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關注↑↑↑,
老朋友請點贊轉發(*´゚∀゚`)ノ
由《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構建的中醫氣候醫學,是闡述太陽系天體運動引發太陽特別是太陽黑子對地球氣候影響,進而對人體生理、病理產生影響,并依此加以治療的一門醫學。隨著對這門醫學的深入研究,為生命本質、經絡實質、疾病防治、氣候災難預測研究提供了廣闊前景。這里所說的氣候,專指地球一年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正常與異常表現。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闡述“天人關系”的一套理論,除了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氣候、預測疾病,而且以此辨證施治卓有成效。然而,對其起源與本質卻是千古之謎,特別是反對中醫的人士,以毫無科學根據為由,把中醫學化為巫祝一類。通過我們的研究,證明五運六氣不但具備科學的基本屬性,而且極具前瞻性。五運六氣揭示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與太陽系天體運動引發太陽特別是太陽黑子對地球氣候影響有著緊密關系,是一門科學嚴謹的“氣候醫學”。
1 五運六氣的起源與本質
五運六氣包括六氣的主氣、客氣及司天與在泉,五運的歲運、主運、客運及太過與不及等主要概念。
1.1 六氣
六氣是以大寒為開始,把一年分為六步,每部四個節氣(兩個月),依次稱為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四之氣、五之氣、終之氣,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氣與客氣共同管理。主氣的次序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年年不變。客氣的次序是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注意:客氣是三陰三陽次序,而主氣是少陽與太陰易位),客氣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所以,同一氣(步)在不同年份主氣是一樣的,客氣則不同。
1.1.1 主氣
地球沿著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公轉時其赤道與黃道的夾角不斷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某一點受太陽輻射的面積也隨之不斷變化,由此產生四季。中國古人又把四季劃分為二十四節氣或六氣,這個六氣就是五運六氣的主氣。
1.1.2 客氣
為什麼,客氣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這正是五運六氣千古之謎癥結所在。雖然,地球上的某一點在每一年的同一節氣受太陽輻射的角度與面積是相同的,但是,其輻射性質與強度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太陽本身拋射的物質、能量、信息性質與強度是在黃道上不同時間不同位置變化的,而這種性質與強度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太陽黑子運動周期,經過我們的研究,證明太陽黑子運動周期是造成客氣位移的原因。
太陽黑子的成因主要是大行星對太陽引力作用造成的,爆發在類地行星和木星匯合與類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匯合兩個時候。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把類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匯合稱為事件一,用“R1”表示;類地行星和木星匯合稱為事件二,用“R2”表示,周期次序用羅馬數字表示;太陽與匯合后大行星之間的連線稱為“太陽黑子矢量軸”,用“S↑”表示,S↑是由等離子體、氫氦原子、分子、中子、引力場、電磁場及各種射線集合而成,是真實存在的,性質與強度是隨大行星運動不斷變化的。主要是由于太陽黑子漩渦方向相反而造成R1與R2的S↑向心性方向相反。
R1與R2各自的周期都是22年,R1與R2相隔11年,R1Ⅰ與R1Ⅱ和R2Ⅰ與R2Ⅱ各自在黃道面上相當于提前240°,如圖1所示,O點為太陽中心,假設R1Ⅰ發生在黃道A點,那麼,R1Ⅱ就發生在B點,其R1ⅠS↑與R1ⅡS↑逆時針形成240°夾角;而R2Ⅰ發生在D點,R2ⅠS↑與A點的R1ⅠS↑向心性相反。 R1ⅠS↑、R1ⅡS↑與R2ⅠS↑都相距480°,因其向心性相反,所以將DO延長與黃道交點為E,E與A點的S↑向心性相同,A與E點的S↑相距660°。660°/ 11=60°,正好為一氣在黃道上所在的角度,這就是客氣一年向左移動一個位置的原因。主氣在黃道上,三之氣稱司天,終之氣稱在泉;S↑逆時針位移與司天、在泉形成夾角的度數(六氣)就是客氣的司天之氣、在泉之氣。客氣輪回到十一氣時,R1ⅠS↑在六氣模型中消失,R2ⅠS↑在D點反向發生,使得六氣繼續輪回。
1.2 五運
五運是主要或稱簡化闡述類地行星運動規律的,通過火星、地球、金星運轉圖(見圖2)、角速度公式(φ=ωt)可知,每隔2.2年或是504°地球與火星相匯一次,相匯后1.1年火星處在216°位置上,而地球在以太陽為中心黃道上與火星相對。
以10年為期,地球與火星相匯第一年在1位、第三年在2位、第五年在3位、第七年在4位、第九年在5位三星相匯。而第二年地球在A點,火星在4位 四 B 5 六 C 1 八 D 2 十 E 3
這樣就得出地球五運,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運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位點 1 A 2 B 3 C 4 D 5 E 天干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也就是說,五運是通過類地行星主要是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關系,把握其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歲運,指統主一年的五行之氣;主運,把一年平均分為五時,分別主持各時的五行之氣;客運,與主運類似,把一年平均分為五時,分別主持各時的五行之氣,不過它是由年干決定初運,而不同于主運的木、火、土、金、水固定主運。在12345點上稱太過,在ABCDE位上稱不及。
2 中醫氣候醫學模型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
五運六氣是通過綜合太陽系天體運動因素,來把握其對地球氣候影響規律,從而對疾病加以防治的一套中醫學理論。它屬于中醫“四部五論”框架結構藏象論的一部分,當然與經絡論、形器論、陰陽論緊密結合。
從藏象論角度把人體視為一個氣候系統,并與地球氣候系統相關聯。所謂的氣候就是風熱(火)濕燥寒,其氣象基本要素是氣壓、溫度、濕度,“故其生五,其氣三”(《素問·六節藏象論》),具體應用則“六氣標本所從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
中藥的應用,并不像西藥一樣取其“有效成分”,而是從形器論出發取其象,結合藏象論取象比類,結合經絡論歸經。
在五運六氣氣候醫學模型中,六氣的主氣與客氣少陽與太陰易位,這是客觀規律造成的,通過這一模型“開闔樞”“參數”調整完成易位(因不涉及該文主題則另文敘述)。
氣候醫學構建了一個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六十甲子的數學模型,不僅用來紀年,也用來把握地球與人體氣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正內涵。它與系統論共同奠定了中醫學基礎。
3 氣候醫學未來展望
3.1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五運六氣做為醫學理論模型,通過臨床實踐驗證是準確、有效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那麼,這一符合客觀規律的模型背后必然蘊涵著一個機理。這一機理應該是,太陽在其耗散過程中有自組織行為,太陽系所有事物包括行星與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太陽自組織存在形式。“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素問·天元紀大論》。
3.2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太陽黑子的起因與周期蝴蝶圖雖然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用流體力學并不難解釋。它為什麼要產生,正是太陽需要自組織來調整其耗散進程以不至于使其迅速崩解。經絡的足六經、手足十一經、從手足十一經分出手足十二經以及經絡隨時間浮沉現象,特別是經絡的“六經抗病機制”與太陽黑子周期驚人的巧合,預示著經絡這個個體進化(發育)的路線圖正是太陽混沌化中的秩序化過程在生命上的轉錄。也就是說,人體的經絡是太陽黑子蝴蝶圖的“象”,太陽黑子蝴蝶圖是太陽的經絡,一個自己秩序化的路線圖。
3.3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既然太陽系所有事物都是太陽自組織存在形式,那麼,必然刻錄了太陽秩序化的痕跡,即信息,也就是中醫的“象”。中醫正是把中藥的信息,依據控制論同構對應性原則加以利用的,絕不像西藥停留在化學反應低級膚淺層次上。作為中醫形體論一部分的基因學說,遵循生物全息律,不僅反映了個體生物全部信息,也勢必反映太陽秩序化信息。用基因組學來研究中草藥,正是做為戰略科學家陳竺院士的高瞻遠矚。
3.4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綜合表現,必然遵循從混沌化向秩序化發展進程。從五運六氣我們看到的是秩序、是和諧,五運六氣的數學模型,也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數學模型。和諧就是,既不要“勝”則無序,也不要“負”則無序;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即不要“不遷正”,也不要“不退位”,而使社會的每一組成部分都得以均衡發展。新醫學的模式必然是“氣候、社會、心理與生物醫學模式”,正是《素問·氣交變大論》所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3.5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五運六氣與混沌學結合,加入偶然參數如彗星掠過勢必更加準確預測氣候災難,其研究前景非常廣闊。
3.6 隨著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的破解,我們就會發現:氣候醫學緊緊是《黃帝內經》構建的中醫學體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黃帝內經》將在未來相當歷史時期內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僅對五運六氣千古之謎的破解,就足以證明中醫學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它決不是不懂裝懂反中醫人士說的,是什麼封建迷信。“廢醫驗藥”更加不可能,因為,西醫尚沒有發展到有這個本錢。反過來看,西醫發展到現在,也不過是必須納入中醫海洋的一條河川,而且,必須進行無公害化處理。用中醫方法來研究西醫,才是未來新醫學發展方向,每一個中醫工作者都做著這項研究,并卓有成效。一切對中醫行政打壓、輿論攻擊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的犯罪,余巖之流必然得到歷史公判。
1.四肢寒冷
穴位:尾骨目前大多數針灸師不知道這種尾骨療法,尾骨具有顯著的愈合能力,很多治療都以這里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是能量最強的,而第一節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尾骨橫突上富有感覺神經末梢,因而在尾骨上進行針灸治療意義重大。
用針方法:采用26號1.5寸針或三棱針。俯臥位,在第一尾骨和骶骨之間進針,中等強度提插刺激。出針,在橫突兩端重復該操作,針尖應刺向外側。另一種方法是在第二尾骨末端和頂端之中點進針,重在插針進行刺激,可以留針,也可不留針。用三棱針時操作與此相同。注意本療法僅用很短的時間,大約5分鐘即可。
按:尾骨端是人體的能力中心愈來愈引起大家的重視,譬如附近的長強作為八字療法的高能量點治療多種疑難病得到廣泛應用!本人未用此法治療過四肢不溫怕冷,但用過網上UC房間里逍遙游老師講的刺四縫治療此病極效,另試用八關大刺治療亦有效。
思考:人體高能量中心部位還有哪里?能量激發,能量通道,能量出口,能量循環如何考量?如何配合全息療法?
2.急性腰椎痛(頭面全息)
穴位:人中。
特點:開通閉塞,清熱祛風。
用針:2寸針,在腰椎痛部位的對側向迎香穴水平運針。
方法:站立位,進針1.5寸,輕輕用針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邊捻針邊讓患者彎腰,至最大幅度時再回到直立位,同時向相反方向運針。反復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會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這種所謂穴性的說法,穴位不像中藥一樣有寒熱溫涼偏性及以偏治偏達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機體功能狀態、施用工具甚至醫師功夫水平等等關系很大。個人認為以藥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立竿見影,兩穴同用效更大。
3.抬胳膊疼痛
穴位:外關。
用針方法:用2寸針,在對側直刺。針深1.5寸,坐位,慢慢向上抬起胳膊,同時醫師沿手臂上舉方向緩慢但有力地捻針。當上舉到最高處時,緊握針,不要松弛,保持3秒,然后讓患者放下手臂,而針灸師隨手臂同樣下落并反方向捻針。重復操作2—3次,直至手臂運動自如。注:這種療法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但非常有效。
按:金先生此處描述的抬胳膊疼痛可能是肩周炎,臨床碰到這些病人大家不妨一試。
4.落枕
穴位:內關。
用針方法:用1.5寸針,患側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捻轉行針導氣,運針5分鐘,其間讓患者轉動頸部。然后出針。
按:外關治療落枕極效,針入稍捻轉令轉動頸部馬上活動自如。懸鐘治療落枕亦極效。
5.網球肘
穴位:阿是穴。
用針方法:先找出患處肌腱的阿是穴位置并做出標記。用1寸或1.5寸粗針。進針前要從兩側按緊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動,將針刺人,緩慢刺入肌肉,患者會感到放射狀痛,提插行針1分鐘,然后改變方向,再次提插捻轉行針,仿佛要進一步破壞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后留針30分鐘。
按:一間穴(即前頭點)治療網球肘時效時不效,我所用過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八字療法!
6.氣海俞痛
穴位:承山。 (還可以哪里取穴進行治療)
用針方法:用2寸針,直刺。俯臥位,進針1.5寸,快速捻轉,達300—350次/分鐘,使算脹和麻木的感覺一直放射到腘窩小腿和腳部。留針30分鐘,每5分鐘行針一次。
按:氣海俞在第三腰椎脊突下,旁開1.5寸,金先生想要說的可能是腰三橫突綜合癥。 第二類,頭面疾患
7.急性咽炎
有兩種治法: (1)耳背靜脈放血(耳全息?),在耳背選取最明顯的靜脈,用指端搓揉以引氣,拇食指固定該處,用三棱針點刺,放出幾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極效,配少商商陽點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針刺額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點。采用1.5寸針,刺向印堂。進針3/4寸,提插20秒鐘,患者平臥留針30分鐘。
按:本法療效確彰,有人以此法治療白喉極效!
8.急性結膜炎
用針方法:患側耳尖,用三棱針刺耳尖,擠出3—5滴血即可。
9.急性視神經炎
穴位:光明。
特點:清肝明目,消腫鎮痛。治療眼睛發癢疼痛、白內障、夜盲癥、青盲及偏頭痛。
用針方法:采用2寸針,直刺1.5寸,提插捻轉,輕運針以導氣,留針15—20分鐘。
10.鼻出血
穴位:大敦和陰(隱)白。
方法:緊握住出血鼻孔對側的大腳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腘窩治療流鼻血簡單方便有效。
11.(戒)吸煙
穴位:(1)(甜味)天尾穴—奇穴,位于列缺到陽溪連線中點。(2)率谷。
用針方法:用1寸針。垂直進針3—5mm深,同時請患者深呼吸,行針將氣導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會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會有金屬味或其他味道。留針15—20分鐘。這時可在率谷進針,刺向耳部,刺激至有痛感,然后出針。
12.牙痛
穴位:液門。
用針方法:用1.5寸針斜著刺入第四和第五掌骨中間。進針1寸深,捻針產生針感直至有局部酸脹感放射到手臂肘部或指尖,留針40—60分鐘。若牙痛未見緩解,針刺另一側,進行同樣操作刺激。
按:手背中指指掌關節尺側的牙痛點效果極好,液門與此大致平行相近。
13.頭痛
穴位:風池金先生發明(現)的胃舒穴,位于劍突和第七肋骨之間。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應松開乳罩,醫師站于患者右側,左手拇食指緊按脖頸兩側的風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狀按壓胃舒穴,好像要把患者從地上提起。注:這是金先生發明的15秒療法,保證100%有效,不超過15秒鐘患者就會感到頭痛減輕。
14.癔病
(1)癔病性啞癥涌泉用1.5寸粗針。在一側涌泉穴進針3/4寸深,提插捻轉約3分鐘,同時對患者說話。如果患者未恢復說話功能,可再針刺另一側涌泉穴。 (2)癔病性癱瘓環跳用28號3.5寸針向生殖器方向進針3寸,提插逐漸減力,使下肢感到麻木,甚至有觸電感,運針約3分鐘出針。 (3)癔病性痙攣中脘用2寸針。直刺1.5寸,減力運針,加強刺激,直至痙攣停止。
15.失眠
穴位:華佗夾脊從第一頸骨到尾骨。
用針方法:七星梅花錘(針)。準備:用拇食指用力掐脊椎部位的皮膚直至發紅。用梅花針對脊骨和華佗夾脊穴位至尾骨放血。操作后讓患者休息30分鐘。
16.神經緊張
穴位:華佗夾脊從T1至S1,外加尾骨,雙側。
用針方法:采用梅花針,叩至出血。俯臥位,在開始治療前刺激背部,調動氣。用梅花針從尾骨到第一胸椎進行刺激。治療后休息20分鐘。
17.暈車暈機
穴位:安眠1,位于翳風合翳明穴中點胸鎖乳突肌內,乳突下緣,翳風后1寸。安眠2,位于風池和翳明穴中點。
用針方法:采用2寸針,直刺1.5寸,輕輕捻轉插入,只刺一側穴位。
按:與后面25胃痛、28眩暈、30嘔吐互參,一般來說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適上翻作嘔,降逆和胃利咽治療多有效。譬如前臂中點之尺胃穴治療胃痛極效,治療嘔吐暈車暈船暈機亦極效,緊急時用大拇指點壓治療立竿見影!
18.眩暈 參見暈車暈機。
19.心腦疾病
心絞痛發作時,如一時無法找到硝酸甘油片緩解疼痛時,旁人可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要將其掐痛,亦可一壓一放,堅持3-5分鐘,癥狀便可緩解。
按揉拇指甲降低高血壓 給手足指(趾)甲以一定刺激,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改善有卓效。這是按摩療法在臨床應用中,獲得的新經驗。
手足指(趾)甲根,是人體經絡的起點或終點。刺激甲根,可使“氣”流通活躍,促進血液循環。其中,刺激拇指甲根,有助血壓下降。方法是:在拇指甲根線狀隆起肌肉處,用另一手拇、食指捏住,旋轉地揉搓;然后,再從甲尖向指根方向揉搓。呼氣時揉搓,吸氣時放松,勿需過于用力。左右拇指各揉搓5分鐘左右。盡可能早、午、晚,各按摩一次。
第三類,胃腸疾患
20.胃痛
穴位:胃舒穴位于劍突和第七肋骨之間。
用針方法:用1.5寸針直刺。仰臥位,在劍突右側直刺,輕輕提插約半分鐘,留針半小時。注意:此法對孕婦不宜,可能會使子宮收縮。
21.腸炎
穴位:神闕
特點:溫陽補虧,利尿消腫。
用針方法:1.5寸針直刺。進針至1寸,通過加力運針將氣導入,然后直接出針,無須留針。注意這是臍窩,針灸書的確規定不能在此針刺,進針前務必對該部位消毒。
22.胃腸道功能紊亂
穴位:內關(透刺)至外關。
用針方法:用2.5寸針,直刺,必要時用更長的針。直刺針尖透達外關皮下。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時輕柔腹部約2分鐘,(同時)請患者深呼吸,5分鐘后重復操作,直至腹部疼痛消失。留針20分鐘。
23.腸蟲
穴位:至陰,亦稱指井—UB67。
用針方法:在新月時進行直刺,刺激約1分鐘,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輕刺激一次。
按:為何在新月時進行針刺?不明白,難道還有更多的講究不成,希望有知道者能不吝賜教。
24.便秘
穴位:秩邊
特點:清熱除濕,消腫通便。
用針方法:用四寸針,進針三寸深,刺至(向)會陰,產生針感得氣,留針20分鐘,在10分鐘后再行針一次即可。注意對于急性癥要進行2—3次治療。
按:秩邊透水道治療前列腺炎、遺尿、尿道痛極效,秩邊旁開2寸之夾秩邊透水道治療亦極效!還有環跳治療盆腔炎、痛經、便秘亦有效,而直腸、前列腺、子宮、陰道、尿道位置相近,同屬盆腔臟器,可見腧穴主治有位置相近原則,不但相近部位的不同腧穴主治有共同之處,一個腧穴主治的不同病癥也位置相近。
25.呃逆
療法1,涌泉俯臥位,拇指強力按壓涌泉穴1—2分鐘,刺激強度要足夠大,直至呃逆停止。注:對重癥患者可針刺雙側涌泉。
療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間。患者直立位,雙手扶墻,醫師雙手拇指按壓3—7胸椎之間兩側最緊部位,直至呃逆停止。也可俯臥位操作。
按:耳穴之耳中穴點壓治療呃逆立止。療法2的關鍵之處在于找到3—7胸椎之間兩側最緊部位按壓。
26.嘔吐
穴位:胃舒位于劍突和第七肋骨之間。
用針方法:1.5寸針直刺。仰臥位,在劍突右側進針,輕輕提插約半分鐘,留針半小時。 按:肝神穴與此位置相近,不但治療肝炎、膽囊炎,而且治療胃痛、嘔吐、眩暈等氣逆證極效。
暈車心跳,內關有效 內關穴在腕關節正中直上兩寸處兩筋之間,屬于厥陰心包經。按壓或針刺內關穴,能寬心理氣,寧神和胃。可治心煩、心悸、心絞痛、胸悶、胸脅痛、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低血壓、失眠、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炎、胃潰瘍、嘔吐、呃逆、中暑、腹痛等多種疾病。如外出暈車作嘔、心跳、心絞痛時,揉按內關穴,很快便能好轉。
第四類,男科婦科疾患
27.閉經
穴位:上髎。
用針方法:用1.5寸針,直刺入骶后孔。盡可能確定行經的時間,如果不能,建議選擇女性感覺不舒服或感覺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雙腳微分,雙肘支于桌上,以使恥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擠壓,進針前醫生應按壓患者腹部5—8次,按下時要緩,放開時要快,這樣可以對子宮產生有效刺激。進針1寸,順時針捻轉至最大幅度,留針,直至患者感到子宮收縮,反復操作3次。兩側穴位都要針刺。注意月經后25天再進行治療。
按:與后面28痛經的治療互參,二者操作有何異同之處?另長強治療閉經亦極效,二者應都是針對繼發性者,原發性閉經難治。
28.痛經
穴位:上髎,位于第一骶后孔。
用針方法:用1.5寸針直刺。患者站立位,雙腳微分,向前彎腰,雙肘支于桌子邊上,腹部不要碰到桌子。緩慢從右側骶骨孔進針一寸,順時針捻到極限,然后保持在這個位置,不要再動。針灸師將另一只手放于患者腹部子宮位置,不要按壓,將氣從我針的一只手運到這只手。患者會感到子宮收縮。降低針刺的強度,等待約10秒鐘,再進行下一次刺激操作。注意:經常會出現滯針,針被粘在穴位里拔不出來,可以使用另一支針拔出來。這是金先生發明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療法。
按:剛以此法治療痛經時,有些記不清書上具體操作了,結果取了次髎,進針捻轉后用力揉患者腹部,也是疼痛立亦。
29.陽痿
療法1,道門穴——這是金先生發明(現)的另一個新穴位,位于脊突C3和C4之間。用1.5寸針。坐位,頭前傾,直刺1寸,進行提插行針刺激,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療法2,尾骨末端及周圍在尾骨末端進針,快速提插約15秒鐘,此后在尾骨周圍部位進針,快速提插行針,不要留針。
30.膀胱炎
穴位:支溝 (與董氏奇穴火串穴相近,理論根基不同)
用針方法:用2寸針,垂直運針。垂直進針1.5寸,通過加力和減力針刺以導氣,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按:支溝治療便秘極效,參8便秘,按膀胱和直腸位置相近,膀胱炎和便秘符合病癥位置相近原則,故支溝治療二者都有效.
溫陽補氣要穴——靈骨、大白靈骨、大白為董氏奇穴二二部位(手掌部位)之要穴,為常用要穴,亦為本人最常用穴位之一。靈骨位于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大白穴即大腸經之三間穴,很少單獨應用,除用三棱針治療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作為靈骨之倒馬針{注1},兩穴配合應用效果極佳。靈骨穴之應用,董師原述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經痛、腸痛、頭昏腦脹。所謂肺機能不足即指“氣虛”,本穴組補氣作用極強,舉凡“氣虛”之病皆能治之。效果絕不遜于足三里、氣海、膻中等穴。除補氣外本穴組溫陽作用亦極強。臨床個人常以靈骨穴單用治脊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數過多(均取雙側),配腎關效更佳。治肘痛、鼠蹊痛、腳跟痛、頭暈等癥亦有特效。(注2)靈骨、大白兩穴合用治半身不遂,據個人二十多年、數百例之臨床經驗統計,療效之佳,十四經穴(如曲池、陽陵、肩髁、環跳、懸鐘等)無出其右者(取健側穴位為主),兩穴合用治陽明太陰走向之大腿小腿疼痛亦有卓效(亦均采健側穴)。針治上述各病,不論靈骨、大白,皆應深針,治療部位愈遠(例如腳跟),深度應愈深。兩穴合用,則先針靈骨,再針大白。大白穴位置與三間相符,系大腸經俞穴。靈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又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又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涵蓋三焦之用,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注1:倒馬針即指同經鄰近兩穴一起下針之意,有加強數倍效果之作用。注2:代表患側(同側),代表健側(對側),代表雙側,此一符號經本人二十余年前開始創用,極為方便。景昌奇穴——重子穴治療落枕及久年背痛特效經驗落枕為臨床常見病癥,一般治療此癥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懸鐘;2落枕穴;3后溪;4風池、天柱等穴。個人嘗以后溪、束骨兩穴治療頸項強痛,并以之治療落枕,自謂為十四經穴之最特效者,蓋《靈樞.雜病篇》云:“項強不能(回)顧取手太陽,不能俯仰,取足太陽”,臨床遇有頸項強硬,不能左右轉動之癥狀,取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則取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束骨,均有立桿見影之效,遇有頸項前后左右轉動均不利時,則束骨與后溪配合,療效更佳。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療“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個人亦常以此治療落枕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可參閱《中國景昌特效針灸臨床精要》一書。然據多數古籍所載(玉龍歌賦、通玄指要賦、臥巖凌效應穴歌)承漿為治療項強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論何種落枕,加承漿效果更佳。在多年臨床中體驗,落枕之際,非只頸項強硬,甚而連及肩背上臂極為酸痛,非僅限于手足太陽經之范圍而已,經上述針療后,雖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總仍有些不適感,經加針重子穴,則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年來皆以重子穴配承漿穴,治療落枕,絕大多數病例1次而愈。倒馬針之針序有何意義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幾個問題:1.什麼叫倒馬針系利用兩針或三針并列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2.根據董師所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的書名及楊維杰老師所講董氏奇穴是正經奇穴,可以知道董氏奇穴與傳統十四經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傳統十四經走向,流注應該一致。如腕順一,腕順二位于小腸經上,經絡走向,流注關系應與小腸經一致。3.迎隨補瀉法:是一種按經脈循行的順逆來定的一種補瀉法。《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弄清上面幾個問題來,看一看倒馬針之針序有何意義還以腕順一,腕順二為例,腕順一(位于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腕順二(位于小指掌骨外側,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位于小腸經上,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如先刺腕順一,再刺腕順二,是從手向頭的方向針刺,根據迎隨補瀉法,順經而刺應當為補法,反過來則為瀉法。這就引出雙針倒馬一補一瀉。那麼三針倒馬又應如何呢?再以通關,通山,通天為例探討一下三針倒馬,參考《董氏奇穴針灸學》通關,通山,通天位于胃經上,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按通關,通山,通天順序針刺,逆經而刺應當為瀉法。反過來則為補法,但三針倒馬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先刺通山,再刺通關,通天(或通天,通關)能否稱作平補平瀉呢?由上面的探討得出的結論:倒馬針法之針序可能存在補瀉的問題。這只是代表個人看法。董氏奇穴治療咳嗽的常用穴道1、針火腑海穴,加地士穴。2、針曲陵穴、建力穴、中力穴。3、針火陵穴、火串穴、火山穴,配火聖穴。4、十八星穴,及背後點刺放血。5、老人夜間咳嗽:針後榷穴、首英穴、育英穴配三神穴小節治療踝關節痛受先生的啟發,我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又有新的體會。譬如:由于肺和膀胱相別通,小節與腕順一、二配伍,左右交替,可以治療所有身體后面的疼痛;經云:“肺主治節”,此處之“治節”,學界多解釋為“治理調節”,而我的理解不同,我認為“節”有“節氣”“節律”的含義,因為肺是人跟自然界聯系最密切的臟器,天人合一,息息相關,大多數隨著季節、節氣及時間推移的變化而呈現出定時發作規律的疾病,往往與肺功能失調有關,這時調肺,效果奇佳!我喜歡用小節穴治療這類病,若能配伍火主穴更妙!先生命名“小節”是否別有深意?期待先生印可。小節穴與火主穴相配,妙處甚多,二者一屬肺經,一屬肝經;一主氣,一主血;一為十二經流注之始,一為流注之終(丑時流注于肝,寅時流注于肺),治療后半夜定時發病,極具療效,發病十余年來的患者,在數次內治愈的不在少數;治療月經失調或隨著月經周期定時發病的各種疾患,均有效;對各種在節氣交替時反復發作的疾病有特效,這里包括了許多纏綿不愈的慢性皮膚病。踝關節扭傷用了針灸取健側的第一掌指中點尺側(手背)[董氏奇穴---反后絕穴]進針.透魚際.再取掌面第一掌指關節紋頭)[董氏奇穴---小節穴]向碗橫紋中點透刺,反后絕穴在.靈骨穴下1寸.靠拇指骨邊.右踝腫大處找一淤脈放血20ml左右,既可行走,30分鐘去針后僅微微有痛董氏奇穴與一般奇穴及十四經穴治療原發性尾骨痛,治不孕,治關節炎一般奇穴,多指「經外奇穴」而言,所謂「經外」,有以為是指「十四經脈之外」。但也有不少奇穴,事實上是在十四經絡之上,只因目前針灸界只公認三百六十一個正穴,其它穴位如印堂穴位在督脈經氣流注之處,太陽穴位在手少陽三焦經經脈流注之處,並未歸入正經,只好列入奇穴,不過絕大多數的穴位並不在十四經上,所以仍以「經外」奇穴為多。所謂「奇穴」有奇零、奇特之意,「奇零」指零零散散,沒有系統。所謂「奇特」,則可指:數目奇:或一穴或多穴組成一個穴位。部位奇:有些穴位不循體表,或分布在口腔內,或分布在鼻腔內。取法奇:如三角灸、騎竹馬灸等(見針灸大成)。療效奇:很多奇穴往往有獨特的療效,非一般正經穴所能及,因此有些奇穴常配合十四經穴應用,或逕代十四經穴為治病之主穴。董氏奇穴同一般奇穴一樣,也有著數目奇、取法奇、部位奇、療效奇的特點,很多穴是以穴組的形式出現,例如手上的木穴、脾腫、二角明、婦科都是二穴組成。指駟馬,指腎穴則是三個穴組成,小腿及大腿部位更多是二個穴位及三個穴位合成一個穴組;有些穴部位也很奇特,例如鼻翼穴在鼻子的鼻翼溝上,治口歪眼斜在口腔內膜點刺;有些穴取法也頗奇特,例如天宗、地宗、人宗在肺經上,但取穴則將手翻轉從大腸經方向刺入。又如火腑海定位在三焦經,進針則立拳從陽明大腸經針下。至於療效奇當然更是董氏奇穴的特點,正因董氏奇穴的療效突出而迅速,方得以風靡世界。例如重子穴治背痛;靈骨、大白治坐骨神經痛;水通治咳嗽均可立見大效,既方便又安全,十四經穴無出其右者。董氏奇穴與一般奇穴不同者,它既不同於局部取穴的阿是穴,也不同於有病才有反應的天應穴,它是歷經長久臨床經驗累積總結的常定穴(董師有時也視病之反應點,而有不定穴之取法,不過這是針法及治療的一種變法,並非指穴位而言),更為特出者,它並非奇零,零散之穴,而是一個龐大互為相關的體系,幾乎每個穴位都與十四經穴有關,所以董師將其名之「董氏正經奇穴」而非「董氏經外奇穴」。至於十四經穴,一般取穴施用多以本經、表裡經、同名經交經(如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陽通足少陽……),董氏奇穴除亦重視這些經絡法外,更以「臟腑別通」為經絡應用之中心思想,不止可治療多經,而且透過一手一足一陰一陽一上一下一臟一腑既能達到疏導平衡的作用,並有上下交濟的作用。更透過全息對應及五體交應(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貼骨應腎,貼筋應肝……),所治範圍極為廣泛,因此其所治者不僅為線,還可擴充為帶,甚至為區。更重要者董氏奇穴率以遠處取穴為主,係透過高級神經傳導,不同於局部淺針取穴。因此有較強之「記憶性」及「儲蓄性」,最適合於現代忙碌者之診治,不必每天針治,一週針二至三次即有很好的效果。董氏奇穴以手腳部位最多,取穴靈活方便而安全,縱然在胸腹腰背取穴,亦以淺針點刺為主,絕對安全,此外董氏奇穴尚有許多原理,自成一家龐大的體系。可以稱之為與「十四正經」並列的另一針灸系統亦不為過。董氏奇穴治療原發性尾骨痛22例原發性尾骨痛常發生于直接撞傷或慢性撞擊之后,其疼痛持續時間往往很長。有的可達數月甚至半年之久,用一般藥物或封閉或手術治療,效果不明顯,且手術有較高的并發癥及失敗率。自1997年來,筆者運用尾骶湯合董氏奇穴針刺法治療原發性尾骨痛22例,發現有較好的療效。茲總結如下。1、臨床資料、一般資料本組22例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最大42歲,最小8歲,平均17.5歲;病程最長為3個月,最短1天,平均為10天。所有病例均有明顯的外傷史,X線攝片等檢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尾骨疼痛;其中尾骶之間半脫位者5例,無骨折病例。2、治療方法:所有病例均口服尾骶湯,基本方為馬鞭草10g,所有病例均口服尾骶湯,基本方為馬鞭草10g,荔子核10g,牛膝10g,香附8g,杜仲10g,小茴香6g,丹參10g,紅花6g,延胡索8g,赤芍10g,續斷10g,炙甘草3g。便秘者加火麻仁,炙枳殼或制大黃;腹脹者加入木蝴碟;臀部麻木者加威靈仙,地龍;病久者加皂角刺。尾骶骨半脫位者服藥前均予手法復位理筋,帶1次性手套,外涂開塞露,以潤滑之,中指塞入患者肛門與拇指一起提捏尾骨進行復位。所有病例均用毫針針刺正會穴及后會穴,進針得氣后留針45min鐘,每15min鐘行氣1次,日施術1次。3、療效標準:治療1周為1個療程,3個療程內尾骨痛消失為顯效;咳嗽或大便時無疼痛但有輕壓痛者為有效;癥狀無改善者為無效。4、治療結果其中顯效14例,占63.6%;有效7例,占31.8%;無效1例,占4.6%;總有效率為95.4%。5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7歲。行走時不慎坐跌致尾骨疼痛劇烈,在某醫處就診經中藥及尾骶骨處風濕止痛膏外貼,癥狀未見明顯減輕,且出現臀部酸脹下沉感,行走不便,小心翼翼,咳嗽、大便時如臨刑具,痛楚萬分。經人介紹攙扶來診,X線攝片未見尾骶骨半脫位,即予針刺正會穴、后會穴,得氣后留針45min,每15min行氣1次。術畢患者即感疼痛明顯減輕,頓感輕松許多,行走不用攙扶,予尾骶湯7劑,隔日針灸1次,1周后癥狀明顯減輕,3周痊愈。6、討論(1)尾骶湯為杭州市名老中醫汪木英副主任中醫師根據其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而來的用來治療外傷性尾骶骨痛的經驗方。汪老認為此方中馬鞭草活血化瘀止痛,兼有引經作用為主藥;杜仲、續斷、牛膝入腎主骨,接骨續傷;赤芍、紅花、延胡索、丹參活血化瘀以止痛;荔子核、香附、小茴香疏通經絡,調暢氣機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絡行氣、止痛續筋之功。(2)正會、后會為董氏奇穴中的兩穴,為臺灣針灸名家董其昌創用。正會、后會實即為傳統經絡學中的百會穴和后頂穴,董氏用之以治療尾骶骨痛為一大發現,其運用了循經遠取,下病上取的原則,兩穴并用構成所謂“倒馬針法”,能明顯增強療效。特別是對于尾骶骨疼痛劇烈,臀酸下沉的病人,針刺后立覺疼痛明顯減輕,臨診不妨試用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