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考古應該用什麼作為"標尺"?
答:文明傳承。
俗話說:“眼大不見山,眼小見四方”。我是個眼小的人,所以在三星堆遺址,我認識了三個古人:
① 一個是眉有彩的人,眉如八眉。
陳顯丹先生在《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發掘日記》中記載:1986年9月11日,(發現)在出土的人像當中,有的在眼眶和眉間染有黑色。
② 一個有兩層眼的人。
③ 一個耳有三漏的人。
古史、傳說、文獻及王充的《論衡·骨相》都說——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尚書大傳》:堯八眉,八者,如八字也。
三星堆遺址一個坑里同時出現這三個人,人類豈能都“失明”呢?
考古是不是高大上,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考古最接地氣的活,因為它考的就是人類的古事。
有一天,我們突然挖掘到封存于地下幾千年遺跡和遺物,那麼,該如何才能在古代遺存中觀察到人類共同體?該如何去研究古人的生活遺跡和遺物?又該如何去還原及描述他們的思想,以及怎麼才能知道他們是誰?……想獲得答案,顯然我們需要找到一把“標尺”。
有人說,科技考古很厲害:
放射性碳素斷代,樹木年輪斷代,x射線熒光分析,發射光譜分析,紅外線吸收譜分析,熱分析,電腦考古,相對年代,絕對年代,田野考古以及考古地層學等多種科技考古方法,故應把科技考古的結果當作“標尺”。
呵呵,我不太懂科技,但我知道“電腦”常有出錯,況且電腦的“知識”是靠人類去“充值”,若給電腦“充值”的人錯了,那麼電腦里的“知識”就是錯的。
科技是人類更新和蓄備的技能,雖說科技考古可以幫助我們處理細節,但是目前為止它還定不了人類幾千年前的方向。
我認為,對古今人類共同體的觀察,所依賴的“標尺”應該是文明的傳承。因為傳承是人交給人的方向,例如東、西、南、北的認知,是古人傳承給我們的知識,而非電腦所構建。
對考古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傳承的“標尺”去論證,再用科技的手段去協助完善。
(注:三星堆內容豐富、信息龐雜,將分篇介紹、穿插發布,欲完整了解,請參閱上下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