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話劇《三灣,那一夜》劇照
“人活著靠靈魂,人站著靠脊梁,沒靈魂,人活不下去,沒脊梁,人就站不起來。我們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支部建在連上,就是讓部隊有著始終站立不倒的脊梁!有了靈魂和脊梁,散沙就能變成水門汀!”這段鏗鏘有力的話語,是話劇《三灣,那一夜》中毛澤東的臺詞。他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揭示了共產黨人團結一心、奮發圖強的核心要義,展示出一位雄圖大略的年輕領袖對理想的堅守和追求。
話劇《三灣,那一夜》劇照
2021年6月16日至20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制作的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在北京國家話劇院劇場完成了本輪演出。隨后劇組將馬不停蹄開啟遼寧、廣東、上海(7月14日,上海大寧劇院)、山東等多地的全國巡演,并將于7月底回到北京,并于八一建軍節前后,在國家大劇院演出3場。
回首往昔,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話劇《三灣,那一夜》正是以此次“改編”為創作題材,聚焦于危機四伏、矛盾重重的一個夜晚,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就人民軍隊“扛什麼旗、干什麼事、走什麼路”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藝術化再現了這一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生動展現了革命先輩在風云激蕩中熔鑄人民軍隊之魂的政治遠見和艱難歷程。劇中重點闡釋的“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走向勝利的思想法寶。
主演王暉
劇中毛澤東的角色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暉飾演,他從藝三十多年來演過各種各樣的角色,最近幾年開始接演主席形象,從生活習慣到行為舉止各個方面對毛主席進行研究,力爭做到演內涵而非表面。他認為,《三灣,那一夜》里的毛主席“生動而深刻”,“人物性格很鮮明”,自己非常喜歡這個角色:“這是一個能戳到人心窩子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能夠喚起觀眾的共鳴。”
話劇《三灣,那一夜》劇照
觀照歷史,矚目當下。話劇《三灣,那一夜》自2019年首演之后,可謂長演不衰,更入選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以及“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間,《三灣,那一夜》還榮獲了第24屆曹禺劇本獎。
此輪北京首演當日,就澎湃新聞記者現場觀摩,依舊有大批觀眾排隊進場,演出現場更是數度響起掌聲。近日,該劇編劇、藝術指導,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寶社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不成想在這位軍旅出身的國家一級編劇看來,《三灣,那一夜》竟然是一部偶像劇,“它所承載的內涵是當代青年缺少的——血性。”
編劇王寶社
“這部戲就是個熱血偶像劇”
澎湃新聞:首先祝賀你憑借創作《三灣,那一夜》摘得第24屆曹禺劇本獎,就此有何感言?
王寶社:記得曹禺先生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一個劇本真正打動人的東西,是作家的那個極其親切又極其真實,他感受到的,思考過的問題和他的答復。這些比他刻畫人物的本領,文字的美,豐富的語言藝術,以及豐富的知識等等要重要的多。這段話深深影響了我,包括這部《三灣,那一夜》。
澎湃新聞:剛才你將這部戲定義為偶像劇。能否就此展開談談?
王寶社:《三灣,那一夜》是個典型的紅色主旋律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我創作劇本的時候,讓年輕人愛看,是我的第一追求。我們整天說紅色傳承,難道這類戲就是中老年觀眾的專利嗎?就是讓本就熱愛紅色歷史的人們看嗎?革命歷史題材最不應該的就是把廣大年輕人拒之門外,如果年輕人一聽到主旋律戲劇就不愿意進劇場,這是戲劇工作者的失職。主旋律更應該感人,更應該有市場,不能把市場和主旋律戲劇人為割裂開來,主旋律也不應該是某些人在創作上無能、懈怠的遮羞布。
澎湃新聞:回到劇本的創作緣起,能否介紹下?
王寶社:2008年的時候,我和父親,他也是一位老八路,我們一起三灣紅色旅游。在當地的紀念館,我們遇到了一位當地的老者,他女兒就是景區講解員,聊天的時候說“三灣改編”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晚上,那晚羅榮桓帶著荷槍實彈的特務連保衛會場,會場內外非常緊張。你想吧,毛澤東當時要成立士兵委員會監督長官,這在之前的舊式軍隊里想都不敢想的事,特別是“支部建在連上”,讓人民軍隊有了靈魂。當時有些軍官要求四菜一湯,生活上還要“三金五皮”——金邊眼鏡、金戒指、金表;皮帶、皮包、皮鞋、皮鞭、皮手套。毛主席是堅決反對這一套的,要砍掉。毛主席當年這麼做,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必然“碰觸了某些人的奶酪”,甚至會招致危險。
話劇《三灣,那一夜》劇照
澎湃新聞:能否介紹下你創作劇本時的寫作狀態?
王寶社:“三灣改編”的會議從吃完晚飯就開,一直開到第二天清早,之后的記錄都有,但恰恰是這個會議的記錄找不到。毛主席戎馬一生,卻不配一槍,當年他作為一介書生,舌戰群兵,怎麼做到不僅“把理說得清”,進而說服大家?這像是一個巨大的迷,擱在了我的心里。
寫這個戲的另一個原因也要歸功于我的父親,那次三灣紅色旅游之后,他就跟我說,你作為編劇,一定要寫這個。我是山東人,父親的話能不聽嗎?寫這個戲的時候,我是把自己關在鳳凰嶺的山里寫劇本,整整兩個月,陪伴我的只有外面呼呼的風聲。感覺自己在燃燒著,仿佛穿越回到了那個年代。2016年拿出劇本,2017年開始籌備,2018年排演,2019年首次公演。
澎湃新聞:寫作過程中都參考了哪些史料?
王寶社:為了這個戲,三灣和井岡山我前后專程去了三趟,三灣改編紀念館的歷任館長我都做了詳細的采訪,就是想去盡可能地挖掘歷史的碎片和細節。比如說余灑度的細節,就是老館長給我回憶當年老紅軍的講述,說這個人有才,但是剛愎自用,眼里根本就沒有毛主席。查閱的書籍有《羅榮桓傳》、《何長工傳》,包括一些專家寫的關于毛澤東青年時代的研究著述。另外,僅在舊書網上,我個人就購買了七千多塊的書籍,哪怕只有一張紙頭有用,也要買回來研究。
澎湃新聞:能否談談如何表現毛主席在這部戲中的偉人風采?
王寶社:毛澤東在這部戲的形象,可以概括為冷靜、睿智、執著和堅定。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毛澤東是語言大師,他的語言風格真的是太值得我們學習了。他辦夜校辦了好幾年,特別懂得跟不同的人怎樣講話,特別會使用俚語和諺語。所以我在劇中就用了一些,像“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包括他給戰士演講,“我們現在才700人,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下來,我們這個小石頭也能砸爛蔣介石這個大水缸。”太生動形象了,戰士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我拜讀了毛主席好多文章,模仿他的語氣,也寫了一句臺詞:“我毛潤之不是算命先生,我今天給蔣介石卜上一卦,少則20年,多則30年,他那面青天白日旗,一定會被人民扯下來。”
澎湃新聞:能否介紹下這部戲劇本的藝術特色?
王寶社:我在這個劇本里用了三條線,一條是會場內的一條線,一條是場外羅榮桓做保衛工作這條線,以及雷排長和群眾的這條線索,三條線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戲劇發展。另外,我還用到了回憶蒙太奇,因為這部戲要回答秋收起義是怎麼失敗的?為什麼要把支部建在連上?為什麼要建立士兵委員會?這部戲要通過各種手段,回答好這三個問題。
再者,寫戲要用好懸念。所謂懸念,一種是結果未知,吊著觀眾胃口一路看下來,但三灣改編的結論,中學課本里就有,觀眾其實都知道結果,我要詮釋的無非是毛主席是怎麼贏的,把這個過程的懸念感做足。我注意到看這部戲,幾乎沒有觀眾中途退場,而且有朋友告訴我,年輕觀眾看了后很激動,曾有主演謝幕時,年輕觀眾直接喊出,“毛委員,我們愛你!”能聽到觀眾有這樣直抒胸臆的感動,我非常欣慰。
澎湃新聞:從上世紀90年代,你就在央視很多綜藝節目中創作過小品,比如陳佩斯朱時茂的經典小品《王爺與郵差》。現場觀摩《三灣,那一夜》,我注意到戲中某些橋段也做到了讓觀眾捧腹大笑。
王寶社:一個正劇,也要考慮到今天觀眾的欣賞口味,不能總是壓抑,戲是寫給觀眾看的。觀眾,永遠比編劇聰明。戲好不好,他們心里明鏡兒似的。尤其是當下的年輕人,大學生群體,他們在信息量密集的互聯網環境下長大,如果我們的戲走慢了、拖沓了,他們就不愿意看了;5分鐘沒變化,年輕人就煩;10分鐘沒意外,他準備看手機了;要是20分鐘還沒意外,他們就走人了。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絕不能脫離戲劇情境、情節去給觀眾講大道理。
澎湃新聞:北京這輪演出結束后,劇組馬不停蹄又要開始全國巡演。
王寶社:就說說在我的朋友圈里,包括友人給我轉發的一些觀眾評論吧,比如有觀眾就說這一夜,讓他看到了一個“創業天團”,我就很欣賞這句話,革命創業也是創業,甚至是九死一生,真的是拋家舍業的創業。那些有志于創業的人們而言,肯定能從這部戲里有所收獲,當你的團隊士氣低沉,甚至一盤散沙時,這個戲會給你啟示;當你精神缺鈣,找不著北的時候,沒有了熱血和激情的時候,看看這部戲里的年輕人吧,當年毛澤東在里面年紀最大,也才34歲,羅榮桓25歲,何長工27歲,所以我說這部戲就是個熱血偶像劇。
《三灣,那一夜》海報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張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