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與丈夫剛剛辦理了結婚登記,就來到同在民政局院內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館看展。他們對展覽十分感興趣:“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剛剛看到黃炎培的家風家訓故事讓我們對于婚姻有了許多新的想法。另外,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展品,比如以前的結婚證特別像一張張獎狀,結婚照也有時代感,有的穿軍裝、有的穿中山裝。”參觀完畢后,夫妻二人寫下“和和美美,幸福安康”的祝福系在幸福樹上。
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館自2018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運營7個月,這也是全國首家省級以婚姻文化為主題的展示館。婚姻是社會生活的永恒主題,每一個社會階段都有與之相應的婚姻文化,而這些婚姻文化也大不相同。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館擇取“婚姻登記管理制度”“婚姻習俗”和“家訓家風”三個板塊,以清末民初上海婚俗為導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婚姻文化發展為主體,采用文字、圖紙、照片、實物和多媒體演示等多種形式,把各個歷史時期的結婚照、結婚證、陪嫁物品、結婚禮俗等一一陳列、場景再現。
變遷中的上海婚姻文化
展示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館內的展示囊括了上海開埠以來婚姻文化歷經傳統禮制思想約束下的古代婚姻、中西文化交匯交融后的近代婚姻、以婚姻登記管理法制化為核心的現代婚姻,共三個階段的演變。
古代婚姻即上海1843年開埠以來至民國時期,當時因為受傳統禮制思想約束,晚清時期的上海民間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有媒證、行婚禮,即可成為夫妻,不必向政府登記。新人們大都經父母操辦婚姻、擇對象,新人們結婚早,結婚的規矩也多:大戶人家的婚禮甚為講究,所謂行“六禮”方可完婚,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等。
近代婚姻受中西文化交匯交融所影響,在民國時期,上海傳統的舊婚俗出現了一些變化,一些青年學生反對包辦婚姻,提倡男女社交公開、自由結合。婚俗也由歐式婚俗與傳統婚俗結合而產生的新型婚俗,被稱為“文明結婚”。而這“文明結婚”在上海地區尤為明顯,構成了獨特的近代海派婚姻:婚禮方面,當時的上海新人們崇尚穿燕尾禮服和白色婚紗禮服,甚至民國時期娃娃親訂婚照也是白婚紗、黑禮服的風格。在上海和平飯店至今留存著宋美齡與蔣介石的結婚合影,從照片上看婚禮形式十分西式。
據工作人員介紹,清末與民國時期的結婚規矩有所不同。清末時期,仍沿襲著舊時的一些習俗,例如男方需要向女方討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結婚時也以穿著紅色秀禾服、抬花轎、敲鑼打鼓迎親為主;而到了民國時期,則盛行自由結合,并在服飾上也做出了極大改變,即穿婚紗、西服。
1949年以前,中國民間的婚俗一般沿襲舊制,那時的婚書上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寫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舊式婚書變成了結婚證,正本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各持一份,其樣式由民政部統一制定,并加蓋婚姻登記專用鋼印。
而現代婚姻則以婚姻登記管理法制為核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婚姻均可稱為現代婚姻。1950年,國家頒布《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護,父母、親屬不得干預兒女婚事。但是舊的婚俗時有沿襲或改頭換面,比如昔日的媒人,改稱介紹人;相親為男女見面,比舊俗前進了一大步。而在1980年左右,改革開放以來,“跳舞相親”在上海單身男女中流行開來,相比以往普通的見面相親,“跳舞相親”的方式要開放得多。
展示館生動翔實地介紹了上海婚姻文化的歷史變遷,展示了上海婚姻登記管理的發展歷程、婚姻習俗的時代變遷、“忠孝禮善和”的上海故事,體現了海派婚姻文化的傳承,見證了民間婚姻風俗的發展脈絡。
不同年代的婚禮賬單
每個年代的結婚賬單都是多少?早些年,結婚就是添置些家用過日子。20世紀70年代三大件210元、家具三十六條腿220元,20世紀80年代婚車60元、照相50元、婚宴600元……這些歷史都一去不復返。
記者在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館內見到了這樣一臺記錄“不同年代的婚禮賬單”的互動機器,參觀者可根據不同時代勾選婚禮物件,最終算得這份婚禮賬單。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這個時期經典的結婚三件嫁妝就是“三轉一響”,即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外加收音機,手表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根據機器顯示:三大件210元、三十六條腿(即立柜、高低床等)220元,服裝180元,婚宴十桌100元,與父母同住的婚房0元,再扣除禮金100元,這份70年代的婚禮賬單需610元。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世紀60~70年代,上海男女婚事都革命化。有的在婚姻登記機關登記后,就在單位舉行婚禮,單位領導宣讀結婚證書,新郎、新娘談一下戀愛經過,再助興做做游戲,親友吃些喜糖,婚禮就結束。
每個時代都有經典的結婚必備清單,譬如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房子和車子是結婚必備,20世紀70年代時的“三轉一響”是必備。20世紀80~90年代,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上海的結婚習俗也有變化,興起拍婚紗結婚照,婚宴規模也有小有大。結婚必備的“三轉一響”升級為“三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同時,也出現不按照傳統習俗模式,不辦婚宴的結婚新習俗,每年都有不少對新婚青年參加隆重而又儉樸、花費較少的集體婚禮。有些青年在外灘解放紀念碑前舉行集體婚禮,有的在集體婚禮后將辦婚禮節省下來的錢支援希望工程;還舉辦過“大橋婚禮”,讓建設功臣在他們建造的大橋上成婚等等。
感受婚姻之美、婚姻之責、婚姻之義
上海解放后,隨著婚姻法頒布實施,包辦婚姻漸為自主婚姻所代替,長期存在的早婚現象逐步消除,“排八字”“送彩禮”等亦屬少見,婚事簡辦已成風尚。青年男女經過結識、戀愛,雙方自愿結合,即可向政府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法定證書,就在法律上確立了夫妻關系。
據介紹,館內征集了137張照片和236件實物,58類品種,生動翔實地介紹了多姿多彩的婚姻文化,如在婚禮婚俗方面,把各個歷史時期的結婚照、結婚證、陪嫁物品等陳列出來,通過場景再現,讓參觀者回憶往昔,產生共鳴。
“我們的物件和照片都是從本地征集的,也有一些是捐贈。像以前的娃娃親訂婚照和民國時期結婚司儀禮簿都算是很有歷史感的東西。”工作人員介紹說,“參觀我們展館的人大部分都是新人,他們在民政局登記完后就來看展,感受婚姻文化。有些新人看了這里展出的家風家訓之后覺得不錯,也希望擬個自己的家風家訓。”主辦方上海民政局與上海普陀區政府希望觀眾通過參觀,進一步感受婚姻之美、婚姻之責、婚姻之義,從而在新的時代更加尊重婚姻、熱愛家庭,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記者 丁秀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