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威海新聞網
12月2日,在東楮島鰻苗高效繁育基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高亞平博士正在小心翼翼地播種鰻苗,“半個月以后,它們就能發芽,明天一開春移植到海區后,至少能修復5公頃的海域。”
不只是生態修復,“坐擁”省六分之一的海岸線、50余萬畝可養殖海域、300多種海洋經濟生物物種等優勢的榮成,近年來積極開展獨具特色的藍色“碳”索,在養殖模式、藍碳經濟發展資金保障等方面也在不斷探索、突破,走出了一條新路徑。
“海底種草”為哪般?
小小鰻草看起來不起眼,但通過高亞平的操作不難看出,“育苗”的過程不容易。
從2013年起,科研人員經過反復試驗,才摸清了鰻草的成長規律,進行了種子采集。為了讓種子萌芽,需要給它們營造一個類似海洋的培育系統,并可人為控制。2020年11月,科研人員在培育溫室的循環水系統中播種了1.8萬粒鰻草種子,5個月后,鰻草幼苗總計成苗2466株,“種子至幼苗的建成率僅為13.7%,這個數字看似不高,但對于海草床修復這一世界難題來說,已是空前的成功。”高亞平說。
既然不易,為何要費盡周折地“海底種草”?原因和鰻草的功能息息相關。鰻草,俗稱大葉藻,其構筑的海草床被稱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固碳量達森林的2倍以上,是全球重要的碳庫,并在水質凈化、豐富生物多樣性、護堤減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鑒于海草床的巨大生態效益,近些年來,威海市環翠區海洋與漁業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分別在威海市雙島灣、榮成市天鵝湖、榮成市桑溝灣等處實施鰻草海草床修復試驗。
其中,通過人工海底種植的方式,榮成市桑溝灣目前已形成了3000畝海草床,且形成了藻、參、貝、魚立體化的多營養層綜合健康養殖模式。
保護生態,不僅需要修復,還需要嚴管。近年來,榮成按照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對境內河流、海灣、湖泊進行水生態修復與管護。目前,已先后取締不符合環保標準的養殖場、“散亂污”企業1700多家,徹底杜絕污水直排入河入海;清理近10萬畝不符合規劃要求的海水養殖區,改善海灣水質。先后投資39億元,對172條河段、所有湖泊濕地、100多公里岸線進行生態修復。
海帶為啥能“賣碳”?
日前,在榮成成山灣,威海(榮成)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確權的萬畝海域,一座引人注目的圍隔海上實驗平臺在這里投放。這是由山東省海洋負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在此設立的科技實驗平臺。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威海(榮成)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了這項養殖模式“碳”索工程。這是山東省海洋負排放院士工作站首個下水的實驗平臺!專家稱這是海帶“賣碳”的又進一步!
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表示,以往主要以陸地生態系統增匯為主,但其實海洋作為最大的活躍碳庫,其增匯潛力和價值更為巨大。我們從制定標準之初就是以實現養殖大型藻類的碳匯交易為目的,以開發海洋碳匯項目為主要研究內容,希望能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和海洋藻類碳匯交易的實施。
榮成市寧津街道東楮島村是我國開展藍碳研究最早的試驗區之一。2013年引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建立了我國首個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觀測站;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院士,在東楮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三方圍繞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資源保護、貝藻養殖、海洋牧場構建、低碳養殖技術等開展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大葉藻已開始大面種植,其固碳量有望達到森林的2倍以上。實施了黃海大海洋生態系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示范項目,主要實施筏式貝藻混養。
從2016年至今,這項可復制技術在榮成推廣面積6萬畝,比傳統養殖效益提高40%多。經專家預測,此養殖海域年固碳量可達11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80萬畝。
“二氧化碳”也能貸款?
連日來,尋山集團海帶養殖區域一片繁忙。養殖工人正在抓緊進行海帶夾苗,往返船只忙碌地運送海帶苗。尋山集團辦公室主任孫保通說:“有了那2000萬元的貸款,我們今年的海帶播種沒有受任何影響。”
孫保通所說的貸款,指的是榮成市農村商業銀行為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出的“海洋碳匯貸”。這筆貸款,是以海帶等海產品養殖每年產生的減碳量遠期收益權作為質押的。開辦“海洋碳匯貸”在山東省金融系統尚屬首家。
貸款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當日碳排放交易價格,計算企業養殖海區的碳減排總價,從而確定貸款額度。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看不見、摸不著的“藍碳”“綠碳”在我市都能變成“真金白銀”。近日,威海奧孚苗木繁育有限公司同樣收到了來自榮成農商銀行發放的2500萬元“林業碳匯貸款”。
自今年7月16日全國碳匯交易市場正式上線后,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成為現實,榮成農商銀行將5000余畝苗木每年產生的碳匯收益權追加質押結合多種擔保方式,共為企業貸款2500萬元。“這種新型的貸款抵押方式,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也為擴大再生產、推動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奧孚苗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擴大綠色苗木的種植規模,為綠色經濟、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普鏈接】
秒懂“藍碳”,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被稱為“綠碳”。你可知還有“藍碳”?
藍碳的全稱叫藍色碳匯,也叫海洋碳匯,指的是海洋對于空氣中活性的碳進行捕捉和封存。有報告顯示,海洋吸收了全球人造二氧化碳的四分之一以及90%以上溫室氣體的熱量。
隨著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藍碳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法寶之一。
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是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儲周期長等特點。此外,魚類、大型海藻、貝類和微型生物在固定并儲存碳方面也發揮著一定作用。
在日前印發的《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黃渤海藍碳監測和評估中心等平臺建設,開展漁業碳匯、濱海鹽沼濕地碳匯、海洋牧場碳匯和微生物碳匯等系列方法學研究和標準制定,建立系統完善的海洋碳匯數據庫,評估省內海域濱海濕地、海洋牧場、典型海草床、海洋微生物等多種碳匯本底值,拓展潛在海洋增匯途徑和方式。
擴大海帶、裙帶菜、牡蠣等經濟固碳品種養殖規模,放大漁業碳匯功能。按照國家部署要求,積極推進漁業碳匯、海草床碳匯等藍碳資源參與國家自主減排交易,使藍碳資源變資產、資本等。(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彩明 沈道遠/文 通訊員 胡紅智 李信君/圖)
本文來自【威海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