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喜馬拉雅《黃帝內經》中講過陰陽如果不正常就會引起相應的疾病。其中有一些重要的話,比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對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都是陰陽的基本法則,那麼五行有沒有一些基本法則呢?黃帝替我們提問了: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黃帝問:我聽說上古時代的圣人,研究人體形態,分別藏腑陰陽,審察經脈終始,聯通十二經脈陰陽相合。“會同六合”的“六合”就是十二經按照陰陽相合的法則組成六對。這些經脈各自按照它們的循行路線在運行。
穴位所發的部位,各有名稱;肌肉和骨骼相連屬的部位,都有各自的起點。這句的“谿谷”本來是指溪流、河谷,這里指肌肉縫隙,其中大塊肌肉連接的縫隙為“谷”,小塊肌肉鏈接的縫隙為“溪”。
十二經脈的分部也就是皮部,有的順著運行,有的逆著運行,各自都有自己的條理;四時陰陽的變化,也有它的規律;外在環境與人體內部,都是表里一一對應的。這些說法都是確實的嗎?
聽了黃帝的提問,岐伯做了詳細的回答。岐伯的回答從五行出發,分為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講天地萬物和人體的一一對應。我們先看對東方的論述: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岐伯回答說:東方生風,因為東方五行屬木,對應春天,春天陽氣上升,氣候溫暖,所以春天多刮暖風,暖風滋養樹木,樹木之氣能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臟,肝血又能夠滋養筋脈,筋又可以養心,因為肝屬于木,心屬于火,木生火,所以筋生心。肝氣向上通于眼睛,肝開竅于眼睛。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這六句只有東方有,其他四方都沒有,一般認為是衍文,也就是多余的話。我認為不能簡單這麼看,這是以東方為五方之首,由東方統領其他四方,好比《周易》說的八卦是從東方開始:“帝出乎震”,“帝”就是這里的“神”,震就是東方。神氣在天上是玄妙的,在人成為了道,在大地成為變化。地上的變化生成五味,人體的道產生智慧,天上的玄妙產生了神。接下來說“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神在天為五氣中的風,在地是五行里的木,在人體是筋,在五藏是肝,在五色是蒼色就是青色,在五音是角音,在五聲是呼喊,在運動是握拳,在七竅是眼睛,在五味是酸味,在情志是怒。怒會傷到肝,悲傷能夠抑制怒;風會傷到筋,但是燥能夠抑制風;酸味過多會傷到筋,但是辣味能夠抑制酸味。
下面接著講了南方、中央、西方、北方,體例是一樣的。如: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南方生熱,南方對應夏天,陽氣盛而且熱,熱能夠使火氣旺盛,火氣能生苦味,苦味又能夠養心,心能夠生血,血充足就能夠養脾,心氣與舌相互關聯,心開竅于舌。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我按照五行把天地人的對應關系一一列出來,這樣就一目了然了。其中有的我在《金匱真言論》中已經說過了,這里按照這一篇的次序列出來,便于大家復習:
按照五方、五行的次序,東方為木、南方為火、中央為土、西方為金、北方為水,對應的五臟分別為肝、心、脾、肺、腎;對應的五味分別是酸、苦、甘、辛、咸,就是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腎;對應的五體、五竅就是肝生筋、肝主目,心生血、心主舌,脾生肉、脾主口,肺生皮毛、肺主鼻,腎生骨髓、腎主耳;對應的五色分別是青、赤、黃、白、黑;對應的五音分別是角、徵、宮、商、羽。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