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今日佳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學而》
寫作指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學而》篇,是孔子弟子有子說的一句話,全文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孝悌是仁之本。孝和悌愛的是近親,然后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產生了泛愛眾、博愛。由此可見,孝悌是仁愛的源頭。另一種是,孝悌是為仁之本。仁是泛愛,包括許多方面,而愛近親的孝悌是施行仁愛的根本。
知句論事儒家主要關注人際關系,認為人際關系的根本在于家庭內部,首先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其次是弟對兄的尊重。
秦漢以后,增加了夫妻關系和君臣關系,于是有了三綱的說法。漢代特別重視孝,以孝治天下,有了舉孝廉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除了漢高祖和漢光武帝,漢朝皇帝的謚號中都有個“孝”字。當時人認為,一個人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就不可能對別人有愛心,對別人沒有愛心,就當不了好官。因此,人才培養的第一步應該是家庭教育,這是關鍵期。這一時期是基礎,重點在于培養小孩尊敬老人、孝順父母,養成勞動習慣、服務意識。一是孝親敬老,二是勞動奉獻,有了這兩條,就有了立德成人的基礎,就有了廣大的發展空間。
立本與生道的關系是復雜的理論問題。有子在這里只是將孝悌看作“本”,而將仁德視為“道”。
知識寶盒有若(前505或518~?),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有,后被尊稱為有子。他勤奮好學,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尤其重視“孝”道。主張藏富于民,稱“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因他品學兼優,且“狀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有說《論語》即為有若的學生編輯而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有子”。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