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自家的孩子:
花那麼多錢,給他學鋼琴,練了一個月就不去了;說要學書法,一本字帖描了三頁,后面到現在還是新的。
學習成績不拔尖,才藝又不堅持練,倒是看閑書、踢足球、玩游戲,一身是勁。
可是這些有什麼用呢?又不能靠它吃飯,倒頭來,還是不成材。
不成材和沒有用,在這個追求功利和實用的時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其實兩千多年前,莊子早已通過兩棵大樹的故事,告訴我們:
不材之木,自有成材之道;無用之人,亦有致用之途。
01
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莊子·逍遙游》中,記載了第一棵大樹的故事。
有一次,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干疙里疙瘩,樹枝彎彎扭扭,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卻看都不看它一眼。這棵樹雖大,卻是不材之木,人們只會鄙棄它。
莊子微微一笑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東西啊!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所以善于調制不皸手的藥物。有個游客聽說后,出百金的高價收買了他的藥方。
當時正值吳越兩國水上交戰,游客得到藥方后就拿來呈送給吳王。吳軍因為有了藥,冬天水戰也不怕皸手,結果大敗越軍,游客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同樣一劑藥方,有的人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有的人卻能用它來獲得封賞。
現在先生有這樣一棵大樹,怎麼會擔憂它沒有用處呢?把它栽種在曠野之中,大樹因為不成材,不會遭到刀斧砍伐。
你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逍遙自在地躺臥于樹下,還有什麼值得困擾呢?
詩仙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當你感嘆自己碌碌無為時,或許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戰場。同樣的人,放在不同的領域和崗位,自然會發揮不同的價值。
漢代外交家、軍事家班超,年輕時只是官府一名抄寫文書的小吏。
他自嘆抄寫一生,也只會是個籍籍無名之輩。
于是投筆從戎,先跟隨竇固出擊匈奴,后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班超仍是那個班超,但轉換位置之后,卻成了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這世上沒有天生的庸才,只有放錯位置的人才。
找對了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
02
無用之用,終為大用。
《莊子·人間世》中,記載了另一棵大樹的故事。
一位木匠在齊國曲轅這個地方,看見一棵被人當作神樹祭拜的櫟樹。
它的樹冠大到可以遮蔽數千頭牛,樹干足有十丈粗,樹梢高臨山巔,足夠造十余艘大船。
許多人圍而觀賞,木匠卻視而不見,直接從旁邊走過。
他的徒弟從未見過這樣壯美的大樹,好奇師父為什麼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師傅說:這只是一棵無用的大樹。用它做船會沉沒,做棺材器皿會很快朽爛,做木門會流脂而不合縫,做大梁會被蟲蛀蝕。
當晚木匠睡著后,卻夢見神樹對他說:你打算拿什麼有用之樹跟我相比呢?
梨樹、橘樹這些果樹,果實成熟就會被打落在地,自己也就跟著遭受摧殘,大的枝干被砍斷,小的枝丫被拽折。
楸樹、柏樹這些喬木,樹干長到一兩把粗,耍猴的人便把樹木砍去做木樁;長到三、四圍粗,富貴人家便砍去做蓋房的大梁;長到七、八圍粗,貴族又砍去做整副的棺木。
果樹因為能結出鮮美的果實,柏樹因為可以做棟梁之才,所以常常刀斧加身而短命,不能終享天年。
神樹因為無用,反而免遭刀斧之禍,延年益壽,受人祭拜,終成大用。
中國有兩句老話,“自古才命兩相妨”,“庸人多厚福”。
意思是說,才華橫溢的人,容易風頭過盛、遭人嫉妒,最終招致禍端;看起來平凡無用的人,因為與世無爭、能夠堅持,反而得到最大的福報。
漢代名臣朱買臣發跡之前,家境貧困,和妻子在會稽山下結廬而居,靠打柴為生。
朱買臣為人忠厚老實,又酷愛讀書。挑擔賣柴的路上,也不忘吟誦背書。見他憨厚無用,村里小孩都敢嘲笑他。
這一天,妻子看到朱買臣又被捉弄,就對他說:你一個賣柴的,讀那閑書有什麼用,我從沒見過一個砍柴的當上大官。現在連小孩子都欺負到頭上,你真是個沒用的人,我們還是分開吧。
妻子離開后,很快就改嫁了一個自認為有用富裕的木匠。
七年之后,因為堅持讀書、學識淵博,朱買臣學名遠播,被人舉薦給漢武帝,當上了會稽太守。
回鄉之時,卻看到曾經的妻子,因為功利短視,已被丈夫驅趕流落街頭。
莊子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無用之用。”
太過急功近利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被“有用”這柄大斧不停砍伐,最終身體累垮了,精神崩潰了,事業、家庭反受其害。
而那些堅持讀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事,花無用的時間之人,卻在已知之外保留了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日積月累,量變引起質變,終有一天會在命運轉角處收獲意外的驚喜。
作家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無用之人,往往欲求更少,知足而常樂;無用之事,堅持日久,終將功夫不負有心人。
無用之用,終為大用。
本文來源:洞見
本文作者:洞見Buliu
曾國藩:人生的精進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管是平淡還是轟轟烈烈,只要有追求,不忘初心,就不會平庸至死。
有人平淡地寫了好多年,突然有一天拿出來自己寫了多年的小說,很快火了,相信我,出版領域里這類事不少見。
有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夢想的烏托邦,就像曾國藩的圣賢夢,“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看起來虛無縹緲,但是他有自己的一份堅持與堅守。
不管面對多麼殘酷的現實,他也不低頭,翻不過去就繞過去,就如他遠離長沙紛擾污穢的官場去衡陽練兵,就如他二次出山想出的辦法不再繞開山,而是逢水搭橋遇山開路,讓山主動讓開。這就是他人生不斷精進的一個縮影。
可以說大徹大悟,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每天反思一點,精進一點,總會有想來看透的一天。
曾國藩說,人生只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靠得住。進德,則會處理好周圍的人際關系,成為一個大家敬佩的人,團隊擁護的領導,上級的好下屬;修業,則會提升自己的能力,遇事有主見,是團隊的主心骨,遇到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人人信賴,人人敬服。
做到這兩件事,你就是大家心中的強者,而強者天生自帶光環效應,大家都喜歡接近你,追隨你,你還有什麼事搞不定?
在小編看來,人生的精進,就這兩件事。進德可以提升人的境界和見識,修業可以提升人的能力做事的成功概率。把這兩件事都做好,可能真沒有什麼事可以難住我們了。
那麼,如何進德呢?從曾國藩的家書日記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字,反省。
對我們依然會適用。
比如,今天為什麼對下屬發火了?
下屬沒做對,是自己沒教好還是他沒記住?
自己為什麼沒教好,是方法錯了還是自己太著急了了?
或者是自己沒說明白?
他為什麼沒記住,是心不在焉還是有什麼事讓他分心了?
我能幫助他做什麼?
當我們開始反省的時候發現怒氣消失了,不良情緒不見了,我們更容易看清別人了,更容易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了。這就是反省的力量。
再如修業,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比如早期的曾國藩,很多人紛紛離他而去,他也發現了這一問題,為此愁眉不展。他的幕僚趙烈文給他出的主意是什麼,以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公。
曾國藩想來,這事對啊,不能怪下屬們俗氣,不能怪他們離去,跟著自己沒前途人家才走的,有前途誰會走?
于是曾國藩改變了自己的策略,報功勞的時候,像其他人一樣,往朝廷報上一個長長的名單,慷朝廷之慨嘛!那些離開的人又紛紛回來了,畢竟曾國藩的德行在外,值得信賴。德業并增,簡直無事不成!
德業兩者如果能達到一個和諧的統一,真實太可怕了!德太高了不行,以道德標準要求別人匹配不對等的權利,那不就是道德婊嗎?業務能力太強了也不行,德行差了,只想著往自己口袋里摟錢,估計遲早會眾叛親離。
如何找好這個度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不想強加給自己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沒做到的,先從自己開始反省;自己吃肉也讓別人有口湯喝。
按照這標準,基本上不會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
所以,以修德、進業為根本,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為落地綱要,人生一定會不斷精進,一切不過是水到渠成。
本文來源:品讀曾國藩
梁啟超: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圖片來源|趙建成
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啟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啟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皆成大才。
關于教育,關于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
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啟超,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
▌先生談育人——
關于教育,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如何不惑、不憂、不懼,讓我們聽聽先生怎麼說?
如何不惑?
培養我們的判斷力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于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蝦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著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
學校里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常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這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學識。例如我想做農,怎樣改良土壤、怎樣改良種子、怎樣防御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想做財政家: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智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復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地去判斷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智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如何不憂?
形成“仁”的人生觀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里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系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里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
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里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并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如何不懼?
培養堅強的自由意志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于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煉剛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斗,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余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丑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先生談教育——
梁啟超給子女:
莫問收獲 但問耕耘
“
孩子們: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條路,將來互得聯絡觀摩之益,真是最好沒有了。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
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于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麼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征,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為教、以此為學者,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
你的天才到底怎麼樣,我想你自己現在也未能測定,因為終日在師長指定的范圍與條件內用功,還沒有自由發掘自己性靈的余地。況且凡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與其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兩三年來蟄居于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便發生許多刺激,區區波士頓算得什麼,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與“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那更不及萬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后,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盡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于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磊磊落落,獨往獨來,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成功自是人權貴,創業終由道力強。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成功大易,而獲實豐于斯所期,淺人喜焉,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科學的根本精神,全在養成觀察力。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主張“興學校、開民智、育人才”,提高全民素質;主張改革科舉,重視兒童教育、女子教育、師范教育;主張普及文字閱讀。梁啟超主張實行義務教育,進行趣味教育。梁啟超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一生著述宏富,其《飲冰室合集》凡148卷,計一千余萬字。
本文來源:微言教育、和君商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