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成立以來,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已走過近18年的風雨歷程。18歲,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邁向美好時代,施展才華抱負的年華。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目前正處于這最好的年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帶著特有的辦學特色與人文氣息,闊步向前,擁抱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
十八年辦學路 成就獨特風采
說起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總免不了聯想到貴州民族大學。確實,在成立之初,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是貴州民族大學的“校中校”。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陸官虎告訴記者,學校在剛成立的時候,是作為貴州民族大學的“校中校”存在的。后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就作為全省首批獨立性院校存在,當時全省獲批的共有8所類型的獨立學院,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便是其中之一。
2001年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成立時,陸官虎便參與了學校的籌建。也是從那時起,他與這所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見證了這所學校從無到有,風雨兼程,發展至今。
據陸官虎介紹,一直到2008年,學校才在孔學堂正對面修建了一所占地面積約150畝的校址,也就是今天的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花溪校區。學校在當年正式對外招生。
“成立之初,學校只有4個專業194名學生。”作為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陸官虎對學校這一路走來的艱苦過程非常清楚。
隨后教育部對獨立院校的校園面積又進行了新規定,校園面積要達到600畝以上,所以學校再次轉輾選址。
“我記得當初選校址的時候就費了不少心思,去了很多地方,經歷了很多挫折與困難。”坐在今天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新校址的辦公室里,陸官虎很是感慨,新校址一直定不下來,從選址到建設、到今天的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新校址,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
后來學校得到了貴安新區的支持,作為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的二期高校入駐,新校址在2013年最終確定了下來,也才有了今天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在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的新校區。
占地600余畝的新校區2016年第一期工程完工,當年實現招生,目前有3個年級12000余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生活。
如今走在校園里,校舍儼然,綠草如茵,身邊不時迎來充滿朝氣的學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誰能想象得到,18年不到的時間,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已成長為一所擁有14000多名學子的大學。
那個成立于2001年的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到今天,已是一所由貴州民族大學申辦,民營資本投資,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確認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了。
創新學科建設 培養實用人才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能從成立之初僅有的4個專業,發展到今天擁有34個專業、8個左右的學科門類、6個二級學院,這和學校一直以來立足貴州,注重創新型學科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密不可分。
“我們一直都是立足貴州,面向基層,培養實用型人才,希望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踏踏實實地為社會應用型崗位作出貢獻。”說起學校的學科建設,陸官虎說,在專業設置上,除了一些傳統專業外,學校還探索出了一些實用型的專業如旅游管理、電子商務等實踐型、應用型很強的專業,同時根據貴州這些年的發展,設立一些新專業,并根據行業具體情況,精準培養人才。學校目前的就業率達91%左右,估計在年底,就業率會達到94%左右。
據了解,自建校以來,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始終堅持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秉持“依托優秀資源,延攬優秀教師、培養優秀學生”的理念,按照“人才培養應用型、科研開發支撐型、社會服務區域型”的發展定位,圍繞“抓學科建設、促教學質量、上科研水平、辦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思路,以“內涵發展、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形成特色”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較強社會政治經濟建設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努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社會信賴、民族團結、人民滿意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按照“突出應用、培育特色、提高質量”的思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對接行業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校政、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協同育人,著力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在學科建設上,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形成了以文、法為主,理、工、管、教、藝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通過學科建設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和資源配置,努力推進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現有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傳承創新重點研究基地(高等院校)”1個,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學藝術與文化傳播研究基地1個,中國民俗學會民俗教育專業委員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研究基地”1個,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理事長單位、研究基地1個。2017年,學院被全國社科聯評選為“創建新型智庫先進社會組織”稱號,
同時,學院實施“人才強院”戰略,通過實施一系列人才工程建成了一支德才兼備、生師比匹配、專兼比合理、學緣結構優化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有專兼任教師600余人,副高以上職稱占50%,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70%。其中,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等近30人。
目前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萬余人。建院以來,學院已為國家特別是貴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了2萬余名合格人才,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達到95%以上,一次性就業率均保持在90%左右,畢業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得到社會認可。
修身自信樂學篤行 培育德才兼備之人
其實,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走到今天,培養如此多的優秀人才,與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分不開。學院成立以來,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獨立學院”“貴州省第四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貴州省第五批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校”“全省‘十二五’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先進單位”“全省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第四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全國創建新型智庫先進社會組織”。
“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組織文化里面的精神文化層面對組織成員的影響非常深刻。校訓是校園文化中精神文化層面濃縮的、凝念的東西,也是學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大學校園文化。”陸官虎說。
在2007年的時候,學校就提出了“修身、自信、樂學、篤行”。修身,出自儒家經典之語:“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所以要將“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希望學生先學會做人。教導學生做人做事要有責任心,要讓自己放心,讓他人放心,讓父母放心,讓社會放心,這就是修身的標準。希望學生在不斷獲取知識、學會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品德修養。
自信,是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自信的一代,相信自己是有作為的一代。
在教育過程中,學校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信心不足。為了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學校便將“自信”這一要素列入校訓,主要是激勵學生們樹立自信心、奮發有為,刻苦努力地學習和成長。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學校也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校一直堅持著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動搖,更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施教上,注重培養自信的、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
所以學校特別強調學生的綜合成長,一方面學校強調學生的理論功底要扎實,在教學環節上,學校為學生創造了特別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論學習,同時也通過實踐發現自己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感和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也更倡導團體協作和團體精神。如在每屆的學校運動會上,學校不是把其當作傳統的運動會,而是一個綜合的體育大會,一屆運動會上學生的參與率可達到50%以上。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以主人的狀態存在,不是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者,以主人的身份存在。讓學生有成就感和收獲感,體驗到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共同成長的樂趣。
學校在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上,還創造了一些對外的渠道,同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國內的知名高校合作,學生在大二時可以通過學校的選拔機制考核,去到這些學校,在相同或者相似的專業中交換就讀一年。這給了學生更多的成長空間和平臺。
學校這項工作自2008年開始,到今天已經有10年,先后有2000余名學生獲得這樣的教育機會。這樣的學習經歷也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增添了非常靚麗的一筆。
樂學,是對學業狀態的要求,學習是學生大學四年的第一要務、第一需要。希望學生在學校首先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把握學習方法,然后才會領略學習樂趣,最終也自然會取得可喜成績。
篤行,是對個人品行、修養方面的一種要求。告誡學生要形成一種好的行為習慣、一種好的品行;勤奮、堅持,就是一種品質,是把理想付諸行動的品質。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良好的校園文化,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們在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后,能自信以待,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記者手記】
教育是情懷更是使命
和善可親,胸有抱負,行動能力強……這是在采訪過程中,陸官虎給記者留下的印象。
在短短的交談中,陸官虎不僅清晰地記得學校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滿滿是對學校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說這是一種教育人的使命和情懷。
陸官虎說自己和這所學校有著割舍不掉的緣分,學校的歷史、發展歷程都非常了解,親眼看到了這個學校從無到有,就如同看著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一名出落大方、亭亭玉立的姑娘。當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這里走出去,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成為有用之人,他和同事們都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是一種對教育的情懷,對神圣職業的情懷。這種情懷包含著熱愛和歷史價值、使命擔當,一個人要做好這份職業,要有這樣一份初心在里面。陸官虎提得最多的就是培養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其實他自己也是一個綜合型的人,當過老師,當過管理者。一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想到這些年都要和教育打交道。但在教學過程中,他和同事們愈發覺得教育者是這個社會非常重要、非常基礎性的工作,必須要有人來做。
就像學校的校訓那樣,盡力把每一名學生都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務實求新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在職業道路選擇上,別給自己設定太多與金錢、名義、地位的坎,而是踏踏實實地做好當下的自己和使命性工作,只有務實地、踏實地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做出成績來,才會對這份職業有新的認識,不斷對人生有新的定義和感知,永遠在提升鑄就自己的道路上前行。
(文/本報記者 曾瑤 圖/本報記者 劉先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