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經中仁禮義的意思的簡單介紹

解夢佬
易經中仁禮義的意思

武夷山朱熹園的朱熹雕像。朱熹認為,治學修身要像格物致知一樣,循著其內在理序漸進。(資料圖片)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朱熹很喜歡《二程粹言》中的這句話,把它記在了《近思錄》中。在朱熹看來,仁本身即是一種道理。這種道理是正確的,蘊含著內在秩序。失去了這個道理,就會沒有次序,產生混亂。

從“仁即道”“仁即理”的角度出發,達成“仁”的目標就要循著它的理序、按照一定規律去做。對于程朱理學的信奉者來說,修身成仁是具有終極意義的人生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方式便是讀書治學;而治學之道關鍵也在于循著學問的內在理序漸進。由此可見,由天理之序而學問之序,宋儒的這套循理治學功夫,對現代人如何學習知識、提高修養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天敘自然 理序流變

朱熹在講解《皋陶謨》的天敘(即天然次序)觀念時曾這樣寫道:“因其生而第之以其所當處者,謂之敘;因其敘而與之以其所當得者,謂之秩。天敘便是自然底次序……秩,便是那天敘里面物事,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

儒家所謂的天和自然,并不只指物質的自然世界,還包括人類社會,即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都應該遵循天然的、自然而然的秩序。

為什麼呢?朱熹認為,天在未生之前的無極境界是無所謂序的;太極境界處于無序和有序的過渡狀態;但天的產生、世界的形成過程一定是有次第性、次序性的;反過來說,次第性、次序性是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所謂天敘,就是自然的次序;按自然的次序去行動,去教人處事,就是秩。

換而言之,自然和社會次序既是一種天生合理的、實然的存在,同時也是應然的、必須遵守的規范。天敘,映射到自然就是春夏秋冬的時序,映射到社會就是仁禮義智的人倫理序。

朱熹用五行來比擬仁禮義智,引起了一位名叫道夫的弟子的疑問:以前先生說五行不是相互生成,是一同生成的,現在又說它們相互有關聯,這怎麼解釋呢?朱熹回答,說五行一齊產生也行,說它們相生也行,兩種說法不矛盾。理依氣而生物,一氣分做二氣,又分做五行,散為萬物。“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理是根本的,變化流動的是氣。

氣的流變、灌注是有次序的。比如人的五臟不分先后,但氣在灌注生成它們的時候自然還是有次序的。朱熹又進一步闡發:“‘仁’這個字就像人釀酒,酒在剛開始微微生發的時候還帶著些溫氣,這便是仁;到發到極熱溫度的時候便是禮;再到熟時便是義;到得成酒后,卻只與水一般,便是智。”用今天的話來說,氣還是那個氣,天理不變、氣的本質不變,但氣會流變,流變是有次序的;仁還是那個仁,天理不變、仁的本質不變,但仁會有不同的流變形式、表現形式,這個流變和表現過程是有次序的。

這就是氣的運行的理序觀,即認為氣在充盈和體現理的過程中是分先后次序和階段的。這個充盈過程的次第性、成熟的先后階段,就都是合“理”的次序。簡而言之,次序性是理及其流變的本有屬性。

學貴有序 博學近思

探討氣的流變和理的分殊的學問,就是朱熹所說的“學”。各種不同的學也都自有其次序。比如,朱熹在談《易經》時說:“八卦次序是伏羲底,此時未有文王次序。”這句話表明朱熹認為關于《易經》的學問、八卦次序的學問是經過了從伏羲到文王的、有次序的形成和成熟過程。《易經》的主要內容亦有指導行動次序之意:“序是次序,謂卦及爻之初終,如‘潛、見、飛、躍’,循其序則安”,按照次序行事,就會安全、安適。

學問中有次序,研習學問當然就要循著其中的次序次第進階:“為學須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甚廣大,末梢又約。”一開始的時候要立足根本,扼其主要,中間則要追求博學廣大,到末梢又要懂得概括、回歸簡約。所以,做學問一定要先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考究圣賢的義理。然后是讀史,考究存亡治亂的各種事跡、萬千世相;讀諸子百家,探尋他們的思想萬象。這其中的節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進學的次序之所以不可逾越,是因為學問的次序和學問背后的道理與天理次序不可悖亂。朱熹在解釋“博學”條目時就認為“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天地萬物的道理和修身治學的方法都有學問,都應當學習;學問和求學都是有次序的,修學應當分清大小輕重,不能雜亂無序,要注意先后緩急的次序。

在《朱子語類》中,朱熹進一步闡釋了博學與近思的關系,其中的近思,就是循著就近的次序循序漸進地學習:“如讀書,讀第一段了,便到第二段,第二段了,便到第三段。只管挨將去,次第都能理會得。……博學是都要理會過,近思是注心著力處。博學是個大規模,近思是漸進工夫。如‘明明德于天下’是大規模,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便是次序。……須理會一件了,又去理會一件。……如博學,亦豈一日便都學得了?亦是漸漸學去。”這一段古代白話文和今天的白話文基本上沒什麼區別,不需要多做解釋即可理解。

朱熹不僅強調段落之間要遵循次序,每句話之間也要循序漸進:“凡讀書,須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會上一句,待通透;次理會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曉;然后將全章反覆繹玩味。如未通透,卻看前輩講解,更第二番讀過。”綜上,朱熹認為研究學問的基本路徑就是循序漸進,這是一條重要的認識論和讀書治學方法論。

深造以道 修身以序

進學,只是修身之一種,但不是全部。對大學修身“八條目”的次序性,朱熹有明確表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八條目是有其內在理序的。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養身心;身心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至于具體怎麼操作,“只是就這規模恁地廣開去,如破竹相似,逐節恁地去。”格竹修身,是儒家一個著名的具體方法。朱熹格竹子,并不僅僅是研究竹子本身,關鍵要“破竹”:他認為修身次序層次更多,更需要逐個克服苦難,逐次攻破。只要按次序做對了、做足了功夫,便會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取得成效,不斷深入。

修身齊家不是抽象的,要“深造之以道”,即循著正確的道路下功夫。比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次序,就是造道的方法。首先要廣泛地獵取,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其次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考察之后就能去辨明道理;最后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

依次序治學,就是以道;不依次序,就是不以道。能依次序鍥而不舍地深造,自然就會有所積累;知識和學問積累得越深厚、掌握得越牢靠,就越能有所收獲。深造以道、循序漸進、篤力前行,是修身進階、安身立命的基本道路。

朱熹長期從事講學活動,在教育上,他也講求次序。《四書章句集注》云:“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朱熹沿用何晏的注,很認同循序漸進的教育行為。

其實,不僅是育人,朱熹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次序:“某嘗謂,天下事不是從中做起,須得結子頭是當,然后從上梳理下來,方見次序。”“如升階,升第一級了,便因這一級進到第二級,又因第三級進到四級。只管恁地挨將去,只管見易,不見其難,前面遠處只管會近。”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但只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磨礪,一開始看似很大的困難,也就逐次克服了;一開始看起來很高很遠的臺階,也就漸漸地近了。

對于儒家而言,“禮”也是一種秩序。朱熹認為禮并不神秘:“安頓得齊齊整整,有次序,便是禮”。次序就是禮,朱熹的這個定義體現了對天敘次序的尊崇。“天子制此禮,通天下共行之,故其次第之體,等威節文,皆如一也。”古代天子制定禮序也不是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而是合于天理次序的:“先祭上帝,次禋六宗,次望山川,然后遍及群神,次序皆順。”此外,法制意義上的次序是最嚴格的禮序,朱熹也曾論及之,如“今宗室散無統紀,若使當時從定國之說,卻有次序可考也。”

程朱理學認為自然次序天然合理,蘊含著內在秩序。人應該遵循規律、循序漸進、追尋道理,從治學修身的層面來講,就是要博學近思、深造以道,要循序漸進地學習、認識事物的理序,合乎禮序地行事,讀書治學,修身明德,齊家治國。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價值。

(凃明君 作者系天津市委黨校教授)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