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濟水之南
“齊煙九點”位于千佛山西盤山路唐槐亭之上的轉折處,坊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歷城知縣葉圭書建。 坊正面題額“齊煙九點”,瀟灑挺秀,為葉圭書所書。另一面題字為“仰觀俯察”,是借用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仰觀宇廟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句而來;字亦是由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中摹寫勾勒放大的,此處位于千佛山半腰,故仰可觀蒼穹之宏偉, 俯可察萬物之欣榮,與“齊煙九點”題額相得益彰。
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即由此詩句演化而來。
詩中"齊州"本指中國,清代人因濟南古稱齊州,便借用該詩句描繪濟南的山景。
"九點"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記》中曰:"自鵲華而外,如歷山、鮑山、崛山、粟山、藥山、標山、匡山之屬,蜿蜒起伏,如兒孫環列,所謂'齊州九點煙'也"。"九"并非確數,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齊煙九點"坊處北望所見到的臥牛山 、華山、鵲山 、標山、鳳凰山 、北馬鞍山 、粟山、匡山、藥山九座孤立的山頭。
標山鐘鼓樓
標山位于濟南城區北部。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標山記》中曰:"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可望,故以名之。"歷代多有名人于此建別墅。張養浩的"云莊",即在標山附近,內有遂閑堂、處士庵、綽然亭(翠陰亭)等建筑。山上之石,層疊如鋪,路徑平整易登。山巔平闊,明萬歷年間曾建關帝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鐘鼓二樓。樓為石質,四面單檐,柱刻楹聯。如今,山下"云莊"早已湮沒,山上關帝廟也已坍塌,僅存鐘鼓二樓。
鳳凰山與標山相臨,東為"鳳凰",西為"標"。昔日,兩山同稱標山。張養浩在《標山記》中即有記載:"綽然亭西三里有雙山,曰'標'。"清乾隆年間,舉人鐘廷瑛詠標山詩中也稱兩山為標山。該山昔日樹少,山石疊矗,勢雖陂陀,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如屋,可避風雨,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張養浩即偕同賓客,于洞中出觴更酌,詠古人閑適之詩。如今山上已經綠化,周圍景色也佳。
馬鞍山近旭亭
馬鞍山位于城區北部,在藥山之南,形似馬鞍,故名。因城南亦有馬鞍山,故又名北馬鞍山。因山巔兩個山頭呈圓形,連在一起,一大一小,又名"日月輪"山。這里亦曾為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就發生在這里。《左傳·成公二年》載:"六月……師陳于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清人任宏遠《鞍山》詩曰:"齊晉相將戰鼓驚,只疑一笑一傾城。不堪極望華不注,唯有回車澗草生。"如今,山上土層很厚,樹木茂密,濃蔭蔽日。
匡山在濟南城區西北隅。因山形似筐,故名。后因"筐"字不雅,遂改為"匡"。昔日,滿山皆松柏,于山下望去,蔚然深秀,蒼翠可愛。山上有寺院,為佛道二教所居,沿盤山小徑可入寺內。山門樓上,刻"匡山禪林"顏額。進門為前殿,名曰"三元閣",祀道教三官之神。前殿后為正殿,內供"碧霞元君"。殿東閑堂三間。殿西院內有佛堂,祀釋迦牟尼。再西又一院,院內有大石如蹲如伏,似扭頸回首,名為"白虎石"。寺院后面為"李白讀書堂",相傳李白曾于此讀書,內供李白牌位。山之東麓立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石碑,上有"唐謫仙青蓮先生越千里到茲肄業"之句。
匡山公園石坊
如今,寺院已毀,僅存近人朱慶瀾1924年題寫的"李白讀書處"大字石刻矗立于山之西麓。其山勢平緩,頑石橫臥,曲徑蜿蜒。登山而眺,景色也佳。東南為千佛山諸峰,層巒疊嶂,縹緲如在云霄間;東、北方向,"齊煙九點"明滅可見;山下四周,楊柳青翠,田圃似繡;稍遠,幢幢高樓,片片綠蔭,遠近伸展,氣勢恢宏。
粟山在城郊西北,較小,喻為"粟"。土層甚厚,花木豐茂,青青蔥蔥。上有真武廟,大殿坐北朝南,端莊古樸,并有偏殿相配。外圍院墻,山門面南,內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濃。可由曲徑登至山頂,遠眺四周景色。
藥山在城區北部,東南距動物園約2公里。又名盧山、齊山、云山、陽起山。昔日,山下洞中產"陽起石",可入藥,故名"藥山"。此石礦脈甚微,開采困難,宋朝時列為貢品,明朝時,貴族官僚生活靡亂,上級官府大量索取,成為當地人民的苦役。山上又有薟草,如小竹,也可入藥。
藥山入口處石坊
藥 山海拔125米,因其有大小九個山峰,山勢險峻,怪石森聳,九峰并列,如同形態各異的蓮花,又名"九頂蓮花山",俗稱"小九峰"。峰下有洞,上有蜘蛛石,下有蛤蟆石。昔日,山上處處松柏,蒼翠欲滴,景色奇秀。山頂原有廟,名曰"萬壽堂",其右為"娘娘廟",廟宇宏偉壯觀,古樸典雅。萬壽堂內,祀雷公、伊尹、扁鵲、淳于意、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 、孫思邈等十大名醫,塑像精致,栩栩如生。附近村民,每遇病災,都來焚香祀拜,以求康復。
現在廟堂已毀,然而四周景色依然美好,尤其山以西的洋涓湖,秀色更勝于當年。盛夏時節,湖水清清,蘆葦叢叢,荷花吐艷,稻禾浪涌,如錦似繡。
鵲山在黃河北岸,與濼口碼頭斜相對。相傳昔日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布滿山巔;又相傳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這里煉丹,死后葬此,故名"鵲山"。
鵲山 扁鵲雕像
鵲山無主峰,遠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懸空欲飛。山下原有"鐘"、"鼓"二石,以石擊之,如鐘鼓之聲遠揚數里。過去,樹木頗多,松柏蒼翠,滿山蔥郁。山坡上,棗、杏、桃、李雜生,春日花開,漫山燦然。其中以桂樹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時,山下一片汪洋,稱"鵲山湖"。山凹中,古有磚砌矮墻,墻上掛有蒿簾,內有爐灶,相傳為盧醫扁鵲煉丹藥處,時有縷縷清煙,裊裊上升,隱現于綠蔭之中,景色奇特,人稱"翠屏丹灶",被列為舊時歷下十六景之一。明朝人劉敕詠《鵲山》詩贊曰:"西北開青嶂,無峰山自奇。丹爐還歷歷,明月故遲遲。桃李春開日,樓船水漲時。許多尋勝者,到此好銜卮。"明朝人王象春也有詩曰:"萬岫千巖濟水蟠,如屏孤逗出河干。秋高烏鵲翔何事,霄漢空疑斗女寒。"
鵲山亭
鵲山古跡很多。山西舊有"鵲山寺",為宋時創建,坐北朝南,分為南北兩院,內有佛爺、菩薩、羅漢等神像。另外,還有"萬善寺 "、"扁鵲祠"、"鵲山亭"、"黃桑院"、"二郎炕"等。歷經滄桑,現在寺院已毀,僅傳說的扁鵲墳尚存于山的西側。墳為一土丘,前立康熙三年(1664年)石碑,上刻"春秋盧醫扁鵲之墓"八字。丘上植有芙蓉樹,枝葉茂盛,繁花胭紅,將墳遮蓋,頗有氣勢。據當地人講,丘下有穴,掘土聽之,嗡嗡作響。
臥牛山又名九里山,在城郊東北部,形似臥牛。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夏,村民于臥牛山下發現一石,為唐代武后時期馬舉墓志,志文多為武后創造的文字,內有:"與其夫人合葬流山"之語。"牛"、"流"音近,據此,現之"牛"山可能是"流"山的訛傳。其勢雖不如鵲山、華山之雄偉,千佛山之高峻,卻也回環有勢,別有韻致。山之陽,小清河蜿蜒東去,平橋橫架,楊柳垂青,紅杏艷艷,麥田如茵。
相傳臥牛山為明王敕讀書處。王敕,字嘉諭,號云芝,歷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探花,賜進士及第。他自幼聰穎過人,敏學好道,因此傳出一些神異故事。
臥牛山遠眺
臥牛山曾是古戰場。道光《濟南府志》云:"韓信破歷下,嘗駐于此"。濟南古稱歷下邑,秦統一中國后,將歷下邑改為歷下縣。秦亡后,楚漢相爭,劉邦得勝,進一步統一中國。此時齊王田廣割據一方,派重兵守歷下,以御漢兵。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一面派酈食其赴齊勸誘,表示修好,一面派大將韓信從平原渡黃河屯據九里山(即臥牛山)。齊王田廣受騙,撤去了防御歷下的兵備,韓信乘虛而入,齊王大敗,歷下遂歸于漢。
由于臥牛山自古有名,加之形勢險要,景色秀麗,故道、佛二教先后來山上建寺觀。道教首先在山上建玉皇廟、文昌閣、娘娘廟。唐代,佛教于山南麓建永平寺,并有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重修碑數幢。昔日,山上有廟會,廟會期間,附近村民前來進行土特產交易,扎戲臺唱戲,熱鬧非常。此廟會習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廟宇遭劫。山下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年)祖師墓塔也由文物部門移至柳埠神通寺遺址。現臥牛山村東西街中段,尚存古槐一株,為寺中遺物。樹干半枯而歪斜,由石柱支撐,其形奇古,老態龍鐘,卻仍冠蓋茂盛。
華山在濟南市郊東北部,位于黃河 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于《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䎬䎬"。"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
華山呂祖廟
華山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即發生于此。《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 下擺上陣勢,與⺻克率華山全景領的晉軍進行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言稱"滅此而朝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之更衣換位,并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華泉 武中奇先生題寫
華山平地突起,景色壯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說:"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唐代時四周水域亦稱"蓮子湖",淺水稻溪,沼澤蘆蕩,水村漁舍,勝似江南。北宋以前,華不注山 周圍全為水域,稱"鵲山湖",遠遠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古風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形容道:"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芙蓉,即荷花。
華山 華泉碑記
山上古跡甚多。金興定四年(1220年),道教全真教宗師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在山南建華陽宮,內祀五帝:東方青帝 ,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東巡撫袁宗儒改名為崇正祠,正殿祀逢丑父、閔子騫,兩廡分別祀鐵鉉 等二十二人和黃福等十九人。明萬歷時復稱華陽宮,祀四季神。明清兩代,還建有泰山行宮、三元宮,分別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山半腰為呂公祠,祀道教純陽帝君呂洞賓。祠旁舊有清泉,澄澈甘美。整座廟宇,有殿有廡,有亭有臺,脊連檐牽。如今,華陽宮尚存,四周由墻垣相圍,院內古柏參天,虬盤鱗結,郁郁森森,四季鳥鳴。宇側、巖壁、林間,碑碣林立。
華山(華不注)秀色
山上藤攀蔓連,盤根錯節。草中亂石橫亙,蹊徑蕪塞。山體陡峭,由鳥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巔。頂峰倚天卓立,長風嘯嘯作聲,紫煙繚繞,白云卷紓。極目遠眺,泰岱連綿,云氣蒼茫;黃河逶迤,大橋飛架;"齊煙九點",遠近點綴。每當秋日,天高云淡,大雁南飛,層林盡染,景色更加奇絕。元代書畫大家趙孟?曾繪《鵲華秋色圖》,流傳至今。后人又將此景命名為"鵲華煙雨",列為舊時濟南八景之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