古鎮,屋邊有空地。母親叫我種上茄子、天落瓜。每天清晨母親總是親自料理、剪摘。她邊摘邊說:“總是勞動好,自家的蔬菜既省錢,又好吃!”

清明時節,鄉間的田野到處是青蛙呱呱呱的叫聲,像潮音一樣,一起一伏,久久地不能停息。母親說:“青蛙的叫聲真好聽!”母親喜歡聽青蛙與公雞的叫聲,在那些陰翳的日子里,母親向往著春天和光明。

清明節前一天,母親不吃早餐。她不講理由,只講這是祖輩留下來的慣例。

家雖窮,祭祀不可不祭;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這是祖父生前一再的囑咐。上墳要祭祀。在那饑餓的年代,母親將省吃儉用的余糧,用石磨悄悄地磨了幾斤米粉,做了幾鍋米餅,用來祭祀祖父母。清明時,母親叫我們兄弟倆去田野里,采來棉球、青草,拌上肉丁、筍絲、咸菜、豆沙,作為米餅的餡心。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七粒餡心米餅,盛在大碗里,以備清明上墳祭祖。

上墳時,母親囑咐我們要帶上鐮刀,剪除墳上的荊棘,打掃清潔墳場,再供上祭品,焚化紙錢。祭祀前,給墳前墳旁的松枝上,掛上彩色紙柳條,抔上新鮮的黃泥土。祭拜時,衣要穿整齊,心存沉思,緬懷祖德,不能語言,跪拜起伏有序,肅靜莊嚴。

最后,將杯中的黃酒灑在草地上。“清明的小草也愛喝酒。”母親還說,阿爺阿婆都喜歡喝茶。在祭桌上,要放一小杯茶葉。在出發之前,母親一再囑咐我們在阿爺阿婆的墳前,鞠躬要深,五體投地,頭要跪到地。要靜靜地等著紙鈿灰燃燒完畢后,再慢慢地離開。并吩咐歸來時采幾枝杜鵑花,以便供養在祖父母的香爐案前。

清明時節,風和日麗。一旦遇到有風的晴天,我跟著哥哥便去下垟曠野放風箏。為了我們兄弟放風箏,早在正月里,母親開始在煤油燈下,把浸泡在水里的苧,一根根地掰開苧細絲兒,再將苧絲擰成一縷縷苧紗。最后,用紡紗機將一縷縷苧紗紡織成長長的苧線。

當時父親是漁業大隊的倉庫保管員,只要從倉庫里拿出一點兒尼龍線,就夠我們做風箏線了。但母親說,公家的一針一線不能拿。手巧的哥哥到鄰居篾匠家里,買來幾根竹絲條兒,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扎成鯧魚鷂,再糊上花箋紙。母親教我在鯧魚鷂上畫了一雙骨碌碌的小眼睛。在廣闊的原野上,我們兄弟倆快活地奔跑著,看著飛得高高的鯧魚鷂,心里充滿著無比的快樂。

母親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好玩的天性。一次,她從古鎮舅舅家帶回來五尾小金魚。看著玻璃缸里,游動著一條條五顏六色的長尾巴的小金魚,我高興極了。母親教我將雞蛋黃曬干,每天分添給小金魚當飼料。眼看著小金魚一天一天地長大,好像快要當媽媽了。

算命的說吃大鍋飯是什麼意思

一天清晨起來,一條條小金魚被夜貓子撕破了肚皮,連美麗的魚缸也被打碎了。為此,我傷心地哭了,將一條條小金魚裝在火柴盒里,埋葬在后院的籬笆泥墻下。

母親說:“不要哭了。媽給你變出一條大金魚來。”

于是她端來兩個盛著清水的小碗,一個給自己,一個給我,吩咐我眼睛要朝前方看,不能左右旁視。學著她的樣子,用右手食指在碗里蘸一下水,再在碗底摸了摸,朝著自己的額頭,來回輕輕地涂了幾下。這樣順著額頭、兩顴骨、兩邊臉窩、下巴,不停地涂下去。最后,叫我將臉朝著碗里的水照一照。我看不到水中的金魚,卻從水里看到了自己滿臉的黑色花斑,活像一條水中的金魚。堂兄弟姐妹們看著我,哄堂大笑,我自己也笑了起來。原來,母親趁我不留意間,給我的碗底里抹了一小撮煙囪里的黑煙灰。

變了黑金魚,我心里還是很懊惱。母親從玻璃店買來半尺長兩指寬的三片玻璃,用線捆起三面體,外面用舊硬紙板圍成圓筒。一頭用圓玻璃鑲住,吩咐我將魚缸的碎片放在圓筒里,蓋上玻璃片封口。這樣將圓筒的一頭對著陽光或者燈光,朝著三角形的玻璃筒里一看,再輕輕地轉動著小花筒,變化出無數的千奇百怪的玻璃花兒。依照此變換的花玻璃圖案,想象這些圖案是山水風景,神仙往來,動物花鳥走獸等。母親說:“這叫作萬花筒。”我將自己制作的萬花筒,拿給老師和同學們看,大家都感到很新奇。后來,在我當孩子王時,也經常教孩子們制作萬花筒。

(本文摘自《母親的季候》,章方松著,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定價:38.00元)

(文字由燕嬋整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