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五行與養生

解夢佬

《黃帝內經》里面有講到這人的五臟是與這五行有著很密切的聯系,這五行與養生有什么關系,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一起來看看以下的資料吧!

五行與養生

五行養生
春—木—肝
春天百草回芽,百病易發的季節。天氣忽冷忽熱,乍陰乍晴,變化無常,因此容易舊病復發,加上氣候變暖,細菌、病毒易繁殖,使人體致病。所以,春季養生防病至關重要。
春季飲食攝養: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攝取原則上應清淡、溫補為主,不宜食過多油膩、生冷、辛辣的食物。起居調養: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體新陳代謝日漸旺盛,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處于一種鎮靜、催眠狀態,易感困倦、疲憊。此時,起居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樹林中散步,舒展肢體,吸取新鮮空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順應春陽萌發的自然規律。
春是五行的木:對應肝,又對應青色,面色發青、有斑點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體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臉上才不干凈。
斑、痘都與木(肝)相關:膚色有些泛青,顴骨長斑,容易發痘痘,甚至眉間或太陽穴青筋暴露,是肝臟虛弱的表現。
在五行中,木對應肝:工作辛苦時首先要維護的就是肝。臉色發青、有色斑、易長痘,很可能肝臟虛弱。因為肝臟負責排毒,重新凈化靜脈血液,一旦排毒和凈化功能無法正常進行,皮膚就會呈現青色,長出色斑和痘痘。
調理良方:五行色彩為黃綠青色食物,五味是酸性食品,歸肝經。
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苦瓜、青瓜、豬肝等含有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
春天的養肝之道:木主肝,肝主目和筋骨,方位屬東方,忌大怒傷肝!
從立春到立夏,2月4日—5月6日
夏—火—心
夏季是人體體內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候,室外活動多,運動量也相應增大,加上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時間自然比其他季節少一些,因而體內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環加快、流汗也多。上面這些因素決定了在夏季里心臟的負擔明顯加重,如果此時不注意對心臟的保養,則很容易使心臟受損。
起居調養:夏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夏天應該調節養息心臟,盡管夏季熱浪滾滾,但人們應該經常如冰雪在心一樣靜養心臟,不可以因為天氣炎熱而浮躁,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甚至損負心臟,要心靜體自涼。
春季飲食攝養:這個季節的食物要能消暑解熱,利尿消腫。
宜:甘酸清潤,減食,少油,綠豆、西瓜、烏梅最佳,忌雞肉、羊肉、干辣椒。
食譜:1、嫩薄荷葉兩三片,生姜一片,沸水沖泡即可,清涼解暑,還能祛風。
2、夏日選擇食材上可以選擇較為涼性的食材,并以涼拌、清蒸、水煮等較為簡單的方式烹調,補充營養又不會太油膩。
夏是五行的火——心主血脈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心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脈是血液運行的通路。血液運行于脈管之中,有賴于心和脈的相互合作而心卻是主導。如果心血不足,常導致心神的病變,出現心煩,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
調理良方:夏為火,主心,五行主要顏色是紅色、赤色。
多吃西瓜、火龍果、玫瑰花自制茶、枸杞、紅色蜆菜、玫瑰茄、紅蘿卜、紅蘋果、紅豆等紅色食品,可歸心經。
夏天的養心之道:火主心,心主舌和血脈,方位屬南方,忌大喜傷心!
從立夏到小暑,5月7日—7月7日
長夏—土—脾
長夏是指夏末初秋那段時節。此時的天氣特征是:炎熱而多濕。此期,萬物豐茂,蔬菜、瓜果陸續上市,由此極大地促進了人體的消化功能,因此應該注重對脾臟的保養,防止因飲食而帶來的消化道疾病。天氣炎熱,人們喝水就多,喝水多就沖淡了胃液,從而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使細菌容易侵入腸道。
起居調養:濕熱的天氣極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極易腐爛變質。因此,長夏之時,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年邁體弱者消化功能較差,最好少吃一些油膩的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這是因為含脂肪多的食物會使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濕邪困脾。由于長夜多濕,濕邪之氣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濕邪傷脾,如居室應保持干燥、少接觸生水等等。
長夏是五行的土脾有促進水液代謝的功能,運化水谷精微的同時又將各組織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在肺的協同作用下,排出體外,從而維持人體的水液代謝平衡。若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可以引起水腫、泄瀉等病。
長夏飲食攝養:宜:芳香醒脾,少吃油膩,多吃素食,忌:辣椒、肥肉。
食譜:1、薏米粥薏米、粳米,一同熬制成粥。
2、香蕉凍奶香蕉兩個打碎成泥,加入少量牛奶拌勻,入冰箱冷藏然后食用,能在炎熱的天氣里解除疲勞、增進精力。
調理良方:長夏為脾,五行五色為黃色。
飲食中多選擇荒黃色的食品,如土豆、黃豆、香蕉、娃娃菜、南瓜、玉米、紅薯等。
長夏的養脾之道:土主脾,脾主口和肌肉,方位屬中央,忌過思傷脾!
從小暑到立秋,7月8日—8月8日
秋—金—肺
秋天一到,天氣就慢慢地變得涼爽了。秋天是由炎夏走向寒冬的過渡季節,天氣變幻莫定,時涼時熱,時寒時暖,如此多變之節,最難將息。這種多變的氣候往往容易使人著涼感冒,所以秋天發生咳嗽痰喘的病人很多,患有咳嗽老病的人最易發作。中醫根據季節的變化對人體影響的規律,總結出了秋季易損肺氣的理論,警示人們在秋季應注意天氣的不斷變化,好好保護肺氣,避免發生感冒、咳嗽等疾病。
起居調養:肺開竅于鼻,鼻為肺之門戶,外邪侵肺常曲鼻孔入肺,因此時常按摩、洗浴鼻子有助于增強肺臟功能。不少人鼻腔粘膜對冷空氣過敏,秋季一到便傷風、流涕。除需必要的治療外,還需經常按摩鼻部。其方法是以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待有熱感后,用手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20次。每天按摩1-2次,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療傷風及鼻塞不通。如果每日清晨或傍晚用冷水浴鼻,效果更好。辦法是:將鼻浸在冷水中,閉氣不息;一會兒后,抬頭換氣,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復5-10遍。此二法皆能增加肺臟功能,有利于防治吸呼道疾病,對身體大有益處。
秋是五行的金:肺與宗氣的生成有密切關系,通過肺的呼吸,吸如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使體內外氣體得到交換,以保持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它在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肺起著主一身之氣的作用。若肺氣不足,則出現呼吸無力,氣短等。
秋季飲食攝養:
秋天氣候干燥,有秋燥的說法,人容易咽干鼻燥口渴。秋天的飲食需滋陰潤肺。
宜:少食辛辣,多酸甜爽口的食物。蘆柑、山楂、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蘿首選。
忌:辣椒、生蔥、大蒜
食譜:1、芝麻粥:黑白芝麻均可,炒香。粳米熬粥,加入芝麻。
2、川貝燉梨:將梨切去頂部,掏空梨核,放入川貝母,冰糖少許,入鍋內蒸熟,吃梨喝汁。
調理良方:秋季為肺,五行無色是白色。
飲食中多選擇白色的蔬菜水果:如白菜、白蘿卜、馬蹄、淮山、百合、豆腐、白菊花、雪梨、白豆等。
秋季的養肺之道:金主肺,肺主鼻和皮毛,方位屬西方,忌過悲傷肺!
從立秋到立冬,8月9日—11月8日
冬—水—腎
隆冬季節:天寒地凍,草木凋謝,凍冰伏出,北風呼嘯,動物進入了冬眠時期,人們的室外活動也大大減少。冬季的嚴寒氣候使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降到了一年的最低潮。在
這個嚴冬的季節里,由于代謝水平較低,能量和熱量供應不足。
起居調養:人體的陽氣來源于腎臟,腎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寒冬來臨之時,人體需要有足夠的熱量和能量來抵御寒冷。倘若腎功能虛弱,就會出現陽氣不足的現象,甚至出現頭暈、心慌、氣短、腰膝疲軟、乏力、小便失禁等癥狀。所以,冬季理應滋養腎臟,養腎的方法很多,如在冬季可適當進補,使較充分的陽精保持在體內,一旦春季到來,陽氣升發,即可及時供給能量及營養,以扶助陽氣,即春夏養陽,使陽氣得到恢復和調養,待到冬季來臨不致因為陽氣過度虛弱而生發疾病。
冬是五行的水:腎主水:人體的水液代謝,主要靠腎的氣化作用。在正常情況下,水液通過胃的受納,脾的轉輸,肺的輸布,通過三焦,將其液之清者敷布全身,濁者化為汗與尿排出體外,維持水液代謝的相對平衡。若腎的氣化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就會發生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冬季飲食攝養:冬天,容易腎虛,補腎益氣是這個季節最需要做的。
宜:熱食,進補,辣椒、胡椒、燉肉、牛羊肉,火鍋,涮肉;忌:粘硬、生冷
食譜:
1、姜棗湯:10枚大棗,5片生姜,每晚煎茶,可以提高人體抗寒能力,減少發病。
2、山藥牛肉:山藥,牛肉,一同烹調,牛肉無論采取紅燒或者清燉的方法均可,山藥在
出鍋前半小時放入。
3、魚羊燴:就是將羊肉放入熬爛了的鯽魚湯中,繼續煲到羊肉爛了為止。吃時加芫荽、
青蒜段、胡椒粉或者蒜蓉調味。
調理良方:冬季為腎,五行五色為黑色、藍色。
飲食中攝入黑色的食品如:黑芝麻、黑豆、核桃仁、芡實、杜仲、海參、鹿角膠、肉蓯蓉、烏雞、靈芝、黑木耳、香菇等。

器官五行的屬性
五行之木:屬木器官—肝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又屬筋骨和四肢。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和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養肝理由:工作過于辛苦時第一要維護的就是肝臟。因為肝是身體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儲血。五行本來是按肝→心→脾→肺→腎這個方向相生的,肝過勞虛弱,心、脾、肺、腎都進入波及范圍,而且過勞積累的怒氣也會傷肝。肝膽相照,肝膽之間會互相影響,肝氣郁結或虛弱的人,要多吃綠色或酸味食物。
養肝之道:夏季高溫,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身體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保證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
五行之火:屬火器官—心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過旺或過衰,較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和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養心理由:由于心屬火,而高溫時候容易上火,心緒不寧,心跳加快,給心臟增加負擔,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養心。養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們對應的是同為紅色的血液及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臟,氣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虛寒體質人更可以多吃一些。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心氣不順則小腸功能亦不調,吸收就會不好,心臟虛虧時要吃紅色或苦味食品。
養心之道: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心靜自然涼。善于靜養心的人,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夏天宜多吃養心安神之品莫如:茯苓、蓮子、百合、小棗等。同時,還要多吃養陰生津之品,如:藕粉、銀耳、西瓜、鴨肉等。除此,夏天不妨多吃點苦。因為苦入心,可養陰清熱除煩,如苦瓜、綠豆等。
五行之水:屬水器官—腎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腦與泌尿系統。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腎、膀胱、脛、足、頭、肝、泌尿、陰部、腰部、耳、子宮和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養腎理由: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之功能,腎氣虧損易陽氣衰弱,腰膝酸軟,易感風寒,生疾病等。由于工作繁忙,現在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就餐,而大廚做飯共同的特點就是油大鹽大,這樣更下飯更香。可是鹽味屬水,和腎是一族,適量是有益的,過度是糟糕的。
養腎之道:腎虛病癥有陰虛、陽虛之分,對人體各個臟腑起滋補、潤澤作用的稱之為腎陰;對各個臟腑活動起溫煦、推動作用的稱之為腎陽。補腎應當針對腎陰、腎陽虛衰的不同,采用對癥的相應方法進行。腎陰虛者,常見有肺熱、咽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苔偏紅等癥狀,可選用海參、枸杞、甲魚、銀耳等進行滋補;腎陽虛者,常見有肢體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鳴、舌淡、體胖等癥狀,則應選擇羊肉、鹿茸等補之。
五行之土:屬土器官—脾
脾與胃互為表里,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脾、胃、肋、背、胸、肺和肚等方面的疾病。
養脾理由:長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濕的時期。濕氣過多會傷害脾胃,脾胃受傷影響食欲,所以盛夏季節我們總是沒有胃口。而貪涼的下場,更是讓脾胃出現腹瀉、胃痛等問題。
養脾之道:脾、胃在人體中扮演著養分供給的角色,它們調理好了,氣血才會旺盛。脾與胃是相表里的關系,脾不健康則胃腸不好,所以夏季在飲食宜選擇性味平和、容易消化、補而不膩的食品,如蓮藕、胡蘿卜、蘋果、牛奶、豆漿、山藥、小米等,以利鍵脾養胃,補氣生津。而按五行來講,屬火的心滋養屬土的脾,多吃苦味強心的結果也是健脾。
五行之金:屬金器官—肺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過旺或過衰,較易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和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養肺理由:雖然說養肺的時節應該在秋季,可是肺與大腸是相表里的關系,肺陰虛易導致便秘,肺外合皮毛,皮膚也與之息息相關。所以夏季時節對肺部的保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肺之道:夏季的許多新鮮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此外再適當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銀耳、蘿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熱與助火之品。

五行與疾病
一、歸屬人體組織結構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于體表(爪、面、唇、毛、發)等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運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方法,將自然界的有關事物或現象也進行了歸屬,并與人體臟腑組織結構的五行屬性聯系起來。如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聯系,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內外環境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系。例如春應于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于春。
二、說明五臟病理變化的相互影響
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遞,謂之傳變,即本臟之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亦可以傳于本臟。從五行規律來說,則病理上的傳變主要體現于五行相生的母子關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關系。
1、相生關系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情況: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臟傳來,并依據相生方向傳于屬子的臟器。臨床多先見母臟病候,繼則又見子臟病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陰不制陽,以致肝陽虛亢,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癥。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臟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臟病候,繼則又見母臟病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癥。
2、相克關系傳變包括"相乘傳變"和"相侮傳變"兩種情況:
相乘傳變,即相克太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候。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惡心,噯氣,吞酸,嘔吐等癥。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癥,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變由被克臟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系之傳變,在臨床上并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此種傳變發生與否,還與臟氣虛實、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等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一般來講,臟氣虛則傳,臟氣不虛則不傳或難以傳變,對此應靈活看待,不能機械理解。
三、說明臟腑生理功能與某些相互聯系
中醫學根據五行之特性,用以說明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故脾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故腎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醫學認為五臟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著的。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中心。五臟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整體的生理活動。五臟配屬五行,不僅闡明了五臟的某些功能特點,而且認為五臟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聯系,并由此說明五臟之每一臟都與其它四臟發生著關系,從而概括出五臟的整體聯系。試從相克和相生兩方面來進行敘述如下:
臟腑之間的相互資生聯系,如腎能藏精,肝能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脈,又主神志,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運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并使之宣肅正常,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主氣,職司清肅,腎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于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系,即是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明的。
臟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于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臟之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約,亦是運用五行相克理論來闡明的。
總之,五臟之間的生克關系,說明每一個臟在功能上均有他臟資助,因而本臟不至于虛損;又能制約其它臟,因而使它臟不致過亢;若本臟之氣過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之;而本臟之氣虛損,則又有他臟之氣以滋養之。可見,通過這種生克關系,即把臟腑緊密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維持了人體內環境的協調統一。
此外,關于人體與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的關系,中醫學亦是用五行之規律來加以說明的,在此不一一列舉說明。
四、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部臟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機體的體表,從色澤、聲音、形態、口味、脈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來。由于對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進行分類歸屬,作了一定的聯系,形成五臟系統的層次結構,所以為疾病的診斷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臨床診斷上,我們即可以綜合四診材料,根據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脅脹痛,脈弦,即可診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舌尖紅或糜爛,脈洪或數,則可診為心火亢盛;而脾虛病人,面色見青,口泛酸水,則可診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證。
一般來說,中醫診病很重視色診和脈診的結合應用,且能在客觀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狀況。但是,欲從色脈來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生克關系。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指出:"色脈相合,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即色脈相符,為病情發展正常;脈克色為逆;脈生色為順。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是為色脈相符;如不見弦脈而反見浮脈(肺脈),則屬相克之脈,即脈克色(金克木)為逆;若得沉脈(腎脈),即脈生色(水生木),則為順。此種判斷預后的生克關系,在臨床上雖然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套用。
五行學說用于臨床治療方面,則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傳變和確定治則治法兩方面。
1、控制疾病傳變
疾病的發生,主要在于機體臟腑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而臟腑組織的功能失調也必然反映于內臟生克制化關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傳變,則常是一臟受病而波及他臟,或他臟受病而傳及本臟。因此,在臨床上除對所病本臟進行適當處理外,特別應考慮到與其有關臟腑之間的傳變關系,并應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傳變,使之恢復其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臟有病,則應經常注意強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虛,則疾病不易傳變,且易于痊愈。故《難經》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實脾氣。"
2、確定治則與治法
確定治則與治法主要是根據相生、相克規律來確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
補母: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采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于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此外,運用相生規律來進行治療,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單純的子病虛證,亦可運用母子相生關系,兼顧補母以加強其相生之力,從而有助于子臟虛證之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的治療方法,又稱滋肝養腎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致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之病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主要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榮于肺,以致肺腎陰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胃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致肺脾兩虛之病證。
②根據相克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多用于臨床上由于相克關系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并側重于制其強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復。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若由于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于條達疏泄,形成土郁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制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于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產生的病證。如肝虛氣郁,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若因土虛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于相互制約協調關系的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肝郁病證。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于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于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于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于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于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克關系,對于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克關系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癥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五行與養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指南,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算命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