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明曉,字愚之,號云溪山人,1966年生,原籍浙江瑞安,遷居溫州,浙江詩詞與楹聯學會會員,喜山水旅游,著有《云溪山人詩詞》、《云溪山人游記》。
圖:胡炎。
永寧巷比七楓巷寬些,遇到小汽車時,行人讓讓身車就能通過。老巷所剩老屋已經不多,數得上號的更少,金樹德堂(古德院)還有幾間,“大生堂”只剩門樓、“愛吾廬”只剩門臺,保存修繕完好的也只有王屏周烈士故居了。“金樹德堂”是乾隆賜給重德修性的房屋主人金氏,后由陳顯珍購得,于此經營油漆生意。王屏周烈士故居在永寧巷50號,王屏周中學時就參加進步青年愛國運動,1925年入黃埔軍校一期,1926年入黨,1928年6月任中共永嘉縣委書記,同年12月被捕,1930年犧牲。溫州受革命影響較早,早在1924年,謝文錦就創建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他自己在中共創建之初的1921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與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蕭勁光被黨派遣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溫州很早就播下革命的種子,是浙江省革命的活動中心,紅十三軍、挺進師及之后的浙南游擊縱隊就主要活動在浙南大地,浙南游擊縱隊還以自身的力量和平解放了溫州,建立人民政權,迎接解放大軍南下。我們在“金樹德堂”、 王屏周烈士故居,稍停留了一下,就走到巷東盡頭溫二中后門,看到巷角停滿的小黃車,兩人各騎了一輛往朱自清故居騎,騎行中閃過一廟,停下來看,見廟儀門上寫著“永寧寺”,象發現新大陸似的,忙叫回騎在前面的胡炎。永寧巷,也名永寧坊,為溫州古城三十六坊之一,這里巷因寺名。寺院為合院式神廟建筑,坐北朝南臨巷,廟里供奉有永寧圣王。進儀門,正殿、廂房便全然入目,老式建筑,抬梁黑瓦,主體梁架結構為清早中期風格,建筑構造獨特,與宋代營造法式一脈相承,有較高的建筑研究價值與歷史價值,現為溫州市文保單位。寺廟的來歷,說法多種,一種說法是東晉時永嘉郡所屬的永寧縣治曾設于此處,永寧巷和永寧廟因此得名;還有一種說法來自民間傳說《洗馬橋祭羹飯》,據說書生劉文龍在金榜題名后,他的一名仆人永寧為他護送馬蹄金回鄉,途中遇害,后來劉文龍封侯后,建殿紀念忠仆。明朝時,永寧巷被稱為“大忠坊”,《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大忠坊”,舊名永寧坊,內永寧廟在焉。古時朔門一帶街坊繁華,每逢廟會更是熱鬧。北宋永嘉郡守楊蟠《永寧橋》詩云:“過時燈火后,簫鼓正喧闐;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圓。”現在的永寧巷很冷清,東巷頭有家理發店,理發的都是些中老年人,西巷頭有家小店賣的花生、菱角味道還不錯,我早上出來得早沒吃早飯,過路巷口時就買了些拎著吃。東巷口對面有一家溫州老字號“八字橋松糕老店”,以前永寧巷里有間“豬油糕”店,提起它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永寧巷林定壽老人的“豬油糕”是最正宗的,林定壽老人故居在永寧巷205號,現這門手藝據說由老人的外甥接手,店開在巷口對面,還是正宗的味兒,喜歡豬油糕的朋友,在進巷前不妨買一塊吃吃,感覺還是蠻不錯的,甜甜膩膩的滋味,含在嘴里又軟又濃,傳統的口感,在老街古巷中似乎更有味兒了。朔門歷史街區是溫州古城“北埠”的重要組成部分。朔門老街、七楓巷、永寧巷三條橫街,東起打繩巷,西至解放北路,我們花不到二個小時,就走完了,從旅游的角度來說,格局稍小了點,老屋也少了點,是不是在保留街區原貌的基礎上,將一些民居改為仿古建筑,盡量恢復原來的歷史風貌,引入更多的具有溫州的特色元素,勾引人們的食欲和記憶,并在街區與海壇山之間建一條直通的登山步道,拓展街區的外延,使人們在游覽朔門歷史街區之余,登上海壇山,遠眺甌江,懷一緒古城之幽思。本文為作者授權發表,歡迎轉發,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