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庭承訓燕翼孫謀
----紀念先祖父劉星斗公百年誕辰
作者/劉芃
導讀
作者簡介:劉芃,武穴籍旅美博士,對武穴歷史研究頗深。從文章中不乏了解到很多武穴的歷史,推薦大家仔細閱讀。
黃牙寺
老家西南方向五百米處,有一古寺,叫黃牙寺。據傳東晉時候,慧遠大師在去廬山創建東林寺之前,曾卓錫于此。小時候我剛出生,鄉間有個算命先生給我算命,說我前世是和尚,六歲之前不能去寺廟晉香,還說我“上晝哭爹,下晝吃粑”。
廣濟方言古樸,稱呼祖父為爹(音嗲)。我幼年時不明白什麼叫“上晝哭爹,下晝吃粑”,只是聽說祖父聽到算命先生的這句話,長嘆一聲,認為我是那種忘祖的不孝孫。現在想來,大概算命先生是想說我生性樂天,喜怒哀樂不郁積于心吧。后來,我無聊時亦翻看子平術,讀的書多了,大概也明白為什麼算命先生說我是和尚轉世。蘇軾,周作人都有和尚轉世的說法。蘇軾據說是黃梅五祖戒禪師轉世,而周作人也有本事詩“前世出家今在家”為證。
蘇軾是臘月十九日卯時生人,周作人是臘月初一日卯時生人,而我是臘月初二日卯時生人。從子平術來講,丑月出生的人,命宮在斗。【東坡志林】曰:“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古人以斗為文運,這也應證了韓愈、蘇軾、周作人的如椽巨筆。大概丑月卯時生人,前世是和尚,有宿慧,所以寫得大塊文章。
2000年以后重修的黃牙寺山門
黃牙寺在花橋一帶,非常靈驗,檀家為附近的程、藍、陳、周、劉等姓居民。明清以來的黃牙寺建筑毀于1954年的大水,后改成小學。據說舊時曾有一棵大棗樹,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新西河的時候被全部挖掉。70年代末,附近的檀家集資重修了黃牙寺,僅有青磚房三間。第一次和祖父去黃牙寺,是在我七歲那年,當時守廟的是祖父的好友,下周垸的周金斗老人。祖父進得廟內,看功德碑,就問金斗老人,為麼子程姓離得遠,反而在劉姓和周姓前面。當時金斗老人說,自古以來,黃牙寺做功德都是程姓在先,先來后到。
明代嘉靖二十二年重修黃牙寺記碑
記得當時黃牙寺門口立了一塊石碑,篆文題額作重修黃牙寺記。我當時尚年幼,只能逐字認讀碑文,就認得皇明嘉靖二十二年幾個字。正在讀碑的時候,祖父突然問我,黃牙寺這個名字真蹊蹺,為麼子叫黃牙寺啊,碑文里有沒有講?我連碑文上的繁體字都認不全,更何況沒有句讀的古文,只好回答祖父說看不懂碑文,祖父便叮囑我要專心讀書。
后來回家,我翻看1994年修的【廣濟縣志】,里面記載說是相傳慧遠大師在此卓錫,前去廬山之前,仰天大笑,口露黃牙,后人為了紀念慧遠大師,就稱黃牙寺。我將此說法告訴祖父,祖父覺得不通,問我,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哪就記得個黃牙齒,又有麼人看到黃牙齒?真正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當時覺得慧遠大師亦不至于這麼不講衛生。以后每次去黃牙寺,我都仔細辨讀碑文。
初中畢業的時候,還嘗試將碑文一字一句抄寫下來,最后因為天熱費時,只好作罷。現從網上找來邑人柯樹勛、陳宇航錄入的重修黃牙寺記碑文,對照舊縣志、以及部分石碑照片,做了一些更正,但沒有對照原碑校對。90年代,我所見的碑,只從碑身中間斷作兩塊,大概2000年重修的時候,又有一處斷裂。現將全文附之如下。
重修黃牙寺記
賜進士出身云南按察司浠川胡仲漠篆額
賜進士出身河南懷慶府蘄陽郝守正書丹
鄉士河南盧氏知縣邑人程翰撰文
去縣南一舍許,有禪寺曰黃牙。背平坡,面澤堤,左河右澗,環茂竹,殿以園圃,田果異卉實其中。挹遠山,吞巨浪,杳隔民居,良辰美景,騷人墨客之游于斯者,如在蓬瀛,有日暮忘歸之意,殊一方之清境也。昔此地名太平山,左有遠丘曰煉丹。東晉時祖師曰慧遠,卓錫于此,其寺始創,后毀于兵,遂廢。元至正間有曰法曇,而規未弘,歷我朝天順間,壽師無盡自金臺五華寺云游至此,愛其寂靜,逯此駐足,克全戒行,一方敬仰。寺湫隘,募緣重新封以磚石,一如五華之制。殊不知北方土厚水深故宜。南方卑濕,日夕乃有蟻蝕之患,梁棟之被者過半矣。歷祖融、大千支持,至正德年來,顛危愈盛,過之每為之驚惶,況久居人是者乎。乃名諱弘明號無極者,(躋)身勤約,盡力農事,蓄馀資,有志恢復遺狀。曰:道貴市材鳩工,檀越亦趨事。以觀厥成,撤其舊而一新之,中為佛殿,高方各為三丈,后為法堂,致高二丈,有奇異翼,以二房為禪宿之所,兩旁丈室各拾余間,有山門漸次建立。經始于嘉靖庚寅,十三年而后落成。觀者改視,聞者易聽,成績可謂偉矣。茲無極謂其徒道周虛庵曰:寺之修建,予罄厥所有,鞠躬盡瘁,經寒暑而后成。龍山程子知我者,盍往徵記,用志此功,始繼修之顛未之貞珉,以圖不朽。虛庵承命。以謁予,予惟釋之,不相為謀也。久矣,然懌之致,而人無我,以慈心為本原,其心只欲人為善,而一于仁愛。故吾徒疑西銘者,亦多以是抑。自古有家國者,有其廟而祀其先。君子營建,先立祠堂,敦本者固如是。間有弗克而畢力于斯者亦多。今觀無極師徒舉此大事,垂此偉績,彼特列于士夫,必能華其奉先之所,將為克家幹蠱之偉岙,尊祖敬宗之令人矣。予昔于是與無極有締交之雅。予師予所謂墨名儒行,而可與進,予且重虛庵之尚儒,雖耄而為之,記以諗。后之居于此者,知其所耳,自而相聊焉。
時 皇明嘉靖二十二年歲次癸卯冬一月上浣之 住持 比丘 弘明無極
徒 道貴道周
徒孫 德成德才德慶德立德(氻一字)
根據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程翰所撰寫的重修黃牙寺記來看,黃牙寺一帶在古代叫太平山。這也是花橋一帶古代稱太平鄉,宋代以后因為人口繁多,分東西兩鄉,后來稱太平東鄉的來由。東晉時候,慧遠祖師在此創立黃牙寺,后毀于兵火,直到元代至正(1341年)年間,法曇重修。明代天順(1457年)年間,壽師無盡從金臺(今保定附近)五華寺云游到此地,按照五華寺的規模擴建。然而因為在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南方氣候潮濕,導致白蟻成災。到正德年間,不到百年,已經成為危房。弘明無極和他的徒弟道貴、道周虛庵從嘉靖九年(1530年)開始,花了十三年的時間重修,而終告落成,請程翰撰文紀念。程翰為正德十四年唐愈賢榜舉人,做過河南盧氏縣知縣,明代進士程可文(萬歷二十三年進士)為其侄曾孫。現在花橋附近的程先、程貞都是其后人。看來祖父問金斗老人的問題,為什麼檀家里面程姓排在前面,是嘉靖年以來的舊規矩了。
但程翰的文章,并沒有解釋黃牙寺為什麼叫黃牙寺。考證邑人金德嘉【居業齋詩鈔∙卷十八粹裘集】有一首黃牙寺詩,引之如下:
黃牙寺赤磯湖上,或曰古觀也。寺自遠公始名。
丹丘半畝煉丹砂,白鶴青牛昔此家。
廬霍老僧繙貝葉,山門依舊額黃牙。
依據程翰的文章,和金德嘉的詩,以及康熙丁未年修的【廣濟縣志】,黃牙寺旁邊有舊時葛洪的煉丹丘。黃牙通黃芽,為內家煉丹的術語,【周易參同契】有姹女黃芽章,煉丹家所說的黃芽就是硫磺。慧遠當時與慧永有南下赴羅浮山結廬傳道之約,中途在廬山卓錫,創建東林寺。(見【高僧傳∙第六】“遠于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而羅浮山當時是葛洪的煉丹道場,慧遠和慧永為什麼要遠赴羅浮山已經不可考證。但可以推測,舊時葛洪在廣濟縣太平山煉丹得黃芽,有丹丘為證。慧遠為了紀念葛洪,在此創立黃牙寺。這也是金德嘉為什麼說“或曰古觀”,可見金德嘉是十分嚴謹的。而康熙丁未【廣濟縣志】所謂,慧遠祖師口露黃牙的說法,確實如祖父所言,是很荒謬的。
黃牙寺不僅是名山大剎,作為學校,也培育了很多人才。明天啟年間,廣濟劉氏族人劉近臣因為和藍縉為表兄弟,在黃牙寺讀書。乾隆十七年【廣濟縣志】記載“劉近臣肄業黃牙寺,每日構思,不覺以指掐柱,成一大穴,百年猶存。”后來劉近臣因為在鄉試文章中慷慨敷陳,抨擊魏忠賢,被方逄年取為天啟甲子湖廣解元,后中崇禎辛未進士。劉近臣的文章氣節,為時人所稱。艾南英在為劉近臣文集作序時,目之為賈誼陸贄之倫。藍縉中崇禎丙子舉人,為藍杰瓏房后人。藍縉有一侄曾孫藍士秀,著有【芝巖詩鈔】,其中有一首黃牙寺,錄之如下:
黃牙寺
晉代招提古,高僧靜掩關。
但傳攜杖去,幾見掛瓢還。
日浴磯湖水,云飛石港山。
階前雙柏樹,風雨老鱗斑。
金斗老人在1998年去世,后來從橫崗山來了一個俗家姓舒的和尚,主持重修了大雄寶殿,未幾,死于摩托車車禍。現在主持黃牙寺的是一個俗家姓戴的和尚,又重修了祖師殿和山門,黃牙寺也算初具規模了。祖父篤信黃牙寺的慧遠菩薩,1995年,黃牙寺重修大殿,祖父在劉家巷做了一塊有求必應的匾,送去黃牙寺供養。2012年正月,吾家闔族恭請慧遠祖師出巡,做梁皇懺的時候,我在廟中看到寫著“有求必應,弟子基富”的匾尚存,只是布滿了蛛塵。雖然祖父去世二十一年,但當時祖父問我黃牙寺為麼子叫黃牙寺的問題,依然縈繞于心。這些年,讀的書多了,學識見長,考證出來黃牙寺的來由,只可惜斯人已逝。現將黃牙寺的來歷考證寫下來,交一份遲到的答卷。
一命二運三風水
滄海桑田,幾經戰亂、水禍,黃牙寺和太平山名字的由來都湮沒不可考。今天武穴境內的太平山,指的是東沖山,這和花橋一帶舊稱太平東鄉在地理方位上是不符合的。以黃牙寺為太平山,那太平東鄉的名字則是其來有自。從程翰的文章來看,黃牙寺所在地為太平山,葛洪的煉丹丘為黃牙寺左邊的小山丘。黃牙寺左邊,舊稱薛家畈,是先高祖劉得勝公墓塋所在。廣濟方言叫風水先生為形家,形家言此地為金雞抱卵地,所以又稱雞兒林。也難怪小時候經常聽祖父說,形家說先高祖得勝公的墓塋火氣十足,可能真的如史書記載,是抱樸子葛洪煉丹的地方。
關于雞兒林的祖墳,祖父給我講過,道光年間,廣濟縣有兵過境,先高祖得勝公的堂兄秀燦公和母親陳氏去花關橋走家婆,碰到軍隊跑反,因為秀燦公時年才五歲,生得聰穎清秀,被領頭的王姓軍爺給搶走做兒子,從此改姓王,跟著王姓養父讀書,學打仗。
后來因為軍功,一路做到拔捕把總,賞戴藍翎。雖然被搶走的時候尚年幼,并不記得老家在哪里,但秀燦公一直把花關橋和陳姓家婆牢記在心。只知道王姓養父是在進軍湖廣的時候搶的他,因此每每讀軍事地圖的時候,都在湖廣一帶尋找花關橋。后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二十多年的尋找,終于在廣濟縣看到花關橋的地名。于是跑來打聽,當年花關橋陳家有誰家丟過外孫,最后找到先高祖得勝公,認祖歸宗,從此改姓劉。但是此后,打仗屢戰屢敗,一路把功名都折了。秀燦公因為早年打仗,精通堪輿之學,后來因為無兒無女,在道成戶的家廟古佛寺守廟為生。臨終前,托付先高祖得勝公,雞兒林風水好,就葬在此地。秀燦公所言不虛,吾家經過太平天國,族人散亂四處,僅得勝公一支有后,但自此以后,吾家人丁興旺,綿延瓜瓞。
關于吾家祖墳的風水,祖父還給我講過一個墨斗地墨簽地的故事。鴻漸公號用羽,名字是取于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以用為儀”,是我的九世祖,順治十八年生人,活了九十多歲,葬在童司牌李家山青龍嘴,據形家說是墨簽地。而藍杰瓏房的祖墳,也葬在李家山,屬于墨斗地。形家說,墨斗地出武官,墨簽地出文官。但是咸豐時期,童司牌附近的杜家趁夜將祖人葬在墨簽和墨斗地之間,把中間的墨線給挖斷了,壞了風水。后來也確實如形家所說,藍杰瓏房從咸豐朝的河南總兵藍斯明、到開國少將藍僑、到少將藍吉銀,將官不斷。就連童司牌杜家也出了一個開國少將杜國平。風水沒有科學依據,命運和風水都是控制不了,只能“四積陰德五讀書”,靠修行和努力讀書去改變命運。祖父在世的時候,叮囑我,以后有機會要找到鴻漸公的墓,但幾百年過去了,怕是難尋了吧。
花關橋
花橋舊稱花關橋,花橋附近的古佛寺是廣濟劉氏道成戶的家廟,但廟里面供奉的并不是佛像,也不是漢朝諸帝,而是關羽。聽祖父講,古佛寺是元末明初,道成戶的開戶祖劉道成公(諱德清)從石港山(今毛仁山一帶)祖居搬到黃獅嶺,掘地得金佛,因此舍宅為寺。
后來,道成公葬在黃獅嶺,古佛寺成了吾家祭祀用的墳寺。嘉靖時,明世宗嘉靖皇帝在夏言等人的幫助下,取得了大禮儀之爭的勝利,改革庶民只能祭祀高曾祖的家禮,允許庶民建家廟祠堂祭祀始祖。于是古佛寺就成了道成戶的家廟。1989年道成戶闔族重修族譜,并重修了古佛寺。小時候,我和祖父一起睡。我讀了三國之后又喜歡在睡覺的時候講給祖父聽。祖父聽我講三國,很高興,問我,為什麼劉姓的家廟要祭拜關羽而不是劉備。當時我只回答祖父說,可能是關羽忠勇,幫助劉備打天下,所以道成戶劉姓家廟供奉的是關羽。祖父聽后說,啊,是古一回兒事啊。后來漸漸讀書,發現當時的回答是錯誤的。
成化本【花關索傳】
考之康熙丁未【廣濟縣志】曰“關索徑此往襄樊,以劍擊橋石,居人為建祠,祠關公暨索”。
但正史【三國志】里面記載,關羽并沒有一個叫關索的兒子。雖然縣志的說法荒誕不經,但證實花關橋的說法確實和花關索有關。花關索出現在宋代以來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如病關索楊雄,花關索儺戲),也出現在云貴一帶的地名當中(如關索嶺),學界已經很多研究。有人認為,關索就是關壽侯連讀而成。現引周紹良先生的《關索考》中的文字如下:
從記載來看,宋代這麼多人把他裝點在自己的綽號中間;就地理來看,很多地方用他的名字作地名,那麼我們可以相信,這絕不是簡單的。雖然關索之名,不見于歷史書籍,可是絕不是到宋代才有的,它可能有一段在民間流傳的長久歷史。我很懷疑它是由迷信演變過來的。--周紹良《關索考》
可見宋元以前,花關橋一帶居民信仰花關索,所以有花關橋之稱。而道成公掘地所得古佛,應該也是花關索的造像,也難怪劉氏家廟供奉的是關羽了。只是祖父去世二十一年,才考證到正確的答案。
貽闕孫謀
我們家從90年底搬到武穴來以后,祖父每年都有一半的時間住在武穴,一半的時間住在劉德勝老屋里面。祖父在武穴家中住的時候,我都隨侍左右。每次我們回鄉之前,祖父總能預估我們回去的時間,提前剁好肉,裝進砂罐,連夜在灶上用文火燉肉湯招待我們兄弟姐妹。
祖父操勞一生,最后幾年患了心臟病,走幾步路就喘氣。1997年秋天返鄉,最后一次見到祖父的時候,祖父執意要走到垸門口,坐在青石板上目送我們。祖父于1997年12月19日(冬月廿日)下午4點半棄養。當時父母帶著我們兄弟姐妹連夜趕回家的時候,祖父已經小斂,我把手伸進棺材,握住祖父的手,和他做最后的告別。到出殯那天,因為怕有沖,我們兄弟姐妹這些未成年人都躲在廚房里面,等待封棺。當我們從廚房出來的時候,轎上的杠夫已經用五寸多長的子孫釘把壽材釘得死死的。我當時放聲大哭,知道自此和祖父就陰陽永隔了。劉德勝老屋有兩口大甕,一為米甕,一為油甕。祖父在世的時候,和父親說,一口留給我,一口留給我弟弟,這就是貽闕孫謀吧。
祖父生于民國七年(1918年),去世已經二十一年了,今年百歲。我從小陪祖父一起睡覺,睡覺前,總是喜歡聽祖父講鄉間的各種傳說和故事。祖父給我講要敬惜字紙,要專心讀書,給我講族人劉月弓在北京讀書和伯祖父樹籌公熬夜練大字的故事。祖父還給我講一些鄉間的民俗,比如花橋一帶坐席,是對面開席,方桌縫和正屋山頭平行,進門右邊上首為一席,左邊上首為二席,一席和二席下手分別為三席和四席,這和其他地方的風俗是不一樣的。后來讀書多了,才知道這是保留著傳統的左昭右穆的坐席制度。我也喜歡把我知道的講給祖父聽。孫輩里面,我蒙慈恩最厚。小時候翻看萬年歷,祖父問我光緒七年在哪一頁,我翻開給祖父,祖父看著光緒七年的那一頁老淚縱橫,告訴我,曾祖父玉全公是生于光緒七年。然后又給我講曾祖母早逝,曾祖父如何又做爺又做娘把他們兄弟四人拉扯大。我想,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吧。
后來讀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讀到歸有光的祖母和歸有光說“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亦不禁淚眼婆娑,想起祖父的諄諄教誨。祖父最常和我說的,就是叫我專心讀書。我小時候偶爾頑劣,不聽話,祖父就會嘆氣,和我說:我叫你專心讀書也是為你好,我百年之后,也管不了古多,你今明讀書出息了,人家說起來,也只是說你是星斗老頭兒的孫兒,我也只是圖個名譽。祖父年輕的時候以大力聞名鄉里,每每有人夸贊他力氣大,祖父總是不置一詞,說:大力有麼子好誇的,要會寫會算才是真本事。
廣濟風俗,七月半的時候要燒包袱,做中元大會。小時候,家里的包袱單都是我寫,開始祖父嫌我字寫的不好,勉勵我多練字,說寫字不怕丑,只要筆筆有。小時候讀《唐詩三百首》,祖父很高興,叫我給他講唐詩,鼓勵我作詩。我說,作詩好難。祖父勉勵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一篇作文,題目是寫一個家人。當時我寫的是我的奶奶,大概是真情流露,感動了很多語文老師,于是被印刷出來,全校傳閱。我把打印的作文拿回去給祖父看,雖然他不認識幾個字,但還是很高興,摩挲著作文卷子,一個字一個字的問我是什麼意思。一邊高興的抹抹胡子,和我說:要得,肚子有貨就行,今明我百年之后,你也要替我作篇文章。
乾隆時候,邑人閔貞,為雙親描畫真容,遍請京中名宿顯貴題詠,時人稱為廣濟閔孝子。祖父托我在他百年之后,替他作篇文章。祖父雖然只是一介農夫,一生克勤克儉,任勞任怨,大字不識,但傳統的鄉間教化,陶冶了他樸誠勇毅的性格,并且非常崇尚讀書。論語里面講:“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大概也是祖父一生的寫照。
事實證明,我沒有“上晝哭爹,下晝吃粑”,我從祖父的教誨中,受益頗多,影響了我一生讀書的志趣。陳援庵老有詩云:“寒宗也是農家子,書屋而今號勵耘”。回憶往事,祖父的教誨歷歷在目,想起祖父給我講的那些故事,還有那些沒能回答的問題,找到正確的答案,以書為田,以筆為犁,把書作把真真的讀好,把學問做好,是對祖父最好的紀念。佛經說: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唯有祖父這種克勤克儉,樸誠勇毅的精神永存不朽!
▍文字作者:劉芃
▍圖文編輯:卡卡西(新聞線索:wwuxue@qq.com)
▍微武穴業務合作電話:13409992039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