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解夢佬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老子為修行人指示修行法要,“為學”與“為道”是二個不同方向。在此之前,世人對世間學問和出世間學問不作分別,以為是同一種學問,只是科目不同,正像數學物理。既然是同樣的學問,都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增加知識,假以時日,必獲成功。但老子在此明確宣說修行真理,告訴修行人出世間學問與世間學問的學習方法完全不同,出世間學問是玄覽覺照,無需記憶、分類,是去知識化的。

世人想成為一個修行人,必須接受一種完全不同的修學方法,這種方法從未聽說過。這句經文似乎是對于剛入中士道的修行人而言,因為他們馬上要進入修道的第二個階段。下士道不講這樣高深的內容。進入中士道,他們將來可能就是以修道為畢生使命,把修道的覺悟用于解脫自我,并用于開導世人。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第一段: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二段: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段: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教化天下】

此章繼續宣說上章的內省思想。此章經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經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宣說,“為學”和“為道”是二條相反的道路,切莫混為一條道路,原理不同,修法不同,目的不同。為學是增加謀生的知識,為道是為了解脫和心靈的休息。“為學”是積累越來越多的知識,“為道”是“虛其心,實其腹”,六根不攀緣六塵,心不外馳,欲望減損,妙心日益。此二句經文十分透骨,肯定是回答弟子的疑問。

“有”代表存在,“無”代表不存在,即對存在的否定。對存在的否定意味著斷滅還是對更本質的存在的領會?世人心智簡單的把對存在的否定認為是斷滅,但圣人知道是體會一種更本質的存在。因此對存在的否定面前,世人很恐慌,圣人很淡定,去知識化也是如此。去知識化表面看非常荒唐,因此老子細細講述“去知識化”本身就是一種更本質的新知識。在老子的語言中,把它稱為“不言之教”。《道德經》一直在宣說不言之教,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3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5章),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10章)

“悠兮,其貴言”。(17章)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20章),

“希言自然”。(23章)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

“不出戶,知天下”。(47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81章)

不言之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的重要內容,不理解不言之教就無法理解無為思想。今天的學人對無為似乎很熟悉,但真正理解無為的寥寥無幾。文明學家、歷史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告訴我們,語言是偉大的發明,語言的出現代表人類的進化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自從達爾文進化論問世以來,文化精英總是暗暗的問:人類還在進化中嗎?下一個進化的高峰是什麼?是體型的變化還是什麼變化作為顯著特征?達爾文時代,普通人以為只有人類有語言,動物沒有語言。但今天的動物學家不再堅持這樣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易經》)。母鶴在山陰鳴叫,呼喚自己的孩子,幼鶴聽到,馬上回應母鶴,顯然古代智者早就認為動物也有語言。現在人們不僅知道神經系統較發達的動物有語言,像魚類這類神經系統不太發達的動物也有語言。海豚會發出不同聲音表達不同的意義,向同伴傳遞不同的信息。

語言在信息交流中如此重要,為什麼老子提出“不言之教”?是要人類退化到低等動物的狀態嗎?不是,老子把不言之教視為人類的一種智慧進化。語言交流的內容屬于低等智慧,不屬于高等智慧。要理解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不是語言能夠做到的,而是非語言的玄照才能實現。語言是反映差別性的(二),而宇宙和生命最深刻的本質是“一”,即無差別性。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感覺器官和語言都服務于差別性的認知,不能服務無差別性的玄照。藝術的美是人能夠體會的,但藝術的本質是什麼很難回答。老子顯然知道藝術的本質是對無差別性的玄照,在無差別中領會“一”(渾然一體),這就是藝術。

藝術符合去語言化的特征,這是不難理解的。對道的玄照是更高級的去語言化,去發現遠遠高于藝術的真相,即生命的不生不滅的真相。理解了藝術的去語言化,也就對老子的不言之教肅然起敬了。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老子和莊子對語言的偉大價值并不否認,他們否認的是對語言功能的無限放大。二位大宗師在玄照中實證了語言的邊際,但世人并不知道這個邊際,認為語言是萬能的,可以表達心中的任何體驗。禪的價值就是對語言的超越,禪是無國界的,可以被世界各種文化的精英所理解和欣賞。

語言很容易被人工智能破解,因為語言的算法并不復雜。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文化精英更為理解語言的性質和邊界,語言是有邏輯的,人工智能就是運用語言的邏輯。但阿爾法狗不能理解禪,因為禪沒有語言,這樣現代人就可以理解不言之教多麼寶貴。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楞嚴經》說:“諸可還者,皆非是汝。不可還者,非汝是誰?”這是一個最精確的人的本質的定義。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都不是人的本質,只有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質。“還”就是歸還、代替。古代證悟者對人的本質的定義是令人吃驚的,早就理解人的絕大部分功能都可以被代替,只有不可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質。

這是一個偉大的定義。不言之教是不可代替的,所以是最珍貴的。老子和莊子二位大宗師知道語言的缺陷,所以絕不指望用語言來代替對道的玄照。唐朝的寒山大士留下了三百多首禪意詩,看似白話,其實內涵玄奧,幾乎無法讀懂。一個不懂禪的翻譯家會對禪師的解讀目瞪口呆:“是這個意思嗎?”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為學日益”是一種學習方法,“為道日損”是另一種學習方法,甚至我們不能把后者稱為學習,我們沒有語言來說明這是怎樣的方法,最多只能說悟、玄覽、玄鑒、覺照、玄照、明、般若、如來藏性、妙如來藏、圓照清凈覺相,語言枯竭了。“悟”是總名,心+吾=悟,悟就是認識你自己。后世禪宗大師把語言比喻為手指,道比喻為月亮,所有的語言都只是手指,即指示器,指向那里還要參禪者自己領會。這就是不言之教。

王弼注:“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世人為了增大自己的外在能力,就不斷增益學習內容。俗諦的為學就是把世界分別的越來越細,知識也就越來越多,也代表世人越來越成功。Science最初翻譯為格致,又被稱為賽先生,最后日本人翻譯為科學。科舉時代分科考試,科學是越分越細的學問。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意即學習世俗為政的知識,為名利服務。日益指知識愈多,情欲愈甚,偽裝愈多。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但這里還包含一層意思,即“日益”是“益之而損”,俗諦是日益,真諦是日損,世人不知道,以為自己是日益。灌園老人回應子貢:“有機械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心。機心存與胸中,則純白不備。”灌園老人為了自己的純白之心不失去,寧可吃力的用老辦法灌園,也不采用最新發明的高效的桔槔提水工具。“為學日益”的背后是純樸性的喪失,哪個損失更大?第42章說“益之而損,損之而益”顯然與這里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一氣相同。

“為學日益”的潛臺詞就是“為學日損”,“為道日損”的潛臺詞是“為道日益。”一面鏡子,正面看是日益,反過來看是日損。一面是真諦,一面是俗諦。“少則得,多則惑”(22章),王弼注:“自然之道亦如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轉就是更加,得是得本,惑是惑真。日益是多,就會惑真。日損是少,就會得本。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第二段經文: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這里重復一句“為道日損”更好理解,《道德經》有很多重復句,更顯層次和遞進。老子用“為學日益”一句來對比“為道日益”的光明道,第二段經文則詳釋“為道日損”的修法。“為道日損”首先是欲望日損,第二是語言日損,第三是念頭日損,第四是有為日損。

有為日損,必然歸結為無為。什麼是日損呢?莊子《達生篇》說了一個佝僂承蜩的故事,說孔子出游楚國,看見一個佝僂老者在捕蟬。這是一種古老的竹竿粘蟬翼的辦法,后世失傳了。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佝僂老者手臂一伸就粘到一個,從不失手,孔子看得發呆了。孔子問:“子竅乎,有道邪?”老者答:“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捕蟬也有道,開始五六個月訓練竹竿頂二個圓球而不墜落,這樣捕蟬失手很少。再訓練頂三個圓球而不墜落,這樣捕蟬失手只有十分之一。最后頂五個圓球而不墜落,我捕蟬就像手去拿來一樣。我這個身體,就像釘在地上的木樁,我的手臂,就像枯樹之枝,紋絲不動。最后佝僂老者說:“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我的心什麼都不想,即使整個天下拿來交換蟬的翅膀,我也不會動心,這樣捕蟬怎麼會失手呢?孔子聽完,回頭對弟子說:“用之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為道日損”就是像佝僂丈人把整個天下都忘記,然后集中到蟬翼,蟬就到手了。蟬就是道,捕蟬就是為道。世間捕蟬都知道忘記整個世界,才有收獲,為道不是如此嗎?這就是“少則得,多則惑。”

“損之又損”是第二步,是最關鍵的一步。第一步是忘記整個世界,凝神于一個目標。第二步是把這個目標再次忘記,損之又損。忘記世界,忘記目標,然后出現更高的目標,這就是出世間的目標。蟬翼是世間的目標,道是出世間的目標。只有忘記世間目標才能領會出世間目標,這是物我雙忘。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世人聽到忘記世界就感到恐懼,但有蟬翼這個世間目標還可以接受。現在要求忘記蟬翼這個世間目標,就感到更大的恐懼了,但老子知道更大的目標出現了。世界代表欲望,只有忘記欲望,人才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實現更大的目標。不僅要忘記欲望,還要忘記語言;不僅要忘記語言,還要忘記念頭;不僅要忘記念頭,還要忘記一切有為之相,損之又損,道才會呈現在玄照之中。入聞性之流,再入覺性之流,再入空性之流,“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損之又損”這是雙遣句法。雙遣句法在《道德經》和佛經中經常出現,如“玄之又玄”(2章)、“知足之足”(46章)“精之又精”(莊子·秋水),表示遣除俗諦,再遣除真諦。《楞嚴經》說“真妄同二妄”,世人的妄是妄,世人的真亦是妄。世人俗諦是俗諦,世人的真諦依然是俗諦。

只有圣人的真諦才是真諦。一損世人的俗諦,再損世人的真諦,才能開顯圣人的真諦。世人的俗諦是名利,世人的真諦是下德,行德而不忘其德。“損之又損”得到的才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無為之德,所以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38章)。這就是“以至于無為”,這是第三步。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經文: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第四步。“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力無限,廣大無邊。王弼注:“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一個中醫有一百味中藥,他不會把一百味中藥熬制好。一旦熬制好,這只能治一種病,如果沒有熬制好,則可以治多種病。有為就是把中藥熬制好,無為就是讓中藥保持潛力狀態,等待病人的出現,不同病癥配以不同的方藥。

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是第37章所宣說,只有宣說了“無為無不為”的果地法則,無為法則才算全部開顯。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是整部《道德經》的根本教理,《帛書老子校注》作者高明認為“無為無不為”不是老子的根本教理,因為帛書老子中沒有此句經文,這是錯會了老子。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第37章帛書本是“道恒無名”,與第32章“道恒無名”同,沒有“無為無不為”一句,但第48章“無”下毀損了七個字,正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作者以“無為而無以為”作補)。有因豈能無果,有果豈能無因?世人不能看到因地,只能看到果地,所以老子不得已宣說果地法則,釋眾人之疑。“躁勝寒”,躁動御寒是有為法則,北極熊長出絨毛御寒才是無為法則,整個動植物界是無為法則,無為法則是進化論的基礎,所以達爾文稱為“天擇”,天擇就是無為選擇。

如果理解老子的無為法則,觀察動植物世界就一目了然,動植物進化史可以看做老子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的最好注解。大腦細胞的供血是多回路的,因為一條血管風險太大,一旦堵塞,大腦就失去了思維能力,多回路供血大為增加了大腦思維能力的存活力。老子玄照身體的藏器、血管、大腦,得出無為無不為法則。老子知道人的身體就是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的最好標本,后世中醫都是道家人物繼承,因為道家思想的起源與身體的運行機制有關。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高明用“無為而無以為”代替“無為而無不為”(僅僅因為毀損七字,甲本全毀損),依據實在不足。認為老子的真諦在帛書中,那是毀損了老子的精義。

第三段經文: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句經文才是謎底。第29章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此處再次出現“取天下”,什麼是“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敬畏天下,“天下神器”,唯有敬畏。無為是最好的敬畏,有為就是褻瀆。

王弼注:“動常因也。”注只有四個字,這四個字也是王弼對《道德經》教理的高度濃縮。世人被欲望牽著走,總是與物性相違。什麼是違反物性呢?莊子說:“穿牛鼻,釘馬蹄,絡馬頭”就是違反物性。“遵循物性,因而不為”就是王弼注的內涵。王弼注“大直若屈”是“隨物而直,直不在一”,隨物性而直,不是一條直線,這就是大直。“大巧若拙”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王弼一直貫穿遵循物性,因為不為的教理。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河上公注:“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簡單說就是以無為治天下,最后天下一定無比美好,如同躁動御寒不如北極熊身上長出絨毛。釋德清注:“是故取天下者,貴乎常以無事也。”取天下最寶貴的是無事,不擾亂天下。“無事,則無欲,而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則治國如視諸掌,此所以無事足以取天下也。”

無事就意味著沒有欲望的介入,萬民因此自得其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心所向,治理易如反掌。“取,言得之易也”,取就是“輕取”的意思,如同《春秋》中“取國”(輕易占領一國)之意,無需任何努力就得到了。北極熊無需任何努力就長出了御寒的絨毛,這不是輕易之極嗎?后文“治大國,若烹小鮮”,(60章)也是輕易之極的意思,前提是“以道蒞天下”。無事就是無為,就是“以道蒞天下”。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蟬的目標極小,世界(天下)的目標比蟬要大恒河沙倍。捕蟬尚且要忘記整個世界,才得一個小小的蟬。捕整個世界要忘記比整個世界更大的目標,心中不能忘記整個世界,卻想“取天下”那是癡心妄想。反觀世界,深陷欲望泥淖的世人怎麼能“取天下”呢?食色欲望樣樣不能少,必然捕小小的蟬都不可能。“取天下常以無事”,在老子的玄照中,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可以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天下),但現在的世界是醜陋的,絕非完美的,正是人偏離了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之罪過。

“取天下”就是有為,不是無為。無事與有為相反,所以天下紛紛擾擾,沒有安寧的日子。有為法則最顯著的就是欲望,欲望是破壞無為法則的元兇。“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是老子對欲望的三棒喝。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世人總是以打天下為偉大目標,老子換成“取天下”,改變了內在本質。河上公注“上德”是“上古無名號之君”,不是黃帝堯舜公天下,也不是禹湯文武私天下的有德君王。老子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并不具有人形,具有人形就有人的欲望。換句話說,圣人藏于天,是“純氣之守也”(莊子語),是一股氣而已。這股氣有慈悲心,這就是“天心”,沒有人形,沒有欲望。

只有這樣的圣人才能“無事取天下。”世人會說,這樣一股氣有什麼意義,人間君王都有人形,因此都有欲望,不可能“無事取天下”。老子不這麼看,真正的圣人,暫時也會顯示人形,只是顯形而已。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只是氣的顯形,本質是氣,就可以掙脫人形的束縛。知道這個道理的君王是后備圣人,當然可以恢復自己的氣的柔性,擺脫人形帶來的欲望,“以無事取天下”。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后備圣人要恢復自己本來的柔性,要培養自己的悲心,只有悲心才是天心,才能恢復氣的柔性,實現“純氣之守”的嬰兒狀態。老子深知身為大患,把真我緊緊束縛,因此看破這個肉質身體,對心靈釋放至關重要。只有看破這個身體的人才可以“取天下”,才可以“寄天下”、“托天下”。“無事”就是看破一切有為,包括這個肉質身體,欲望,把天下敬若神器。

經文: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如果沒有看破這個肉質身體,必然欲望熾盛,妄想妄為,好像大象闖進瓷器店,把天下打個稀巴爛。河上公注:“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有事治天下則政令繁多,萬民不安,最后導致天下大亂。無為可以取得天下,有為則必然失去天下。此章進一步宣說無為法則,無事取天下,有事失天下。“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才可以到達真正的無為道境。及其有事,捕蟬尚不可能,“取天下”更不可及。

八字命理精解常鶴鳴

此章經文是修道法要,也是治天下的法要,也是治身的法要(河上公語)。忘之又忘,損之又損,還一個美好世界,換一個身心健康的我。天下離本愈來愈遠,欲望紋飾愈多,該是返本的時候了。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我現在來宣說“為道”的無上教法。

人世間有二條道路,

一條是“為學”的道路,

就是每天都在增加知識,

實際上是每天都在增加分別。

一條是“為道”的道路,

看上去每天在減少寶貴的“知識”。

實際上是每天都在減少分別,減少欲望。

把分別和欲望減少又減少,

以至于萬物混同,毫無分別,

以至于欲望全無,內心清凈。

此時無為的妙境就呈現出來,

無為的妙境呈現出來,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的無不為境界如實顯現。

世人貪戀天下,

以為天下可以搶奪,

不知道無為無事才是獲得天下的唯一途徑,

如此可以與天下共享太平。

如果以世人的欲望心想取得天下,

那一定一無所獲。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