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內青鋒磨礪久,連舟航海斬妖魑。
笑看風浪迷天地,靜撥盤針定夏夷。
淵隱虬龍驚陣躍,漢飛牛斗避鋒移。
捷書馳報承明主,滄海而今波不澌。
這首氣勢磅礴,號稱要手持青鋒駕舟斬盡海上妖魔的作者,正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
他和戚繼光同樣身處明代嘉靖年間,同樣為抗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世人將二者并稱為"俞龍戚虎"。
清代張廷玉曾經評價俞大猷:"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忠誠許國,老而彌篤,所在有大勛。"而正是這位世宗朝的老成宿將卻在四百多年的時間中被有意無意的忽略,如今我們不妨掀開歷史的薄紗,來探尋這位將軍同樣包含傳奇的一生。
文武全才,三好學生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泉州晉江人,生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根據李杜在《征蠻將軍都督虛江俞公功行紀》的記載,俞家祖先為俞敏,祖籍鳳陽,曾隨從朱元璋征戰天下四十余年,立下戰功后受封百戶,不過后來俞家家道中落,以至于本家絕后,而作為俞氏旁系的俞原瓚(即俞大猷之父)散盡家資終于承襲了百戶官位,回歸行伍。
俞大猷自幼聰慧,常說自己志在"轉乾坤,昭日月",到了該入學的年紀全賴其母楊氏支持日夜"誦讀不輟"。十歲時隨家遷居泉州,拜名師王宣學習《易經》得到了當時理學大家蔡清的真傳。年方十五歲考得了秀才功名。不過俞大猷的科舉之路似乎就此終結,直到父親去世也未能考上舉人,迫于生計只得承襲百戶之職。
不過此路不通自有他路,俞大猷從此便棄文習武。開始學習騎射"指能知簇,輒命中",后又師從當時的著名武術家李良欽學習劍法,從此武力值飆升,在對戰演練中師父李良欽稱贊俞大猷劍術精進神速,可謂天下無敵。
一日俞大猷正在練習劍術,被師叔虛舟先生趙建郁(趙建郁師從蔡清,與王宣為同門)碰到,趙建郁笑道:你只知敵一人之法而不知敵萬人之法。于是俞大猷"退而思,思而學,學而又思,思而又學"終于在《易經》中悟得兵法要旨。
可是否能夠成為"萬人敵"還需要實踐去探索,機會很快就來了。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俞大猷參加福建省武舉鄉試,俞大猷"操弓挾策",受到時任主考官的太仆寺少卿李邦直的贊賞,見俞大猷家中貧寒便饋贈財物,又留下手書勉勵。次年俞大猷參加會試,憑借著策論《安國全軍之道》中詳細論述了為將者的修身治兵之法,展露了漸趨成型的軍事思想,從而一舉拿下了進士科第五名的好成績,官職也從百戶升為千戶。
猛虎出山,轉戰東南俞大猷所受的千戶所為金門,金門之地民風彪悍,打官司更是家常便飯,是明代官場上出了名的難以治理的偏僻之地。俞大猷到此任職后,根據當地風俗與鄉民立下規范以約束民眾,同時鄉里大事與百姓共商共議,"民有訟者,虛心聽之"使得百姓"各得其平"。
之后,福建沿海出現了饑荒,餓殍遍野,滿目瘡痍,俞大猷身為地方千戶,自然受命前往同安縣賑災。按照大明的賑災程序,災民需要趕到自己所屬縣城領取救濟,但災荒已發,萬一路上有個閃失便會餓死半道,如此饑民傷亡更大。
于是俞大猷下令鄉民不用前往縣城,自己親自下鄉安排災民領取賑濟,讓百姓足不出鄉里便可活命,又推行以工代賑,讓百姓自食其力的同時完成了眾多基礎設施建設,為災后重建打下了基礎。最終俞大猷轄地活者過萬。
俞大猷鎮守金門五年,期間在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曾向兵部尚書毛伯溫建言征討安南之策,建議采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一面令重兵在邊境集結形成威懾,一面遣使游說,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今我們并不知道毛伯溫當時是否接受了俞大猷的建議,但嘉靖十六年征討安南之戰的結果正是如俞大猷所料一般,朝廷遣使問罪納降。
俞大猷在金門任職期間,倭寇之亂尚不嚴重,福建一地的倭寇不過數百,但是出身行伍又就在海防的他敏感的認為倭寇遲早是東南邊防的重要問題,他向長官僉都御史陳伍山寫了《上僉憲伍山陳公條陳用兵二弊二便書》認為東南倭患是長期失察而導致的積弊,如不及時整治遲早成為東南大禍。
他認為直接導致倭寇之亂遲遲不能盡滅的主要原因是"上不能用將,將不能用兵",兵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措施。可惜陳伍山認為其乃武人出身,不識時務,焉敢談論軍國大事,于是將其杖責并奪職察看。后來倭亂愈演愈烈,俞大猷所說果然應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適逢蒙古俺答部入寇山西,朝廷下詔選拔全國有將帥之才的人,附件巡按御史徐宗魯向朝廷推薦俞大猷熟知九邊形勢,貫通古今兵法,且是忠孝之人,"大用之當見大效果,小用之當見小效"。
于是俞大猷赴京待命,兩次向宣大總督上書建言。也可能是當初征討安南之時的建議信讓兵部尚書毛伯溫對他記憶猶新,且兩人還恰好是同鄉,俞大猷在京期間備受禮遇。但俞大猷并未趕赴北方對抗蒙古,而是在毛伯溫推薦下赴任福建武平擔任汀漳守備,即福建汀州、漳州二州的最高軍事長官。
到任后,俞大猷簡拔士卒,訓練行伍,以自己所習得的劍法為基礎為軍隊練習技藝的藍本,不久便大破長期盤踞在此的海盜,使得倭寇不敢犯境,同時約束軍隊,讓之前"泉漳之兵皆賊也"的軍隊形象大為改觀,組織了一支具有嚴明紀律的部隊,這也是俞家軍的成軍之始。
之后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俞大猷先后調任廣東都指揮僉事、右參將在此期間俞大猷巡視海防,著書繪圖,其軍事理念和軍事思想也開始逐漸成熟。
從嘉靖中后期開始,東南海防局勢逐漸惡化,倭寇橫行沿海鄉里,無惡不作。倭寇成分也十分復雜,起初倭寇多以日本人為主,之后日本人僅占倭寇成分的十分之二三,且海盜集團多是以漢人為主導如臭名昭著的王直便是一例,這其中既有想要突破海禁政策去發一筆橫財的想法也有背后日本大名的支持。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3年),俞大猷遷為浙江參將,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抗倭事業。赴任之初他便向上司僉都御史王忬建議加強水軍力量,將原先吃水淺體積小的小船更換為體積大防御高的大船,同時在沿海地區就地招募熟悉水性的士兵整編水軍。其次他反對王忬招降王直的想法,認為對于王直集團應該不遺余力的鏟除,并親自率水軍出戰"斬獲無慮數萬",東南沿海的局勢得到暫時穩定。
起起落落,矢志不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南京兵部尚書張經調任浙直總督,俞大猷升任南直隸副總兵再次鎮守金門。
這時倭患再起,倭寇接連破上海、崇德、嘉善等地,多為知縣被殺,諸將分頭迎擊倭寇。此時張經認為東南兵承平日久,便調西南狼兵土兵參戰。恰逢嚴嵩的親信時任工部右侍郎的趙文華審查江南軍情,看到狼兵方到便催促張經出戰,但張經以軍隊尚未集結為由拒絕出戰,待軍隊集結完畢分兵征討,殲敵三千余人,史稱"王江涇大捷"。
但由于張經抗命,使得嚴嵩一怒之下將戰功據為己有,又將張經彈劾處死,而身處抗倭一線的俞大猷也受到牽連被免官。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胡宗憲開始負責東南防務,俞大猷受到朝廷大臣的推薦再次上任擔任浙直總兵。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進犯小姑渡、柯梅等地,俞大猷命令參將戚繼光、張四維等率軍殺敗倭寇,但由于上級要求追擊倭寇不可越界,于是僅派小股部隊繼續追擊,而胡宗憲當時正遭到彈劾,便將追擊倭寇不力的責任推給了俞大猷,因此俞大猷被再次奪職。
但這次非常幸運,負責抓捕他的錦衣衛都指揮使陸炳欽是俞大猷的鐵桿粉絲,暗中為其求情使得俞大猷獲釋,出獄后的俞大猷游歷各地,尤其是北疆,并將獨創的戰車戰法傳授予宣大總督李文進,后京師也在李文進的建議下設置了兵車營。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朝廷復起俞大猷為南贛參將后升為總兵,在兩廣地區平定了士兵嘩變,但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由于閩廣兩省協調不力,導致海盜吳平跳出圍剿,俞大猷以剿匪不力的罪名遭到彈劾罷職,后不久兩廣地區又起山賊,俞大猷又被舉薦平亂后官復原職遷廣西總兵。
此時的俞大猷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兵,按照明朝體制,他本可以調任南京或北京,掛個閑職頤養天年,但他卻沒有選擇隱退,而是繼續在戰場上肆意馳騁。他先后配合歷任兩廣總督,將持續時間長達兩百余年的南方瑤族叛亂基本平息,之后又提出"造船于閩"的建議,將盤踞在閩粵沿海的巨寇海盜徹底平定。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朝廷的權力格局發生了變化,徐階致仕,李春芳、高拱先后出任內閣首輔,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高拱致仕,開始了屬于張居正的"江陵柄政"時代。俞大猷在此時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
可能是在兩廣剿賊時的戰事不力,讓張居正對于這位老將產生了不好印象,也可能是張居正執政后整頓吏治,而貪污成風的兩廣地區首當其中,俞大猷身在其中不能幸免,也可能是張居正剛剛上臺想要培植屬于自己的力量,而老成宿將并不會將他這個剛剛上任的內閣首輔放在眼里,導致俞大猷不被張居正所容,無論是何種原因,這位昔日的老將軍此時迎來了人生的低谷。
賦閑四年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已經74歲的俞大猷在舊時好友兵部尚書譚綸的推薦下擔任都督僉事,掌管早年間經他建議而在京師設置的兵車營。但隨著譚綸這個他最后的老友于次年去世,俞大猷徹底失去了朝中支持,1579年,上書請求歸鄉養老。
同年,77歲的俞大猷在家中去世,葬于江蘇,朝廷追贈其為左都督,謚武襄。
回顧這位老將軍的一生,以武舉入仕,僅嘉靖一朝便四次擔任參將,六次擔任總兵,每一次大勝之后的升遷不久便迎來了因故罷官,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如今我們熟知戚繼光而這位老將軍卻相比之下名聲不顯的原因。
老驥伏櫪,深藏功名嘉靖萬歷年間的大明權力交替頻繁,官員尤其是武人自保不得不結黨以為朝中依靠,但一生征戰的俞大猷在戰場上可以抓住機會百戰百勝,可官場上的這種權力更迭讓這位老將軍屢屢措手不及。
從軍事層面來看,俞大猷的軍事思想與后世知名的戚繼光不相上下。
首先俞大猷主張兵貴精不貴多。他在東南練兵抵御倭寇時,眼看明軍衛所衰落不堪,將不能任,兵不能戰,于是提出"精兵一人可當百人之用",若要得精兵必要練兵,若要練兵必須苦練,若以以往兩位士兵的俸祿供養一位士兵,使得當兵而無后顧之憂,那麼不愁無精兵可用。
其次俞大猷提出練兵必先練膽,練膽必須練藝。在選拔青壯來充任士兵的基礎上,對士兵進行軍事技藝的訓練,他獨創的"俞氏棍法"成為俞家軍的必修課程,在個人技藝學成后進而練習陣法,并自創"三疊勢"、"奪前蛟勢"、"滿天星勢"三種陣法,各種陣法訓練講求實際效果,日積月累練出精兵。
再次,俞大猷認為軍隊的紀律時保證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條件,軍事編制要組織有度,部隊要嚴明紀律,明確賞罰,這樣才能讓軍隊如臂使指。
最后俞大猷在軍中倡導忠孝大義,注重士兵的心理和思想建設。教化軍隊忠于朝廷,孝于父母,尊敬長官,從而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進而在戰場發揮出驚人的勇氣和戰斗力。于是以思想武裝的俞家軍南征北戰,屢戰屢勝。
俞大猷的好友譚綸在信中曾議論諸將,認為劉顯、戚繼光以及自己都各有所長,譚綸令行禁止,戚繼光賞罰分明,劉顯驍勇善戰,但這些與俞大猷相比只是"小知",俞大猷之才才是"大知",甚至認為俞大猷無論是人品還是功績都可以與郭子儀、諸葛亮、霍光、文天祥甚至本朝于謙相比。
如今我們回顧歷史,這位"不以老率,不以時變"的老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其軍事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老而彌堅的勇氣和精誠報國的拳拳之心。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7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