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時代,周易已經是當時的古文了,經過秦火之劫,到了西漢經學家解讀易經已是眾說紛紜。歷代學人之所以讀不懂易經,是由于不知易經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學家們誤導的結果。古時侯人誤導得淺,今人誤導得深。
那麼,易經的根本是什麼?易經的根本是象數。象數的根本是類象。象數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為根,數為本,理為花,占為果。
我們為什麼把《易經》叫作天人之學?其實跟河圖洛書的傳說有很大的關系。為什麼在黃河滾滾的水流當中,會突然出現這麼匹很奇怪的龍馬,既不像龍也不像馬,它的肚子旁邊有這些記號是誰弄的呢?后來又說,這是老天給我們的,也就是我們后來講的“天垂象”。老天在很多地方都予以垂象。而且還生怕人看不懂,便干脆弄了些更奇特的象,以便讓人們更方便地看出來。
果然世人看了以后,就覺得這不是一般的現象,一定有很特別的意義要好地去悟。白點里面好像有一、有三、有五、有七、有九。這都是數。所以,我們從象里面就找到背后那個數字了。一、三、五、七、九是奇教,是陽數,也叫做天數,所以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黑點是二、四、六、八、十,剛好就是偶數,是陰數,也叫做地數,所以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越看越有秩序,用現在的話來講,越看越有它的系統跟邏輯。一定不是隨隨便便弄出來的,是老天有意要告訴我們一些大道理。
我們再把整體的河圖看一下,一跟六是一對,二跟七是一對,三跟八是一對,四跟九是一對,五跟十是一對。而一跟六相差五,二跟七相差五、三跟八相差五,四跟九還是相差五,五跟十當然也是相差五。每個地方陰陽相差的數都是五,所以五擺在中間,五就變成整個河圖的核心,也是《易經》的核心。
通過河圖的象,我們看到了數。但是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河圖歌中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不禁使我們困惑,天一為什麼會生水?地六又如何能成之呢?
看到這里我們就悟到,原來象也不是最初的東西,數也不是最初的東西,最初的東西就是氣。比如人一生下來,一口氣不來就完了,什麼都沒有,人活著也是一樣,活著就是一口氣而已。所以為什麼中國人到最后都講要爭氣、要爭氣。因為氣到哪里數就到哪里,氣到哪里,氣數一成,那個象就出來了。
我們常常講氣象萬千,什麼意思呢?就是告訴我們氣是千變萬化的。所以孔子講得很清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氣在天叫作象,在地就叫做形。形是比較偏重于物質方面的,象是比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它是能量的東西。我們看天上,除了氣象以外還有別的嗎?沒有了。如果天上有物質,一定會通通掉下來,說不定還會傷害到人。而地上差不多都是物質,如果變成氣的話,就升到空中去了。
地上的物質會變成氣,然后升到天上變成象,象再下來……這樣就構成天地之間的循環往復,我們人類才有辦法生存。我們都知道天垂象時時刻刻都有,但是最具體的是什麼呢?就是河圖洛書。河圖從哪里來我們不知道,龍馬到底有沒有也不知道,反正我們把它看成天垂象應該就可以了,天垂象就是老天把河圖洛書給人類展示出來。它所表現的不是文字,當時哪里有文字?有文字人類也看不懂,它就是一個數。
數又從哪里來?怎麼會有數呢?數由氣來,所以叫氣數。三國時代孔明想盡辦法要火燒上方谷,終于把司馬懿父子誘進了上方谷,司馬懿都知道完了,今天一家人都要死在這里。但是頃刻之間老天下起了暴雨,雨量之大,把所有的火瞬息之間就澆滅了。諸葛亮講“漢室氣數已盡”,就是在講氣數。
沒有氣,哪里有數? 沒有數,怎麼會有象呢? 所以這些都是連在一起的。氣有陰有陽,這是我們說的兩儀。氣里面有陰有陽,所以我們叫作陽氣、陰氣。我們每天都在講這些,實際上都是《易經》里面的東西。這個兩儀,如果陰和陽分離,那就陰歸陰,陽歸陽,沒有什麼作用了,所以兩儀要化合。太極生兩儀叫作一分為二,兩儀化合就是二合為一,這兩個要同時都進行。兩儀化合,就會變成金木水火土五行。
什麼叫五行?行就是氣在流行,沒有氣怎麼能行呢?氣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運行的力量。而這個力量是有方向的:大家看到水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水就代表氣向下流的那股力量;火是向上的,所以火就代表氣向上冒、向上行的那股運行的力量;樹木枝葉是向四面八方散的;金是由四面八方聚在一點里。一個向內,一個向外, 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就四個了。還有一個就是平衡而不傾斜的土,凡是四平八穩運行的力量都叫土。所以中國人最自豪的就是我們是中土,我們是中原。這個我們要慢慢去了解。
氣的運行不可能沒有方向,有了方向,無論走東南西北中,還是上下左右中,都是五,所以叫五行。不要把五行解釋成五種構成的基本元素,也不要解釋成五種構成的基本物質,它是氣運行的方向。所以宇宙萬物。最初是從氣化來的。什麼叫氣化?就是物質變成能量的過程。
氣化包括什麼?包括有形的質和無形的能,也就是物質和能量,它們同時存在。西方直到愛因斯坦才弄清楚:質能是互變的。其實我們《易經》老早就講陰陽互變,陰極會成陽,陽極會成陰。陰代表什麼?代表物質。陽代表什麼?代表能量。一個生一個死, 一個定一個動, 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比較主張不太過于重視五行的生克。
不太重視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它不可能固定,它是一種生化作用。比如土跟什麼沒有關系? 沒有土,水能成形嗎?我們看到一個河流,看到一個小池塘, 看到一壇水,都知道它有泥土才能夠成形。火把東西燒了以后就變成土了,金就埋在土里面,樹木也是從土里長出來的。它們彼此之間應該是一個生化的作用,不要太過強調生克,應該比較好。
那麼東南西北中是怎麼配上去的呢?我們可以看看,天一生水,為什麼要地六成之?大家都經常講一個詞,叫氣質,比如說某個人氣質好。其實天一就是氣,地六就是質,這樣大家慢慢就了解了。
氣是從地上升起來的。太陽把地下的水變成水蒸氣,然后讓它上升;上升得越高越冷,陽極成陰,然后就變成水,最后就掉下來了……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樣,我們中國人所有的觀念都出來了。
陽氣會上升,陰氣會下降,所以天一生水,因為水是北方的;地二生火,所以火是南方的;天三生木,木是東方的,東方是太陽出來的地方,太陽照到,樹木才會順利地成長。
有水,有土,如果沒有太陽的話,這個樹木也很難活。西方多雨,凡是多雨的地方都產金。中央叫作中土。
說到人的氣質,氣就是陽,就是精神,質就是身體,就是陰。身體很強壯,精神自然就好了;精神好的人,多半身體也不錯。從這里我們就知道,原來就這麼很簡單的幾個點,就能讓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發:人要讀書,不是憑記憶,也不是完全憑理解;要好好去悟,要用心去悟,要不然怎麼讀得通呢?
至于天地,天南地北我們則很熟悉。南、北定位以后,東、西馬上就明確了。天如果在下面,地就到上面去了,東就到右邊去了,西當然就到左邊去了。為什麼國際上都講指北針,只有我們講指南針呢?原因就在這里,黃帝當年就是用指南針。只有中,無論怎麼樣,它都不會變。所以這個中央土到最后就變成《易經》里面一個不變的部分,叫作不易。萬變不離其“中”,就是這個土不能改。
我們從河圖可以看到,東方是木,西方是金,所有東西大部分都是木性和金性的,組合成的物件就叫“東西”。而南是火,北是水,水與火則合不到一起。用火來燒水是可以的,但是要是把火和水來組合成一個物件恐怕很難,所以就不成東西。因此我們只能把物件叫東西,而不能叫南北,也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關注 學國學網
每日分享精彩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