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長風/文
宇宙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沒有人能躲開這個問題。哲學家問這個問題是為了學問,追問終極。普通人問這個問題則是完全著眼于日常生活。
自古至今,人類有多久的歷史,就有多久的追問史。
將自己放置到蠻荒年代——
到處是原始森林,完全沒有現在的生活條件,每天都面臨著跟大自然搏斗,不知道下一刻將發生什麼?
打獵能否戰勝野獸?采摘野果子是否順利?哪一種果子有毒?哪一種動物的肉不能吃?
冷了,怎麼辦?還沒有用火。
熱了,涼拌,在水里泡泡就涼爽了。
風雨雷電,遠近高低……全然不了解。
這還只是說每天經歷的日常生活。
往更廣泛一點說,日升月落,陰晴圓缺,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完全還沒有這些概念。往天空張望,哪里是盡頭,樹林的那邊是什麼?山那邊有什麼?
有如屈原的“天問”,每個生命都有無數的天問。問天,天不語。
完全找不到答案,沒有終點,看不到盡頭,太大,太空,太遠……
好吧,那是無極,既然找不到極點,看不到盡頭,就是無極了。
而且,身在其中,卻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一片朦朧,月朦朧,鳥朦朧,一片混沌。這就是無極的狀態了。
生活在其中,卻不知道這世界從何處開始,又是怎樣被創造出來?我能夠找到一個通道去源頭看看嗎?
基督教叫做伊甸園,最早的人類安居之地,比這個更早的是神創造世界的七天。
一片朦朧。
不過,一定有一個力量創造了這一切。每個人都有生養者,父母。那麼宇宙也一定有父母。太初,宇宙開始。那一定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一定是神的勞績。神才有這份大能量創造如此巨大的宇宙。
太初有道,道即是神,道與神同在。
神創造萬物出來,然后遵循一定的規律運行。
一定是這樣的。
甚至,由于宇宙太大,萬物太復雜,我們基本上要將整個宇宙哲學定位為不可知論了。
從終極角度看,宇宙基本上是不可能認識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就是就是,在一個城市生活,未必能認識這個城市。
在一個鄉村生活,也不一定能認識鄉村。
甚至,自己生而為人,卻也未必能夠了解自己。
一個人都不容易認識,就別說更浩瀚的宇宙了。
人啊,認識你自己。諄諄教導,可見多麼難。
既然難,就暫時不分割,就算做一個偉大的值得敬畏的可怕的統一的整體吧。
無極,沒有極限,因而叫做無極;難以理解認識,因而一團混沌。找不到源頭,不知道誰創造了這一切,因而一定是神的杰作。那些不相信神的呢?嗯,另一個紀元的生命,或許叫人,或許不叫人。不管怎樣,一定有那樣一些力量創造了眼前的一切。姑且叫做史前文明吧。
這個問題關乎每一個人。只是,有一些人更加關切。思考得更加透徹,更加持久而深入。
牛頓是其中一個。
可是,研究半輩子之后,很牛的牛頓發現,找不到一個原動力,于是,求助上帝。宇宙最早的動力來源是上帝,是神,祂老人家創造宇宙之后,推了一掌、踢了一腳,給了第一推動力,然后就開始生生不息了。
這也是面對無極,混沌,原初,太初的無奈。
接下來是愛因斯坦,這位愛老師當然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科學家。相對論,對,相對論就是道。
就是規律。
萬物的存在、運動,都是相對的。
這就是易經中的易思想。
不是嗎?既是不變的,又是改變的。這不就是相對論嗎?
厲害如愛老師也無法認識宇宙,他甚至已經超音速超光速地去看了,還是看不透。
這個無極仍然是無極,毫無極限,看不到邊界。仍然是一片混沌,無法清楚認識哪怕萬一。
愛老師無奈得很。
他說——
“人類沒有可能透徹認識宇宙的一切。”
這就是混沌。
怎麼辦?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說——
“在遠離人類的地方,有一個獨立的、浩瀚的世界。我們面對它,就像面對著一個巨大而永恒的謎;但通過我們的觀察與思考,它至少有一部分已為我們所了解。我們凝目瞻望,并苦思冥想著這個世界,我們為它所誘惑著,就仿佛它能為我們帶來一種解放。的確,我已經看到,有許多我所崇拜和欽佩的人物,正是在對這一事業專心致志和孜孜不倦地追求之中,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平靜。在現有一切可能的范圍內,從思想上去把握我們自身以外的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目標,為此它常常會突然地占據我的整個心靈。那些與我懷有同樣想法的人,那些在這個領域中已經表現出具有真知灼見的人,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他們都是我不能失去的朋友。這是一條通往天堂的路,它已被證明是一種可靠的信仰,因而我是決不會為自己選擇了這條道路而感到后悔的。”他甚至說——
“神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是一個靈,祂的生命、智慧、能力、圣潔、公義、仁愛、誠信都是無限量的;祂是無始無終,自有永有,永不改變的。”
后來的人繼續追問,然后出現了黑洞,宇宙大爆炸,宇宙胎盤……
無論如何?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一個宇宙本體。
沒有辦法認識又要永遠追問的宇宙本體。
好了,這個整體,既然這麼弄都解釋不了,就當做無極吧。就當做本體吧,就叫做混沌吧,就直接成為“道”吧。
如果要形象的表示一下,就是一個圓圈,包含一切。實際上,這也非常無奈而被動。當一個圓圈被畫出來的時候,就不再是整體,變成了圓圈里面的那個狹小的部分。
真正的整體無法描述,不能抽象。
叫做無,叫做太虛,叫做無極,叫做一,叫做道。
毫無辦法。退而求其次,完全的不可知,學問和生命就會停止。只能勉強表述,就是一個圓圈。
記住,這個圓圈不是里面的部分,而是,全部。
老子也無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勉強,無奈,無奈。叫不出名字,我就勉強叫做“道”,勉強取名叫“大”,大道,就是這樣了。
就這樣吧。
總結一下。古人講那個巨大的世界叫做無極,其中一片混沌。無極大到什麼地步?
《文始經》——
“是道也,其來無今,其往無古,其高無蓋,其低無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外無物,其內無人,其近無我,其遠無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混沌,所以為道。 ”
多的就不解說了,僅僅那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大到沒有外面,小到沒有里面……那到底有多大?多小?
其實,就是用來描述宇宙本體。
那里面到底有沒有什麼東東?我是說,無極里面。
當然有——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也就是說,有東西,恍恍惚惚的,很難看清,看透。
這正是以小見大的狀態。以一雙眼睛,想要看清全世界,門都沒有。人作為宇宙中一個極小極微的個體,就是一個小原子而已。哪里能夠看得到整個宇宙的狀況?!
不過,古人厲害啊,那好,就先將這個狀態叫做無極。描述里面的狀態為混沌。
這樣,就將整個宇宙納入考慮的范疇了。
所以,我們說:易經首先是一種本體論。用無極來概括整個宇宙。既包含了天地萬物,又包含了你我。
雖然,易經依然沒有解決最原初的天地創始問題,畢竟,有了一個思路。
雖然,將世界看成一個統一整體,無法認識,有看法跟無看法也差不多。不過,從這個開始,下面的細分就有了來源。易經無法解決宇宙的本源問題,但是,對造物的認識卻找到了一個具體而微的辦法。
我不知道世界是誰創造的,但是我知道這個被創造出來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也就是說,我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運動的。
我知道“道”,也就是,知道它運行的基本規律。
這,正是易經認識世界的方式。或者,叫做易經密碼。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3676.html