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打歌節目,通常依托于一個有公信力的音樂榜單,在電臺、電視臺定期播出。千禧年前后適逢華語音樂的“黃金時代”,樂壇老將當打、新人輩出,各種打歌節目也層出不窮,每周推出的新歌佳作傳唱不久就能成為經典,比如《音樂風云榜》和《東方風云榜》。但近年來,華語音樂產業一直在低谷徘徊,傳統打歌節目消失殆盡,碩果僅存的幾檔節目影響力也遠不如前。
新舊交替是每個時代的主旋律。傳統打歌節目漸次退場,互聯網平臺主導的新型打歌節目悄然崛起。在短短3年間,就完成了從“舞臺+榜單”的傳統打歌形式到引入了更多綜藝手法乃至社交形式的嬗變,前者如愛奇藝出品的《中國音樂公告牌》,后者如抖音與浙江衛視打造的《為歌而贊》等。然而遺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樣》一季而終,難以持續。
“打歌”節目越來越難做了嗎?新京報記者專訪了《為歌而贊》總制片蘆林、制片人張潔婷、總導演肖馨,《宇宙打歌中心》總監制孟慶光,以及歌手唐漢霄、李文琦等音樂業內人士。
過去近30年,大陸觀眾熟悉的華語打歌節目。
資料整理: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田偲妮 設計:倪萍
近30年的打歌節目由盛而衰
上世紀90年代至今
節目演變:從大咖齊聚到逐漸凋零
音樂記錄時代,時代也在重塑音樂產業的面貌。電臺、電視臺主導的華語音樂打歌節目興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于千禧年前后達到巔峰,而后由盛轉衰。2018年以來,互聯網平臺掀起了新的一輪“打歌熱潮”,多檔新型打歌節目連番試水亮相,但至今仍難以再現昨日輝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東方電臺FM101.7推出的《東方風云榜》、湖南衛視打造的《音樂不斷》和《音樂不斷歌友會》,以及由光線傳媒2001年創辦制作,在多家電視臺播出的《音樂風云榜》,堪稱傳統打歌節目中的佼佼者。當年兩岸三地華語樂壇歌手有新歌新專輯發布,通常會上這幾檔打歌節目,將其視作宣傳的前沿陣地。《東方風云榜》和《音樂風云榜》每年一度的頒獎典禮更是樂壇盛會,星光熠熠、大咖云集。
2001年趙薇上《音樂不斷》為新專輯打歌。節目截圖
2004年蕭亞軒參加《音樂不斷歌友會》。 節目截圖
時間進入2021年,回頭去看,那些早年間風光無限的傳統打歌節目已逐漸凋零,凝固成了一代人記憶中的時代回聲。《音樂不斷》和《音樂不斷歌友會》于2007年悄然停播,導演洪濤轉而投身《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我是歌手》;《音樂風云榜》的常規節目也在2015年停播,年度盛典頒獎典禮保留至今。《東方風云榜》和央視音樂頻道的《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2014年創辦)依然存續,但淹沒于互聯網時代的綜藝節目之中,不論對華語樂壇還是對普通受眾的影響力都遠不及當年。
2018年的新起點
形式迭代:互聯網介入更改打榜機制
2018年,打歌節目的命運迎來轉折點,互聯網平臺接棒電臺、電視臺,成為打歌節目的主導。愛優騰三家頭部視頻網站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打歌節目制作計劃。其中,愛奇藝的《中國音樂公告牌》,騰訊的《由你音樂榜樣》都在當年上線播出,第一季完結之后再無續訂。優酷與廠牌文化、樂華娛樂聯手推出的《宇宙打歌中心》2021年1月收官,第二季已在籌備中;抖音聯合浙江衛視打造的《為歌而贊》于3月13日開播。
2021年孫楠在《為歌而贊》唱新歌《給所有朋友們的歌》。圖來自節目官微
電臺、電視臺主導的傳統打歌節目,通常以展示和推薦歌手新歌為主,輔以對歌手本人的訪談,以彰顯其作為明星的個人魅力。互聯網平臺主導的新型打歌節目,則呈現出兩種風格——一種傾向于韓國的打歌節目,以舞臺+打榜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榜單是其中重要的環節;另一種不依賴于榜單,而是引入綜藝表現手法,如真人秀、競賽和游戲環節。在保持高品質打歌舞臺的基礎上,更注重社交互動與節目傳播效果。
2018年播出的《中國音樂公告牌》《由你音樂榜樣》,以及一直停留在籌備階段的《音樂至上MUSIC title="統一的命運歌曲是什麼意思" alt="統一的命運歌曲是什麼意思">
2018年李榮浩上《中國音樂公告牌》為《耳朵》打歌,不少華語歌手目前依然有上打歌節目的需求。圖來自節目官微
近兩年播出的《宇宙打歌中心》和《為歌而贊》屬于第二種。這兩檔打歌節目不執著于建立起一個全網有公信力的榜單,更談不上不倚重這樣的榜單。不同于之前的打歌節目里音樂表演輸出密集的特點,這兩檔節目在打歌的同時也有競演真人秀的呈現。《宇宙打歌中心》每期有六組歌手分為兩隊進行陣營對抗,由現場觀眾即時打分;《為歌而贊》的歌手以熱歌VS新歌的形式對決,由抖音創作者組成的“百贊團”現場點評,勝者獲得獎勵。相比之下,第二種風格的打歌節目更像是對第一種打歌節目的經驗總結與形式修正。
傳統打歌節目為何逐漸黯淡?
媒體和藝人的資源稀缺度互換
在這波由互聯網平臺掀起的新一輪“打歌節目熱潮”中,蘆林和孟慶光都是“弄潮兒”,分別擔任《為歌而贊》總制片和《宇宙打歌中心》總監制。但回溯過往,他們都是傳統打歌節目光輝歲月的見證者,與《音樂不斷歌友會》和《音樂風云榜》各有淵源。在他們看來,傳統打歌節目逐漸消失,和媒體環境的變化有關,也和互聯網對整個傳播形態的顛覆有關。
時光倒流20年,孟慶光在還沒有發力電影行業的光線傳媒工作,見證了《音樂風云榜》的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他回憶起第一屆《音樂風云榜》頒獎典禮,那英、劉德華、孫楠等歌壇大咖全都坐在臺下等現場開獎的場景,這樣的盛況現在很難再現了。“那時候《音樂風云榜》的影響力非常大,幾乎所有的歌手來到內地宣傳新歌,都必須去《音樂風云榜》和《音樂不斷》。那時候也是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媒體資源非常寶貴且稀缺。不論電臺、電視臺,也不論榜單、舞臺,歌手都需要去為自己的新歌宣發爭取到一席之地。”
媒體資源稀缺的背景下,藝人非常愿意參加打歌節目,尤其是《音樂風云榜》這樣有影響力的打歌節目。不管當時的打歌節目也好,各種綜藝節目也罷,都不會給藝人很貴的出場費或通告費,因為站在媒體的角度,藝人來參加節目是為自己的作品做宣傳。現在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
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資源十分豐富——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個人社交媒體,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愛優騰這樣的長視頻平臺……但藝人尤其頭部藝人資源卻很稀缺。“不管音樂還是影視領域,有影響力的頭部藝人數量都不是很多,他們的時間檔期是有限的。”當所有的媒體都在爭奪藝人的檔期,市場化的結果就是藝人會從酬勞、影響力等維度選擇媒體。這樣的競爭中,傳統打歌節目不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十幾年前,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羅大佑組成的“縱貫線”齊聚風云榜音樂論壇。圖/IC Photo
容祖兒、林俊杰等一線歌手也會參加打歌節目為新歌做推廣。圖/IC Photo
然而對比鄰近的韓國,他們的傳統打歌節目活躍至今,這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在孟慶光看來,主要源于韓國與我們的情況不同。韓國直到現在,整體的媒體資源依然是集中的,不像中國媒體資源這樣豐富和分散。即便如此,韓國傳統幾大電視臺也沒有拿出黃金時段給到打歌節目。各電視臺當家的打歌節目基本上不會放在周末,而是放在周中的下午播出;其次,韓國傳統打歌節目有規模化發展多年的偶像經濟市場做支撐,可以做實時的直播和粉絲打投。但就算有這麼多優勢,韓國的打歌節目也同樣面臨藝人資源稀缺的問題。“只有頭部或者腰部體量差不多的明星歌手同場競技的時候,觀眾數量才會變多,節目的整體收視率才會拔高。”
傳播的便捷顛覆和豐富發歌渠道
蘆林早年進入湖南衛視的時候,其所在節目就是《音樂不斷歌友會》。他趕上了這檔當紅打歌節目的末班車,也切身感受到互聯網顛覆整個傳播形態之后,給音樂產業和傳統打歌節目帶來的壓力與改變。在他的印象里,互聯網時代之前所有的音樂推廣,都以實體唱片為核心,傳播渠道以電臺、電視臺、紙媒等現在所謂的傳統媒體為主。新歌或新專輯的打歌鏈路通常是——唱片公司把歌曲小樣寄到電臺做一輪打榜,再安排歌手上電視臺節目、做紙媒采訪,有的還會進行校園跑場宣傳,然后才正式在市場上發售實體唱片。這一打歌鏈路通常會持續3個月左右,電臺、電視臺的打歌節目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顛覆了固有的傳播形態,甚至也重塑了音樂產業的模式。以往唱片公司會有專業團隊對歌曲進行篩選,判定品質是否值得發出去;現在創作和發歌的門檻降低了,只要會簡單的吉他彈奏就能創作歌曲,不需要復雜的編曲。發布也有眾多的渠道,簡單易行。曾經“網絡歌手”是帶有貶義的標簽,現在所有歌手都通過網絡發歌;曾經歌手發歌以專輯為單位,現在專輯發布數量在減少,單曲發布數量在增加。蘆林說:“互聯網傳播形態之下,很多內容變得分散。”當傳播渠道越來越便捷,原來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打歌鏈路逐漸消失,這其中就包括傳統打歌節目。
另一方面,網絡視頻平臺和它們承載的海量內容,也讓電臺、電視臺主導的傳統打歌節目市場份額受到侵蝕和擠壓。電臺、電視臺的傳播容量固定,一天24小時,但互聯網的容量和傳播渠道是無限的。更何況網絡還為受眾提供了更為豐富和主動的選擇權,更適應年輕受眾,于是大量受眾逐步“遷徙”到了網絡平臺。電臺、電視臺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它們對主推新歌的打歌節目的包容度也有所下降。如果節目的收聽率和收視率不佳,很容易被舍棄或取代。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