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
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狀態
太極,是原始,也是無窮,是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狀態。
大家知道,原始的數是一,《說文解字》中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可見太極既為初為一,可化成萬物,又可至于無窮。太極原是天地、乾坤、剛柔、陰陽、理氣等一切相對事物的一個混合體,可以不斷二分。但無論經過多少次的二分,其分子永遠是太極,也就是一。
所以《朱子語類》中朱熹回答陳淳的話說:“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太極代表一種根源,它是混沌而又能包含一切的。
因此《朱子語類》中又有:“太極如一木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說明太極就像自然界樹木的生長,根固然是一太極;結成果子,又是無限個太極。
從理方面來說,太極又是天地萬物之理。此理在天上,是天理;在地上,是地理;在萬物,是物理;在人上,是人理。如《禮記·大學》中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每一倫有每一倫的理。作為一個人,應盡為人之理,像《周易·文言傳》所說:“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這就是《周易·說卦傳》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上達于天命而復歸于宇宙的太極。
兩儀
一切可以二分的事物
兩儀,指天地,引申代表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對的事物。
《系辭》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又說大衍之數,中有“分而為二以象兩”,這里的“兩儀”、“二”、“兩”,都是指天地。是太極的初分,是天地之數,所以《系辭》中又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由天地引申,而有尊卑、乾坤、貴賤、動靜、剛柔。
兩儀是一種相對待的關系,在人的方面,意志為陽,軀體為陰;理智為陽,欲望為陰。在社會的方面,大眾為陽,小我為陰;公益為陽,私利為陰。但是沒有軀體,意志就無法實現;沒有小我,大眾就無法形成。所以理智與欲望,公益與私利,盡管有主從的分別,但仍需平衡,才能構成一個和諧圓滿的世界。
四象
四時,四方與四國
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特征,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又可以引申為四時、四方與四國等。
象在漢語中的含義是形象、狀態、象征和比擬的意思,在《易經》中,比如說明卦和卦的六爻狀態,稱為卦象和爻象。說明天體的運行狀態稱為天象,說明地面的地形狀態稱為地象等等。
春夏秋冬作為四象,又稱為四時,在《易經》及其有關著作中最為常見,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說:“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兌。震春、兌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他認為四象就是四時——春、夏、秋、冬。
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則說:“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也。”他說四象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所以:“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震木為春,離火為夏,兌金為秋,坎水為冬。
此外,在古代,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東、南、西、北;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等也經常被稱為四象。
《河圖》與《洛書》
關于易的傳說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相傳在中國上古時代,有龍馬負圖出于黃河,伏羲見之,創為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時,在洛河中浮出了神龜,大禹用它做成九疇。后來,人們就以“河出圖”、“洛出書”表示太平時代的祥瑞。
河圖
河圖是用10個黑白圓點來表示陰陽、五行、四象的,其圖為四方形。分別為:北方1個白點在內,6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東方3個白點在內,8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南方2個黑點在內,7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西方4個黑點在內,9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中央5個白點在內,10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這里面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是風水象形之源。
河圖的10個數,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來。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的生數,二為火的生數,三為木的生數,四為金的生數,五為土的生數。六為水的成數,七為火的成數,八為木的成數,九為金的成數,十為土的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
《河圖》中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表示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表示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為太極四象。所以河圖為陰陽之用,易象之源。
洛書
將河圖四方的八個數旋轉而排成八方而為八卦,每方一個數納地支十二氣象,就是洛書。只是將火的2、7數與金的4、9數變換了位置,同時土五為中顯用而寄八方,故為九星,土十則不顯而藏于用。這樣成為載9履1;左3右7;4、2為肩;8、6為足,九個數縱橫交叉皆為15數,盡顯五行之妙。
洛書的數1、2、3、4、5、6、7、8、9陰陽和為45,為五行天地萬物生死存亡之數。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陽數和為9,陰數和為6,故卦爻里陽爻稱九,陰爻謂六。陽陰數和為15,是天地人三才五行的數。洛書九星又稱紫白九星,九星之數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黃、四碧、三綠、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運行到現在。當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當年出生之人的風水命卦。此數與吉兇關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測吉日。洛書數九,取一為體,八為用,因此九星用八卦,運數15,周流八方為120數,共三才而合為360數,為周天之數。同樣的道理,洛書總數為45,周流八方也可以得周天之數360。
河圖為四方四面,洛書為八方八面。任一個平面皆東西南北為四正,為陽數1、3、5、7、9;為四隅陰數2、4、6、8。洛書將河圖的四面化為八方,五行數位也相應起了變化:一仍是水,六化為金;三仍是木,八化為土;二化為土,七化為金,四化為木,九化為火;五仍為中,顯用而游寄八方;十為體顯于合用之數而不自顯。故河圖之數為十,以一為體九為用,其用為洛書;洛書九宮,中五為體顯用以八卦,為陰陽用于萬物與人。
卦
萬物萬象之源
所謂“卦”,即掛也,代表體,為一切萬物,萬象之源。
讀《易經》最先出現于面前的,就是卦的符號。那究竟什麼是卦呢?《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卦者,掛也,是一種現象掛在我們的眼前,故而稱其為卦。即懸出來的物象以示人,以一符號代表萬類,是“無盡象”,一切萬象之源。
因此《易經證釋》一書中說“卦一而用眾,如乾三之為象簡,而所象無盡。”講得既具體又透徹,又“卦雖分內外、上下及交互,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應,有其臣使,……故一卦有無窮象。”所以“故習易者。于易外求易,以盡其變。于象中分象,以通其神。而后得圣人之心,垂象示教之意也。觀象也,必觀其來往、動定,必辨其分合、交錯,必類物以別名,審情以辨性,而不失其中極焉。”的確是這樣的。
并且“卦”這個字,本身就有八劃,代表的就是卦的八變,是根據先天八卦的重疊推演而來的,它由陽爻和陰爻按照一定規律分別組合,來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規律的一切現象,卦是為《易經》特定的占筮目的而組成的符號排列,是《易經》的基本組成單位。
爻
仿效,易的變化交錯
何謂“爻”?為效也,又代表易的變化交錯,是組成卦的基本單位,其中“一”稱作陽爻,“一一’稱作陰爻。
有關“爻”的注解,孔子說:“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爻”又可解釋成“交”,代表易的變化交錯,“爻者,交也。”為什麼“爻”就是交呢?這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都在交流,不停地發生關系,引起變化,所以叫做“爻”。
《易經證釋》一書中說:“爻六而變多”,“爻則六,而所效之數,不可紀述”,“爻有無盡義,此皆變易之所見也。”意思是說“爻”一字將六十四卦所代表的三百八十四爻,再加注文辭,用來斷定它的吉兇,極盡了天下的現象。
卦爻由下向上數,共為六個爻。六個爻分為三部分: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這三部分稱為“三才”。天之道說的是陰和陽。地之道說的是柔和剛。人之道說的是仁和義。
八卦
構成天地萬物的八種元素
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它代表的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八種元素。
其實說起來,宇宙就是一本《易經》,宇宙的現象都掛在那里,可總結出八種現象,這八種現象分別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來表示,這八個分別由三個爻組成的卦,也叫經卦或單卦。
八個卦中第一個是乾卦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所以天是在頭頂上的;第二個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的生物,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地的現象就在那里;第三個離卦代表太陽,第四個坎卦代表月亮,它們像球一樣,不斷在轉,代表了時間、空間和宇宙;這兩個東西不停地旋轉于天地之間,于是又有四個卦掛了出來,第五個震卦代表雷,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這種電能,電震動了就是雷,雷震動以后,有了氣流,就是風,所以第六個巽卦代表風,亦即氣流,氣流震動得太厲害,一摩擦又發電,又回轉了來,就是“雷風相薄”;第七個卦,艮卦代表高山、陸地;第八個卦,兌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間,這八個現象相互對立,又變化出不能窮盡的各種狀況來。
先天八卦
萬物萬象之形
傳說先天八卦為伏羲所創,兩兩相對,從本質上揭示了宏觀世界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及其陰陽消長的客觀規律。所反映的是宇宙誕生初期的萬物萬象之形。
什麼叫“先天”?以哲學的觀點說,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即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萬物,那就是后天了。這只是一種界說,用以劃分出階段范圍而已。
先天八卦是南乾北坤,東離西坎,東北震,西南巽,東南兌,西北艮。乾坤相對,稱為天地定位;坎離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震巽相對,稱為雷風相薄;艮兌相對,稱為山澤通氣。
乾為陽,陽氣上浮故居上而在南;坤屬陰,陰氣下沉故居下而在北;東方為日出之地,外陽而內陰的離卦居之;西方為日落之所,外陰內陽的坎卦居之;東北屬春季而雷起,故震居之;西南屬秋季而風厲,故巽居之;西北多山,故艮為山;東南澤萃,故兌為澤。乾坤正上下之位,坎離乃左右之門,日月之所出入。春夏秋冬晝夜寒暑之理皆可由先天八卦推出。
先天之氣是萬物生發之源,也是堪輿的理氣之源。無論陰宅還是陽宅,在本質上都以先天八卦為體。不同的是從不同的渠道尋找天地的本原之氣而已。先天八卦的方位,和現代我們所用地圖上為北方、下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是上為南方,下為北方。
后天八卦
順應自然萬物的變化
后天八卦就是文王八卦。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真實狀況,如果“先天八卦”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個大現象,“后天八卦”表明的就是人在宇宙形成的那個大現象中如何順應自然萬物的變化。
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方位與伏羲先天八卦不同,形成離南、坎北、震東、兌西、艮東北、坤西南、乾西北、巽東南。兩者相較,文王八卦的離坎日月已代伏羲八卦的天地運行不息,震兌也代日月而升降。
關于后天八卦的卦象排列次序見于《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其大意是說明八卦的周流運行,有一定程序。
后天八卦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從《說卦傳》中可以看出,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八卦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在四正四隅的八節上,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
下面是后天八卦的排列順序及其含義:
(1)震,排在東方,東方屬木,木則旺于春。
(2)巽,為風為木,排在東南方,萬物齊于春夏之交。
(3)離,為日為火,位在南方,南方屬火,火則旺于夏,草木暢茂。
(4)坤,為地、為柔,為陰土,坤自土出,南之火生土,坤排在西南方,言夏末秋初,草木歸根,致養子大地。
(5)兌,為說、為悅,人悅秋實收獲,西方屬秋,金則旺于秋。
(6)乾,其性為剛健,于物為金,時值秋末冬初,戌亥之月,陽氣剝而陰氣升,陰陽相薄相戰干乾之方,是在草木損折之時。
(7)坎,為水為月,金生水,北方屬水,子月萬物已歸,草木退藏,休息慰勞于子之中,故曰坎。
(8)艮,為止,為終,次于坎,一年四時之循環至冬春之交,萬物已終,因此而稱為艮。
六十四卦方圓圖
表示宇宙的時間和空間
六十四卦方圓圖是易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圖,所謂研易,即推演此圖,宇宙、時空、人類、文明乃至萬物,全在此圖中。此圖外面是圓圖,里面是方圖,取外圓內方之義。圓圖為時間,方圖為空間。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簡稱方圓圖或先天圖。陳摶(tuán)說:“易學,意、言、象、數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見于圣人之經,不煩文字解說,止有一圖,謂《先天方圓圖》也,以寓陰陽消長之說,與卦之《生變圖》,并非創意所作,孔子《系辭》述之明矣。”他的意思是,學習《易經》只要有這一個方圓圖就可以了,因為它包括了易學的意、言、象、數和陰陽消長之說,又合于孔子的《系辭》所述。
圓圖
方圓圖外面的圓圖,其方位與先天八卦相同,重卦與三劃卦相同,乾、坤分居上下,離、坎各列左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逆數,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順行,自然地將六—卜四卦分成了八宮。左半圈從復到乾,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個陽爻,八十個陰爻,陽由少漸多,為“陽升陰消”過程。右半圈從姤到坤,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個陰爻,八十個陽爻,陰由少漸多,是“陰升陽消”過程。其他卦皆生于復、姤兩卦,“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所以此圖又稱“復媚父母”。《觀物外篇》說:“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后,陽含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媚,是以陽起于復,而陰起于媚也”。朱熹說:“圓者動而為天。”這個說法是獲得易學研究領域廣泛認同的。圓圖的卦序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從乾卦始逆時針排列一周而成圓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運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節氣,便是——幅完整的天體運行圖。
古人認為“天動地靜”,天體是順時針而行的,這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自轉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是,正是因為這個“相反”,使得古人與今人的認識結果是一樣的,天體左旋,正是地球右遷。
方圖
我們再來看方圖。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方圖是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的倒圖。易學研究者普遍認為,這個圖是對《說卦傳》“天地定位”一節的解釋。
它由四個層次組成,中間巽、震、恒、益為第一個層次。其外十二卦以坎、離、未濟、既濟為四隅是第二層。再外二十卦以艮、兌、咸、損為四隅是第三層。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為四隅為第四層。
從大方圖來看,從西北角至東南角是條斜線,以先天八卦的次序排列著八純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樣就將六十四卦分成了兩半。四層對角的卦象相反,第一層震、巽相對,表示“雷風相薄”;第二層離、坎相對,表示“水火相射”;第三層兌、艮相對,表示“山澤通氣”;最外一層乾坤相對,表示“天地定位”。因此可以看成這是一個古代大地的方位圖。
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代表天,方圖代表地,所以“方者靜而為地”、“天圓地方”、“天動地靜”。
朱熹說,圓圖“其陽在南,其陰在北”,方圖“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即天與地、陰與陽在圖中的相交。方圓圖的“內方外圓”之理,是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也和道家的“內外清靜、有無相生”、“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而無為”的真人、神人、至人境界是一個道理。此外,方圓圖的圓通無礙(具足自覺覺他),更是佛家明心見性至普化群生,以達到佛心圓滿的至美之道。
過去的周文王大概也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才以乾卦文辭的“元亨利貞”四德,來含括易卦的內外圓明之道。
錯綜復雜
變卦的各種狀況
錯綜復雜,通常給人的誤解是,這是四個卦名,實際上這是六十四卦中兩個卦之間的關系。
錯卦,又稱對卦和旁通卦,指陰陽相對的卦;綜卦,就是把一個卦的初爻到上爻的位置依次調換,也就是換一個方向來看原卦,就得到了原卦的綜卦;錯卦是正對,綜卦是反對。復雜就是交互卦,交卦是由三四五爻組成的卦,互卦是二三四爻組成的卦,互在下,交在上,組成一個新的六爻的卦就是原卦的交互卦了。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了錯綜復雜的概念,就是說一個人看問題要全面。
錯卦
錯,陰陽交錯,也就是把一個卦的各個爻求反(陽變成陰,陰變成陽)就得到了該卦的錯卦。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了。如:天風姤(g6u)卦,它的第—爻是陰爻,其余五爻都是陽爻,那麼在陰陽交錯之后,就變成了復卦,第一爻是陽爻,其余五爻都是陰爻,如復卦的卦象,它的外卦是坤,坤為地,內卦是震,震為雷,就是地雷復卦,所以天風姤卦的對錯卦,就是地雷復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對錯的卦。因此學了《易經》以后,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是這樣的,離不開這個宇宙大原則。
綜卦
綜卦,又稱反卦和覆卦,指將一卦反復(顛倒)過來所得到的卦。綜卦的作用,在于將我心換你心,希望能設身處地地為相對人思考,不要凡事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衡量。我們仍拿媚卦來說吧,如果把姤卦作180度倒轉,則成為澤天央(gud)卦,這是姤卦的反卦,也即綜卦。綜卦是相對的,全部六十四卦,除了八個卦以外,沒有不相對的。這八個卦是乾、坤、坎、離、大過、小過、頤、中孚。八個卦中的前四卦乾、坤、坎、離,是天地日月的宇宙現象,從任何角度看,天絕對是天,地絕對是地,太陽與月亮也仍是日月;后四卦,大過、小過、頤、中孚,是屬于人事的,但卻有其不變的性質,所以也沒有綜卦。除此之外五十六卦都有綜卦,這則表明宇宙間的事物是相對的。
交互卦
《易經》中復雜的道理,實際上就是指的交互卦。
什麼是“交互”呢?是指在一個六爻卦中,除上卦與下卦兩個經卦外,又由二爻、三爻與四爻,三爻、四爻與五爻構成兩個新的經卦。這種由上下兩卦交互組成的新卦象,古人稱為交互卦。
如第二爻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第五爻下連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這是交與互的不同,每卦的縱深內在,又產生了卦。
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一個卦來。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出了一種現象。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所以要多復雜有多復雜。
現在以火雷噬(shi)嗑(k6)卦為例進行說明,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與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為代表山的艮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若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為代表水的坎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交卦。再把噬嗑卦的交卦和互卦重疊起來,便成為水山蹇卦,因此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
承乘比應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承、乘、比、應反映的是卦象內部相關兩爻之間的關系,可總結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承
所謂“承”,乃承上、烘托之意。凡下爻緊承上爻謂之“承”。多指陰爻上承陽爻,象征柔弱者順承剛強者,或賢臣輔佐明君主意。“承”有三種情況:在六爻卦中,若一個陽爻在上,一個陰爻在下,則此陰爻對于上面的陽爻來說,稱為“承”,以旅卦為例,卦中陰爻六五在陽爻上九之下,六五爻承上九爻,古人稱“五承上”,所以《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手剛”;在一個六爻卦中,一個陽爻在上,數個陰爻在下,則下邊幾個陰爻對于上面這個陽爻來說,可稱為“承”,以謙卦為例,陰爻初六、六二都在陽爻九三之下,故初六、六二爻對九三爻來說,皆稱“承”,即初承三、二承三。故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有時,陰陽相同的兩爻也可稱“承”。
乘
所謂“乘”,是乘凌,居高臨下之意。凡上爻乘凌下爻謂之“乘”。多指陰爻乘陽爻,稱“乘剛”,象征臣下欺辱君主,小人乘凌君子,義多不吉善。但陽爻居陽爻之上則不言乘,而稱據,認為此為理之所常。由此可知《易經》扶陽抑陰的思想。
“乘”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六爻卦中,一個陰爻在上,一個陽爻在下,則此陰爻對于下面的陽爻來說,稱為“乘”。舉屯卦為例,六二、上六爻辭皆曰“乘馬班如”,震初爻,坎五爻皆為馬,六二乘初九,上六乘九五,故有“乘馬”之說。古人謂“二乘初”,“上乘五”。所以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二是在六爻卦中,幾個陰爻都在——個陽爻之上,則這幾個陰爻對于這一陽爻來說,稱為“乘”。以震卦為例,初九陽爻之上有六二、六三兩個陰爻,九四陽爻之上有六五、上六兩個陰爻,故為“二乘初”、“三乘初”,“五乘四”、“上乘四”。故象曰:“震來厲,乘剛也”。由于爻位遠近不同,乘剛的程度也不同,二、五乘剛近,三、上乘剛遠。所以內卦乘剛迫,外卦乘剛緩。
比
所謂“比”,是指比鄰,親近、比肩之意。在卦的六爻中,其相鄰兩爻若是有一種密切的關系,稱為“比”。如初爻與二爻,二爻與三爻,三爻與四爻,四爻與五爻,五爻與上爻,皆可稱為“比”。
但要說明的是,相鄰兩爻,一爻為陰爻,一爻為陽爻,則善為“比”。以剛比剛,或以柔比柔,則無相求相得之情。以比卦為例,六四陰爻居陰位,得位,與九五爻有相“比”的關系,所以象曰:“比于賢,以從上也”。而六三則承乘皆陰,上下“比”皆非其人,故有“比之匪人”之辭。再如中孚卦六三爻“得敵”,三不當位,三四皆陰,失比,故稱“得敵”。總之,凡陰陽相遇為朋友類,若陽遇陽,陰遇陰,則皆為敵。
應
所謂“應”,是指上下卦爻對應的呼應關系。《易緯·乾鑿度》:“三畫以下為地,四畫以上為天”,“易氣從下生,故動于地之下則應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乎天之上”。就是說,在六爻卦中,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之間,有一種同志聯盟的關系,故稱之為“應”。
同“比”一樣,“應”也強調陰陽相“應”。同性相斥,異性相感。若以柔應柔或剛應剛,則無相求相得之情,故無所“應”也。以既濟卦為例,初九爻應六四爻,六二爻應九五爻,九三爻應上六爻,皆為陰陽相應。反之,在艮卦中,初六爻與六四爻,六二爻與六五爻,九三爻與上九爻,皆柔應柔,剛應剛,是為“無應”或“敵應”,故彖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一般的卦都是以剛柔兩爻相應。但有時,也有卦中的一爻與數爻有呼應關系的狀況。如比卦,彖曰:“上下應也”。九五為剛,其余五爻皆為柔,是上下五柔應一剛之象,象征四方諸侯對王臣服。
中正當位
爻序排列各當其位
所謂“中”,是指六爻卦中內卦的二爻與外卦的五爻, 因為在中間,稱為“中”又稱得中,所謂“正”是指爻的奇數屬于“陽”,偶數屬于“陰”。因而,在奇數的陽位,應當是陽爻;在偶數的陰位,應當是陰爻;這時稱作“正”或“得正”或“當位”。而陰爻處二位,陽爻處五位,則是既中又正,稱之為中正。中正在《易經》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凡陽爻居中位,象征剛中之德,凡陰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正,象征事物的發展遵循正道,符合規律。
中與正相比較,中又優于正。這是因為二爻和五爻處于卦體的佳位,尤其是五爻處于卦體的最佳位置(尊位),所以中比正更為可貴。
舊時占卦得到二、五兩爻者,被稱為得中,內容吉祥的斷語特別多。所以《周易折中》中說:“正不如中為善,正未必中,中則無不正也。六爻當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則吉者獨多。”就是說,剛柔當位者不見得都好,若“得中”,盡管不當位也是好的。
如觀卦,九五居上卦之中,六二居下卦之中,象征君臣各居其位,恪守中正之道。故《彖》曰:“中正以觀天下”。
如臨卦,九二爻居下卦之中,為“剛中”,為君臨天下之象。故《彖》曰:“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同人卦,六二爻居下卦之中,為“柔中”,乃臣得正中之道。故《彖》曰:“柔得位得中”。
反之若陽爻占據陰位,陰爻占據陽位,則為“失正”或“不當位”。失正之爻,象征背逆正道,違反規律。但并非絕對,在一定條件下得正之爻可能向失正轉化,失正之爻也可能向得正轉化。
易經的問卜用語
吉還是兇?
吉兇是《易經》占卜中好與不好最基本的斷語,吉是吉祥、吉利,是有所得,走向成功。兇是兇險、兇惡,是有所失,走向失敗。
《易經》卦爻辭對吉兇下的斷語可分為九個等次,按順序依次為吉、亨、利、無咎、悔、吝、厲、咎、兇。
“吉”是吉祥。
“亨”是暢通、順利。
“利”是有益,適宜。
介乎吉兇之間的是“無咎”,咎是過錯,無咎是沒有過錯,平平常常,沒有咎害。
“悔”與“吝”是“小疵”,都是小偏失、小兇害。但兩者發展方向不同。朱熹《語錄》里說:“吉兇是兩頭,悔吝在中間。悔自兇而趨吉,吝自吉而趨兇。”“悔”是有過失而悔恨,能接受教訓,可走向“無咎”,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憂悔。“吝”是羞辱,雖然不是兇,但不知羞辱會走向咎害,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吝難。
“厲”是危險,但吉兇未定,按卦爻辭的指示去做會化險為夷,反之則會由厲而致兇,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危厲。
“咎”是出了過失,要承擔責任,比兇的后果要好一些,但災害免不了,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咎災。
“兇”是兇惡,兇險,是最壞的結果。
總結起來,按《系辭》中的話來說就是:“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意思是吉、兇說明的是處事或得或失;悔、吝說明處事稍有弊病;無咎則說明善于補救過失。而辨別吉、兇的象征則在于卦爻辭;憂念悔、吝的象征在于預防出現小疵;震懼無咎的象征在于內心有了悔悟。
但《易經》卦辭中的吉、兇等預測未來結果的判斷,大多是有條件的。只有注意到所限定的條件,才能得出正確的斷語。
五行
構成宇宙的五種最基本物質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宇宙間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里不但把宇宙間的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并且對五行的性質與特征都做了界定。“木曰曲直”是說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說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是說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金曰從革”是說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說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
此外,古人還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規律。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互相滋生、相互促進的關系;相克,是指兩類不同屬性的事物間互相制約、克制和抑制。
五行相生
木生火:因為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鉆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因為火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后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為金隱藏在土里,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石中藏金,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樹木之根在泥土之中,可疏松土。
土克水:水多可用土來掩埋。
水克火:水可將火撲滅。
火克金:火可用以熔化金屬。
金克木:金屬制成的器具可用來削砍樹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像陰陽一樣,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的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所以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為用。
天干地支
古人計算歷法的一套符號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歷法的一套符號。也是我國古代人民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并為《易經》的預測體系奠定了數理基礎,在溝通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據戰國末年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中說:“容成作歷,大橈(rao)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橈所創制,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
天干的十個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順序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過程,這十個字的原本含義是: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軋”,指萬物伸長的意思。
“丙”就是“炳”,指萬物茂盛的意思。
“丁”就是“壯”,指達到“壯丁”的時候的意思。
“戊”就是“茂”,指事物繁茂的意思。
“己”就是“起”,指萬物奮然而起的意思。
“庚”就是“更”,指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就是“新”,指萬物一新的意思。
“壬”就是“妊”,指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就是“揆”,指萬物萌芽的意思。
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太陽的循環往復,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甲、丙、戊、庚、壬為陽天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天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牛、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亦稱“地支”。《爾雅·釋天》中說:“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牛、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同樣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子”就是“孽”,指萬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紐”,指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指萬物開始生長的意思。
“卯”就是“冒”,指萬物冒土而出的意思。
“辰”就是“伸”,指萬物伸長振作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萬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指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指萬物初具形體的意思。
“酉”就是“秀”,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
地支與地球物理的變化有關。子、寅、辰、牛、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歷法上用天干地支組合編排年號或日期,即甲子、乙丑、丙寅……等等。因為以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相配,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共有六十個組合,所以六十年后(或六十天后)又要回頭一次,稱為“六十甲子”。
我國古代就是以六十甲子的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納甲與易數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配合
納于是易學術語。就是在六爻卦上裝配天干和地支,并與五行、方位相配合。即乾納甲壬,坤納乙癸,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震納庚,巽納辛,因甲為十干之首,故名納甲。
“納甲”之說始于漢代,漢代納甲分為京房和虞翻兩派。京房“納甲”多用于占筮。先將六十四卦分八宮,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四陽四陰為八大純卦。每宮一卦,下接七卦,由下至上,即本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歸魂。宮中每卦,均分別為世、應二爻、語出《乾鑿度》:“易氣從下生,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以本宮卦所屬的五行,視卦爻世應納得的干支五行,因而定出“六親”,“六親”即“父母、兄弟、子孫、妻財、官鬼”等。又配以“六神”,“六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及媵蛇”等。這是京房納甲的大概。
虞翻的“納甲”則以月之晦朔盈虧為依據,將十天干分配于八卦,虞翻認為“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他以坎離來象征日月,居中為戍己土。其余的八干分配為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
震卦象征每月初三的新月相,現于西方庚位,為一陽始生之象;兌卦象征每月初八上弦月相當于南方丁位,為震加一陽之象;乾爻全陽之象,是十五滿月,也就是望月之時。月分六候,每五日一候,這三個卦象為“望前三候”。是陽息(升)陰消(降)的月相。之后月亮由圓漸缺。巽卦表示十六日的月象由圓而缺,為一陰萌生之象,微缺的月亮沒于西方辛位,艮更增一陰,當二十三日下弦,月亮沒于南方丙位;坤爻全陰,表示三十日月伏于東北乙位,此時月相全黑;這三個卦象是“望后三候”,是陽消陰息的月相。
納甲的最大特點就是給卦中各種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發揮它們之間的生、克、沖、合關系,是我國古代術數預測的大宗之法,俗稱六爻法,在古代非常普及,直至現代仍有流傳。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