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也稱《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老子》(道德經)、《易經》、《論語》被稱為對中國文化以及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古今奇書-《易經》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有一部奇書,很少有一部書的份量能夠達于如此:
“不知《易》,不可為將相”。
從上古流傳下來的易經,戴著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紗與高度的科學性,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更為以科技尖端發展著稱的今人所驚嘆和折服,其原理被廣泛的運用到社會發展企業管理等各個層面。從天文地理到日月運行節氣變化,從數學文學到哲學武學,從二進制十進制到醫學辯證音律變化,從占卜問卦到推測預測,無論是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還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訓。。。莫不滲透著易學的身影。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譯文:《易經》是彰明以往的事跡,以體察未來事態的演變,而使細微的理則顯著,以闡發宇宙的奧秘。我們一打開《易經》來看,就可以看到每個卦爻有適當的名稱,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態,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馬、坤牛,正確地指陳吉兇變化的道理,推斷文辭是吉,則明確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兇,則指出兇象,毫無偏差,可說所完備無缺的了。這是孔子鉆研易學的心得--《系辭》,也代表了易傳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對于易學運用爐火純青最負盛名的一位人物,當屬耳熟能詳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可謂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中察人事,風云變化掐指可算。且不論名著中有多少虛構成分,至少在民族的文化中已深深滲透著易學的底蘊。孔明一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幾近于道,俯仰古今。哪一部書能如易經般如此耐人尋味,變化莫測,神秘高深呢?
何謂《易》?彌綸天地
有人說日月為易,是日月運行的規律,這種說法著于具體又過于簡單。
有人說易是上一個高度的文明所留存下來的智慧結晶,這種說法不識根本又屬姑妄推測。
系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世崇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譯文:可以使人取法的現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了;窮則變,變則通的,沒有比四時更大的了。懸掛物象,顯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沒有比日月更大的了;世人推崇的事業,沒有比富而且貴更大的了;具備器物,以適人類的適用,設立完成許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沒有比圣人更偉大的了;探求繁雜的物象,索求幽隱的事理,鉤求深遠的道術,使人獲致遠大的前途,以決定天下的吉兇,成就天下勤勉的事業的,沒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龜甲”更偉大的了。所以天生蓍草和龜的神物,圣人就取用它以作卜筮為人所取法。天地的變化,圣人就效法它。天垂示物象,現出吉兇的征兆,圣人就取法它。黃河有龍馬(即麒麟)負圖,洛水有神龜負書的祥瑞征兆,圣人于是效法它,運用它。
從考古考證,到甲骨文的發掘;從物理研究,到宇空探測器的升空;從生命起源的推導,到人類基因圖譜的繪制。。人類通過對古文明的研究和對宇空自然的探索,在大宇浩瀚無盡的星際中試圖確認自身文明的座標,溯本追源。時至今時文明高度發展,然仍執于物質一端,人天科學,天人合一的奧妙猶未得解碼。生命的究竟從何而來,人類到底如何緣起,也依然缺少本質的認知。陷入以進化論的假設推導去看待整部人類發展歷史是一場執于物質,不明本源的悲劇。(關于進化論的問題請參閱永恒之心《進化論的謬誤--人類非進化而來》)從物質文明的發展,從進化論所謂類人猿的演變,去看待宇宙生成與人類源流,是一場謬誤,同時對于古文化,如老子,莊子,易經的理解,不是流于神秘弄玄,就是導向所謂現代唯物辯證觀或者階級分析的解義。古今之辯,古不及今的思想,縈繞于頭腦之中,那是對物質文明的看重,忽略了本源歸處,對玄妙的大道缺乏體證,在現代研究中人天關系至今未得透徹解悟。
大道造物造人不廢吹灰之力,宇間星際一切變化莫不稟陰陽二氣(一真元氣,本不分陰陽,人自分之),遵大道規律。人類執著物我以自我為中心,去推衍世間萬事萬物是最大的無明習性。如老子寫五千言《道德經》出于大道運機,(可參看《老子的初衷》一文),易經的出處已在上文系辭中有所表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一切何能離于大道安排呢?一切迷信產生的根源,皆因人的物我崇拜導致迷失本性不明究竟。人心為物障,為欲障,著于物質生滅,執于自我中心,既難脫生死,又不明本源,雖聞圣賢示道,猶如過耳之清風。
(上文為注釋)
對于易的解釋,《系辭》的說法:“生生之謂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譯文:宇間萬事萬物,生生不息。易理準則于天地,所以能包括統貫天地間一切的道理。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為宇宙萬事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這就是道。繼續陰陽之道而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就是善,成就萬事萬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義。作為古代最偉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子,他的釋意已極近于易學本質,那就是易經是大道于世間運行的規則規律。
何謂道?無極而太極
很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孔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認識猶未達于道乘。大道無形無象,可謂"有物先天地,不逐四時凋"。對于大道的闡釋孔子遠不及真正通達道法的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盅氣以為和。”
翻成現代文:清凈無為,澹然常寂,圓滿無缺的大道呀,生伏于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體,運動于空間時間中;對立統一體不斷運動變化,不斷產生新物,這是大宇的定則。萬物都懷陰載陽,這一面聯系著那一面,互相拉扯著不能離開;陰陽兩面都以彌散于空間和時間中的“氣”作交往;氣之精華為萬物之靈的人之真氣,由練上乘丹法而獲得的這種真氣,積存于人的中脈之腦內皇庭穴,猶如水之注入杯中,這就為“和”;人體這個小宇宙之和與天體大宇宙之和相統一,如雨水之歸于大海,這就是人的解脫之道。--《老子連載二》可參看老子連載系列。
萬物負陰而抱陽,從現代科學的認識理解來說,一切物質都可細分為分子,分子細分為原子,原子分為原子核和繞核高速旋轉的核外電子,一切還可無盡細分,如莊子所言:
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天地萬物陰陽互動,運動于空間時間中,對立統一運動變化,一切轉瞬即逝即滅(粒子瞬間生滅無數)。本質是光是氣是能,不過瞬間生滅變化過程,還有什麼是實性的呢?也因此,早在幾千年前的釋迦牟尼就說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道無形,至精無相(光之強者,其輝自翕。...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達于道層的徹覺者,早超越于現代的文明物象,了然于本質本源,而為解脫眾生的無明沉淪得以歸本返源不遺余力。PS:物象為大宇最低表層,為虛妄泡影,本質為不可見的統一場之光能,本源為一切靈人物的發源地和歸屬所--元真能源性海,愛因斯坦稱元真統一場。2500年前老子稱混沌大道。
大道清靜無為,澹然常寂,圓滿無缺。易經一陰一陽變動,確恰恰是難得圓滿,不斷于對立統一中轉化,既生生不息,又不斷生滅了無終結,故而易經中以既濟卦與未濟卦來說明:一切事物于對立統一變化,生滅循環,唯變所適,沒有窮盡。說陰陽是大道,既是孔子出于世間法認識的局限,也是通常我們易犯的認知上的誤區。易經中所謂的太極,也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即無極而太極。無極為道,道生太極,太極對立統一,生滅復歸無極--大道。陰陽為天地萬物運動之法則,而非永恒無變易之大道。
(上文為注釋)
○為大道于世符號,⊙為太極本態。大道動而生陰陽,陰陽為后天干擾態。故而孔子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已屬后天干擾態,而非大道或太極本態。老子:“持念相,化作盲;歸于無極,始道場;無極無不及,世間萬事息。”
老子之言,或者易經,都已涉及人類所探尋的最高學問--本體論,尤其《老子》一文,宏論精湛、高瞻獨到,立于大道本源,涵蓋一切。易經則主要揭示世間靈性事物、事件的推演,基本屬于“三生萬物”以后之事。人在習慣于物質領域的聲色見聞,習慣于思維邏輯推導,習慣于對人生和生活的自我理解,而所應該萌芽出對本我與本體的認知,卻在這些習慣的習以為常中化為烏有,代之以物情生的執著念相。人的念相即是干擾,所思所欲妄念不絕,又復相續,如陰陽變動沒有窮盡,讓人無以體悟本性的清凈靈明而束縛于質時空,不得覺悟解脫,復性返源。一切所感所覺,仿佛真實的實實在在,但回首卻覺空幻如煙云,不過因緣聚散一場。蘇東坡的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另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無疑滲透著佛學的智慧體悟,完成對人生生命的認知。(東坡被貶黃州而后徹底覺悟獲道,思想文風大變,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等一批千古絕唱應運而生)。人的本性無修無證,無善無惡,(王陽明入道,完成對心體的認知:無善無惡心之體,可參看《圣人之學--心學》)本自清凈,從來如此,從何而來當復歸何處去,那正是靈明故鄉大道本源。哪還有生死執念,情海波浪,物欲擾心。云自聚散,花自開謝,一切皆為大道變現,放下因物我而起的念相,萬念歸一,一念入○,從陰陽無盡變化中復歸于太極一,復歸于大道○(本源故鄉),大道無極又無所不及,世間紛繁萬事皆息。只是易經中除了對太極的簡短表述,大多為闡釋事物于質時空三維之中陰陽變動生滅變化的原理,也蘊含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極重要的部分反而很隱微,朦朦朧朧,也沒有具體指出歸本返源的方法。
(上文為注釋)
易學的源流
伏羲,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
華夏太古三皇之首,為中華文明始祖,亦為人類文明始祖(9000年前)。據說由伏羲氏根據《河圖》參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由伏羲氏而始,創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成了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以上從伏羲到神農到軒轅,就是一種文化的承傳。到了周朝時的文王八卦,因為誕生出了周公和孔子兩個偉大的人物,經過他們的學習,推論解讀,才留傳了下來。所謂卦象,并無吉兇之分,是分析說明人在順境,逆境之中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準則與處事方法,經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顯學,與《老子》一并激發了百家爭鳴思想爆發的黃金軸心時代。(老子和他作的《老子》為孔子在內的諸子所共仰,孔子求教老子后驚贊老子為“龍”《史記》)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是說宇宙形成的過程,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易有太極,為混元一氣,當可對應老子說的這“一”。
(上文為引用)
《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這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論依據,是講八卦自身匹配對待之體。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先天八卦中天乾地坤,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初分,極為重要。系辭: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從乾坤一體的太極混沌到乾坤分立天地初成,可以說一切始于乾,成物于坤。故《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至于說卦傳中的“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以個人的理解,其中的順當指從乾到坤的萬物順生,始于乾而成物于坤之意,也即從一乾,二兌,三離,四震的從上至下的反時針運作;其中的知來者逆之意當是指從八坤,七艮,六坎,五巽,最終指向乾的依歸,也即萬物所以由來,怎樣歸本返源的意思,呈由下至上的反時針運作。故而說:是故易逆數也,也即數往知來,回歸大道本源。(乾坤等卦位參看上圖)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八卦中這種反時針運作,也稱左旋。事實上宇間一切星際,及靈、人、物均呈左旋并共同向元真作千姿百態的朝覲。可以說八卦中的這種左旋現象,正好與此不謀而合,暗蘊深機。
(上文為注釋)
傳說伏羲時,黃河里出了一匹神馬(即麒麟),背上畫著圖,伏羲就照著此圖,畫出了八卦。
河圖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西右東,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河圖五行之理: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河圖陰陽之理: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河圖先天之理:什麼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于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為主。后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
(以上部分屬引用)
洛出書--洛書
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亦傳夏禹治水時,洛水出了個神龜,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就照此寫出了《洪范九籌》(治國的九種大法)。《尚書洪范》:“天乃賜禹洪范九籌。”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從數理上去認知洛書,洛書中的結構如圖,在現代也稱九宮數,以數理來講,即五居中間,
無論哪個直線上的數字相加,其和均為十五。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數字玄機呢?
a+b+c=d+e+f
a^2+b^2+c^2=d^2+e^2+f^2
我們以左列的438與右列的276為例加以說明(數字的位置參看上圖)。當我們把數遞變為兩位數相加時,左右兩列數字之和依然相等。即43+38+84=27+76+62。從下向上遞變依然成立。即83+34+48=67+72+26。
遞變為三位數依然相等,即438+384+843=276+762+627。
從下向上遞數依然成立,即834+348+483=672+726+267。
再這樣遞變下去為四位數、五位數、六位數,一百位數、一千位數依然成立。神奇之處還不在這里,更為神奇的是不管是一位,還是兩位數三位數的平方相加和依然可以左右相等。比如兩位數即43^2+38^2+84^2=27^2+76^2+62^2。
三位數四位數平方和依然可以成立。也就是說一百位也好一千位也好都可以成立。這個數字的神奇排列真是讓我莫名驚詫。 再有就是把九宮圖用行列式的方法計算,可以得到一個周天數360。在這些數字面前,我不敢想象,這樣一個數字排竟然有著不可思議的魔力。
det[4 ,9, 2;3,5,7;8,1,6]=360
就是這樣的一個九宮數的排列解開了美國數學家提出的數學怪題,嚴格等平方和的問題,當時可是無人能解的數學怪題,就連計算機都無能為力。結果被研究洛書的彭紹定數學教授攻克。
(以上部分屬引用)
陰陽變化--太極之動
日升月隱,黑夜拂曉;春夏秋冬,寒暑交替;萬物萌生,成住敗滅。
一切萬象,莫不隱含著陰陽變化,太極之動。
物壯則老,物亡返生;生生不已,生滅循環。
在一朵云聚之間,在一朵花開之中,莫不稟承著陰陽造化,聚散生滅。
混元一氣為太極,太極之動有陰陽,陰陽變動化乾坤,乾坤始成萬物生,
再也沒有能比陰陽更能統貫天地間事物運動的根本規律。
陰陽變化成周而復始的運動。洛書簡單的數字排列中,卻蘊藏著極深玄機,
大宇的奧妙寄繁于簡,寓深于淺,一切看似隨意,卻是鐵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這些數字排列所遵循的嚴格的平衡中,不僅說明陰陽二極互動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平衡,
其蘊意也涵蓋了人類當前科學研究的成果:質量守恒,能量守恒,信息守恒,到質能互轉。
這種陰陽互轉對立統一相生相倚變化不絕,同時也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禍福相倚的思想,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因大道有著不可變動的鐵律。
從學術思想來說,孔子中庸之道到現代辯證法,都屬這種陰陽變化的中法表征。
只不過未達于究竟的道法。古所謂:易,不易,變易,簡易的三易之說。
不易者,大道規律;變易者,唯變所適,窮則變;簡易者,化繁為簡。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
新的“三易”觀念,
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
但無論怎樣的研究變化,可以說沒有用道法統貫的世間學問頂多成三級結構,缺乏生氣。
可以說,易學中已透露出某些先天信息,所缺憾的是如何歸本返源,復性回歸大道并未有鮮明的述及,只能從只字片言中察得一些端倪。易學的源流從人類始祖的伏羲開始,至今年代久遠,其所傳承的信息是否完備斷難考證。時至今日,人類早已喪失大道所創的先天本源信息,而執著于物質與自我,無明沉淪參加生滅大循環。但所幸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到而今觀音傳示的東方文明結晶的生命能文化,這些徹覺的先覺者所留下的信息,已足茲可用。只是不要應了老子那一句: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文為注釋)
周文王后天八卦圖
文王《周易》
周文王演繹伏羲八卦,而成八八六十四卦,成為而今盛傳的周易,也成為江湖術士算命測字斷吉兇的依據,然善易者不卜,唯有深明道法,悟道,超越世間禍福,方可如佛學所說: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徹覺解脫,明心見性,直了生死,進入永恒道體。老子:道,眾妙之門。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孔子:“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 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上文為引用 略改)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卦爻辭,即系于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于《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并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彖辭,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
象辭,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
文言,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
系辭傳,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
說卦傳,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據。
序卦傳,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
雜卦傳,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
(上文為引用)
神話中盤古開天地
周易哲理思想集錦:
系辭: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注釋:從陰陽而始,到天地成物;從易彌綸天地之道,變動不居,唯變所適,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神無方易無體,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都突出陰陽與乾坤在整部易中的主體地位。從陰陽乾坤開始,萬物方始蒙長,復有后續五行生克變化,六十四卦循環往復,周流六虛。)
(一)乾坤二卦--上經,文言,彖辭,象辭,系辭
乾卦:
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釋:以上為乾卦的說辭,乾在八卦中代表至陽,也可說是萬物資始的元氣,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始于乾而成于坤,可見乾卦的重要。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象辭對乾卦六爻的釋意,首句當是說君子為人處事,應如乾道剛健中正,自強不息。后面以“潛龍勿用”比喻,到天德不可為首,寄寓了君子為人處事的道德標準,效行天道,如《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文言的釋意重點說明時與位的問題,“與時俱進,與時偕行”,源皆出于易經。“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居其位得其時,達則道濟天下;不得其時,窮則獨善其身。”都在完成對時間空間世事流變的體悟。事物的任何變化,脫離不開質時空的因素,始與終生滅循環。)
坤卦:
彖辭: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括囊無咎”,慎不害也。“黃裳元吉”,文在中也。“龍戰于野”,其道窮也。“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文言: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其道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注釋:以上為坤卦的說辭,坤在八卦中代表至陰,厚德載物,行地無疆,是自然萬物賴以資生的所在。乾以大生,萬物資始;坤以廣生,萬物資生。對于乾坤兩卦的理解,是易的主脈,也是八卦的中心。天道地德,以德合道而返乾坤之始的大道本源。彖辭中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到文言中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可理解為世間萬物皆陰陽輪轉生滅無常,迷于物我,喪失先天恒常本源。坤厚載物,于萬物以資給,乾示元始,于萬物以啟示。現代的宇空探索,不就是從“乾”去發現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嗎。這恒常的道,含萬物而化光,因一切皆為大道光波變現。)
注釋:乾坤之道,從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到上九“亢龍有悔”,從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到上六“龍戰于野,其道窮”,可以說點準了人事、事物運動的變化規律,月盈則虧,如此循環。唯有用九“群龍無首,吉”;用六“永貞以大終”,才是最終的歸結--大道。乾卦天行健,自強不息;坤卦地勢坤,厚德載物,蘊含極高的哲學思想,古今罕及。用九用六,沒有執著,亦不占取,唯大愛給出,故可永貞。宇宙至善而和諧,乾坤用九用六的道德相合,最終達于天人合一,萬物齊一,陰陽分立消融,保合太和。
道,眾妙之門。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乾坤氤氳,萬物化醇。陰陽易動,萬物化生。
立于生命能文化 生命能學友 靜心思慮注釋譯文等部分為引用(已注明)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