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賢柱
上世紀50年代末,舒城縣鑒于原巴洋河、烏沙河在龍河口匯合后(史稱“龍舒水”,今稱杭埠河),流向東北,橫穿本縣中部的糧食、經濟作物區,歷來害多利少,給沿岸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深重災難等情況,經過認真、反復討論研究,決定在龍河口筑土壩建水庫。在水庫建設期間,包括梅河鎮及毛竹園、烏沙、五板橋在內,3區12鄉(鎮)120行政村遷移。在這片區域里,歷史上因水運交通發達,曾衍生出若干個集鎮,其中毛竹園、巴洋河、中梅河、五板橋、烏沙街是其中代表性的五大名鎮。讓我們跟隨著當年老居民的描述,一起走進那些年的古鎮!
舒城縣萬佛湖五大名鎮示意圖(制作 | 束文杰)
歲月滄桑 | 毛竹園(袁遵華描述)毛竹園小鎮坐落在五顯鎮羅山村將軍廟村民組的巴洋河南邊,梅畈村的北邊,本該屬于梅畈地界,但今天完全沉沒在清波蕩漾的湖水里。 。
今日毛竹園附近影像(來源 | 衛星影像資料)
當時的小鎮長約一里,四道閘門,堅密完固。閘門一關,里外不通,土匪毛賊,難以進入。街心鋪的是鵝卵石,中間一道青石條,被過往商販獨輪車碾壓的車轍深深淺淺直達鎮外。
當時毛坦廠、九椏樹、五顯等地的貨物,多數走的是水路,沿著巴洋河下來,所以小街西北角臨河有個水碼頭,排筏聚集,四季繁華,貨物上下,生意興隆。
萬佛湖松渡碼頭(攝影 | 映日荷花)
小街上國民黨統治的時候設有毛竹園鄉政府,鄉警十二人,鄉政府大門口總有兩個在站崗,一個時辰一換,荷槍實彈,嚇唬老百姓。
小街上還有天地庵學堂,里面有幾十個先生,巴洋河兩岸的老百姓多把孩子送到這里讀書,出了不少人才。最著名的就是韋尚同,后來是國民黨海軍,游泳不在話下,還因為救了落水的上司立了功。
小街上都是磚墻小瓦的住房,屋內地面有少數人家鋪了磚,大多數都是泥土地面。臨街的鋪面上下邊都安著木槽,早上把門板一塊塊下下來,晚上關門時把門板一塊塊投上去。
街上有商鋪二三百家,做著打鐵、倒錫、煉銅、殺豬、理發、行醫、染坊、浴池、炸點心、開茶館、推黃煙、打木器、打篾器、修鐘表、做掛面、小百貨、布草店等等生意。
著名的有:汪仁齋、周勝同、韋尚同、韋尚奇、韋家德、許式科、韋鳳祥、楊振奎、張世澤、張大福、班友銀、李福才、彭兆軒、徐大祥、孔凡道、周春和、高大發、左思文、朱為民、朱先樹、聶五州、李光正、武凱基、楊正路、查福新、朱大祥、王鳳拓等等商家牌號,還有東西閘門外各有數十家,不算在內。
那時聶五州家的黃煙最講信譽,所以名頭最響,有一首歌謠說:毛竹園街兩頭尖,聶大銃子(聶五州的綽號)賣黃煙,摜上二百錢,給你幾包煙。買的不要了,賣的還在添。可見他家講究的就是薄利多銷,講究的就是人氣,圖的就是鄉情。這在當時的毛竹園街不是一家兩家。
黃煙(來源 | 百度百科)
做木匠的講究的是榫滿箍密,做篾匠的講究的是篾細柔軟,做鐵匠的講究的是家伙硬扎,炸點心的講究的是獅子頭炸過心……各行各業,追求的就是三個字——賺名頭。按照現在話講,就叫創品牌。只要名頭響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生意自然興隆。
還有個人叫韋鳳祥,不僅修電燈(手電筒),修鐘表,還私造槍支。土匪找他,只要錢給到了位,他也答應。但是新四軍四支隊請他修理槍支,他一個飛、加個跑,樂意奉獻。所以背地里人們說他黑白兩道,紅黑通吃。
1958年修水庫,小街上的住戶大都移到五顯鎮上,少數移到巴洋河南北兩岸,這個小街永遠消失了。
毛竹園、巴洋河與中梅河(來源 | 《十萬分之一民國圖》)
山風水韻 | 烏沙街(汪茂扣等描述)烏沙街位于高峰鄉高峰村高峰山腳下,灣塘河從小街東邊由南向北嘩嘩流過。
高峰山(攝影 | 張向陽)
南北走向的小街全長大約一華里,非常整齊,全用青色石板砌就,平整、光潔,下雨之后,街面上沒有絲毫積水,而地面光潔如鏡,空氣非常清新。
烏沙街(來源 | 《十萬分之一民國圖》)
烏沙街最奇特的是一條丈把寬的小河從街中心由南穿北,一年四季淙淙流淌。這條小河的河床及兩邊堤岸都由青石砌成,當時沒有水泥,就用桐油拌石灰塞縫,堅固耐用,清清的河水里沒有一粒泥沙,真可謂“河流街心,兩岸發市,人立小舟,自由購物”。
小河與商鋪之間,古木參天,濃蔭匝地,各種山鳥,棲息其中,啁啾鳴叫,清脆悅耳,令人心曠神怡,有一種疑在仙境的感覺。
今日烏沙街附近影像(來源 | 衛星影像資料)
街道上有朱家的茶館、陳家的百貨、葉家的油坊、劉家的米行,還有染坊、肉鋪、鹽行、布店、茶行、糖坊、理發、當鋪等等商家。
其外還有朱、許、賈、陳四家祠堂,也建在街上。門額高大,氣勢宏偉,氛圍肅穆,尤其是祠堂大門前的對對石獅子,更增加了幾分威嚴。
桐城文廟泮池欄桿石獅(攝影 | 束文杰)
夏天的烏沙街,有濃密的樹蔭、濕潤的空氣、流淌的河水,幾乎沒有一絲暑氣,大白天也不用蒲扇、折扇、芭蕉扇,因為氣溫總在30度以下,干嘛要多此一舉呢?
吃過晚飯后,人們不約而同,來到東街后的河灘里,這個河灘,全是清朗朗、干爽爽的河沙,沒有一株雜草,灣塘河緩緩流淌,裹挾著華蓋山的清涼。
華蓋山(來源 | 樂澤控股)
太陽下去不一會,這個河灘的沙就涼爽下來,大家各帶一床單被葉子,隨便找一個地方躺下,在河水的流動中,聽著歌聲、笑聲、笛子聲、胡琴聲……沒有主持人,沒人收小費,高興了,你也可以唱一首歌,或者講個笑話,或者吹拉一支曲子。大家興奮地叫啊,笑啊,扯啊,唱啊,一直鬧到自然睡去。不要擔心有野狼,多家的狗就守在旁邊哩。
抗日戰爭初期,新四軍四支隊專搞收發報的情報處就設在這里,負責四支隊和皖南新四軍軍部、武漢的長江局、延安的中共中央總部進行聯絡。
抗戰時期舒城縣抗日形勢示意圖(來源 | 《舒城縣革命史資料》)
1958年,為了修建龍河口水庫,烏沙街成了淹沒區,所有的房屋被拆,多少年的古鎮成為人們雋永的美好回憶。
兩河交界 | 巴洋河(韋宗云描述)巴洋河小鎮坐落在曉天河與巴洋(五顯)河匯合處,西距毛竹園七里,東距中梅河八里,是個水陸碼頭。旱路從下五顯、毛竹園、殺人洼,翻炮竹嶺去九井;水路由小鎮往中梅河,從龍豁口下去,一路暢通。
曉天河(攝影 | 丁文新)
小鎮長約兩里,上街頭也就是靠毛竹園這頭有石鐘、石鼓、石頭蟒蛇,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一代代的孩子們在上面玩耍摩挲,表面都磨得光溜似鏡的。越這樣人們越喜歡在這里玩。
北邊街背后是螺絲頂山,山上有個大石頭,就像石筍。南邊街背后是河道,幾乎家家后門都留有碼頭,數以百計的排筏停靠水邊,上貨下貨,一片繁忙。
一條竹筒子街,街道中心鋪著鵝卵石,正中間是一條六七寸寬的石條專供獨輪車行走。兩頭兩個閘門,銅鐵環,栗樹閂,非常牢固。
今日巴洋河附近影像(來源 | 衛星影像資料)
兩邊街上周家專賣犁頭犁耳,姚家售百貨,沈家肉案子,周家炸點心,黃家操木業,汪家開染坊,何家開米行,許家布草店,徐家開油坊,王夢賢開的是中藥店,小街上四季繁華。
小街正中間有一座龍王廟,一到干旱年頭,人們就聚集到這里,鄉紳、執事,成百上千的農民,大家都穿得衣冠整齊地到這里抬龍王求雨,只要一抬龍王就下雨,好像很靈的。奇怪的是1941年,韋宗云、韋宗應當時兩個十歲的孩子,在河灘里玩耍,突然看到巴洋河街上失火了,烈焰騰騰,火光沖天,兩個孩子大聲呼叫:“不好了。巴洋河街上失火了。不好了,巴洋河街上失火了……”他倆喉嚨都嘶直了,四面八方老百姓都各自帶著盆桶趕來救火,可是,趕到近處一看,哪里失火?沒有失火啊。人們都責怪這兩個小家伙缺了教育,太搗蛋了,青天白日瞎扯謊,害得大家一場虛驚。他們的爸爸把他倆各自打了一頓。可是,他倆賭咒發誓說真的看見失火了,根本不是扯謊。科學解釋應該是海市蜃樓現象吧。
巴洋(五顯)河(攝影 | 李衛生)
過了一年,巴洋河街上真的失火了,所有的房屋燒得干干凈凈,連街北邊墳塋灘上的柩地(人死了裝進棺材,抬到山上,不埋,把棺材用草或者瓦苫蓋好,等到三年后再埋葬)都燒掉了,只有中間那座龍王廟沒遭火災。真是神奇。
小街上有座小學,孩子們都到這里讀書。后來學校被巴洋河保公所占用,孩子們要讀書,就要到毛竹園或者中梅河,多跑很多冤枉路。
1958年,為了修建龍河口水庫,小街永遠沉入水底。街上的居民就搬到兩邊淹不到的地方,散居在余畈、邵院等村。
兩爿小街 | 五板橋(王先成描述)五板橋是萬佛湖淹沒掉的五鎮之一,位于今天高峰鄉高陽村的湖水下面。
萬佛湖(來源 | 網絡圖片)
五板橋名稱由來,源于很久以前鎮前小河原本無橋,過往行人十分不便。鎮上一位貧家孝子,用在外三年幫工積攢的錢,購買了五塊上等木材,想給年邁的父親做一口像樣的棺材。當他把木料運到家時,父親對兒子說:“你的孝心已經盡了。人死后,用一床篾墊裹著下葬與裝在棺材里埋入土中一樣,遲早都是爛掉的,不如用這木材在這河上搭一座橋,也是功德。”兒子雖然不忍心,禁不住父親反復勸,于是就用這五塊木板,架了一座橋。有人提議用老人的名字做橋名,老人搖頭說:“叫五板橋多好!”五板橋就是這麼來的。
五板橋上距高峰八里,山七十五里,下距中梅河五里,屬于高陽村地界。小街中間是河,河坎子是泥土,街道在河的兩邊,比不上烏沙街的整齊,干凈。說是河,其實就是溝,小街上游左邊是沈坊院一條沖,右邊是秦家八房一條沖,兩條沖水下來匯合處,砌了兩個石頭的橋墩,中間一個八字形石頭橋墩,五塊長石條搭在上面,這就是五板橋。
今日五板橋附近影像(來源 | 衛星影像資料)
橋的下游是五板橋街道,小街是南北走向,一里多長,隔著河溝。人們在這邊街上稱了豬肉,要想打酒,還要從石頭橋上過去,到另一條街上才能如愿。小街上有王鶴仙的雜貨店,秦孔友的肉案子,包先進的酒坊,包先明的糖坊,王先高的中藥鋪,姚文池的早點鋪,陳金友的鐵匠鋪等等。小街這種格局,兩頭當然沒有閘門。
當時有個大善人,名叫曾鴻章,在小街上設了一個粥棚,長年累月施粥,人們上城下縣,走到這里,餓了渴了,盛一碗粥喝喝,墊墊肚子,立馬精氣神就來了。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還記著他的名字。
五板橋與中梅河(來源 | 《十萬分之一民國圖》)
五板橋往上約一里路,是曾氏家祠,青磚小瓦,兩進房屋,古色古香。祠堂大門頭上寫著金字橫額:九思出人格,三省正家風。兩邊對聯是:天下斯文尊一貫光前裕后,人間儒學第三家繼往開來。
1958年,因為修水庫,這里的居民多數就近搬到兩邊山上,也有移居三河的,也有移到桃溪的。而五板橋小鎮除了傳說,只剩一個村民組的名字了。
水底龍宮 | 中梅河沈鵬玉、汪子珍、胡晉城、宋象乾、張家訓、周吉、楊剛等在中梅河(來源 | 《舒城縣革命史資料》
延伸閱讀:
安徽舒城:湖底龍宮中梅河 昔日繁華無存 “第二縣治”不能忘記!
安徽舒城:千年龍舒古都城 第二縣治中梅河——水下中梅河鎮考
作者:徐賢柱(「出外龍舒人」創作者群)運營:束文杰編輯: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