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醫術
江湖本意寓江河之長遠、湖海之深廣,喻其歷史悠久而深不可測,故江湖有“十年操得出個狀元,十年操不出人老海”之說。江湖內幕,行家叫“海底”,從不向外人泄漏,尤其是同行間,對買賣的門坎(竅門)更是防備得緊,故江湖上有“逢相不露春”的行話,甚至師傅傳授徒弟也要留一手。所以局外人,即使知道他們的內幕也是點滴不全的。盡管如此,在江湖買賣行當中,多多少少總會留下蛛絲馬跡,為外人所洞察了解。江湖醫術也不例外,有一整套完善的規矩,如行話、開業術、治病術、退場法等,現簡略介紹如下:
一、江湖組織在封建社會,江湖八大門有自己的團體組織與首領,這種團體16組織各地稱謂不一致,有稱“長壽會”等。這些組織是自發的,松散的,并不需在當地官府中注冊立案,但會中的規矩是得到遵守的。這種組織對內調劑江湖人員做生意的場所,維護江湖的例規;對外與各地社團組織解決地皮租價,以及江湖人員適用的地勢。江湖社團組織的首領一般是老江湖,稱老海或老合。老海是指那些跑江湖術精道高的人,并不是指一般賣幾張膏藥,或擺個測字、算命攤的人(這種只能算半個江湖,行話稱“淡知江湖”)。老海必須是歲數大,本領過人,素有聲望,能壓住陣腳,調停糾紛的首領。因此,真正的老海并不四處跑動,養家糊口,而是養尊處優,呼奴使婢,偶爾動了游興,出門也是前呼后擁,水陸舟車,下榻深宅大院,如大名頂頂的張天師,就是一位世代相傳的大老海。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國泰民安,正朝著小康生活邁進,因此,跑江湖的人少了,自然沒有什麼組織和首領,這些組織當然也成為歷史陳跡了。
二、江湖春典江湖也與社會各行各業一樣有其獨特的術語,俗稱行話或黑話,雅名“春典”。據《委卷叢談》載,行話起源于南宋,隨著改朝換代,春典漸分為南、北兩支,南為春,北為典,習慣稱南春北典,直到解放前夕,南春北典合二為一,稱春典。至清朝,竟發展到“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可見舊社會為了保持行業里的秘密,都各有自己的行話。在民間曾流行“能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由此可見春典之份量。行話、春典的作用,主要是方便做買賣,即使是騙人行當,也不至于被外人識破。現舉一例,足以說明行話的重要。鄉村里來了個搖鈴兒賣藥的先生,被一病家請去診病。這賣藥先生原先當然不知病人患的是何種病證,怎樣才能顯出自己醫技“高人一籌”呢?正在這時,鄰院出來一個跑江湖的人,向賣藥先生說:“果食點是攢兒吊的黏啃。“賣藥先生心領意會,前腳剛進門坎,不把脈,就能把病原一一道來,診為心痛之病。病家卻認為這賣藥先生高明,不但買他的藥,還酬謝豐厚。殊不知“果食點”在行話里便是婦人,”攢兒吊的黏啃“便是心口痛的病證,賣藥先生得到鄰院的春典,當然要給這位提供“信息”的鄰院江湖醫生一定的酬謝。這可看出春典的含義與作用之所在。
江湖春典甚多,各行當、各地方、不同時代的說法亦不盡相同,紛繁復雜,玄奧難懂,初涉江湖的人未必全知其奧妙之所在,現選錄疲門部分行話春典,以饗讀者。
1.醫生、藥販醫生稱掌穴,師父稱帥天。師承何處稱×x海,母親傳授稱母女海。傳授見教稱借模。賣藥的稱桃漢。賣眼藥的稱桃招漢,賣咳嗽藥的稱挑頓子漢,賣藥糖的稱桃罕子漢,賣牙痛藥的叫挑柴吊漢,賣大力丸的稱挑將漢,賣仁丹的叫挑粒漢,賣聞藥、避瘟散的均叫挑董子漢,玩打賣藥稱吊棚漢,分開單獨賣藥叫撒星挑漢,賣見效藥力,真里剛的稱翟子漢。
江湖郎中
2.診所、藥鋪、藥具臨時診所稱座子,痔漏科臨時診所稱丁香座子,生熟藥鋪稱漢壺瓢子,賣丸散膏丹成藥的鋪子稱漢壺座子,賣治花柳病的藥鋪稱臟粘啃座子,洋藥房稱色唐漢壺座子,扎針稱插末,注射藥品稱插末漢,江湖郎中手持的藥囊稱無且(ju,音居,無且據稱為秦始皇的侍醫,姓夏),銀針稱銨(pi,音皮),小袋稱羅星袋,小尺稱分脈尺,藥點之鏡稱語魅,馬口鐵小筒(用以取牙)稱折脆,藥瓶子稱扎口子。
坐地賣藥稱文棚,練把式演功夫賣藥稱武棚,假藥稱何兼或拖,新的假藥稱拖新漢,草藥稱夾草或草漢,持竿布、賣膏藥稱貸軟,藥末稱末漢,五香或小茴配的粉末稱香漢,自己做的藥稱攥弄,賣不出藥或壞了碼頭叫腥地,醫術、藥全假稱理大腥,露假稱放腥。
3.病人稱科生,男人為丁,女人為柴,姑娘為花,小兒為春,兒子為尖生子,女兒叫朵花子,老年男子為蒼生,老年婦女為蒼柴或底彩,給丈夫求藥稱他孫食碼子求漢兒,給丈夫求治眼藥稱他孫食碼子耍捻招兒,內行去捧場騙外行的引路人稱龍頭,抓過路人看病稱抓飛點。
4.治病稱班科,治好病稱班好科,真病稱興剛科,假病稱拖漢,與人治病稱打樁,兩人合治稱攏工,用針治病稱挑紅,用刀治病稱標印,出血叫光子,艾火稱秉離,水調稱填冷。人為的病證、或用藥致病,或放毒致病,舊曰種病,今稱放虎。治療人工制造的病證稱收虎或捉虎,用藥或點穴術暗使對方(一般指為富不仁者)受傷和患病,然后去救治,使對方破大財,甚至傾家蕩產稱殺肥豬。禁食牛肉、烏魚、雁魚、狗肉等食物稱忠、孝、節、義。在氣功中以功夫示人,勝負立見稱武盤。
病人信了江湖醫生的話稱籠子。花言巧語使對方相信稱撒包口。把能瞧出人是干什麼的,能否生財叫把點。賺人財帛稱撈爪,騙錢稱放血,手續費稱膏爛,錢稱為爛頭,追加藥費稱為翻棚,共分酬金稱破洞,情況緊急稱老相風緊,脫險稱出洞,逃走稱接地,出事稱放腥。
5.其他公安人員稱老派,干部稱老霸,鄉村干部稱土老霸,證明為朵子,流氓或油滑之人稱游鬼,假江湖客稱痞空子,想法子騙人為設拖,吃酒稱抿火山,火車稱火輪子,打電話稱掛線。
以上僅是江湖醫生常用春典的極少部分,若要掌握其全部或大部分,則是很困難的,因各地方、各行當的用語不同。
江湖醫生古代稱走方醫、鈴醫、民間醫等,他們身背藥發,手拿藥鈴,胸佩虎撐,挾技游食江湖,其身上佩帶些標志,以引起病人注意,招徠病人。
1. 串鈴
古代走方醫均攜帶串鈴,入村進寨,均手搖串鈴,或者系在馬頭上,鄉民病家聽到鈴聲,需看病者即出戶請醫生進家看病。由此看來,串鈴能起到引起病家注意,招徠病者的作用,是行醫者必備之物,因此故古代有鈴醫之稱。清·趙學敏把走方醫的經驗整理成冊,取名《串雅》,意即使串鈴醫的經驗,沖破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思想的阻礙而登上大雅之堂,串即為串鈴之意。
虎撐形如環盂
2.虎撐
虎撐形如環盂,中空,內置鐵丸。用金屬做成圈狀,能起到串鈴的作用。據考證,手持虎撐行醫乃始于宋代走方醫生李次口,此后其術大行,名噪江湖,一直沿襲到清末民初,新中國成立后很少見到了。
虎撐的來由,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唐代名醫孫思邈,一天進山采藥,忽然一陣風吹過,見面前跪了一只斑斕猛虎,虎口大張,并發出痛苦的呻吟,貌哀可憐,孫思邈忙朝虎口里望,原來喉中卡了一根長骨。孫思邈想,取這根骨頭并不難,難的是取骨時老虎護痛,只要虎口一合,我的膀子休矣。于是孫思邈忙請鐵匠打了一只鐵環,撐住虎口,用于從鐵環中伸進虎喉,把骨頭取了出來,老虎叩謝而去。現在陜西省耀縣的藥王廟中,孫思邈的神像下而是一只斑斕猛虎。以后,游醫郎中為顯示自己也有藥王孫思邈那樣的本領,因而手里都拿著這樣的鐵環,取名虎撐,成為行醫標志。
江湖郎中搖動虎撐有一定的規矩,一是放在胸前搖動,二是平肩搖動,三是舉高過頭搖動,舉得越高,象征著他的醫術越高。但經過藥店門口不能搖動,因為藥店里都供奉著藥王孫思邈的牌位,倘如搖動,便有欺師蔑祖之罪,開藥店的人可以上前沒收游醫的虎撐和藥籃,同時還必須向藥王敬香賠禮,方可了結。
虎撐
2. 葫蘆
一些地區的江湖郎中,還有以身背葫蘆,手拿膏藥幌子為標志的。葫蘆里盛著藥物。背葫蘆行醫傳說其源于盛唐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鐵拐李為神仙,故其帶的葫蘆稱仙葫蘆,后世所說不知葫蘆里賣什麼藥,可能源于此。手拿膏藥幌子可能系從“懸壺”形式變化而來。
社會前進到今天,江湖郎中行醫標志已成歷史文物了,當今已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紅十字”標志,藥箱,以及錦族、愿額。錦旗,匾額上一般用金字書寫,內容一般有:“妙手回春”,“神醫圣手”,“道超扁鵲、技壓華佗”等。這些標志也是招徠病人的手段之一。
不知葫蘆里賣什麼藥
待續!更新關注頭條號:屠醫生掃碼關注!更多精彩盡在屠醫生頭條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