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一般以“朕”、“孤”、“寡人”自居。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王”、“不谷”、“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作為皇帝的尊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到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那麼在古代,老百姓最常用的稱號是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期要說的這個字:“人”字,比如說:表達謙遜的“鄙人”、表達世界觀的“散人”,申明自己信仰“道人”。人字的發展是怎樣的呢?在甲骨文里,人字取形于側身行走的人,形象類似一個垂臂直立的動物,表達了認識直立于天地之間的萬物之靈。但是“人”字發展到秦篆書,將原來直立的轉態,做了徹底的顛覆,由直立到俯身,可以看做是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劇,人民彎腰捶背、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上被無情壓榨。到了隸書,人字進一步簡化,由之前俯身的狀態有站立了起來。
那在當今社會,我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呢?我們可以看看《周易》里,是如何叫我們成為一個大人的?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首先立叔解釋一下周易里說的大人,是什麼意思?和我們現代理解的大人含義不同,古人認為的大人,并不是指生理上成熟的人,而是一種道德水準達到一定高度,即便是孩子,也可以成為大人。現代意義下,大人的反義詞是兒童、小孩兒;在古人的理解里,大人的反義詞是小人。大人就是儒家里的君子、道家里的真人。
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好理解后面的內容了。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君子的德性,要與天地的德行相契合,去學習天地創生萬物的德行。那麼天地具有什麼樣的德行呢?同樣是在《周易》的“乾坤”兩卦的《象傳》里有這樣的記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的德行,就好像駿馬一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恩澤廣布、以乾元之力創生萬物。地的德行好像黃牛一樣,任勞任怨、堅忍擔當、化育萬物,具有包容、圓融的品性。
“與日月合其明”:要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日明是陽德,月明是陰德。日明張揚外顯,光與熱一起給與。月明,只有光,而且比較小,同時也不夠熱烈。不論日還是月,畢竟在不同的狀態下給與不同的光明,就好像我們的關愛,應當有時很烈,有時冷靜。而溺愛是什麼呢?只有日明之愛,而沒有月明之愛。
“與四時合其序”:要與春、夏、秋、冬四時的時序相契合,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我們的生活規律應當暗合四時的運轉,早上起來,可以鍛煉鍛煉身體,讓自己的精氣神發散出來,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盡量安排在早上辦理,這里這時,人的意志處于生與長的階段,干勁十足。到了晚上,猶如一年的秋冬,這時候應該處于收與藏的狀態,我們應當盡量的收一收我們的情志和思慮,這時候也不要劇烈運動了,這樣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與鬼神合其吉兇”:要與鬼神的吉兇相契合。鬼和神,都是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無法把握,也說不清楚,但總在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就好像陰陽一樣,掌握了陰陽對立統一的道理,我們就會發現,在生活里,我們就可以對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做出關于吉兇的判斷,孔子也正是因為領悟到了這一點,才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因為孔子看到實物陰陽的變化,這就是吉兇悔吝變幻規律。
“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在先天而言,它構成天道的運行變化,那是不能違背的自然規律。在后天而言,天道的變化運行,也必須奉行它的法則。無論先天或后天的天道,鬼神都不敢違背它,何況是人呢?
原來做個人這麼難,我們這些整天隨著我們欲望生活的人,哪個不是小人,哪個敢自稱自己是個人呢?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